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候》.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青岛开发区第七中学 王丽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青藏地区 西北地区 秦岭 - 淮河 23.5°N 南 海 东海东海 32 ° N 4° N 一、基本概况 2 、范围: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 南地区。 1 、位置:秦岭 - 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地区, 北回归线穿过其南部,东临东海、南临南海.
Advertisements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美国为例.
试 卷 讲 评.
人均耕地多地形平坦 土壤肥沃 气候条件适合小麦、玉米等种植 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商品谷物农业 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地形和地势 (第2课时) 永定路中学 王海峡.
中国的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房山区实验中学 雷利亚.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3讲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北方冬季.
目标导学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认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 2、举例说明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教育、交通等中心;
中国的气候.
第三讲 中国的气温.
中国的气候.
中国地理.
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复杂多样的气候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复杂多样的气候 学习目标: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世界地理分区和主要国家 南亚和印度 黄岩第二高级中学 阳峰.
气压带和风带.
中国的工业.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 清远市清城中学 李秋萍.
本课件是由精确校对的word书稿制作的“逐字编辑”课件,如需要修改课件,请双击对应内容,进入可编辑状态。
三 气候带和气候型 (一) 低纬度气候 低纬度的气候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所控制。全年地-气系统的辐射差额是入超的,因此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赤道气流辐合带、沃克环流、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有的年份会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本带可分为五个气候型:

专题二 大气运动和气候.
两晋与南朝.
北方地区.
新华网北京3月21日电(记者 林晖)新疆部分地区20日出现今年第一次沙尘暴
高中地理复习课件 什么是气候呢?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请分辨下列描述哪些是天气,哪些是气候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 、昆明四季如春。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少雨。 5 、在未来 24 小时内,本地区将有 5-6 级的偏 北风,气温下降.
整理和建构地理知识系统的方法 ——宁波市余姚第四中学 郑伟大.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  多 变 的 天 气.
成才之路 · 地理 人教版 · 必修3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精彩即将上演, 敬请期待… … 郝鹏翔出品.
地 理 习 题 讲 评.
大气运动规律.
我的案例 教学激趣引入.
科学测试应对策略 地 理 学 科.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专题复习.
我们的目标…… 掌握重点:气团及气团对天气的影响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 攻克难点:雨带在我国的移动规律及影响 学得明白,学得开心.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作者:林丽仪.
2016年17号台风 “鲇鱼”情况汇报(四) 温州市气象局 2016年9月26日.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想一想 能否 将天气预报改成气候预报?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寒潮~ ————湖天中学向继德.
《天气预报天天看》 生命安全教育 四年级. 《天气预报天天看》 生命安全教育 四年级 平安故事.
人教版七年级(上)地理 第三章 《天气与气候》总结.
中国的地理差异 福州文博中学 冯春欣.
第二节 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点击进入知识导航,浏览并链接到相应知识点
第六讲、天气和气候.
第17课时 中国的气候 要 点 探 究 课 标 解 读 考 点 精 讲.
第三课:水 Leçon 3 水和土,活动一:地图 Activité 1, page 44
东亚及日本概况.
第四节俄罗斯.
气候(第2课时)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亓孝然.
常见天气系统 高一冀南部.
中国的气候.
典型的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影响 中国季风气候具有很强的大陆性.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义务教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贺 项 磊 郑州市中牟外国语学校.
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以我国为例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 学习目标:
西藏 Tibet.
2019/4/27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必修一 第二章复习课 主讲人:陈鹏飞 晋城一中.
澳大利亚 迪肯大学 DEAKIN UNIVERSITY 紧密相关 • 不断创新 • 快速响应 James Sun 孙琎 迪肯大学中国区主任
第3节 地球的绕日运动 第一课时.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第一單元 宇宙中的地球 1.6 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二).
世界主要的 农业地域类型(二).
七年级地理下册 东南亚第一课时 内乡县桃溪镇初中 尹香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气候》

教学目标 课标: 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活动对降水的影响。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气候的主要特征。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考点: 1.掌握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掌握我国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及于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4.认识主要气象灾害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学会用地图和资料,得出我国气温、降水分布特点,分析形成原因。 2.运用资料分析主要气象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中国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1)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读一月等温线图注意: ①0°C等温线——秦岭—淮河 ②等温线的疏密(与7月等温线比) ③几处等温线拐弯处:横断山山河相间处:山谷等温线向北凸,山岭等温线向南凸;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向上游凸兰州附近河谷 ④地形对冬季风的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台湾难以受冬季风影响。 ⑤最低温处——漠河

