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 北碚区统计局 刘道武.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九章习题 一、判断题 1 、在各种动态数列中, 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 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 ) 2 、发展水平就是动态数列中的每一项具体指 标数值, 它只能表现为绝对数。 (× )
Advertisement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第六章 市场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市场调查资料整理的含义与意义; ·认识市场调查资料整理的程序和方法;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七章 相关分析 学习要点:本章详细讲述了相关分析的概念、相关关系的测定、回归方程的建立和应用等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要理解相关分析的有关概念,掌握计算相关系数和配合回归方程的方法,并能够结合实际资料对变量进行相关分析。 §1、相关的意义和种类 §2、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 §3、回归分析.
第三节 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一、集中趋势的代表值 ── 平均指标 常用方法有: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 (一)算术平均数
绩效考评表格设计 班级:15服务4班 姓名:杨冬茜.
统计方法与应用 信用管理教研室 楼裕胜 办公室:7211 Tel: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八 统计 第三课时 认识特殊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拓展练习.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统计学原理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统计学原理(第三讲) 罗洪群.
Add Your Company Slogan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遂昌县统计局 邹丽景.
第四章统计数据变动的 分析.
应用统计学 王婉薇、罗守成.
2002年12月5日 上证180指数.
第七章 固定资产 本章结构 固定资产的性质与分类 固定资产的增加 固定资产的折旧 固定资产的修理 固定资产的减少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走势分析.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2015年定期工业统计培训 5 丰台区统计局 工业(能源)科 2015年9月22日.
第4章 动态数列分析 动态数列水平分析 动 态 数 列 动态数列趋势分析 动态数列速度分析.
4 静态指标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从本章开始,进入统计分析阶段的学习。统计分析的方法很多,其中静态指标分析法是统计分析的基础。静态指标分析法是利用统计指标对现象进行深入的综合分析研究,揭示研究现象的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正确理解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意义、特征和作用;了解总量指标的种类;熟练掌握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标志变异指标的计算方法及应用原则;明确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的关系。
统计学原理(第四讲) 罗洪群.
财务绩效评价计分方法 1、基本指标计分 财务绩效定量评价的基本指标计分是按照功效系数法计分原理,将评价指标实际值对照相应行业标准值,按照规定的计分公式计算各项基本指标得分。    (1)单项指标得分= 本档基础分 调整分 + 本档基础分=指标权数×本档标准系数 功效 系数 实际值-本档标准值 调整分=
第八章 时间数列分析 §8.1 时间数列分析概述 §8.2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8.3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第十一章 时间序列分析 PowerPoint 统计学.
《统计学原理》 课程辅导.
统计 指数.
第八章 统计指数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与分类 第二节 综合指数 第三节 平均数指数 第四节 指数体系和因素分析 第五节 几种常见的价格指数.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第九章习题 1、在各种动态数列中,指标值的大小都受到指标所反映的时期长短的制约。( × )
6 统计指数 教学目标 关键词汇 理解统计指数的含义和作用,掌握指数的编制以及有关的因素分析方法,了解统计指数在社会经济问题中的应用。
每周交易策略 交易部.
统 计 基 础 课 程 辅 导 教 案 青海省大通县农广校.
第5章 定积分及其应用 基本要求 5.1 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 5.2 微积分基本公式 5.3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与分部积分法
统计学原理.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统计学 第一章 总 论 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高职高专工程管理类专业教材
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贵阳市统计局 张 缨 二○一○年七月.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2013年全国统计从业资格考试辅导 统计实务 2013年9月.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第七章 参数估计 7.3 参数的区间估计.
第二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整理与显示 第一节 统计数据的搜集 第二节 统计数据的整理 第三节 统计数据的显示
第九章 动态数列分析 统计学原理(第八讲) 罗洪群.
5.2 常用统计分布 一、常见分布 二、概率分布的分位数 三、小结.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第4章 Excel电子表格制作软件 4.4 函数(一).
第二章 调查方案设计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原则及流程 第二节 调查方案的基本内容.
第4课时 绝对值.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全市的统计任务类别及调查对象数量 (1)科研机构年报调查(共231个单位); (2)创新调查(共231个单位)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统计基础知识 北碚区统计局 刘道武

经济基础知识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统计指标体系与统计调查 第三章 统计整理 第四章 统计综合指标 第五章 时间数列 第六章 统计指数

