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 高二(5)班 陈佳中 于全丽 方旖旎 罗林伟 包迅格 张皓园
前言 进入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发生了区域性的环境污染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而且出现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森林锐减等大范围的和全球性环境危机,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些问题的解决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温室效应 所谓温室效应,主要指人类在利用燃料、种植水稻、饲养家畜和处置生活垃圾等活动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排入大气环境,形成温室,太阳辐射热可以进入温室,而地球热量不能从温室中散失,因而,使地球逐步变暖的现象。导致温室效应的这一类气体称为温室气体。据科学家估算,近百年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了25%,今后50年还要增加30%。世界卫生组织预测,照这个速度增加下去,到2030年,地球上的平均气温可增加4.5℃,而过去一万年里,地球的平均气温才增加了2℃。
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效果是使地面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和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将被淹没。温室效应还会使旱灾、尘暴、飓风频繁发生,引起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灭绝,并可能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更大的灾难性后果。 控制地球变暖的措施包括节约矿物能源,加强绿化,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等,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产生温室气体的来源也逐步增多,我国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任务还很艰巨。
臭氧层破坏 当你乘坐大型客机在一万米以上高空飞行时,你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近人类赖以生存的一道天然屏障——臭氧层。科学家发现;亿万年以来,这个在地面上空10~15公里的大气平流层中形成并存在的臭氧层将太阳紫外线辐射的90%以上吸收掉了,地球上的生命也因此免遭紫外线的强烈辐射。所以有人称臭氧层和水一样是地球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 1984年,英国的科学家偶然发现,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臭氧层“空洞”,这个“空洞”的面积相当于美国大陆,并且面积逐年在扩大。英国的科学家最近又公布了一个数字,就是美、苏、中、日、加拿大、西欧这个广阔地带上空的臭氧层已比1970年减少了3%。 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制冷剂、发泡剂、洗净剂中使用的含氯氟烃等臭氧层消耗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低空十分稳定,但随大气团运动上升到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线作用下,与臭氧作用,使臭氧分子成为普通的氧分子。少量的臭氧层消耗物质会毁坏大量的臭氧分子。
臭氧层破坏,紫外线辐射增强,使人的免疫功能下降,皮肤癌、白内障和呼吸病患者增加;同时会使海洋浮游生物、虾蟹幼体大量死亡,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减产,气温上升,给人类带来灾难。 为了保护臭氧层,1985年,国际社会拟订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1987年许多国家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各国都在寻找代用品,限制使用氯氟烃物质,加速氯氟烃物质的淘汰,以保护臭氧层。我国也已签署了上述两个国际公约,并制订了国家行动划。
酸雨 通常把pH值小于5.6的降水称为酸雨。酸雨能够破坏土壤和水体,影响陆生、水生生态,影响植物生长,造成鱼虾绝迹;同时还能腐蚀建筑物,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严重的酸雨可以刺激人的眼睛和皮肤。 酸雨的形成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大量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高空转移过程中,与水蒸汽发生作用形成酸性物质,以雨雪形式降到地面。除了人为因素以外,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等也是产生酸雨的重要原因。酸雨同时是在长距离迁移中形成的,发生酸雨的地区可能距离污染物发生源数千公里之遥,因此酸雨问题已是一种国际性问题。 60年代发现于欧美的酸雨,近年也袭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地区,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发生酸雨主要是因为能源的80%为煤炭,且煤炭含硫量高,同时清洁煤技术和燃煤脱硫技术尚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由于我国北方地区使用的燃煤含硫量相对较低,加之气象、地理等原因,因此较少发生酸雨危害。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一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食物纤维、木材、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特别是食物,是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所取代的。生物多样性还提供了保持土壤肥力,保证水质,以及调节气候等“服务功能”。由此可见,保护生物多样性包括保护濒危物种,对人类后代,对科学事业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成为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热点。 我国的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但据科学家统计,我国同世界很多地区一样,物种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灭绝和丧失。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我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球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已制订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繁衍基地,我国也已颁布了保护野生生物的有关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