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咸 798050208 魏詩婷 798050424 洪湘茹 798050508 胡宜柔 798050479 謝菱祐
阮咸的歷史 阮咸,簡稱阮,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起源於秦漢, 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屬於彈撥樂器之一。 大約在西元前二、三世紀的秦國時期,人們把一種有柄的 小搖鼓加弦製成彈撥樂器叫作「弦鞀」。後來參考了琴、 箏、筑、箜篌等樂器,創制了一種比「弦鞀」更為先進的 樂器,稱為「秦琵琶」,它就是「阮」的前身。 西晉(西元三世紀)“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音樂家,精通 音律且善於彈奏這種有圓形音箱的「秦琵琶」,創作有 《三峽流泉》一曲。由於他的演奏技巧非常高超,深受百 姓的喜愛,加上他將樂器改良創制更為精細,於是唐代武 則天時,就將阮咸改良之後所使用的「秦琵琶」正名為 「阮咸」,同時又稱為「月琴」,簡稱為「阮」,流傳至 今。
阮咸的歷史 《通典》指出:『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頸長過於今制。』 說明阮咸是從秦漢時琵琶演變形成。 晉朝到唐朝時代,「阮咸」無論在製作還是演奏上都已達 到鼎盛時期且慢慢受到名人雅士的喜愛。 白居易《和令狐僕射小飲聽阮咸》中盡情地表達了詩人欣 賞「阮咸」樂曲時的驚喜心情和對其演奏技巧的讚譽。 初唐到晚唐的敦煌樂舞壁畫上出現許多彈奏「阮咸」的圖 像高達三十餘幅,由此可見各種形制上「阮」演奏時的千 姿百態,充分反映出唐代是「阮咸」發展的全盛時期。 唐代以前,阮咸總稱琵琶。後來由西域傳來梨形胡琵琶後, 唐代以後,阮類樂器改稱為秦琵琶、漢琵琶、秦漢子。
江蘇南京出土的東晉墓《竹林七賢》的磚刻 阮咸(右)與榮啟期(左)形象
阮咸的種類 高音阮(柳琴) 定弦 g.d1.g1.d2 小阮 定弦 d.a.d1.a1 中阮 定弦 G.d.g.d1
阮咸的構造 琴頭 琴軸 山口 琴弦 品(共24個) 琴桿 指板 面板與背板 音孔 音箱 複手(碼子) 縛弦
阮咸的構造
阮咸的音色 小阮音色圓潤柔和 中阮為中音樂器,音色恬靜、柔和、富有詩意,與秦琴相似, 在合奏中常擔任演奏旋律或描句,具有動人的效果;擔任伴奏 時,豐富的節奏變化能突出樂曲的特點,在樂隊中採用兩個以 上中阮分部演奏和聲,會使彈撥樂器組的中音聲部更為豐滿。 大阮是次中音樂器,發音堅實、雄厚而有力,與西洋樂器大提 琴相似,在樂隊中演奏旋律時,常與中阮作八度結合,以加強 中玩效果,流暢的琶音最適宜映襯抒情的旋律,演奏單音或和 弦時,能加強節奏、烘托出樂曲熱烈奔放的效果。中阮和大阮, 既適於獨奏,也適於合奏或伴奏。在民族樂隊中,常用來組成 雙音或三音和弦等各種音型,以加強整個樂隊的演奏效果。它 常給二胡、板胡、笛子和嗩吶等樂器伴奏。在京劇和其他地方 戲曲中,也常用到中阮和大阮。 低阮是低音樂器,發音深沉而低厚,猶如西洋樂器低音提琴, 在民族樂隊中,低阮只用於演奏和聲的節奏或是經過簡化的曲 調。有些樂隊還將它作為低音拉弦樂器使用。
演奏技巧 阮的演奏技巧,原來比較簡單。隨著樂器的改革,如今逐步得 到豐富。 近年來,我國許多音樂學院先後開設了阮的專業本科,大阮和 中阮的獨奏曲也相繼湧現。目前,經過演奏者的繼承、實踐、 移植和創造,右手的指法已有彈、挑、雙彈、雙挑、輪、掃、 拂、琶音、提、捏(摭)等30多種,左手指法也有泛、打、帶、 滑、推、拉、吟等1O多種,顯著提高了阮的藝術表現力。 從前的「阮」是用指甲彈奏(配戴義甲並以彈奏琵琶方式演奏), 約在五十幾年前改成彈片彈奏,彈奏時琴應拿斜,彈片應該盡 量和弦垂直,這樣演奏的音色才會均勻、渾厚。在使用指甲和 彈片上演奏而言,所產生出的音色音調不同之處則分為『用指 甲演奏的特點:音色柔和,便於運用多種手法。而使用彈片演 奏的特點則是:音量較大,聲音剛強有力,特別是常滾具有一 定特色。』演奏時,須將彈片捏在大姆指和食指、中指之間, 中指是負責穩定彈片的作用。
