第4节 免疫调节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 (2)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系(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 粒细胞系(噬中性粒细胞、噬酸性粒细胞、噬碱性粒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巨噬细胞,肥大细胞)。 (3)免疫分子: 淋巴因子、抗体等。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 扁桃体 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 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 扁桃体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巨 噬 细 胞 (2)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系(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效应B细胞) 吞噬细胞系(巨噬细胞,肥大细胞)。 T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巨 噬 细 胞
二、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胸腺 特异抗原识别受体 B细胞 T细胞 1、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枢免疫器官中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1、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2、分化:在中枢免疫器官中 胸腺内分化成T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cyte) 骨髓内分化成B细胞(bone-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3、分布:大部分很快死亡。小部分转移在周围免疫器官
T淋巴细胞: Thymus 胸腺 骨髓造血干细胞 T细胞(有抗原受体) 转移至脾脏、淋巴结、扁桃体 抗原刺激 效应T细胞 (具有免疫效应)
B淋巴细胞: Bone-marrow 骨髓 骨髓造血干细胞 B细胞(有抗原受体) 转移至脾脏、淋巴结、扁桃体 抗原刺激 效应B细胞 (具有免疫效应)
三、抗原与抗体 抗体的概念: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抗体的化学本质: 球蛋白 抗体的性质: 特异性、大分子性
2、抗体的形成: 抗原 合成 分泌 B细胞 效应B细胞 抗体 3、抗体的分布: 1)血清(主要) 2)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
三、抗原与抗体 抗原的概念: 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做抗原。 举例: 病原体 性质: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寄生虫 花粉 异型红细胞 异体组织 异种动物的血清等异物 性质:异物性、大分子性、特异性
免疫的概念 广义上:是生物有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也就是机体对异物的识别、排除或消灭等一系列过程,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四、免疫的类型 来源:人类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天然防御功能。 特点:是先天遗传的,不针对哪一种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非专一性)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免疫) 免疫的类型 来源:是人在出生以后才产生的。 特点: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它的病原体无效。(专一性) 特异性免疫 (获得性免疫)
皮肤和黏膜对病菌的阻挡作用 属哪种免疫?
溶菌酶使细菌溶解 属哪种免疫?
呼吸道黏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 属哪种免疫?
特异性免疫 天花患者
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 抗 原 抗 体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天花病毒 产生 侵入 人体 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 (特殊蛋白质) 天花病毒(病原体) 消灭 抗 原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抗 体 第三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组成 功能 类型 第一道 第二道 第三道 皮肤和黏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性 免疫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 免疫
五、特异性免疫类型 抗原 进入人体 被体液中相应的抗体消灭 被相应的 免疫细胞消灭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3)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而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 效应B细胞 合成和分泌 抗体 + 抗原 特异性免疫反应 抗体与病菌结合,抑制其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抗体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抗体与抗原结合,使其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抗体数量 初次抗原刺激 二次抗原刺激 时间
(二)细胞免疫 1、细胞免疫:不依靠体液中的抗体,而是依靠T淋巴细胞来完成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与体液免疫相似
2、细胞免疫的过程 (1)抗原进入机体后除一部分侵入组织细胞内部,另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处理抗原将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释放出来呈递给T细胞。 被抗原 侵入的 组织细胞 T细胞 吞噬细胞 抗原
(2)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这些T细胞有小部分成为记忆细胞长期存在于体内,其余进一步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反应。 效应 T细胞 更多的效应T细胞 记忆 细胞 抗原
(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3) 效应T细胞 密切接触 释放 靶细胞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 淋巴因子 (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 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被激活,使其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裂解死亡。 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如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增强其杀伤力等
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间,既各自有其独特作用,又可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体液免疫:如消灭细菌外毒素 细胞免疫:如消灭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等胞内寄生菌 体液和细胞免疫:如彻底消灭病毒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主要不同是在第三阶段,如: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作用对象 作用方式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抗原 1.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的作用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七、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引起: 1)过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症等
(一)过敏反应 概念: 指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特点: 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一)过敏反应 过敏原: 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过敏原。 举例: 花粉、室内尘土、鱼、虾、牛奶、蛋类、青霉素、磺胺、奎宁等
(一)过敏反应 机理: 刺激 产生 机体 效应B细胞 过敏原 抗体 吸附 皮肤、呼吸道黏膜、消化道黏膜、血液的某些细胞表面
(一)过敏反应 机理: 过敏原 某些细胞 组织胺等 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再次刺激 释放 与抗体结合 导致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 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 消化道过敏反应(食物过敏性胃肠炎) 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
(一)过敏反应 预防措施: 1)找出过敏原 2)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二)自身免疫病 概念: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的组织发生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就成为自身免疫病。
(二)自身免疫病 举例: 1)风湿性心脏病 2)类风湿关节炎 3)系统性红斑狼疮
(二)自身免疫病 风湿性心脏病: 抗体 进攻 进攻 酿脓链球菌表面的一种抗原决定簇 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 相似 心脏受损 风湿性心脏病
(三)免疫缺陷症 概念: 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叫免疫缺陷症。 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由遗传引起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由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
(四)艾滋病 HIV:
(四)艾滋病 致病机理: 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T细胞,使T细胞大量死亡,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对病原体及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而致人死亡。
(四)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阶段: 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毒(HIV)到死亡,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HIV急性感染期 2)无症状期 3)症状期
(四)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阶段: 1)HIV急性感染期: 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在2一3个星期内,这些症状会自然消失。
(四)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阶段: 2)无症状期: 约占从感染到死亡整个过程的80%时间,这时的病人被叫作HIV携带者,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只是其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无形的斗争。感染者的无症状期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少则为2年,多的可达20年。
(四)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阶段: 3)症状期: 这时的感染者被叫艾滋病(AIDS)患者,他们的血液中充满了病毒,每一个免疫细胞的细胞核内有可能被几百个病毒占据;这时非常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感染,一些平时根本不会对人的生命产生威胁的普通传染病如肺炎等,一旦进入艾滋病患者的肌体就会无法控制,此时,艾滋病患者一般在6一24个月内死亡。
(四)艾滋病 预防措施: 1)洁身自爱 2)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 3)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纹眉、穿耳等 4)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必须严格消毒 5)需要输入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必须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九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学应用在两个方面: 1)免疫预防 2)器官移植
八、 免疫学的应用 免疫预防: 预防接种: 利用人工制备的各种免疫制剂使个人和人群产生对疾病的特异性免疫。 菌苗: 疫苗: 类毒素: 如伤寒菌苗、卡介苗 如乙脑疫苗、牛痘苗 如白喉、破伤风类毒素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免疫用的 生物制品 免疫血清: 免疫球蛋白: 如白喉抗毒素 如丙种球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