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 山佳國小 許明峰
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產業發展 1945-1950 戰後復原時期,政府強調發展民生消費性工業;主要是食品加工、原料加工業。 1950-1965發展策略是進口取代工業化,推動輕工業時期強調發展勞力密集產業,以紡織、塑膠、食品加工、水泥等產業為主。 1965-1975成立加工出口區之後,大量外國和本地私人資本開始生產簡單工業產品外銷到世界市場。以民生日用品、品牌代工、簡易機械等產業為主。
二次世界大戰後臺灣產業發展 1975-1988採取了第二次進口取代工業化政策,以石化業與重工業作為主要發展的產業。 1988-2000由於東南亞國家和中國相繼採取出口導向工業化政策,使得台灣的工業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面臨激烈競爭。因此將發展重點轉往資訊、電子、通信、精密機械等高科技產業。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 1980年代後逐漸開始建立高科技產業,當時財經界領袖孫運璿、李國鼎、俞國華等帶領財經官員,結合企業界、學術界攜手推動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 1980年代後的臺灣產業,較重視有附加價值的自我產品設計,而附加價值來自產品、技術的研究發展,另有一些附加價值自於銷售層面,如銷售通路、銷售品牌等。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 1985年經濟部研究發展經費的編列增加至三十億,顯示政府對產業研究發展的重視,同時以租稅獎勵的方式鼓勵民間企業的研究發展。工業技術學院雖在1970年代後期,於孫運璿院長任內成立,但當時科系院所較少,直到科技發展方案提出後,增設光電中心、航太中心、材料所、能源所等研究單位,整個研究體系才算完備,對臺灣整體工業技術的展與推動貢獻良多。
臺灣的高科技產業發展 臺灣半導體業的蓬勃發展,沿自於1980年代工研院與美國RCA合作之研究計畫,衍生公司如聯華電子、台積電、世界先進等,同時有民間投資的積極參與,才能形成今日的半導體積體電路產業。 微電腦及其相關週邊產業之興起,乃起於1980年代資訊工業策進會之設立,及民間企業的積極參與投入,而成就今日成果傲人。
臺灣高科技產業發展成功原因 政府、民間的積極研究發展 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立 人才培訓計畫 租稅獎勵方案 金融方面的支持 資本市場的興起 歷年來海外學人、企業界人士與臺灣本土產業力量的緊密結合
世界第一 全球筆電九成台灣製造 液晶螢幕 主機板
參考網頁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405112309095 http://www.tpa.gov.tw/big5/content/Content.asp?cid=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