樂團的角色扮演 阮咸的音色渾厚、柔和並富有詩意,使用於樂團中,可使 整個彈撥樂組的聲部更為豐滿。 由於阮咸的音色渾厚、圓潤、柔和,在樂團起著融合的作 用,並能增加樂團音響上的厚度;再者,因大部分的國樂 器之音色皆十分個性化,所以在民族管絃樂團(國樂團) 中的聲音之融合協調上有著一定的困難度,加上國樂器本 身音響效果之厚度普遍不足,故阮咸在民族管絃樂團中扮 演著重要的角色。 現在的「阮咸」成為樂團不可缺少的彈撥樂器,它和諧柔 美的音色,富予靈性,如天籟之音,是沒有任何樂器可與 之相比的,也是任何樂器不能替代的,可以稱得上是當今 樂團中的「脊梁」更是民族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彈撥樂 器。因此,引起很多作曲家、指揮家的關注,豐富了樂團 中和聲與節奏的效果,湧現出一批經典作品。 目前現代國樂團裡,以大阮與中阮兩種最常被使用。
著名演奏家-張鑫華 中阮、柳琴/張鑫華祖籍江蘇江陰,1961年生於上海。隨周國華 先生學習秦琴、月琴,次年考入上海市少年宮改學柳琴, 師從 上海歌劇院柳琴演奏家高華信先生。在間接待過許多國家元首 如尼克森、西哈努克親王等,擔任柳琴獨奏。在上海電視台直 播柳琴獨奏和電台錄音播放柳琴獨奏, 以一曲「打虎上山」轟 動上海。 目前受聘於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中央戲曲學院等教 授柳琴、中阮專業。並教授了許多海內外學生,在專業上享有 很高的聲譽。 1987年中國首屆藝術節「中華千人大樂」擔任柳琴首席,並在 中央民族樂團專場音樂會中以作曲家劉星先生寫的中阮協奏曲 「雲南回憶」轟動整個民樂界。使中阮從伴奏、獨奏小曲的地 位提高到協奏的地位,改變了右手被誤解的演奏方法,(指甲 換成撥片),得到了音樂界同仁們的認可和許多作曲家的重視。 1989年隨中央民族樂團訪問新加坡以一曲楊大成、趙詠山改編 的柳琴協奏曲「梁祝」獲得成功,使柳琴在演奏技術上得到了 提高。從此「雲南回憶」、「梁祝」成為演奏者追隨的目標。
張鑫華 1996年隨中央民族樂團赴美國巡迴演出,並在卡內基音樂 廳與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同台演出。 1997年應香港中樂團邀請與該團合作演出中阮協奏曲「雲 南回憶」。 1998、1999年二度赴維也納、德國、丹麥參加中國「新春 音樂會」。 2009年與澳門中樂團合作有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劉文金先 生作曲並指揮的新作柳琴協奏曲《酒歌》。 2010年與香港中樂團合作有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劉文金先 生作曲並指揮的新作柳琴協奏曲《酒歌》。 2010年與台北市立國樂團合作有本團著名指揮家劉沙指揮 柳琴協奏曲《雨後庭院》。
