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務處衛保組關心您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伊波拉病毒感染 學務處衛保組關心您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疾病介紹 「伊波拉病毒感染」為伊波拉病毒所引起的嚴重急性疾病。 在非洲,果蝠被認為是可能的天然宿主;曾被報告的其他感染動物包括黑猩猩、大猩猩、猴、森林羚羊與豪豬等。 在臺灣,為傳染病防制法第五類法定傳染病;目前未有確診案例。
可傳染期 潛伏期不具傳染力。 症狀出現後,只要血液或分泌物中含有伊波拉病毒,都具傳染力;且 傳染力隨著病程演進而增加。無任何防護措施下接觸病患血、體液或屍體,被感染的機率最高。 曾有研究報告病人痊癒後3個月內仍可在其精液驗出伊波拉病毒。
潛伏期 2-21天,平均4-10天。 所有年齡層皆可被感染。
傳染途徑 動物與人:透過直接接觸受感染的果蝠,或透過中間宿主之野生動物(如:猴、猿等) 而感染。 人與人:直接接觸病患或屍體之血液、分泌物(如:嘔吐物、尿液、糞便等)、器官、精液,或間接接觸病患體液污染的環境、汙染物(如:衣物、床單等)而感染。
症狀 初期症狀:突然高燒(≧38℃) 、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接著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等。 重症症狀: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 。 個案死亡率高達9成。
護理措施 伊波拉病毒感染目前無疫苗可接種,也尚未有特定或標準治療方法。 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體液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及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
預防措施 如非必要,避免前往伊波拉病毒感染流行地區旅遊或居住。因故前往疫區者,避免接觸或食用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食用肉類前應煮熟。 避免直接或間接接觸病患之血液、分泌物、器官、精液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
預防措施(續) 自疫區返國後,應確實落實手部衛生、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並自主健康管理21天,每日測量體溫2次,若出現體溫高於(含)38℃、頭痛、肌肉痛、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請盡快配戴口罩就醫,並主動告知旅遊史及接觸史。
預防措施(續) WHO建議:男性病患於康復後三個月內精液仍可能帶有病毒傳染給性伴侶,應避免發生性行為,或配戴保險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