一、总论 重点: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一、总论 重点:基本概念 第一节 统计的涵义 一、什么是统计 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二、三者的关系 统计工作——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 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的总称 统计资料——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数据资料的总称 统计 统计学 ——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实际到理论,再到实际 统计学 指导 分析 印证 统计工作 统计资料

一、总论 三、统计研究对象:客观事务的数量方面。 四、统计任务 统计部门的职责:信息、咨询、监督 五、统计的过程 (一)工作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二)认识过程 定性——定量——定性 公布人口普查资料 光电录入、按省市进行汇总 绘制普查小区图、编制普查小区各户户主姓名底册、入户调查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包括总则、标准时点、对象和内容、宣传工作等)

一、总论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品质和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连续型和离散型) 有限总体-抽样调查 第二节 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总体与总体单位、指标与标志(品质和数量标志)、变异与变量(连续型和离散型) 有限总体-抽样调查 组合 总体单位 (同质) 总体 (变化) 相互转换 无限总体-抽样调查、全面调查 说明 说明 汇总 标志 (单位) 指标 (数量) 变换(总体个体) 汇总 数 量 品质 数量变异标志 具体表现 变异 (可变) 变量 (连续、离散) 变量值

二、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涵义 二、统计指标的特点 三、统计指标的种类 数量指标、质量指标(选择题举例) 总量指标——规模 相对指标——结构 平均指标——一般水平 标志变异指标——集中分散程度 四、统计指标体系含义

第二节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1、搜集原始资料——直接获得、未整理 2、搜集次级资料——间接获得、加工整理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第二节 统计调查 一、统计调查的概念与作用 1、搜集原始资料——直接获得、未整理 2、搜集次级资料——间接获得、加工整理 二、统计调查的要求 准确性、及时性——衡量统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 三、统计调查的种类 1、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调查对象范围 2、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调查登记时间 3、统计报表调查和专门调查——调查组织方式 对全国的人口进行普查 对全国钢铁生产重点单位调查 按月上报钢铁产量 对2006年大学毕业生分配情况调查 解放碑人流量调查 月报

二、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解决哪些问题、取得什么资料、怎么用这些资料 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解决哪些问题、取得什么资料、怎么用这些资料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对象——总体 调查单位——个体 报告单位——提交调查资料的单位 三、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单一表、一览表 四、调查时间和调查期限(略) 一般指调查登记工作开始到结束 五、调查的组织计划(略)

二、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种类和结构介绍 2、普查——专门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第三节 统计调查的方式 1、定期统计报表——种类和结构介绍 2、普查——专门的一次性全面调查 3、重点调查——总体中抽取一部分重点单位 4、抽样调查——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非随机抽样) 5、典型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单位 重点调查与典型调查的区别 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都是非全面调查。 主要是调查的着眼点不同。 重点调查是选取一部分重要样本进行调查,这些重要样本在量的方面占优势,可以进行定量调查;而典型调查是有目的的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侧重该样本的质的方面,可以进行定性调查。

二、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调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略) 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略)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二、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略) 判别所需资料 寻找资料 清理补充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略) 原始记录、统计台帐、企业内部报表 四、统计资料报送的组织形式(略) 传统报送方式、计算机传输、联网直报 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调查误差 登记误差、代表性误差 二、控制调查误差的途径 可控制

三、统计整理 重点:编制数列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对原始资料整理,包括审核、分组、汇总 三、统计整理 重点:编制数列 第一节 统计整理的内容和方法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任务 对原始资料整理,包括审核、分组、汇总 二、统计整理的内容:原始资料 三、统计整理的方法 分组、汇总和编制统计报表 第二节 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概念 1、对象是总体 2、选择分组标志(是关键) 3、总体——分、总体单位——合

三、统计整理 二、统计分组的作用 三、统计分组方法 关键是选择分组标志与划分各组界限 1、分组标志的原则:研究目的、事物特征、客观条件 2、分组方法——根据总体单位标志分组 品质和数量、主要标志和辅助标志 四、统计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与复合分组体系 五、统计工作中常用的分组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国民经济行业、单位隶属关系、地区

