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舞蹈欣赏
第一课 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舞蹈包括两大类:宗教习俗舞蹈 和节日庆典舞蹈
代表性的舞蹈 安代舞:宗教舞蹈,主要特点是载歌载舞,舞蹈有热烈奔放、粗放豪健德风格,舞蹈动作主要由“踏足”、“顿足”、“甩巾”以及圆圈队形组成。 筷子舞:因舞者手执筷子相互敲击而得名。基本动作主要有:摊掌击筷、接掌击筷、点步击筷、便步击筷、掖腿击筷、端腿击筷等。
安代
代表性的舞蹈 盅碗舞: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表演性很强得群众娱乐性舞蹈。 浩德格沁舞:是舞蹈、音乐、韵白综合为一体,表现一定情节内容得宗教习俗舞蹈。 娜诺.卡吉德玛:是民间藏传佛教密宗祭神舞蹈。
盅碗舞
蒙古族舞蹈的风格与特点 蒙古族的舞蹈腿部和脚部动作比较少,上身动作比较多,尤其以肩部、背部、臂部、腕部动作为最多。 蒙古族自古以来喜爱蓝天中的雄鹰、草原上的骏马以及高飞的大雁和天鹅 双肩的不同动作表现牧民骑在马上的各种姿态,用双肩的绕大八字和双肩以及上身的各种舞姿形态模拟雄鹰展翅、大雁高飞、天鹅拍翅等优美形象。 生活气息浓郁的劳动舞蹈,如挤奶舞、顶碗舞、筷子舞等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性格特征。
蒙古族舞蹈名作赏析 《鄂尔多斯》 编导:贾作光 《盅腕舞》 《蒙古人》
第二课 藏族舞蹈
我校艺术团舞蹈队演出的《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藏族男子 藏族妇女 民间舞蹈
节日的盛装
藏族舞蹈的种类 卓果谐:“卓”意为牧区或牧民,“果谐”意为圆圈舞蹈,“卓果谐”就是牧民的围圆歌舞。一般在赛马节上表演。 果谐:即圆圈舞蹈,也称“农民舞蹈”,应为它的舞蹈动作形式和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相连。表演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谐钦:“谐”为歌舞,“钦”为大,“谐钦”是指在大场合表演的歌舞。一般在结婚庆典、寺院活动、官员迁升、藏历初一时表演
藏族舞蹈的种类 谐:又称“弦子”,是因为有拉弦乐器伴奏而得名。表演时间一般在藏历初三和赛马会,人们自发组织表演的自娱性舞蹈。 卓:流传于西藏山南、拉萨、日咯则等地区的腰鼓舞。只为迎接达赖喇嘛、班禅大师时表演。
弦子 卓舞
藏族舞蹈的种类 宣:藏族传统女子舞蹈。常与宗教舞蹈羌姆和宫廷舞蹈嘎尔穿插在一起表演。一般在藏历新年的时候表演。 羌姆:为西藏宗教舞蹈。“羌姆”原为西藏语中的动词,意为跳舞。后来学者把它译成“法舞”、“跳神舞”。 嘎尔:礼仪性男子抒情舞蹈,在庆典祭日演出,不能随便在其它场合演出。
羌姆 (法舞、跳神舞) 白马藏族——白马咒舞
藏族舞蹈的种类 廊孜:“廊”藏语牛皮船,“孜”舞蹈,“廊孜”是与渔业生产有关的舞蹈。舞蹈动作多来自与船有关的动作。一般在藏历初三和望果节时演出。 热巴:以鼓舞为主,兼说、唱、谐(弦子)、杂技、气功、短剧的综合性表演。
藏族舞蹈的种类 囊玛:歌颂爱情的歌舞。 堆谢:“堆”指地名,泛指雅鲁藏布江上游一带。堆谢泛指流行于那一带的歌舞。 藏戏舞蹈:分白面具和蓝面具两种,表现内容多为民间传说、佛经故事、历史传说。演出时间严格规定在藏历六月底。
藏族舞蹈的风格 在贡珠.云丹嘉撮《知识总计》中讲到藏族舞蹈表演过程中:“上身动作要象雄狮,腰间动作要显妖媚,四肢关节要灵巧,肌腱活动要松弛。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象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藏族歌舞分布很广,农区、牧区、林区的不同劳动生活,造就不同的舞蹈风格特色。
藏族舞蹈名作赏析 《酥油飘香》 舞蹈编导:达瓦拉姆 《溜溜的康定、溜溜的情》 舞蹈编导:马东风
第三课 维吾尔族舞蹈
维吾尔族舞蹈的种类 赛乃姆:一词源于阿拉伯语,意为“美女神像”。它是维吾尔族最普遍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在喜庆佳节以及举行婚礼和平常亲友欢聚时,他们都要跳赛乃姆。
赛乃姆
维吾尔族舞蹈的种类 多朗舞,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一种民间舞蹈,保持着狩猎和战争生活的痕迹,表现了维吾尔族劳动人民英勇善战的性格。这种舞蹈盛行在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多朗人中。多朗舞基本上是两人为一的对舞形式,现在保存下来的有四组动作,最后是竞技性的旋转。
