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红细胞酶缺乏症 医学技术系 侯振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周作霞 第六章 血液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血液系统常见症状和体征的 护理. 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病毒、放射、遗传 白血病 再障 贫血贫血 感染 出血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贫血 溶血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I T P 药物和化学物质 物理和生物因素 感染因素、免疫因素、 脾脏因素 骨髓.
Advertisements

第五章 糖代谢紊乱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赵 敏. 主要内容 糖代谢紊乱的实验室检查 概 述.
金融一班 王亚飞 王亚飞 王浩浩 王浩浩 吴海玥 吴海玥 我 连云港 的 家 乡 连云港 连云港,位于东经118°24′~119°48′和北纬 34°~35°07′之间,古称郁洲、海州,民国时称 连云市,建国后称新海连市,别称“港城”。东 西长129公里,南北宽约132公里,水域面积 平方公里。连云港市也是我国于1984年.
浙江省普陀中学 张海霞 例谈高中生物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一轮复习有效性的提高.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目标? 1 、知识: 提高审题能力 强化、突出主干知识。 易化、突破难点知识。 细化、整理基础知识。 2 、能力: 提高解题技巧 提高表达能力.
配备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卫生室、 实验室、仪器室、音体美劳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少先 队活动室、教师集体备课室等专用教室。实验室、仪器 室全部按照省标准配备器材,演示实验开设率达 100% 。 学校现有图书 6050 册,生均 40 册。有一个 200 米环形跑 道的运动场地。 学校基本情况.
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其竞争性抑制 目的与要求: 了解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酶促反应 中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了解琥珀酸脱氢酶的作用及酶促反应 中的竞争性抑制作用.
氨基酸转换反应 ( 一 ) 血液中转氨酶活力的测定 一. 目的 : 了解转氨酶在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临 床诊断中的意义, 学习转氨酶活力测定的原理和方 法。 二. 原理 : 生物体内广泛存在的氨基转换酶也称转氨酶, 能 催化 α – 氨基酸的 α – 氨基与 α – 酮基互换, 在氨基酸 的合成和分解尿素和嘌呤的合成等中间代谢过程中.
第四十一章 抗寄生虫药.
長得像的圖形 設計者:嘉義縣興中國小 侯雪卿老師 分享者:高雄市中山國小 江民瑜老師 高雄市勝利國小 許嘉凌老師.
课例评析—— 《回乡偶书》和《渔歌子》 评课人:冯琴.
就作文本身而言,题目堪称“眉目”,是作文的“眼睛”,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作文材料和主题的浓缩或概括。
文化创新的途径.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续 薇 教 授 博士生导师.
病例分析 基础医学院 王晓娜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监控情况分析 潘诗求 2010年3月
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
蚕豆病.
生物 第二章 植物的營養器官與功能 第二章第1節 根、莖和葉的構造.
专题二 新陈代谢 植物新陈代谢 动物新陈代谢 微生物新陈代谢.
第十章 酶工程技术 第一节 酶的发酵生产 第二节 酶的分离纯化 第三节 酶分子的改造.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
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体检和健康检查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 2010年6月9日 北京.
股票、债券、和保险 投资理财的话题.
维生素与辅酶 生物化学.
全球暖化、水污染、空氣污染.
生物電化學短講 生物體能量 呼吸作用 生物電子傳遞系 糖與醣 葡萄糖 糖解作用 檸檬酸循環(TCA cycle) 電子傳遞鏈 傳導概論
指導老師:顏明賢 班級:四高四A 姓名:蔡富凱 學號:4971G003
本文件不代表官方立場,且作者已盡力確保資料的 準確性,惟任何未經授權擅自使用本資料所造成的損害,作者不負賠償責任。
第28-29章、脂代谢 28.1 脂肪细胞是哺乳动物脂肪的主要贮存处 28.2 脂肪酸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氧化
月经血量的临床计量方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金哲
P 第六章 诊 断 酶 学 蚌埠医学院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第二章 酶的生产与分离纯化 (2学时,共4学时).
酶的分析检测技术 酶促反应分析 酶活力测定方法 常见酶类的活力测定方法.
主讲人:郭奕斌 中山医学院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CH14 糖解反應、糖質新生作用,以及五碳醣磷酸路徑
电阻 新疆兵团四师76团中学.
生物氧化.
糖代谢中的其它途径.
中枢兴奋药-酰胺类及其他类.
蚕豆病 中医1班.
提高教学有效性刍议 赵占良 2010年10月.
生物一轮复习系列课件 必修1 提升能力 夯实基础 新课标专用 2011高考 自动播放 共16套 作者:邵寄璋(生物特级教师) 新人教版
氧化还原体系 ——供氢体与递氢体 化学专业2010级化学三班王金 学号
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1、物质代谢的特点 §2、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一、在能量代谢上的相互联系 二、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间的联系
脂肪的合成代谢 (一) 原料、来源 1、脂肪合成原料 脂肪酸和甘油。 生物体能利用糖类或简单碳原物质转化为脂肪酸。
请做好 上课准备.
第31章 氨基酸的生物合成.
第七章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第二篇 发酵机制 发酵机制:微生物通过其代谢活动,利用基质(底物)合成人们所需要的代谢产物的内在规律 积累的产物 微生物菌体 酶 厌气发酵:
第九章 生物氧化 ---电子传递与氧化磷酸化
第 八 章 蛋白质的分解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萧蓓蕾.
第五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Glucose
Chap 9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和氨基酸代谢 1 蛋白质的酶促降解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氨基酸的合成代谢.
第三章 企业管理概述.
第16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生 物 氧 化 Biological Oxidation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23章 糖异生和其他代谢路径 由非糖物质转变为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称为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三、 氧化磷酸化 代谢物脱H经呼吸链传给O2 生成H2O 的同时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过程,称为氧化磷酸化。
第24章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血 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称为血糖。按真糖法测定,正常空腹血糖浓度为3.89~6.11mmol/L(70~100mg%)。
第五章 糖代谢 Metabolism of saccharide 第五章糖类分解代谢和第七章糖的生物合成.
第三节 微生物的耗能代谢(生物固氮) 一、固氮微生物 二、固氮酶 三、影响固氮作用的主要因素.
第4章 生物能学与生物氧化 (bioenergetic and Biological Oxidation)
改变生活的生物技术教学实践 自制葡萄酒与酵母菌形态观察 第二组 组员:陈安书 董思瑶 裘佳妮 田 泳 王 凯 叶 琳.
Chapter review part 2 第14組 吳雅蘭 鄞偈芸.
Chapter review part 2 第14組 吳雅蘭 鄞偈芸.
Tel: 环境微生物学 侯森 暨南大学环境学院 Tel:
Chapter 6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一章 红细胞酶缺乏症 医学技术系 侯振江