冬季(1月)气温分布特点: 特点①成因: ①南北温差很大,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东部等温线与纬线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特点①成因: 一受纬度因素(太阳辐射)影响较大,因为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越往北不但太阳高度角小,辐射弱,而且白昼时间短,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大。 二受冬季风影响,因为北方比较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势力强,影响大,降温幅度大,而南方远离冬季风源地,并且经过重重山岭阻挡削弱作用,受冬季风影响降温少,又进一步加大了南北温差。

特点②成因: 东部地势较低,地表起伏小,地形对气候影响小,纬度因素起着主导作用,所以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而西部地势高,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对气候影响作用大,成为主导因素,因此温度分布与等高线分布比较一致,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甚致出现闭合(盆地或或山地)。

(2)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读七月等温线图注意: ①汾河、渭河、黄河谷地、雅鲁藏布江谷地等温线弯曲原因 ②吐鲁番盆地高温、闭合原因 ③台湾岛、海南岛等温线闭合原因

夏季(7月)气温分布特点: 特点①成因: ①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②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则等温 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特点①成因: 因为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越往北白昼越长,虽然北方太阳高度角比南方小,辐射相对较弱,但是北方的白昼,太阳照射时间长,使南北方接受太阳辐射热量差值变小。加上来自热带海洋的夏季风可以直接影响到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夏季增温特别强烈,从而形成南方温差不大,全国普遍高温的特点。

特点②成因: 夏季由于南北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量差异小,使纬度因素作用减弱,导致海陆位置作用增强,特别是夏季东部季风区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控制,加强了海陆因素的作用而成为主导因素,所以东部等温线与海岸比较接近平行。西部因地表起伏大,地形因素成为主导因素,山地因海拔高而成为冷中心,盆地因海拔相对较低和盆地热效应而成为热中心。所以等温线比较弯曲,而且一些地方等温线出现闭合。

【典型例题1】(2006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月、7月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造成甲、乙两地1月等温线闭合且数值低于周边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地形  C.人为因素          D.距海远近 B (2)影响7月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地形            B.地形、海陆差异   C.人为因素、海陆差异      D.纬度位置、人为因素 (3)下列四组地方,气温年较差相差最大的是(  )   A.甲地、黄河口附近 B.石家庄附近、黄海沿岸   C.丙地、乙地  D.甲地、丁地 B B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8分) 【典型例题2】 (2003全国文综,36)(24分)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据此和图4,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      高原的深秋景色。(8分) 内蒙古 115°E,41°N

(2)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l6分) 10℃等值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4分) 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影响(4分), 该等值线西半段因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4分)呈东北—西南走向。(4分)

【典型例题3】下图是“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比图中同纬度其他地区的气温年较差________(大、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 (2)分析图示地区由南向北气温年较差增大的主要原因。   小 地形 南部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年较差小;北部夏季暖热,冬季寒冷,且冬季气温远低于南部,气温年较差大。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热量丰富;降水充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热量不足 水旱灾害频繁

 2、中国温度带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以上时,大多数农作物才能活跃生长。为此,可把≥10℃的持续期,视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把≥10℃持续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反映了一个地方生长期内的温度高低和热量多少。根据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见下图)

各温度带的积温和作物熟制 温度带 范围 ≥10℃积温 作物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省北部、内蒙古东北部。 <1600℃ 一年一熟。早熟的春小麦、大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 1600---3400℃ 一年一熟。春小麦、大豆、玉米、谷子、高粱等。 暖温带 黄河中下游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 3400---4500℃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冬小麦复种早熟糜子、荞麦等,或冬小麦复种玉米、谷子、甘薯等。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4500---8000℃ 一年两熟到三熟。稻麦两熟或双季稻。双季稻加冬作油菜或冬小麦。 热 带 滇、粤、台的南部和海南省 >8000℃ 水稻一年三熟。 高原气候区 青、藏、川西 <2000℃ 可种早熟的青稞

3、中国降水分布特点 (1)空间分布: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如下

③成因-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一般正常年份) 5月(春末)夏季风开始在南部沿海登陆,雨带(锋面雨)位于华南地区; 6月(夏初)夏季风进步增强北进,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季节); 7月中旬(盛夏)至8月雨带北移到华北和东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出现伏早) 9月冬季风增强南下,夏季风开始南撤,雨带随之迅速南移; 10月冬季风频频南下,夏季风在大陆上消失,雨季随之结束。 夏季风的进退受太平洋西部副高控制,而太平洋西部副高的兴衰常常是不稳定的,势必导致雨带推移出现异常,而造成我国南北方大面积的水旱灾害。