劉星 劉星於1962年出生,劉星不僅擅長中阮、月琴演奏,還具有非 凡的創作才華,作品涉及交響樂、民樂及影視音樂,今年還對 新音樂創作有大膽嘗試。他曾創作了頗具影響的中阮協奏曲 《雲南回憶》,其它主要作品有月琴與樂隊的室內樂《天地之 間》第一、三、五號、民樂作品《動物組曲》、慢板交響樂 《無形之夢》、揚琴協奏曲《雲誰之思》等大量音樂。 劉星從未在電視台露過面,也沒參加過大型的晚會演出,知名 度不能算高且很少在媒體上露面,幾乎是未經炒作,被譽為 “中國當代的音樂隱士”。 劉星的音樂,浸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又充溢著現代的精 神,他可以天衣無縫地將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融為一體,奏出 別一番境界。竹笛、中阮、古琴;小提琴、黑管、電子合成器, 這些樂器在他的重新編排下全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可謂中 西合璧,渾然天成。
新加坡阮咸印象室內樂團 新加坡阮咸印象室內樂團創建於2005年,由新加坡華樂團阮首 席張蓉暉女士創立並擔任樂團音樂總監。樂團成員均為喜愛和 熱衷於阮演奏藝術的青少年,其中多位是歷屆新加坡全國器樂 大賽的優勝者,在2010年首屆阮北京邀請賽中,阮咸印象派出的 四位參賽者均獲得一金兩銀一銅的優異成績.這是一群有著滿腔 熱忱和默契十足的年輕演奏家。他們不僅在演奏技術上具有一 定的專業基礎,更是配合極佳,對各種風格,不同色彩的樂曲 均有較高的領悟,把握適當,自然,又充滿活力。
樂曲欣賞:雲南回憶 雲南回憶 http://www.youtube.com/ watch?v=dWDSK4FK- 3k&feature=related 中阮協奏曲《雲南回憶》 劉星作曲 此曲分為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中庸的中板 第二樂章:呆滯的慢板 第三樂章:機械的快板
樂曲欣賞:雲南回憶 作曲者劉星獻給摯友陳文的作品,創作隨筆提到:「每 當她講述童年的情趣,都會令我產生無限的幻想和無 盡的思念,那迷人的風情、令人超脫的音樂,滋潤了我 的靈感,也為我沉鬱的情感帶來清新的感受.令人遺憾 的是,我從未到過雲南,但願這不是終身的遺憾.」以 此看來作曲者並沒有去過雲南,他是完全憑著豐富的 想象把我們帶入雲南這個神秘之地。 樂曲以幻想方面運用了雲南少數民族的一些曲調來發 展,加上了精湛的配器,色彩之豐富,令人耳不暇给。 多段扣人心弦的高潮令人幾乎跳起式的曲風帶出迷人 的風情和超脫的意境。素材,中後段的敲擊樂與連珠 併發的中阮相配,是最精彩的一段,鑼鼓齊鳴的動態 表現驚心動魄,是中國樂演奏中難得一見的樂段。
月琴
歷史演變 月琴因其共鳴箱形如圓月而得名,為昔日街頭乞丐行乞、 賣唱的彈奏樂器,又名「乞食琴」,是歌仔戲所用的, 琴弦僅二條,音色淒涼、哀傷,亦適合伴奏較悲傷的曲 調,也是演唱恆春民謠一個重要的伴奏樂器。 月琴音箱大、呈滿月形,琴炳較短的兩條弦抱彈樂器, 主要用來伴奏車鼓或太平歌。此外,也常是走唱藝人沿 街彈唱得伴奏樂器。 月琴構造與阮一致,是從阮演變出來的,以撥子彈奏。 不同的是在月琴面板裏側中間有音梁和一支音柱,琴頸 較為短小。
在唐代就有了月琴這個稱。陳暘《樂書》中說:”月琴形員 頸上按四弦十三品位,晉阮咸造也,唐太宗更加一 弦……” 。當時月琴和阮相似,到了清代就彼此完全不一 樣了。 月琴是京劇及一些地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可獨奏,亦可 參加重奏或合奏。近年來也嘗試做獨奏方面的表現,極為出 色。 月琴體型短小,適合攜帶及彈唱、走唱。月琴的音質尖銳、 穿透力強,適合獨奏或協奏中擔任領奏。 傳統的月琴音域狹宰、音高不準、音色不佳,每絃只有八或 九個音位,琴頸上之品兩絃相連月形音箱上之品則各弦獨立。 台灣月琴只有兩絃,沒有南琵琶的第三絃與第四絃甲線。
