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S104 郭鴻儀 製作
目錄 關於此書 作者生平 三國演義簡介 起源與版本 特色 相關書訊 內容摘錄 心得
關於此書 書名:三國演義 作者:羅貫中 ISBN:986-127-046-9 出版社:華文網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出版事業群崇文館 出版年月:2003年11月 版次:初版
作者生平 羅貫中(約一三三零--一四零零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今屬山西)人。一說錢塘(今浙江杭州)或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傑出的小說家。 據記載,羅貫中性格清高,與人寡合。他經歷了元末農民戰爭和社會大動蕩,與元末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張士誠有過聯係,在當時是一個有抱負、有理想,並有一定的軍事、政治鬥爭經驗的人物。羅貫中的文學才能也是多方面的。他寫過樂府隱語,還寫過戲曲作品《趙太祖龍虎風雲會》等。他的主要成就還是在小說方面,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小說,除《三國演義》外,還有《隋唐志傳》。他還是《水滸傳》的編寫者之一。
作者生平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歷史上只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演義》,原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本長篇歷史小說,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亦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小說以東漢末年為歷史背景,以劉關張三兄弟、諸葛亮、東漢、曹魏、蜀漢及東吳六大路線為中心,講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至魏、蜀、吳三國鼎立,到西晉統一為終結。小說通篇精巧敘述謀略,雖與史實多有出入,仍譽之「中國謀略全書」。 《三國演義》 時代:元末明初 類別:夾帶雅言(粗淺文言)、章回、歷史小說 特色:1.晉朝陳壽的三國志,加以渲染 2.以蜀為正統 3.藉歷史故事褒忠貶奸 4.成功地塑造人物形象: 三絕:智絕:孔明 忠絕:關羽 奸絕:曹操
起源與版本 三國故事在中國古代民間流行久遠。隋朝《大業拾遺記》記載隋煬帝觀看曹操譙溪擊蛟的雜戲,唐初,劉知幾的《史通》有「死諸葛能走生仲達」的故事。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台,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霍四究「說三分」之事。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元代至治年間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
起源與版本 現存最早刊本是明朝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全書24卷。亦有弘治刻本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文字粗朴,內容較平易。至清朝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特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儘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於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稱:「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的材料。」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 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緻。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範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佔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相關書訊 本書故事發生在二世紀到三世紀間。歷史上稱為「三國時代」。經秦始皇才告統一 天下,到漢朝末又再分烈成魏、蜀、吳三國的局面。《三國演義》描寫東漢末年,桓靈二帝寵信宦官,致使朝綱大亂,政治腐敗,四方州牧乘機而起,國家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其後在赤壁之戰後,三國鼎立成型,最後一統於晉。其中對於戰爭的場面、英雄與梟雄之間的鬥爭、以及各個政治勢力的勾心鬥角,都有十分精采的著墨。雖然《三國演義》有別於正史,所謂「七分寫實,三分虛構」,但其對民間的影響力卻遠遠超過了正史。
內容摘錄 p.08 寧我負天下人,休天下人負我 p.11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p.25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心得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英豪薈萃,正所謂亂世出英雄,許多能人志士雖然處於亂世,卻仍能怡然自得,雄放豪邁不受外界拘束:如諸葛孔明,還未投身政戰前,在臥龍岡種田、寫歌做詩,任真自得。 而三國演義描寫的每一場戰爭,並不是千篇一律的描寫兩軍如何廝殺、對陣。而是將古代兵法中的示形、造勢、謀攻、伐文、妙算,用術、出奇、用間等,栩栩如生的呈現在讀者眼前,彷彿置身於古戰場,駕馭在戰馬上,奮勇殺敵。不僅僅如此,連人物間的用詐與用奇,以及國與國之間的伐謀與伐文,甚至連君主的統馭之術和將士的修養,無一不是描寫的淋漓盡致。 P.1
心得 作者在寫這本書最精采之處在於人物上的刻畫,此一時期的著名人物,成千上萬,但作者卻能把每個人的特點、個性、甚至樣貌都深刻的描寫出來,如:曹操的奸險、孔明的智謀、關羽的忠義、張飛的草莽、劉備的能德、趙雲的神勇‧‧‧。就拿關羽來做例子,當年與劉備和張飛結拜為兄弟,那時已是位勇猛善戰,尤重義氣之人。討董卓,溫酒斬華雄。雖因故暫投曹操,斬顏良;又斬文醜。但一得知劉備下落,便掛印而去,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在古城與劉備、張飛相聚,由此知關羽為忠義之士。既受命守荊州,便單刀赴會,威懾東吳。封為「五虎大將」之一。取襄陽、攻樊城,水淹七軍。記得有一次,中敵毒箭,華陀為之刮骨療傷,他談笑自若,被讚為「天神」。東吳趁虛奪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俘獲,不屈而死,死後,操葬之洛陽。 P.2
心得 在本書中,有許多令我崇拜的人物:包括不會濫殺無辜和非常有情義的『劉備』、重情義又是武將高手的『關羽』、力氣大、喜歡喝酒、立下許多大功的『張飛』,和神機妙算的臥龍與鳳雛之稱的『孔明』、『龐統』,以及五虎大將中的『馬超』、『黃忠』、『趙雲』,還有常常和孔明作對的東吳水軍大都督『周瑜』和號稱「一代梟雄」的『曹操』。 P.3
心得 在眾多令我崇拜的人物中,最令我佩服的是神機妙算的臥龍先生─諸葛孔明,因為在「草船借箭」中,周瑜故意召集大臣,並把孔明找來,想給孔明難堪,命他在短短十日內造出十萬支箭,不料,孔明利用觀測好的天象向周瑜打包票,三日即可完成十萬支箭,軍無戲言,孔明也達成諾言,真在三日內從曹操手中奪取十萬支箭,並在不久後,要大家吶喊:謝曹丞相相箭,回到東吳時,魯肅將經過告訴周瑜,讓周瑜是又恨又佩服。再看完三國演義後,我們可以學習好多人的作為,像關羽的義氣。孔明的神機妙算,總是會把事情想好,不好高騖遠。但是卻不能學阿斗的不負責任。 P.4
其它名將
資料來源 http://big5.ccnt.com.cn/china/surname/tribe/luo-3.ht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89%E5%9C%8B%E6%BC%94%E7%BE%A9#.E4.BD.9C.E8.80.85 http://blogs.dion.ne.jp/tiger_eyes/archives/7768498.htm/ http://www.good-years.net/2008read.php?tid=33991
謝謝觀賞 THANK FOR YOU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