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諼客孟嘗君 佚 名
目次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一、聚焦文心─文章特色 文體、主旨 戰國四公子─孟嘗君
本文選自《戰國策‧齊策》,記敘齊人馮諼(ㄒㄩㄢ)成為孟嘗君門下食客,藉由彈鋏而歌引起注目,進而為孟嘗君市義,巧營三窟的經過。孟嘗君,姓田,名文,戰國 齊人。父田嬰封於薛(今山東省 滕州市),父死代立,孟嘗君為其封號。 戰國時期,養士之風盛行。齊 孟嘗君、趙 平原君、楚 春申君、魏 信陵君號為四公子,門下客動輒上千,其中孟嘗君尤為聞名。馮諼在孟嘗君門下,先因「無能」受到輕視,最後卻以高瞻遠矚的謀略,鞏固了孟嘗君的政治地位。
全文善用層遞與先抑後揚的手法,使情節高潮迭起,對話生動傳神,人物個性鮮明,凸顯出戰國策士的形象與影響,充滿戲劇張力,頗能引人入勝。 《戰國策》一書記載戰國策士遊說諸侯之事。其中種種縱橫捭闔的謀略和權宜之策,反映出當代特殊的社會背景與風氣。〈馮諼客孟嘗君〉一文,是相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布局之妙和刻劃人物的生動,更令人印象深刻。
寫作背景 戰國時代,弱肉強食,諸侯國間兼併得非常激烈,亡國的士人遂成為游士。各國統治者為了維護一己私利,大肆網羅人才、培植親信、厚植羽翼,一時養士之風大盛。 孟嘗君即是以養士聞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馮諼是他的門下食客。馮諼之所以積極地鞏固孟嘗君的政治地位,一方面是為了報答孟嘗君對他的慷慨與寬大,另一方面是為了證明他是個高瞻遠矚且足智多謀的一代謀士。
戰國四公子 戰國時代養士最有名的便是: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時稱戰國四公子。 每人門下的食客均在三千人左右,聲氣相應,極盡籠絡之能事,可說是風雲一時。
孟 嘗 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嬰封靖郭君。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當權,宣王七年,田嬰相齊,宣王卒,湣王即位,並封田嬰於薛。 孟 嘗 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其父田嬰封靖郭君。田嬰自威王時任職當權,宣王七年,田嬰相齊,宣王卒,湣王即位,並封田嬰於薛。 田嬰有子40餘人,孟嘗君為賤妾於五月五日生(相傳五月五日生之子不吉利)。嬰告訴孟嘗君之母:「勿養活他。」但其母卻私下撫育他。及長,被田嬰發現,嬰盛怒並質問田文,文反詰其父,嬰曰:「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文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將受命於戶邪?必受命於天,君何憂焉?必受命於戶,則可高其戶耳,誰能至者?」父曰:「子休矣。」
不久,文問其父嬰曰:「子之子為何?」曰:「為孫。」「孫之孫為何?」曰:「為玄孫。」「玄孫之孫為何?」曰:「不能知也。」「今君又尚厚積餘藏,欲以遺所不知何人,而忘公家之事日損,文竊怪之。」於是嬰乃禮文,使主家待賓客。賓客日進,名聲聞於諸侯。嬰卒,諡為靖郭君。而文代立於薛是為孟嘗君。 為求出人頭地,孟嘗君廣泛招攬食客數千人。先後任秦相、齊相,後因湣王猜忌出奔,任魏相,聯合秦、趙等國破齊。此後,中立於諸侯國之間。
孟嘗君