在彈唱歌仔調la調式時定音 3 6,與大廣絃同樣是反線定音,大廣 絃定音2 6,突顯出6的音。(月琴兩絃相差四度,大廣絃兩絃相 差五度),在江湖調,雜唸調等月琴與大廣弦兩者是絕配。 月琴音色清脆,音響寬亮。近年來已發展到十七品,演奏技巧上 也擴大到三個把位,所用琴弦多三條,運用撥子彈奏。 三弦:是音箱小,略作四方形,琴炳長的三根弦抱彈樂器,又可 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於南管音樂,音箱的兩面都蒙著皮革,聲音 低沉;另一種用於其他樂種,音響版是木製的,獲僅一面蒙以蛇 皮。 月琴在京劇伴奏中,與京胡、京二胡配合,是唱腔的主要三件頭 伴奏樂器。在其它戲劇、說唱、歌舞、 民俗、少數民族音樂中也 有運用,在彝族人民音樂生活中也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發聲原理 月琴則使用撥片,有獨特的彈奏方式,尤其輪音與點 挑的並用,很有節奏感,雖然只是兩絃,但彈奏起來 音量很大,因為常用到並絃彈奏,取其高低八度或五 度音,必要時輪音由低到高把位。有時以滑動來打節 奏,合奏中效果獨特。 月琴彈唱古法中有用指甲彈撥, 可以處理比較細膩情韻,筆者常 用此法搭配吟詩等曲調。
月琴的音區,大致可分為: 低音區:音質較厚實、明亮 中音區:明亮,音質最美。 高音區:纖細、稍緊張。 極高音:尖銳、緊張、餘音短,一般少用。 月琴是十二平均律樂器,轉調不困難,多轉至屬調 或下屬調。但大多數演奏者習慣於用首調概念演奏。 月琴是京劇以及一些地方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可 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合奏,但音量較小,在合奏 中需注意音量平衡。
月琴結構 月琴結構和阮近似,不同處是在琴身中膠有音樑和支有音柱、琴 頸短小。月琴由琴頭、琴頸、琴身、弦軸、琴弦和縛弦等部分組 成。 琴頭和琴頸是用一整塊紫檀或其他硬木製作。琴頭頂端的裝 飾,是單獨用木料雕塑成龍頭或其 他圖案,再膠粘上去。琴頸 上部開有弦槽,槽側並有安裝弦軸的圓孔。琴頸下端有方形木桿 裝在琴身上。 琴身是呈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背、框板膠粘而成。框板 用6快規格一致的木板膠接成一圓形琴框,上下開有裝入琴頸方 木的孔眼。它的兩面粘著面、背板。面板和背板是月琴發音的共 鳴板,用紋理順直均勻、無疤節和木色一致的桐木製作。在面、 背板中間橫置兩道音梁,中間支有兩個音柱。 弦軸用黃楊木,外表刻有斜條瓣紋,擰轉的一端還嵌有像牙 或骨飾。 琴弦用絲弦、尼龍弦或尼龍纏鋼絲弦。以鋼絲尼龍弦的效果 最好。 縛弦用紅木或竹子製作,粘在面板下部的中間。
月琴材質 音箱木質圓形 (他有八角形的)。改革後的月琴張四根尼 龍鋼絲弦,二十四品,用高音譜表記譜。 琴桿插進琴鼓側板上端槽孔,桿尾在橫格處的方槽裡作 第二的固定點。一般月琴面板是以梧桐板做前後鼓面, 琴桿則是以黃楊木做成,一條條標定音高的"品"和下端 繫絃的"覆手",則是以竹子為材料。
以下右圖是一般的漳州三軫(軸)月琴,使用釣魚線(透明尼 龍絃)當絃。左圖是台灣新製的兩軫月琴,琴絃使用黑色吉 他絃 。
以下兩把是老式月琴,聲音反而是最優的。左邊三軫,右邊兩軫,看琴軸的間隔和方向角度就可分別。相對於現代月琴,老式月琴因琴桿細,故更覺修長,"品"和"項"的數量、音高和南管琵琶型制相同。
樂曲欣賞 山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KZmUHe11uI 周二聚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b-joDLRprCE 卡斯蒂諾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ZkUzL94_4o 阮之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vn3PCatV7g