第一节 概 述 红细胞代谢 葡萄糖代谢 铁代谢 红细胞核苷酸代谢

红细胞要有效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必须保证一定的能量代谢,红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作用: ①维持血红蛋白内的铁处于2价铁形式 ②维持红细胞内的高钾、低钠、低钙状 态 ③ 维持红细胞内酶、血红蛋白中的巯基团处于激活和还原状态。 ④维持红细胞的双凹形态。

葡萄糖代谢 红细胞的正常能源是葡萄糖。 红细胞内葡萄糖的分解代谢主要有两个途径,即无氧糖酵解和磷酸己糖通路。 成熟红细胞仅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获取能量。

1、无氧糖酵解 (90%-95%) 在葡萄糖的无氧酵解途径中,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或乳酸。 代谢1mol的葡萄糖分解可净获得2molATP。 葡萄糖的利用率主要受限于己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所催化的反应。 其代谢产物NADH是MHb酶的辅酶,维持血红蛋白分子中的铁处于还原状态,保持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 酶缺乏(如PK),导致溶血.

2、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代谢支路 葡萄糖无氧酵解过程中,在1,3-DPG形成后,存在另一条代谢之路,称为2,3-DPG代谢支路 。 该代谢之路的存在使红细胞能够调节每mol葡萄糖代谢产生ATP的量。 同时也调节细胞内2,3-DPG的浓度,进而调节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反比)。 PH值与2,3-DPG成正比(酸中毒)。

P36图

3、磷酸戊糖途径与谷胱甘肽途径(5%-10%) 在此通路中,6-磷酸葡萄糖在第一步反应中被氧化生成6-磷酸葡萄糖酸和CO2,同时NADP+被还原为NADPH。 NADPH的一个主要功能是在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作用下,作为还原红细胞内含谷胱甘肽二硫化合物的供氧体。 通过谷胱甘肽途径,还原性谷胱甘肽(GSH)使红细胞蛋白质分子中-SH基团处于还原状态,维持红细胞膜的稳定。