多朗舞
维吾尔族舞蹈的种类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过年过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动作朴实有力,主要流行在喀什、莎车一带。 纳孜尔库姆,是别具一格的维吾尔族民间舞蹈,产生于吐鲁番地区,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是在婚礼、喜庆等日或“麦西莱甫”晚会中最精彩的表演
萨玛舞 纳孜尔库姆
维吾尔族舞蹈的种类 夏地亚纳舞,夏地亚纳,维语意为“欢乐的”,是在节日和盛大集会中的一种维吾尔族民间集体舞蹈,流行于全疆,南疆更为盛行。 刀郎麦西热浦:“刀郎”指天山以南叶尔羌河流域地区,麦西热浦原是穿流在新疆的河流的名称。在这一地区的麦西热浦中所有的乐曲、乐器、舞蹈、都可以“刀郎”冠之。
刀郎麦西热浦
由我校舞蹈队演出的《少女的春天》
维吾尔族舞蹈的种类 在维吾尔族传统的民间舞蹈里,还有一些是属于带道具的民间舞蹈形式,如“盘子舞”、“萨巴依舞”、“击石舞”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把道具和优美的舞姿融为一体,击打出悦耳动听的声音,增加艺术感染力。
维吾尔族舞蹈的风格 草原风格的舞蹈态势多呈现为:挺胸、抬头、立腰。农耕文化风格的舞蹈动作:柔顺、秀美、平稳、和谐、膝部微颤。西域式的舞蹈风格多体现在:头、肩、腰、臂、脚都有动作以及各种面部表情与眼神动作,舞蹈注重旋转、下侧腰等技巧。三种风格共同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总体风格。
维吾尔族舞蹈名作赏析 《顶碗舞》 编导:海力且木.斯地克
第四课 傣族舞蹈
傣族舞蹈的种类 嘎光舞:傣语意“围着鼓跳舞”,“光”即鼓。在德宏、西双版纳、耿马等地区流传。表演形式自由,男女老幼皆可,合着鼓乐声自由起舞,膝部规律地屈伸、颤动,身体前俯、后仰,是民族风格浓郁的自娱性舞蹈,突出傣族舞蹈的“三道弯”“一顺边”特征。有时由三名妇女抬芒执钹,边敲边舞为大家助兴。近年德宏地区兴起“新嘎光”,步法变化多,动作整齐,节奏欢快,颤动与起伏比过去小,群舞中既可双人对舞,又有几种规范的变化,尤为青年人所喜欢。
傣族舞蹈的种类 象脚鼓舞:傣语作“光黑拉”“烦光”。是男子表演的自娱性舞蹈,大型象脚鼓长l.5~2米,小型长1.2米。大型鼓于伴奏,舞者左肩挎大鼓,拳、掌、指轻敲重打,抑扬顿挫形成“鼓语”,边敲、边变换姿势,和舞者相呼应。小型鼓用于鼓舞表演,鼓的尾端系孔雀翎饰物。青年们常挎鼓敲击竞舞,舞蹈动作灵巧、敏捷,表演乐观、风趣。西双版纳还有一种长约80厘米的小型象脚鼓,更便于鼓舞竞技。双人对舞中,以夺得对方的帽子或头巾为胜。
傣族舞蹈的种类 孔雀舞:傣语称“嘎洛拥”“烦哺若”等。是盛大节日和“做摆”(修功德的佛会)时广场表演的道具舞蹈。过去表演者都是男子,头戴佛塔型金冠、慈祥的菩萨面具。表演时将细竹和绸布做成片片羽翼连在一起系于腰间,左右两侧各五片做翅膀,后面三片做尾翼,用绳子分别系在手臂和手腕上操纵。内容多表现孔雀的漫步林间、水边嬉戏、飞跑追逐、展翅飞翔,以及最精彩的开屏抖翅等。有专门表演这种高雅技巧的孔雀舞民间艺人,并形成规范的动作和富有艺术性的程式。
发展变化中的孔雀舞
《云南印象》组图
傣族舞明作赏析 《雀之灵》 编导:杨丽萍 表演:杨丽萍 《水》 编导:刀美兰 表演:刀美兰 《追鱼》 编导:贡吉隆、张斌英
第五课 苗族舞蹈
苗族舞蹈的种类 花鼓舞:最具代表性的鼓舞,它是将一面大鼓倒挂在鼓架上,鼓手在鼓前面边击鼓边舞蹈的民间艺术。花鼓舞在古代苗族人民中间具有神圣的意义,它具有击鼓通神、击鼓谢恩、击鼓祭祀、击鼓祭丰年等作用,也具有凝聚全部族人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作用。
踩堂
苗族舞蹈的种类 芦笙舞:芦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节日、喜庆的主要舞蹈之一”。芦笙和芦笙舞,苗家人认为它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演奏与芦笙舞的形式可分为吹笙伴舞、吹笙领舞与吹笙自舞。吹笙伴舞及吹笙者不舞或在场中小舞,周围男女群众层层环绕舞蹈;吹笙领舞及吹笙者在前边吹边舞,男女群体结队绕圈踏声舞蹈,场面尉为壮观。
芦笙舞
第六课 彝族舞蹈
我校舞蹈队表演的《红裙》