【典例题1】读“中国东部雨带示意”图,回答第(1)~(2)题: (1)根据雨带在Ⅰ、Ⅲ地区的时间,可以推论,在一般年份,雨带移至上海地区的时间一般是 ( ) A.4~ 6月 B.6~ 7月 C.6~ 8月 D.5~ 8月 (2)如在 7月以后,雨带仍未推移进入Ⅰ地区,我国东部地区将可能产生的灾害状况是( ) A.南旱北涝 B.南北皆旱 C.南涝北旱 D.南北皆涝 B C

4、中国干湿区

一个地区当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时空气湿润,反之,水分收入小于支出时空气干燥。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把我国划分为:四类地区。发即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水田耕作业为主 半湿润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干湿区 干湿状况 分布地区 植被 农牧业 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800mm 降水量>蒸发量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东北三省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森林 水田耕作业为主 半湿润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森林草原 旱作农业为主 半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畜牧业、灌溉农业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多荒漠 畜牧业为主、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5、中国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①气候复杂多样。这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形成多种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组合,加上地形的多样性,特别是高海拔的山岭和高原都增加了气候的多样性。大体上,我国的东部地区为典型的季风气候,由北向南分别有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为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则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

②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原因是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洋西岸和最大的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风向的季节变化大,冬夏季风的性质差异也就很大。在典型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冬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最冷的地方;夏季我国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除沙漠地区以外)最热的地方。因此,我国大部地区的气温年较差比世界同纬度地区偏大,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也都较大,说明我的季风气候具有显著的大陆性特点。  ③雨热同期。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具有雨热同期特点。

6、中国的二十四节气 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含义说明如下: 立春 春季的开始。 雨水 开始降雨的意思。 立春 春季的开始。 雨水 开始降雨的意思。 惊蛰 是说天气转暖,渐有春雷惊响,冬眠的昆虫(蛰zhí虫)开始活动了。 春分 春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 清明 天气晴朗明洁,草木复生的意思。 谷雨 雨生五谷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降雨增多,有利于谷物的生长。

立夏 夏季的开始。 小满 表示冬小麦籽粒逐渐饱满,快要成熟了。 芒种 表示带芒的农作物进入夏收夏种时期。 夏至 至是最的意思。夏至是夏季昼最长、夜最短的一天。 小暑 进入暑热的时期。 大暑 夏季最炎热的时期。 立秋 秋季的开始。 处暑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从此以后,暑天将终止。

白露 表示露色发白,天气渐凉了。 秋分 秋季昼夜长短等分的一天。 寒露 表明气温下降,露色由表面的白,变寒。 霜降 开始降霜的时候。 立冬 冬季的开始。 小雪 开始降小雪的时候。 大雪 降大雪的时候。 冬至 冬季昼最短、夜最长的一天。 小寒 进入冬季寒冷的时期。 大寒 冬季最寒冷的时期。

  以上二十四节气,是自古以来,我国黄河流域劳动人民长期摸索一年中气候变化,以及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而总结出来的。这是很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创造,一直流传并使用到现在。由于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气候和农业生产的情况不一样,但是二十四节气的演变规律大体相似,各地多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参照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及时安排农业生产和生活。

二十四节气的成因与四季的成因相同,是一年中地球绕日公转时,由于地球在公转轨道(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地面所受光热有时多,有时少。这样就引起了地面气候的逐渐递变。人们把一年中气候变化的情况,分为24个阶段,每段约半个月时间,在阳历的每个月里有两个节气。

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见下图)。

  每个节气开始的日期,在阳历中几乎不变,上半年的节气都在每个月的6日和21日前后;下半年的节气都在8日和23日前后。因此,人们编了一首歌诀: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来六十一,下半年来八十三。 这首歌诀可以帮助我们对二十四节气名称、顺序和日期的记忆。节气在农历中是没有固定的日期的。

 7、中国主要气象灾害 (1)寒潮 ①形成:每年秋末、冬季和初春,常有强冷空气从西伯利亚、蒙古一带侵入我国。这种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现现象,这样的冷空气过程称寒潮。寒潮的标准各地标准不一,如长泰寒潮标淮是48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7℃以上或过程降温≥9℃,而且过程中最低气温降到≤6℃,称为一次寒潮。

