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与社会主义建设 【江苏考试说明】 1.俄国十月革命:①二月革命;②《四月提纲》;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④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经济:_____________有了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政治:20世纪初的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3)国际:一战进一步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 (4)现实:二月革命后出现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________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背景 资本主义经济 苏维埃
2.进程 (1)“四月提纲”:列宁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_________革命的任务,争取以_________夺权。 (2)七月事件:临时政府镇压了示威的工人和士兵,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3)武装起义:1917年11月,_________武装起义取得胜 利,_______等城市的武装起义也相继取得成功。 社会主义 和平方式 彼得格勒 莫斯科
3.结果 (1)《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_________被推翻,政权转归苏维埃。 (2)《和平法令》:建议交战国实现______________的和平。 (3)《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实现土地_______。 (4)苏维埃政权建立: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______的国家诞生。 临时政府 不割地不赔款 国有化 无产阶级专政
(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_____________,为俄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打击了_________的统治,鼓舞了国际_________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3)将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_____________运动的新局 4.意义 社会主义革命 帝国主义 无产阶级 国际社会主义
重难点 1、十月革命的过程 (1)一个过渡 十月革命经历了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程。
(2)四个变化 ①政权: 工兵苏维埃政府
2.读表 比较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相同点 (1)都是由俄国政府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社会矛盾尖锐而引发的 (2)领导者都有布尔什维克党,都是发生在彼得格勒的武装起义 不同点 任务不同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沙皇政府 推翻资产阶级的临时政府 性质不同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结果不同 两个政权并存: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以列宁为首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影响不同 结束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实现了社会性质的变化,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指导纲领 无 《四月提纲》
3、俄国十月革命特殊性的四个方面 (1)理论上,列宁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革命道路上,城市中心道路。 (3)过程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4)革命方式,由设想和平夺权到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 4、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异同点
【江苏考试说明】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江苏考试说明】 2、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十月革命胜利后,即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②苏联面临 严重形势 (1)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企图扼杀新政权。 苏俄进入艰苦的_________时期。 国内战争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巩固苏维埃政权。
①农业:实行___________。 ②工业:实行_____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③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④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余粮收集制 国有化 (3)内容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 ①积极: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 ②消极: A、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起工农群众的不满(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B、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用强制性经济统制手段来管理经济)。 (5)评价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_____________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时间: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战时共产主义 粮食税 中小企业 货币流通 实物分配制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影响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内容 作用 农业政策 工业政策 贸易政策 分配制度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国家资本主义) 取消自由贸易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实行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制 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新经济政策根本目的是什么?与战时共产主义的相比,主要“新”在何处? 根本目的:部分恢复发展资本主义,以发展生产力,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实质(特点) “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 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罗斯福新政 新经济政策 特 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思考:有人认为,罗斯福新政意在发展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恢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谈谈你的认识? 提示:(1)罗斯福新政的前提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变,采取一些有利于工人利益的措施,目的是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2)新经济政策并未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是无产阶级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最终目的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3.“斯大林模式” ①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②1924年_____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③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__________被逐渐取消。 列宁 (1)历史背景 新经济政策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个人崇拜、控制舆论、学术和艺术创作等) “斯大林模式”表现 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政治: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 思想文化:实行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个人崇拜、控制舆论、学术和艺术创作等)
①工业政策:优先发展_______,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②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_______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 ③农业政策:推行农业_______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重工业 公有制 (2)主要表现 计划经济 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________的 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 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场经济 ①功绩 (3)评价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______的滞 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向农民索取太多,压抑了他们的________ __。 长期的计划指令,阻碍经济的________。 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___日益僵化,成 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轻工业 ②弊端 生产积极 性 持续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
思考: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看,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比例失调 人民困难 损农利益 损地方、企业积极性 体制僵化 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护农民利益 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改革要不断深化
从斯大林模式中得到的启示 (1)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要注意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协调发展,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3)注意调动地方和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改革僵化的模式,注意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热点材料:2013年是斯大林逝世60周年。对于斯大林的评价,俄罗斯国内观点褒贬不一。有人把他视为天之骄子;俄国历史发展的功臣;扭转俄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英勇无畏的英雄。也有人说他是个残暴凶狠的魔鬼;杀人不眨眼的暴君;十恶不赦的历史罪人。 思考:材料中持斯大林是“俄国历史发展的功臣”观点主要依据是什么? 提示:斯大林将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世界工业国以及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贡献等。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江苏考试说明】 3.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①赫鲁晓夫改革;②勃列日涅夫改革;③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难点 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 1.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史料 赫鲁晓夫何许人也?赫鲁晓夫1953~1964年任苏共中央第一总书记,立志做斯大林的掘墓人的他,对苏联的内政外交进行了调整。俄国民众觉得他是真心搞共产主义,就是笨了点;……他对玉米的痴狂程度为中国的人们所津津乐道;他曾满怀自信地向美国人保证:“我们将埋葬你们!”赫鲁晓夫是唯一死后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黑白参半的墓碑暗喻他毁誉参半的一生,毁誉参半的改革。 导读:史料表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最终还是做了斯大林的守墓人。
2.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 史料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 导读:史料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重工业上,尤其军事工业上,导致苏联人民生活水平落后等因素,实质反映了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的范围内进行,只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
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大失误 史料 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脖子。” 导读:史料说明了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根本失误是不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 三次改革的比较(侧重点、结果、失败原因)
1.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2.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苏俄(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与调整的历程及认识
“斯大林模式”与中外其他制度的比较 西方模式 (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