彝族舞蹈的种类 打歌:“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它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彝族婚、丧都离不开打歌。彝族的恋爱婚姻比较自由,不少青年男女都是在打歌场上相识而结婚的。打歌少则几十人,多则成千上万人,属于自娱性舞蹈。
巍山打歌
彝族舞蹈的种类 烟盒舞:彝族人民极为喜爱烟盒舞,不论小孩和老人都爱跳。人们说:“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烟盒舞分正弦(母弦)和杂弦(子弦)两大类。烟盒舞与彝族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例如舞蹈中的“斗蹄壳”,明显地摹仿动物斗蹄子而来。 “打跳”彝族称“古蔗”,是一种自娱性舞蹈,也是彝族人民最喜爱最普及的群众性舞蹈, 各地区“打跳”的风格有异,在称谓上也有差别,又叫“打歌”、“跳歌”、“叠脚舞”、 “叠左脚”、“左脚舞”、“三跺脚”、“芦笙舞”、“阿垂乐”等等。
烟盒舞 据说,开始跳时没有烟盒,只徒手跳或拍掌。后来,当人们吸烟时,发觉手指弹烟盒,能发出"呱、呱"之声,既可统一舞蹈节奏,又能增添舞蹈的热烈气氛。于是弹起烟盒起舞一直流传至今
彝族舞蹈的种类 阿细跳月:由于多在月光下起舞,因此得名。
阿细跳月 至于阿细人为何在“三步弦”中始终要保持跳跃的舞姿,还有着一段传说。相传很久以前,阿细地区的人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的奴隶生活。每到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尽快烧荒、播种,人们等不到烧荒火星的熄灭,就赤着双脚在滚烫的田野 上开始翻地、劳作。为使双脚少受田野上余火的灼烧,便两脚一边不停地跳跃一边进行劳作。后来,人们在这种不停跳跃动态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蹬脚和上肢的左右甩摆、击掌,而逐渐形成了今天被人们喜爱的《阿细跳月》
彝族舞蹈的风格 彝族舞蹈受地域经济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带有极鲜明的民族特点,其舞蹈动作主要表现在足下,上身动作很少。舞步多以踢踏跺脚为主,还穿插一些撩腿、吸腿、勾腿、打脚等动作。彝族人通过这些动作来表达自己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和内心情感。
彝族舞名作赏析 《小伙.四弦.马缨花》 编导:陶春 《阿嫫惹牛》 编导:马玲
第七课 朝鲜族舞蹈
朝鲜族舞蹈的种类 农乐舞:最有农耕生活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是古代农业丰收后,人们聚集饮酒、歌舞娱乐的遗风。每当夏收农忙时,在劳动的路上,边行进边歌舞,通过歌舞消除疲劳、慰藉辛勤、加强团结和号召人们热爱农耕生活。其中“象帽舞”最有特色,舞者戴特制的头盔,上有可以旋绕的长缨,舞时摆动头部使长缨在头顶、身侧旋绕飞舞。手中击打小鼓,头上的长缨不断旋绕,充分表现出朝鲜族劳动人民的乐观精神。
农乐舞《象帽舞》
朝鲜族舞蹈的种类 假面舞:带面具表演的男性舞蹈。据说从中国南部传入,曾为宫廷表演节目。民间流行的假面舞多把唱诵、对话、舞蹈融为一体,分场次表演一些风趣幽默的讽刺故事。
朝鲜族舞蹈的种类 长鼓舞:肩挎长鼓置于胸前敲击表演的舞蹈形式。长鼓原是古代的乐器,后发展为击打表演的圆鼓舞。男女皆可表演,女性用鼓较小,多为单人表演,舞姿优美,在技巧上发挥个人之长。男子多为群舞,动作开拓有力、富有战斗性。鲜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
长鼓舞
朝鲜族舞蹈的种类 扇舞:以折扇为道具表演的舞蹈形式。起源于古代朝鲜巫俗活动,原是巫女持绘有“三佛”神像的扇子作法器跳神表演。后来民间艺人把扇面改绘为花卉,又加强舞蹈的动作与造型,逐渐成为独立的舞蹈形式,并由单扇发展为双扇。
朝鲜族舞蹈的种类 顶水舞:因舞者头顶水罐起舞而得名,是朝鲜族女性表演的传统舞蹈。朝鲜族妇女习惯用头部顶着器物行走,在插秧、锄草季节,妇女们常头顶水罐将饮水或米酒等送至田间地头。顶水舞即在这种生活习俗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经形成,便在群众中间广泛流传。舞蹈通过模拟顶罐行进中的各种动作,抒发欢乐喜悦的内心感情,舞姿轻松优美。
朝鲜族舞蹈名作赏析 《长鼓舞》 编导:李仁顺 表演:崔美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