二、品茗人物─文人雅士 生平著作 《戰國策》的注本與流傳 《戰國策》史學價值 《戰國策》文學價值 劉向的貢獻 劉向的文學價值
《戰國策》,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記載春秋以後至楚、漢之起,共十二國二百四十五年間史事,為國別史名著。 本書傳至漢代,內容脫誤,書名紛歧,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經劉向編訂整理,共三十三篇,並定名為《戰國策》。東漢時高誘為之作注。此書傳至北宋,佚失十一篇,曾鞏訪求於士大夫家,加以校訂,得以復歸完整。
劉向,字子政,沛縣(今江蘇省沛縣)人,為漢皇族之後。成帝時主持整理國家藏書,校勘經傳、史書、諸子、詩賦等類,又採百家傳記,以類相從,著《新序》 、 《說苑》等。 《戰國策》的內容多為戰國策士、謀臣縱橫捭闔的談說與活動,同時也反映各國成敗興亡的歷史。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此書長於敘事,描寫生動;擅用譬喻,語言精練,是先秦歷史散文的名著,對後世散文發展有深遠影響。
《戰國策》三十三篇,記載春秋以後至楚、漢之起,共十二國二百四十五年間的歷史。《戰國策》和《國語》類似,是以記言為主的敘事體史書。計分東周策一篇、西周策一篇、秦策五篇、齊策六篇、楚策四篇、趙策四篇、魏策四篇、韓策三篇、燕策三篇、宋策衛策合一篇、中山策一篇,共計四百九十餘章。 由於這部書記載各國歷史事實,人物眾多,情況各異,因此內容非常豐富。記述戰國時代遊說之士為其主子出謀定策,效力盡忠,爾虞我詐,巧設詭局,因而演出許多驚心動魄、奇謀異智的故事。
在《戰國策》的各章中,有的要求為政者重視人民的告誡;有的要求為國立功,對無功無勞享受高官厚祿者給予警告;有的向為政者提出「貴士」的規勸;有的則歌頌不畏強暴、不辱使命的外交官,讚揚堅持正義,解人危難,不計報酬的高尚品德;另有對為政者殘忍、橫暴、昏庸、荒淫行為進行鞭撻;或是對社會人情澆薄,世態炎涼的慨嘆。讀了這些,使人從各方面受到啟迪,彷彿看到一幅活生生的「浮世繪」。 《戰國策》許多篇章中,策士們的能言善辯,奇才詭譎,令人嘆為觀止。
《戰國策》的注本與流傳 《戰國策》經劉向編訂後,至東漢末年,高誘為它作注。從此《戰國策》一書,就有劉向集錄本和高誘注釋本並行於世。後來,至北宋中葉,劉、高兩種版本已佚失十一篇,經北宋曾鞏訪求藏本,重新補足劉向集錄本三十三篇。 南宋時,在曾鞏補校的基礎上,出現兩種版本,一是姚宏續注本;一是鮑彪重定次序新注本。元代吳師道在鮑本基礎上,又作補正,成《戰國策校注》。清代 黃丕烈以吳本為主,參校各本,著《戰國策札記》。近人金正煒著《戰國策補釋》,都很有價值。
《戰國策》的史學價值 在《左傳》、《國語》之後,楚漢春秋、秦楚之際之前,這中間二百四十五年的史料空白,主要靠《戰國策》來填補。《戰國策》保存許多珍貴史料,如:西周、東周二國的情況、楚幽王為春申君之後、郭開讒李牧、呂不韋立子楚、嫪毒亂秦宮等,都是獨家史料,是司馬遷修史記取材的唯一資料來源。 《戰國策》中所收遊說之士的縱橫之論,反映出戰國時的社會風貌和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的重大活動,生動記載縱橫家們的機智善變、聰明智慧,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戰國策》是先秦歷史散文的代表作,在文學藝術上有幾個特點: 1.許多篇章具有典型而生動的故事情節。 《左傳》敘事富有故事情節,而《戰國策》在此基礎上,又使某些篇章增添戲劇性和濃厚的小說色彩。如〈趙策〉中〈觸讋說趙太后〉一文,就有生動的情節。作者以曲折、細膩的筆法,有聲有色地描繪觸讋的舉止。這篇散文可以說故事情節完整曲折,首尾相應,富有小說色彩。