P37图

磷酸戊糖途径生成的磷酸核糖可参与嘌呤核苷的生物合成,又可合成ATP,对血液的体外保存有重要意义。 最常见的酶的缺乏为:G-6-PD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缺陷症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一、疾 病 概 述 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一、疾 病 概 述 G-6-PD缺乏症是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患者遍及世界各大洲,估计总数在2亿人以上,国内近年调查发现以广西、海南、云南的部分地区最为多见,其次为广东、福建、浙江及长江流域各地,淮河流域以北较为少见。

该病患者绝大多数平时没有贫血和临床症状,但在一定条件下,如应用氧化剂药物,使用蚕豆或感染时,可以发生明显的溶贫。

本病为X伴性不完全显性遗传,即突变基因在X染色体上,具有不同的表现度。 男性缺乏者为半合子,女性缺乏者多为杂合子,女性纯合子必须父母均有缺陷才表现。女性可有中间型,表现为红细胞缺陷但临床并无溶血反应。 控制G-6-PD的基因可有多种突变型。 目前已知的变异性在190种以上。 约半数其酶活力与正常无异且无临床表现。

分 型 先天性非球形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 蚕豆病 药物诱发溶血 感染诱发溶血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蚕豆病 favism 蚕豆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好发于儿童,溶血发作多为急重。 是由于食用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而发生的急性溶血性贫血。

原 因 蚕豆中含有蚕豆嘧啶、蚕豆嘧啶核苷、多巴、多巴核苷等具有氧化作用物质,可使G-6-PD缺陷患者中的红细胞还原型谷胱苷肽(GSH)降低引发溶血。

临 床 表 现 全身不适,疲倦、乏力、发热、头晕、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 贫血、黄疸、尿色增深或血红蛋白尿。 临 床 表 现 进食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一般1-2天内急骤发生溶血。 全身不适,疲倦、乏力、发热、头晕、厌食、恶心、呕吐、腹痛等。 贫血、黄疸、尿色增深或血红蛋白尿。 严重者可有面色苍白、全身衰竭、血压下降、神志迟钝、烦躁不安,甚至发生急性循环和肾功能衰竭。

实 验 室 检 查 血象 血红蛋白中度至重度减低,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实 验 室 检 查 血象 血红蛋白中度至重度减低,红细胞呈正细胞正色素性。 可见有核红细胞,白细胞可增高,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明显增加。

骨 髓 象 有核细胞增生旺盛,幼红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 G6PD筛选试验 :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G-6-PD缺陷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骨 髓 象 有核细胞增生旺盛,幼红细胞百分比显著增高。 G6PD筛选试验 :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 G-6-PD缺陷变性珠蛋白小体试验 G-6-PD荧光斑点法 硝基四氮唑蓝试验纸片法 G-6-PD定量测定

1.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methemoglobin reduction test MHb-RT)

[原理]在血液中加入亚硝酸盐使红细胞中的亚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正常红细胞的G-6-PD催化戊糖旁路使NADP(氧化型辅酶Ⅱ )变成NADPH(还原型辅酶Ⅱ ),其脱的氢通过亚甲蓝试剂的递氢作用而使高铁血红蛋白(Fe3+)还原成亚铁血红蛋白(Fe2+),通过比色可观察还原的多少。当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下降。

[参考值] 正常人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75%(脐带血≥77%),高铁血红蛋白0.3 ∽ 1.3g/L。

[临床意义] 1.减低:蚕豆病和伯氨喹啉药物溶血性贫血。纯合子G6PD缺乏时,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30%,脐血<40%,杂合子G6PD缺乏,高铁血红蛋白为31%∽74%,脐血为41% ∽77% 2.血红蛋白H病、不稳定血红蛋白病、高脂蛋白血症和巨球蛋白血症等有假阳性。

[评价] 该试验是国内应用较多的方法,其简便易行,敏感性高,但特异性稍差,是G6PD缺乏症的筛选试验。

2.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原理]取G-6-PD缺乏的病人血样加入乙酰苯肼于37℃孵育2 ∽4小时,用煌焦油蓝染色观察红细胞中珠蛋白小体的生成情况,计算含5个及以上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的百分率。

[参考值] 正常人含5个及以上珠蛋白小体的红细胞一般<30%。 [临床意义] 1.G6PD缺乏症阳性细胞常高于45%

3.接触硝基苯、苯肼、苯胺等化学物质时也增高。 2.不稳定Hb,HbH病等也常>45%,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症也增高。