三、统计整理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两个组成要素——分组和次数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第三节 次数分布 一、次数分布的概念 两个组成要素——分组和次数 二、分配数列的种类 品质与变量数列(离散、连续)、静态与动态数列(时间) 品质数列——品质标志 变量数列——数量标志 性别 职工人数 男 560 女 550 品质 数量 年龄 职工人数 30岁以下 520 30岁及30岁以上 590 连续变量

三、统计整理 静态数列与动态数列 某地区2005年企业销售量分布情况 某地区2005-2009年销售量变化情况 静态数列 销售量 企业个数 0-90 2 90-100 4 100-110 16 110-120 6 合计 28 指标分组 时间是否变化 动态数列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销售量 200 300 290 320 400

三、统计整理 三、变量数列的编制 1、单项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2、组距式变量数列的编制方法 按完成件数分组(件) 工人数(人) 频数 频率 500以下 10 10% 500-550 42 42% 550-600 17 17% 600-650 15 15% 650-700 12 12% 700以上 4 4% 合计 100 组距=50 组数=6 上限=700 下限=650 组中值=675 开口组 上限=750 组中值=725

三、统计整理 计算 开口组上限260 某村农民人均收入最高426元,最低270元,据此分为六组,组距? 某连续变量数列,其末组为开口组,下限为200,又知其邻组的组中值为170,末组组中值? 开口组上限260 200及以上 200-140 …

三、统计整理 第四节 统计表 四、次数分布的表示方法 1、列表法 2、图示法 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饼图 五、正态分布 第四节 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四、统计综合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第一节 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建筑业:签订合同额、建筑业产值,房屋面积 四、统计综合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第一节 总量指标 总体单位总量、总体标志总量 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建筑业:签订合同额、建筑业产值,房屋面积 商业:销售额、零售额、批发额 研究某地区40个企业,其中某企业职工1000人,职工年工资总额为2846.4元 总体标志总量 总体单位总量

四、统计综合指标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比较以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第二节 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比较以发现事物间的联系) 二、相对指标的种类和计算原则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某厂甲种产品单位成本计划降低率为4%,实际成本降低率为6% 实际完成数为(100-6)%,计划完成数(100-4)%。 两种方法:累计法、水平法。 2、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 3、结构相对指标 4、比例相对指标 某建设队盖楼,计划320天完成,实际290天完成,计划完成程度? 实际完成数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 100% × 计划数 某公司下辖甲乙两个分公司,甲公司有60人,乙公司有40人,甲公司所占比例?两公司人数之比? 区别:分母

四、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5、动态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下,以2000年为基期,历年投资发展速度? 以上5个指标均是在同一总体内计算 四、统计指标 重点:指标计算 5、动态指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如下,以2000年为基期,历年投资发展速度? 以上5个指标均是在同一总体内计算 计算原则 1、选对基数 2、保持可比性 指标名称 2000 2001 2002 2003 投资额(亿元) 32917.7 37213.5 43499.9 55566.6 发展速度 113.05% 132.15% 168.8% 基数 均是投资额

四、统计综合指标 第三节 平均指标 6、比较相对指标——某一条件下找差距 7、强度相对指标——正逆两种算法 不同总体间相互比较 某城市人口数20万人。零售商业机构600个,该城市商业网密度? 四、统计综合指标 正指标 逆指标333人/个 6、比较相对指标——某一条件下找差距 7、强度相对指标——正逆两种算法 不同总体间相互比较 第三节 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概念、作用及分类(事物的一般水平) 二、算术平均数 1、简单算术平均数——次数相等 2、加权算术平均数——次数不等 三、调和平均数(倒数的运用) 四、几何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并不平均。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孩子,平均每人分得4块,这个“4块”是每个孩子实际分得的数;如果说3个孩子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有4块,这个“4块”就是平均数,因为不一定每个孩子都有4块。 加权是因为各组变量值比重不同 ∑(各组变量值×各组次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 ∑各组次数 组距数列使用组中值

四、统计综合指标 调和平均数(结合习题案例讲解) 某水果市场3个摊位销售苹果的情况如下表,平均价格为多少? 总金额 总金额除以总重量 总重量 苹果价格(元/斤) 销售额(元) A 3 70 B 3.2 65 C 4.5 50 合计 总金额 总金额除以总重量 总重量