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2.深入刻劃縱橫家和策士的形象。 《戰國策》不似《左傳》僅描繪真人真事,而是從豐富的現實生活中,選擇和概括富有代表性的事件,經過藝術加工,凸顯人物的性格;又加以虛構和誇張,使歷史人物更加形象化、典型化。 如蘇秦、張儀、馮諼、聶政、荊軻、魯仲連、莊辛、觸讋、鄒忌、范雎等人,都被刻劃得個性分明,並有典型性。他們的形象流傳千古,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3. 語言生動精鍊,簡明流利。 《戰國策》的語言善於表現人物個性,富有馳騁雄辯的特色。作者在語言方面都極力誇張渲染,使說辭增加雄辯性。再如〈秦策〉中〈蘇秦六國掛相印〉一文,作者多用排比、誇飾句,鋪張說辭。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評論戰國策的語言說:「其文字無不委曲達情、微婉盡意,而又明快流暢,富於波瀾。」
《戰國策》的文學價值 4.善用寓言故事,深入淺出、鮮明警醒而富有啟發性。 《戰國策》中的寓言故事,膾炙人口,遍見各策,歷來為讀者所稱讚。其中寓言故事,大多數不是獨立成章,只是說客、策士們做引譬設喻之用,為他們論述道理時做注腳和補充,因此取材不拘,涉及面廣,好似隨手拈來,貼切自然,天衣無縫。如畫蛇添足、南轅北轍、狐假虎威、千金買骨、驚弓之鳥、鷸蚌相爭、驥遇伯樂等等。這些寓言故事的語言運用極其精切,並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能加強辯論的說服力。
劉向的貢獻 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沛(今江蘇)人。漢高祖同父弟楚元王劉交的四世孫。漢宣帝時,曾和王褒等人同獻賦頌,官至散騎諫大夫、給事中,漢元帝時,擢為散騎宗正、給事中。 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彈劾外戚宦官專權,兩次入獄。作為一個關心國事的今文經學家,他曾屢次上書言事,彈劾宦官外戚,奏章中多利用地震等自然災變來附會當時的政治現象,把自然災變說成是上天的警告。由於直諫而得罪權貴,曾被誣下獄,免為庶人,閒居十餘年。
劉向的貢獻 漢成帝即位,劉向被起用,拜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遷光祿大夫,並受詔與步兵校尉任宏、太史令尹鹹、侍醫李柱國整理五經祕書、諸子詩賦等,由劉向總其成,前後近二十年。官終中壘校尉,故後世稱劉中壘。 劉向早年適應宣帝喜好辭賦的需要,與宣帝周圍的文學侍從一起從事辭賦寫作。《漢書‧藝文志》載其辭賦三十三篇。現除少數殘篇斷句外,皆不存。唯有〈九嘆〉存於《楚辭》之中,是他後期典校經書時,為「追念屈原忠信之節」而作,其中寄託了他的身世感慨。
劉向校書時,輯《楚辭》十六篇,後由東漢 王逸作注,名《楚辭章句》,是現存最早的楚辭傳本。 劉向還撰有《新序》、《說苑》和《列女傳》。前兩種是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來進行封建倫理道德的說教。;後者則專門記錄有通才卓識、奇節異行的女子事蹟,如「孟母教子三遷」、「醜女無鹽說齊宣王」等,常被人稱引。 這部書文筆樸素,敘事簡約,是魏、晉小說的先導。
劉向的文學價值 劉向在典校古籍時,撰有《別錄》。後來,他的兒子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志》,可從中見七略之梗概。 劉向的散文,敘事簡約,娓娓動聽,論理暢達,從容不迫,在舒緩平易中表現了作者深沉懇切的感情,對唐、宋古文家有一定影響。