柳琴 又稱柳葉琴,因為他的形狀像柳葉(柳葉琴體積較琵琶小,易於攜帶,有百餘年的歷史);也稱柳月琴,因為最早的柳琴是由柳樹下端朝陽部分做為材料,在定弦、音色、彈奏的方法都與月琴相似。 俗名:金剛腿、土琵琶。 原為”山東”柳琴戲、”安徽”泗洲戲、浙江紹興亂彈等戲種的重要伴奏樂器。 原流行於蘇、魯、皖等省,現流行於全國各地。 【沿革】 柳琴,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和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絃樂器) 根據樂器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做為琴身,張以琴弦,平放著彈奏。 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裝有四根、三根或兩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多放在腿上彈奏。 第三類: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擊弦取音,約在明代由外國傳入。
【起源發展】 最早的柳琴,構造較簡單,只有兩條絲弦,7個用高粱稈做成的品位,音域很窄,僅有一個半八度,還不便轉調。當時的琴體較大,演奏時有一竹筒套在食指上,用拇指捏緊,靠手腕甩動而撥弦發音,演奏形式別具一格。後以竹套質脆易裂,使用挖空的牛角圓筒代替。 柳琴不僅在外形和構造上與琵琶相同,演奏方法也和琵琶一樣,只是演奏時用撥子彈撥。演奏柳琴時,演奏者要端坐,將柳琴斜放在胸前,左手持琴,手指按弦,右手把撥子夾在拇指和食指之間,彈撥琴弦,姿勢非常幽雅。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發揮柳琴的性能,徐州樂器廠的技術人員和柳琴演奏的專家們,作了不少有益的工作,開始對柳琴進行了全面的改革,他們對這種只有兩根弦、七個品位、一個半八度的音域、音色粗糙、表現力差的民間柳琴進行了改造;在保留原來的風貌、特點和優勢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一種四弦、二十四品、音域達到近四個八度、音色優美動聽、表現力極為豐富的一種新型的柳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樂器改革家和演奏家王惠然先生對柳琴演奏的規範化、柳琴學習的系統化和柳琴曲目的創作等方面都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對柳琴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還填補了中國的民族管弦樂隊彈撥樂器中多年來缺少高音樂器的空白。
【發聲原理】 柳琴基本發聲的方式,是由琴碼將絃震傳遞到面板,經面板震動共鳴箱內的空氣使聲波向內傳遞。聲波碰到背板產生反射在共鳴箱內使聲波產生駐波的現象,藉以放大音量,而後從音窗傳出。雙共鳴箱柳琴的內部結構與傳統柳琴最大的差異,就在於雙共鳴箱柳琴在共鳴箱內多了一層以軟木製作的隔板,這一層板最大的功能,便在於藉由音柱傳震的作用,使得第二層面板亦能提供產生聲波的作用,但也同時提供反射的作用,產生類似小提琴發聲的效果。雙共鳴箱柳琴的設計,除了可以加大柳琴的音量,一可以提供不同音高產生駐波的空間,使得各音區的發聲得以平均,並更具美感。 【結構】 柳琴的構造可以分成面板與背板兩個部分。從結構上來說,面板主要提供震動,而背板主要提供反射。 裝有兩根或三根琴弦,改革後加裝為四弦,音域寬廣、半音齊全、音色優美,被 用作獨奏及國樂團中彈撥組的高音聲部。目前是彈撥樂器組的高音樂器。 目前的柳葉琴有四弦廿四品位,能調較至各種調和彈奏半音階, 在民族管弦樂的配器上,成為不可缺少的樂器。又因其琴弦短,共鳴箱細, 音色清逸柔美,而且音調活潑,變化萬千,所以它是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