四、统计综合指标 第四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二、标志变异指标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平均差= 第四节 标志变异指标 一、标志变异指标的概念及作用(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二、标志变异指标 全距=最大值-最小值 平均差= 标准差 标准差系数 ∑| x – x | 表明标志变动程度 n 分组资料 加权 表示平均值的代表性

结构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 说明乙企业平均月产量更有代表性 产量 人数 甲 企 业 40-50 50 乙 10 50-60 100 18 60-70 120 54 70-80 80 80-90 60 90-100 30 8 合计 —— 440 200 结构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 说明乙企业平均月产量更有代表性

五、时间数列 重点:数列计算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五、时间数列 重点:数列计算 第一节 时间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一、时间数列的概念 ⑴现象所属的时间; ⑵反映该现象不同时间的统计指标数值 二、时间数列的作用——动态发展变化 三、时间数列的种类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四、时间数列的特征 五、时间数列的编制原则 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一、发展水平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国内生产总值 99214 109655 120332 135822 年底人口数 126743 127627 128453 129227 指标计算方法年底人口数、计量单位(人) 总体范围国内人口数 时间一年、间隔一年 指标含义年底人口数 报告期 基期

五、时间数列 二、平均发展水平 (一)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平均发展水平与平均数的区别——时间上的不同 (二)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1、根据总量指标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1)时期数列(简单平均) 一段时间 月份 10 11 12 工业总产出 568.9 570.3 573.5

五、时间数列 (2)时点数列(简单平均或加权平均) 连续时点数列 ①未分组连续时点数列 ②分组连续时点数列 时点指某一个瞬间资料 未分组 日期 1 2 3 4 5 6 7 8 9 10 人数 20 21 25 16 17 23 22 19 分为3组 日期 每天人数 1日-15日 30 16日-20日 28 21日-30日 36 加权平均

隔一段时间才记录一次资料,又分为间隔相等和间隔不相等 五、时间数列 间断时点数列(简单序时平均或加权序时平均) 注意:计算间断时点数列时有假定成分,因此间隔越长,数据越不准确 计算基本方法是两次平均法 ①间隔相等——简单序时平均法或首尾折半法 时间 1月1日 4月1日 7月1日 10月1日 12月31日 人口数 532 536 524 540 第一次平均 534 530 538 第二次平均 533.5

五、时间数列 ②间隔不相等——加权序时平均法 时间 1月1日 5月1日 7月1日 12月1日 人口数 526 568 546 556

五、时间数列 时期数列 简单算术平均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未分组资料 简单算术平均 连续时点数列 分组资料 加权算术平均 时点数列 间隔相等 简单序时平均 间断时点数列 间隔不等 加权序时平均

五、时间数列 2、根据相对指标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计算原则:两个平均数相除 两个指标相比,显著特征是单位:%、a/b 例:计划完成指标 96.5% 强度相对指标 136个/人 2、根据相对指标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计算原则:两个平均数相除 分子、分母分别计算平均数,再相除 1季度 2季度 3季度 4季度 实际产出 165.6 171.9 174.5 184.8 计划产出 150 165 170 175

五、时间数列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三、增长量 四、平均增长量 定基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 某企业职工人数比上年增加5%,职工工资水平提高2%,则该企业职工工资总额比上年增长多少? 三、增长量 四、平均增长量 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定基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 时间数列速度指标 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 水平法 平均发展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 累计法 两种方法计算结果不一样

五、时间数列 计算 注意 总量指标时间数列 时期数列 1、年平均增长量(项数-1) 2、注意定基基数 3、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度没有关系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工业增加值 200 220 231 240 252 262 逐年增长量 - 20 11 9 12 10 逐年增长速度 10% 5% 3.9% 5.0% 3.97% 1、年平均增长量(项数-1) 2、注意定基基数 3、环比增长速度与定基增长度没有关系 水平法 4、水平法和累计法的n是从0开始算 累计法 查《平均增长速度查对表获得增长速度 5、累计法需判断增长还是下降,查表得数

六、统计指数 重点:指数计算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1、个体和总指数 六、统计指数 重点:指数计算 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经济现象变动的程度)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1、个体和总指数 反映项目或变量的多少 2、数量和质量指标指数 反映测定数量或质量指标的变动 3、动态和静态指数 以时间为划分标准 4、按编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某企业2007年总生产成本比2006年上升50%,产量增加了25%,则单位成本变动?