三、一窺堂奧─學習重點 內容賞析 段落大意─課文 狡兔三窟 寫作技巧 集評
內容賞析 作者採用欲揚先抑、欲露先隱的曲折手段,不到事件臨頭,不顯其真本領。這種有意蓄勢然後躍出的方法,給讀者造成一種懸念。 馮諼一出場,就以其怪異的言行在眾多食客中別具一格。作者交替描寫馮諼的抱怨、左右的反應和孟嘗君的態度,使馮諼的得寸進尺顯得尤為凸出。左右的反應從輕視到嘲笑到厭惡,層層深入地表現出整個過程,從側面反襯出馮諼的索求無度、我行我素。
孟嘗君門下食客數千,等到孟嘗君問及「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於薛者乎?」卻只有「無好」、「無能」的馮諼署曰「能」。 孟嘗君請而見之,用一套冠冕堂皇的客氣話表示對馮諼的歉意,然後問是否願去收債?馮諼僅回答「願之」,絕無逢迎的俗態。臨行時忽然問:「責畢收,以何市而反?」表現十分奇特。孟嘗君無意地答道:「視吾家所寡有者!」依然是貴族的口吻。一個有心的發問,一個無意的回答,人物神情,活躍紙上。這些細節的刻劃為「矯命焚券」埋下伏筆。
段落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一段:敘馮諼寄食孟嘗君門下的經過─以抑筆寫馮諼的貪婪和無能。 段析:本段利用層遞法寫馮諼、孟嘗君、左右之人的反應,頗能體現人物的形象。先描寫馮諼既無所好,且無所能,卻「彈鋏三嘆」,需索無度;再由左右之人對馮諼的態度從輕視到嘲笑,而後厭惡的歷程,一步步呈現馮諼之貪婪;而孟嘗君「笑而受之」,處處容忍,對馮諼一再「比門下之客」的反應,更凸顯其容人的雅量和氣度,「戰國四公子之首」非徒然也。也為後文馮諼願報答孟嘗君「知遇之恩」的理由留下伏筆。
第二段:敘馮諼毛遂自薦,願收債於薛─為鑿三窟作伏筆。 段析:本段情節層層推進:先是孟嘗君徵詢收債人才,馮諼毛遂自薦,展現「似能」的舉動。而從孟嘗君問「此誰也」的反應,可以看出孟嘗君的好客,並未事先期待回報,他對馮諼的要求一一曲從,只是他一貫收攬人心的作風罷了。馮諼願意收債,說明他是知恩圖報者,並「有心」提問「以何市而反」,引出孟嘗君「無心」的回答:「視吾家所寡有者」,為下文「焚券市義」留下伏筆。
第三段:焚券市義,就國於薛─ 第一窟。 段析:本段描寫馮諼「焚券市義」,以收攬民心的經過,也是採用「先抑後揚」的方式來寫作。馮諼驅薛的過程描寫精簡,重點在於孟嘗君接見他的過程、態度和對話。孟嘗君先是對收債「怪其疾也」,後是「不悅」馮諼「市義」的行為,但也未多加苛責,再次展現孟嘗君寬大的心胸。接著筆鋒一轉,寫孟嘗君遭到貶退之後,見薛地民心愛戴,才明白馮諼當年市義之效。至此之前原本看似「無能」、「似能」的馮諼,頓時鋒芒畢露,展現出「實能」的深謀遠慮與高瞻遠矚。
第四段:挾外援以自重,使孟嘗君重登相位─第二窟。 段析:本段敘述馮諼虛張孟嘗君之才幹,挾外援以協助其復位,巧築「第二窟」的過程。「梁使三反, 孟嘗君固辭不往也。」塑造孟嘗君有才德,卻不為利誘的形象,迫使齊國君臣唯恐孟嘗君強梁而弱齊,迅速展開挽留行動,以恢復、穩固孟嘗君的相位。
第五段:立宗廟於薛,使孟嘗君地位更加鞏固, 確保久遠─第三窟。 段析:本段敘述馮諼「見機而作,隨機而動」,勸諫孟嘗君須藉巧築「第二窟」時所形成的聲勢,謀安身之所,讓齊國把宗廟立於薛地,以確保孟嘗君在齊地位之長寧久安。三窟之成,一一印證馮諼的高瞻遠矚。由此亦真實反映出戰國時代謀臣策士的縱橫捭闔,以及國君擅用奇謀異士的習氣。
第六段:總結馮諼對孟嘗君的貢獻。 段析:三窟之效:以判斷句作結,用誇飾法形容「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讚嘆馮諼智謀高遠,頗似史家論贊筆法。