3.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荧光斑点试验和活性测定 [原理]在G-6-PD和NADP+存在下,G-6-PD能使NADP +还原成NADPH,后者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发出荧光。NADPH的吸收峰在波长340nm处,可通过单位时间生成的NADPH的量来测定G-6-PD活性。

[参考值] 正常人有很强荧光(10min内出现荧光) 正常人酶活性定量:WHO推荐的Zinkham法参考值为(12.12.09)U/gHb;ICSH推荐的Glock & Mclean法的参考值为8.34  1.59 U/gHb

[临床意义] ①G-6-PD缺乏者荧光很弱或无荧光,出现荧光点的时间> 30分钟 ②在G6PD缺乏症高发人群中,对阵发性溶血而抗球蛋白试验和酸溶血试验阴性者,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网织红细胞增加可致假性G6PD活性增加。

[评价] ①本方法直接测定NADPH的量, 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但仍需20%-30%的G6PD缺乏红细胞才能得出异常结果。 ②实验方法要求严格,试剂昂贵,需恒温分光光度计。

③网织红细胞含有高浓度的G6PD ,如患者最近发作过溶血,应将标本离心后取底层红细胞检测。 ④血红蛋白对荧光有淬灭作用,HCT>50%时,应取标本的半量检测,<20%时,取标本的两倍量做检测。

丙酮酸激酶缺陷症

一、疾病概述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一、疾病概述 红细胞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pk)缺乏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溶血性疾病。 发病率仅次于G6PD缺陷症,但在我国少见。 患者红细胞的丙酮酸激酶(PK)缺乏使ATP生成不足,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 最明显的是红细胞膜的离子通透性增加,细胞体积变小,成为皱缩、僵化红细胞,易于被脾或肝内巨噬细胞破坏而发生溶血。

二、临床表现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严重者可在婴儿早期即出现症状,为中度以上的贫血、黄疸,需反复多次输血才能存活。 多数患者表现终身存在的慢性溶血性贫血,伴黄疸,部分患者会发生胆石症。 极少数患者由于溶血被代偿而不表现贫血。 新生儿的PKD常常发生高胆红素血症

三、诊断方法 [病史]    自幼发病,终身存在慢性溶血表现。 [体格检查]   贫血、黄疸的轻重常与病情的严重程度有关。可 有脾肿大。

诊断评析 1.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分为遗传性和继发性两种,本诊断标准主要用于遗传性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2.在临床如只有PK酶活性改变,无溶血表现者,则为红细胞PK缺乏。 3. 临床高度怀疑PK缺乏,而PK活性测定正常时,应进行底物系统的 PK活性定量测定 4.继发性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见于白血病、红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难治性贫血及化疗后,常应有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接近或低于正常值;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大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或棘状红细胞。 血常规检查  血红蛋白接近或低于正常值;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外周血涂片镜检可见大红细胞、皱缩红细胞或棘状红细胞。 红细胞PK活性测定显示PK活性的降低荧光斑点法PK活性筛选试验呈中间缺乏或严重缺乏值。 PK活性定量测定:正常值15.0土1.99u/g Hb(37℃)。中间代谢产物(ATP、2,3 DPG、PEP等)测定。

二、丙酮酸激酶缺乏的检验方法 丙酮酸激酶荧光斑点试验 丙酮酸激酶活性检测

[原理]在二磷酸腺苷(ADP)存在的条件下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催化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转化成丙酮酸,在辅酶Ⅰ还原型(NADH)存在的情况下,丙酮酸被LDH转化为乳酸,若标记荧光于NADH上,此时有荧光的NADH变为无荧光的NAD。在340nm波长下,检测NADH减少的速率,可定量推算PK活性。

[参考值]正常人丙酮酸激酶活性荧光斑点在25min内消失,酶活性(15.0 1.99)U/gHb。

[临床意义] ①荧光斑点不消失或时间延长说明丙酮酸激酶活性缺乏,中间缺乏(杂合子)时,荧光在20 ∽60min内消失 ,纯合子60min不消失 ②杂合子PK缺乏症病人为正常人的25% ∽50%,纯合子PK缺乏病的病人,为25%以下。

③口服避孕药,代谢性肝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可致获得性PK的缺陷。 [评价] 红细胞PK活性测定是诊断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直接和可靠的证据,但检查方法比较复杂。Hb Ret同G6PD。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