六、统计指数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1、综合指数概念 两个总量指标相对比、多个影响因素、考察一个因素 第二节 总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1、综合指数概念 两个总量指标相对比、多个影响因素、考察一个因素 2、编制方法 指数化指标、同度量因素 3、具体编制 确定需要考察的综合指标、变动的因素、不变的因素 商店销售商品 考察商品销售额,分析引起销售额变动的因素 商品价格 商品销售量

六、统计指数 1、销售量指数——以基期单价为准 2、价格指数——以报告期销售量为准 数量指数 变动因素 不变因素 确定时期 注意 质量指数 数量指数不变因素所属时期为基期 质量指数不变因素所属时期为报告期 确定时期 变动因素

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下降5.6%,减少2000元 六、统计指数 产品名称 单位产品成本(元/吨) 产量(吨) 基期 报告期 甲 350 320 50 60 乙 180 176 丙 30 160 200 由于单位成本变动,使总成本下降5.6%,减少2000元 由于产量变动,使总成本增加15.0%,增加4700元

六、统计指数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概念(加权算术平均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2、编制方法 已知条件:销售量个体指数 个体基期销售额 计算销售量指数 平均指数是综合指数的一种变形

六、统计指数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略)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略)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略) 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第四节 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略) 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二、国房景气指数 三、消费者信心指数 四、企业家信心指数 五、股价指数

六、统计指数 恩格尔系数 随着家庭和个人收入增加,收入中用于食品方面的支出比例将逐渐减小,这一定律被称为恩格尔定律,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其公式表示为: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补充常用统计知识 第一章 统计报表制度 第二章 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一、统计报表制度 三种报表制度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经济普查 一、统计报表制度 三种报表制度 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基本框架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二、部门统计报表制度 三、地方统计报表制度 经济普查 周期性普查 农业普查 人口普查 年度 半年 经常性调查 定期 季度 月度 专项调查 非经常性调查 试点调查

一、统计报表制度综述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重庆统计条列》 第二节 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报表制度管理的相关法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重庆统计条列》 二、管理机构与职责权限 国家统计局、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县及县以上地方各级政府统计机构

二、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重点:分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行业 分类 农、林、牧、渔业 采矿业 制造业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批发和零售业 住宿和餐饮业 金融业 房地产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教育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二、统计分类与统计分类标准化 重点:分类 第一产业 工业 第二产业 第一节 概述 一、统计分类、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分类标准化的概念 二、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分类介绍 一、《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二、行政区划代码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四、《三次产业划分界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六、《关于统计上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 七、《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八、《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暂行)》 第三产业 八位数字+一位校验码 20280901-2 20280901-X 代码 街道 500103001 七星岗街道 500103003 解放碑街道 500103004 两路口街道 500103005 上清寺街道 500103007 菜园坝街道 500103008 南纪门街道 500103009 望龙门街道 500103010 朝天门街道 500103011 大溪沟街道 500 103 003 021 分类基本单位为产业活动单位 解放碑 重庆 公园路 分类基本单位为法人企业 渝中区

(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P136) 1、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量性原则,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2、行业分类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也可以是法人单位; 3、由20个门类、 95个大类、 396个中类、 913个小类组成。 (四)二、三次产业分类:( P138 ) 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服务业)

(五)《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局标准)(P138) (1)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16个中类,部分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 (2)非企业可以参照执行。 (六)《关于统计上公有和非公有控股经济的分类办法》(国家统计局统计标准)(P139) (1)公有控股—国有控股、集体控股。 非公有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 (2)绝对控股(出资超过50%)、相对控股(出资最多者)。

谢 谢!

工业企业 按轻重工业分 按经济类型分 轻工企业 重工企业 国有工业企业 集体工业企业 其他工业企业 简单分组 平行分组

工业企业 第一层 按轻重工业分 轻工企业 重工企业 按企业规模分 第二层 大型轻工企业 小型轻工企业 大型重工企业 小型重工企业 按经济类型分 第三层 国有大型轻工企业 集体大型轻工企业 其他大型轻工企业

组距=100 直方图 频数=8 比重=40% 折线图 频数=4 组中值=150 组距=100 无意义 8 6 4 2 100 200 300 100 200 300 400 500 折线图 频数=4 8 6 组中值=150 4 组距=100 2 50 150 250 350 450 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