【材料】 柳琴的面板材料為軟木,背板 的材料為硬木。這樣的軟硬搭 搭配使得中國彈撥樂器能夠發 出比西洋彈樂器更為結實的音 色,也就成為中國彈撥樂器的 一個特色。軟木的選材一般以 梧桐木為為主,硬木則有許多 不同的選擇,有紅木、酸枝、 紫檀木、花梨木等等中國家具 經常使用的木材都成為製作柳 琴背板的材料,這一點與琵琶 是相同的。
【演奏技巧】 柳琴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掃拂和輪奏等,左手有吟弦、打弦、帶弦、推拉弦和泛音等,其指法符號均與琵琶的指法符號相同。柳琴可以演奏各種度數的和音與和絃。自然泛音靈敏清晰、效果良好。它的震音奏法也具特色,強奏時緊張、熱烈;弱奏時安靜、甜美。 演奏柳琴時,奏者端坐,將琴斜置於胸前,左手持琴按弦,右手執撥彈奏。琴拔多由賽璐珞片、塑膠片或牛角等材料,製成三角形、四邊形或長條形。以用0.7毫米 厚的賽璐珞片製成邊長30毫米 的三角形投片為好,有著不掉粉末、軟硬適度、富於彈性、便於控制等優點。還應將拔片每邊的右側磨簿些,以使發音清脆、潔淨。柳琴撥片同拉絃樂器的琴弓一樣重要,對演奏的力度、速度和音色變化有直接關係,道常將撥片的2/3夾於拇指和食指第一關節之間,用露出的1/3彈撥琴弦。 柳琴教學中,以下幾個問題的解決最為重要 1、保留指延音技術。 2、換把技術。 3、音符不清楚問題。
【曲子&作曲家】 現代柳琴的著名的獨奏曲有《春到沂河》、《陝北隨想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著名的柳琴演奏家有蘇春敏、王惠然、塗雅茹。 蘇春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QZAEgBRLTmM 《春到沂河》http://www.youtube.com/watch?v=TTA1tsUrCWI 《陝北隨想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xiAEj22MX6Y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http://www.youtube.com/watch?v=hgRFnyGt0y8 電影,電視劇《鐵道游擊隊》中的著名插曲http://www.youtube.com/watch?v=n0CvpwuaH2s 雨後庭院:http://www.youtube.com/watch?v=tiZmhHjaIUY
資料來源 書籍: 中國民樂 席強著 古吳軒出版社 中阮自學入門與提高 魏育茹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音樂知識彙編 致凡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中國民樂 席強著 古吳軒出版社 中阮自學入門與提高 魏育茹著 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 音樂知識彙編 致凡音樂股份有限公司出版 中國音樂通史簡明教程 秦序編著 吉林音像出版社 5.中國音樂與樂器 葉振網 者 6.台灣傳統音樂 呂鍾寬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