焚券市義 隨著經營「三窟」的漸次展現,馮諼的才幹嶄露頭角,始若無能的形象以及他佯裝的俗態截然一變。這個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有爆發力,如蟄伏的潛龍即時升騰,更令人刮目相看。 「三窟」中的第一窟是「焚券市義」。「矯命焚券」的行動,顯示馮諼有魄力、有遠見、敢作敢為的精神。
復謀相位 三窟中的第二窟是「復謀相位」。這是馮諼為恢復孟嘗君在齊國的相位所做的努力。齊湣王由於害怕孟嘗君「名高其主而擅齊之權」,竟說「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為臣」,有意製造藉口,把他趕出朝廷。馮諼膽略過人,設法到梁國從事外交活動,提高孟嘗君在梁國的政治聲望,以致「梁王虛上位」而待之。迫使齊湣王不得不承認孟嘗君德高望重,理應居相位,只好趕快將他請回朝廷繼續當丞相。
立宗廟於薛 三窟中的第三窟是「立宗廟於薛」。宗廟在古代社會裡是國家的標誌,凡是國君的廢立、皇室的婚喪、戰爭或會盟等大事,首先均須告於宗廟,以期獲得祖先的庇蔭,所以宗廟實際是國家政治機構的中樞。再說,孟嘗君的祖宗,也就是齊王的祖宗,如果立宗廟於薛,齊王不可能廢掉自己的祖宗,這就意味著孟嘗君政治地位的不可動搖。另一方面,若薛地受到敵國的攻擊,齊王為了保護宗廟,就要保護薛地,這就使孟嘗君的封地免於被敵國的攻擊。所以直到宗廟建成,馮諼才說:「三窟已就,君姑高枕為樂矣!」
寫作技巧 本文善用層遞之法,使得本文波瀾層出,引人入勝,如馮諼彈鋏而歌,「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無好無能者竟這般不識相,左右從人亦不假以好顏色,先是「以君賤之,食以草具」,繼則「左右以告」、「左右皆笑之,以告」、「左右皆惡之」,而馮諼的形象,也由無能,而似有能,而實有能,亦層遞漸進,筆法井然。 馮諼予人印象若此,周圍食客與之兩相對照,不過是一群庸碌之輩罷了。
本篇運用「先抑後揚」筆法,造成對比效果奇佳。首段馮諼不過是個不值一提的人,且惹人嫌惡,無能又狂傲。第二段則給人抑筆進入揚筆處留點「喘息」的質疑空間,敢署「能」,可不是玩笑,如前所述,當真玩弄讀者的情緒。而本段留一伏筆,高明至極,為下文「市義」找來臺階,即使對簿公堂,孟嘗君未必討得便宜,此即「視吾家所寡有者」一句,讀者見孟嘗君挨悶棍,必然大呼過癮,但也不禁令人為馮諼捏一把冷汗。至薛地人扶老攜幼以迎孟嘗君;梁使三反,孟嘗君固辭不往;齊王立宗廟於薛,三窟三揚,將馮諼之才能表現達到極點。
集 評 1.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四》:「三番彈鋏,想見豪士淪落,胸中塊壘勃不自禁。通篇寫來波瀾層出,姿態橫生,能使馮公鬚眉浮動紙上。淪落之士,逐爾頓增氣色。」 2.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引曹德培評》:「彈鋏為一段,市義為一段,鑿窟為一段,逐段蟬聯,最有關鎖。而每段中自為起伏,尤無一浪筆,豈非至文。」
四、國學殿堂─文體源流 小說敘事觀點
書名 左 傳 國 語 戰 國 策 別稱 春秋內傳、左氏春秋、春秋左氏傳 春秋外傳 國策、國事、事語、長書、修書、短長等 作者 相傳為左丘明所作 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 年代 春秋(魯隱公元年-哀公二十七年,凡十二公,共二五五年) 春秋(周穆王十二年-周貞定王十六年,共五三八年) 戰國(春秋以後-楚漢之起,凡二四五年) 內容 1.以記事為主 2.以魯史為中心,旁及同時代諸國之事 以記言為主 分八國記事 戰國策士遊說之事 分十二國記事