②分布: 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只有西藏、云贵地区受寒潮影响较小。 ③危害: 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它带来的严寒、大风、霜冻等恶劣天气,对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常造成危害。一强烈的降温会使农作物受冻害,尤以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危害最大,寒潮对南方冬季过冬作物的危害也较大;二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三严重的大雪、冻雨可压断电线、折断电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等。

④防御: 一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使海上船只在大风到来前返港;二醒有关部门事先对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将可大大减少损失,例如建塑料薄膜温室大棚、田间灌水或制造烟雾、包褁等保温措施。

(2)台风  ①形成:   台风是一种发源于热带洋面的强大气旋。我国民间习惯把热带气旋统称为台风。按照国际规定,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的不同强度分成几种级别:中心附近最大风力6-7级叫热带低气压,8-9级叫热带风暴,10-11级叫强热带风暴,12级以上叫台风(台风又分为12-13级称台风,14-15级称强台风,16级以上称超强台风)。

②分布:   西北太平洋热带洋面是全球台风发生次数最多的海域。台风从这里形成后,向西北方向移动,因此,我国每年夏秋季节受台风袭击比较频繁。(注:亚洲东部其他国家,以及亚洲南部、北美洲东海岸的一些国家也频受台风影响。产生于印度洋影响南亚和产生于大西洋影响北美洲东海岸国家的台风称为飓风)。台风在我国的登陆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台湾、海南、福建等省。我国沿海其他省区也都受到过台风的袭击。

 ③危害:  台风是一种灾害性天气。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灾害最为严重的几个国家之一。台风灾害主要是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所引起的。台风中心附近的风力达到10级大风就能拔树倒屋,若超过12级,具有可怕的摧毁力;特大暴雨(日降雨量可达500-1000毫米),往往造成洪水灾害;特大风暴潮更会毁灭性的灾害。  ④防御:  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一些对台风的监测手段,除常规的气象观测外,还有布设在沿海地区的测台雷达网和卫星探测资料,大大提高了台风的监测和预报能力。

 ⑤评价:   台风有过也有功。盛夏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严重威胁着旺盛生长的水稻等农作物。这时,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可以解除或缓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旱情。这是台风对农业生产有利的一面。

 (3)暴雨洪涝   ①形成:   我国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也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出现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也是形成水灾的重要原因之一。(注:日(24小时)降雨量50-99.5毫米称暴雨,100-249.5毫米称大暴雨,≥250毫米称特大暴雨)   ②分布:   我国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但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

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水灾往往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威胁,给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③危害:  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水灾往往成为农业生产上的重大威胁,给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损失。  ④防御:  (1)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对防御洪水有巨大作用。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可以有效地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防洪则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2)工程措施包括:①建筑堤坝;②整治河道;③修建水库;④修建分洪区(或滞洪、蓄洪区);(3)非工程措施是:①洪泛区土地管理;②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③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④实行防洪保险等。

(4)干旱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①形成: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②分布:常见的有西北地区常年干旱,华北每年春旱(含夏初的干旱)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罕见的干旱我国各地都可能发生。   ③危害:   干旱是一个突出的世界性问题,严重的干旱,①会造成粮食减产;②人畜饮水困难;③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④防御:   干旱是用多种因素引起的,防御干旱应采取多种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地进耕作制度等。

8、中国气候特点评价 (1)有利(优点): ①热量条件较为优越。 夏季普遍高温,大部分地区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带(除沙漠地区以外)最热的地方,使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能够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尤其是水稻种到东北是世界水稻种植纬度最高。

②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雨热同期有利于有利于作物、牧草、森森的生长,在同纬度有较为明显的优越性,例如北纬15º-30º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而我国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是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 ③气候复杂多样,生物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发展多种经营。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栽培多种林木,实行多种农业耕作制度。 

(1)不利(缺点): ①干旱和高寒地区面积大: 我国干旱、半干旱面积占全国50%以上,加上高寒面积广大,不利于农业生产。 ②热量不稳定: 季风反常年分,东北㣠季低温、江淮地区倒春寒与早霜、南方冬季强大寒潮都会给农业带来不利的影响。 ③水旱灾害严重: 夏季风的不稳定性,给我国带来大面积的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典型例题】](2006年高考,天津卷)读我国四条山脉迎风坡的年降水量与海拔高度(图中各山脉最大年降水量的高度不一定是山顶高度)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四条线中,反映秦岭降水状况的是( )  A.  A  B.  b  C.  C  D.  d (2)在我国,具有类似于d→a山脉的年降水量地域变化规律的现象是( )  A.煤炭资源分布  B.气温水平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地表高低起伏 B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