書名 左 傳 國 語 戰 國 策 體例 編年史 國別史之祖 國別史 特色 注重記史,敘事詳明,描述生動 著重勸善 對話風趣,對人物性格有細緻的刻畫 委婉善諷,練達人事,曲盡人情 其他 漢之馬、班,唐之韓、柳,皆受其沾溉 為太史公寫史記之重要參考書 司馬遷作史記,多採其說 注疏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 三國(吳)韋昭注 東漢高誘注
五、妙筆生花─文法修辭 字義辨正 層遞 轉品
字義辨正 形 音 義 例 諼 ㄒㄩㄢ 忘記 永矢弗諼。 人名 馮諼。 緩 ㄏㄨㄢˇ 舒徐的 緩不濟急。 遲延 緩刑、緩兵之計。 寬鬆的 〈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 鍰 ㄏㄨㄢˊ 贖罪金 罰鍰。 暖 ㄋㄨㄢˇ 溫和的 暖流。 湲 ㄩㄢˊ 水流動的樣子 潺湲。
形 音 義 例 援 ㄩㄢˊ 救助 援助、援救。 拿、引據。 援例辦理、援古證今。 媛 形貌佼好。 嬋媛。 ㄩㄢˋ 對婦女的美稱。 名媛淑女。
層 遞 行文或說話時,依事物的差別情況,事理的發展先後,用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句子,把這些事物間的大小、輕重、高低、深淺、長幼等,作順序的排列,表達出層層遞進的一種修辭方法。層遞又可分成「遞增」和「遞減」。 連橫〈臺灣通史序〉:「顧修史固難,修臺之史更難, 以今日修之尤難。」由「固難」而「更難」,而「尤難」,逐層遞進文意,是「遞增」法。
2.馮諼彈鋏而歌「食無魚」→「出無車」→ 「無以為家」—指出馮諼貪得無饜之狀。 3.「以君賤之,食以草具」→「左右以告」 →「左右皆笑之,以告」→「左右皆惡之」 ─描寫出左右從人不假辭色的表現。 4.諺語云:「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由「挑水」而「抬水」,而「沒水」,逐層遞降,是「遞減」法。
轉 品 一個詞彙,在語文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這種修辭多半可從其語句上的位置來判斷詞性。 轉 品 一個詞彙,在語文中改變了它原來的詞性。這種修辭多半可從其語句上的位置來判斷詞性。 「品」即是指詞的品類,將一個字詞改變其原本詞性的修辭法,轉移成另一類詞品,稱為轉品。例如: 1.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形容詞→動詞) 2.孟嘗君「客」我。(名詞→動詞)
轉 品 3.孟嘗君「怪」之。(形容詞→動詞) 4.視吾家所「寡」有者!(形容詞→副詞) 5.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名詞→動詞) 轉 品 3.孟嘗君「怪」之。(形容詞→動詞) 4.視吾家所「寡」有者!(形容詞→副詞) 5.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名詞→動詞) 6.不拊愛「子」其民,因而賈利之。(名詞→動詞) 7.梁王「虛」上位。(形容詞→動詞)
六、閱讀多分─補充教材 〈驚弓之鳥〉 〈狐假虎威〉
〈驚弓之鳥〉 《戰國策‧楚策四》 天下合從,趙使魏加見楚 春申君曰:「君有將乎?」曰:「有矣,僕欲將臨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時好射,臣願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臺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下鳥。』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下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對曰:『其飛徐而鳴悲。飛徐者,故瘡痛也;鳴悲者,久失群也。故瘡未息而驚心未去也,聞弦音,引而高飛,故瘡隕也。』今臨武君,嘗為秦孽,不可為拒秦之將也。」
【語譯】 天下諸侯聯合抗擊秦國,趙國派魏加去見楚國的春申君說:「您定下大將的人選了嗎?」春申君說:「定下來了,我準備委任臨武君為主將。」魏加說:「我年輕的時候喜歡射箭,我願意用射箭的事打個比方,可以嗎?」春申君說:「可以。」魏加說:「從前,更羸和魏王站在廟臺的下面,仰頭看見即將飛近的大雁。更羸對魏王說:『我能為大王引弓虛發把鳥射下來。』魏王說:『你射箭的技術能達到這般地步嗎?』更羸說:『可以。』一會兒,那隻大雁從東方越飛越近,更羸引弓虛發,果然把牠射了下來。
魏王說:『你的箭術,怎麼到達這樣神乎其技的地步呢?』更羸說:『沒什麼,這隻大雁是受過驚嚇的!』魏王說:『喔,先生怎麼知道牠受過驚嚇呢?』更羸回答道:『那沒什麼,看牠飛的速度比旁邊的大雁慢,鳴叫聲音淒涼悲傷。飛得慢,是因為舊的創傷發痛;鳴叫悲傷,是因為牠長期失伴。舊的創傷未痊癒,驚心的陰影未消除,以致於牠一聽到弓弦的聲響,就為了避箭而極力高飛,終於牽動舊傷,墜落了下來。』如今臨武君是個曾經被秦國打敗的將領,猶如驚弓之鳥,不可以委任他為抵抗秦軍的主將。」
〈狐假虎威〉 《戰國策‧楚策一》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語譯】 楚宣王問群臣說:「我聽說北方各諸侯國害怕昭奚恤(楚國名將),實際上怎麼樣呢?」群臣沒有能回答的。江一回答說:「老虎尋求各種野獸來吃,得到了一隻狐狸。狐狸說:『你可不敢把我吃掉!天帝讓我做群獸的首領,現在你吃掉我,就是違背天帝的命令啊!你如果以為我說的話不可靠,我走在你前面,你跟隨在我後面,看看各種野獸看見我而敢不逃跑嗎?』老虎以為狐狸的說法是對的,所以就跟著牠一起走。群獸看到牠們都逃走了,老虎不知道群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走,反而以為是害怕狐狸才逃走的啊!現在君王的土地方圓有五千里,全副武裝的將士上百萬,而專門委託給昭奚恤來統帥,因此北方諸侯國害怕昭奚恤啊!那實際上是害怕君王的武裝將士啊!這就如同群獸的害怕老虎一樣。」
七、大顯身手─隨堂評量 歷屆大考焦點
1.「(孟嘗君)謝曰: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不屬於謙詞。「不羞」指對方不感被屈辱,為敬稱之詞。 ﹝94指考﹞ 2.「(齊王)謝孟嘗君曰:『寡人不祥,被於宗廟之祟,沉於諂諛之臣,開罪於君。寡人不足為也,願君顧先王之宗廟,姑反國統萬人乎?』」→齊王低聲下氣,懇請孟嘗君返回相位。 ﹝95指考﹞
3.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名詞作動詞用。 ﹝97指考﹞ 4.「孟嘗君為相數十年,無纖介之禍者,馮諼之計也」→屬於因果關係中的「先果後因」。 ﹝99學測﹞ 5.孟嘗君對馮諼說:「文倦於事,憒於憂,而性懧愚,沉於國家之事,開罪於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責於薛乎?」→不屬於敘說者選用「讚美對方」的技巧,以達成交際目的的選項。 ﹝99指考﹞
八、超速連結─網路資源 1.古雅臺語人—古趣盎然—蒲松齡暨聊齋志異 http://teacher.whsh.tc.edu.tw/huanyin/anfa/p/anfa_pusongling.htm 提供蒲松齡 聊齋志異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