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 通 话
第一章 普通话 语音概论
一、语音的性质 语音不同于自然界的风声、雨声等声音。这些自然界的声音不是由生理器官发出的,也不能表示意义,它们只有物理属性,而没有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 语音也不同于其他动物发出的叫声。动物的叫声虽然具有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但没有社会属性; 语音也不同于人类发出的咳嗽声、鼾声等声音。咳嗽和鼾声虽然是由人类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但不能表达意义、进行交际。 语音的社会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属性。
(一)语音的物理属性 1.音高 音高是指声音的高低,它决定于物体振动的频率。物体振动的速度越快,即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反之,声音就越低。物体发音所以有高低的区别,一般地说,是和它的大小、粗细、厚薄、长短、松紧有关。大的、粗的、厚的、长的、松的物体振动慢,频率低,声音低;反之则高。如吉他,胡琴等。
语音的高低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人的声带不会完全相同。一般地说,成年男人声带长而厚,所以声音低;成年女性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同理,老人一般声音低,小孩声音高,同一个人说话,声音有高有低,是因为人能控制声带的松紧。声带越紧张,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越松弛,发出的声音越低。
2.音强 音强指的是声音的强弱,它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有关。发音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物体振动中离其静止位置的距离越大,即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反之就越弱。发音体振幅大小又取决于发音时用力的大小。语音的强弱决定于说话时呼出的气流压力的大小。
3.音长 音长指的是声音的长短,它决定于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发音体振动时间持续久,声音就长,反之则断。语音也不例外。有的语音用音的长短来区别意义。
4.音色 音色又叫“音质”,指的是声音的特色。音色的差别主要决定于物体振动所形成的音波波纹的曲折形式不同。物体振动的波形不同,造成声音的属性不同。造成不同音色的条件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发音体不同。例如不同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不同,甲乙两人说同样一句话,我们可以听出不同,这是由于两人的声带等发音体不一样。 第二,发音方法不同。例如,同一把小提琴,用弓拉和用手指弹,音色就不同。语音中b和m的音色不同是由于前者用爆发方法发音,后者是鼻音。 第三,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例如,语音中a和i的音色不同,主要是由于发a时口腔共鸣器形状跟发i时不一样。
任何声音都是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统一体,语音也不例外。但是,在各种语言中,音色无疑都是由来区别意义的最重要的要素。其他要素在不同语言中区别意义的作用却不尽相同。
在汉语中,除音色外,音高的作用十分重要,声调主要是由音高构成的,声调能区别意义: 衣——姨——椅——艺 优——油——有——右 音强和音长在语调和轻声里也起重要的作用: 孙子 东西 帘子——莲子 报酬——报仇
(二)语音的生理属性
(三)语音的社会属性 本质属性 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使用该语言的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 是 汉语[ʂι] 英语[jes] 日语 [xai]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 《荀子•正名》)
二、语音单位 (一)音素 音素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断。它是从音色的角度划分出来的。音素可以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1、辅音:气流在口腔或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子音,如b、p、m、f等; 2、元音: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或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又叫母音,如a、o、e、i、u、ü等
(二)音节 音节是语音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也是自然感到的最小语音片断。发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每紧张一次,就发出一个音节,在普通话里,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汉字(儿化除外 )。 九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孩子们在幼儿园里玩儿。
(三)声母、韵母、声调 按照汉语传统的分析方法,把一个音节分析成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再就是一个贯通整个音节的声调。 1.声母:音节中位于元音前头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2.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3.声调:音节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音高变化。
三、语音的标记 1、音素标音法 国际音标 2、音位标音法 汉语拼音 (一)标音方法 1、音素标音法 国际音标 2、音位标音法 汉语拼音 记音符号是记录语音的符号。 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不能从字形中看出读音来,所以需要记音符号给汉字注音。
(二)汉语拼音方案 1.《汉语拼音方案》产生之前的记音 (1)古人主要记音方法 a 直音法 甲字和乙字同音,用甲字来给乙字注音 宫,音弓。 b 反切法 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唐,徒郎切
(2)注音符号 是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汉字形式的拼音字母。 1913年制定, 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施行,称作“注音字母”,也叫“国音字母”,1930年改名为“注音符号”。 它把普通话语音归纳为若干类声母和韵母,分别用笔画式符号表示(37个字母)
2.《汉语拼音方案》 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向全国公布推行 在字母形式上,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 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拉丁字母(罗马字母),符号简单,清晰易辨,利于书写和阅读。 表: 注音字母(注音符号) :ㄅㄧㄠ 汉语拼音方案:biǎo (准确、灵活、便于对音节结构的分析)
《汉语拼音方案》内容 (五部分) 一、字母表 Aɑ Bb Cc Dd Ee Ff Gɡ ㄚ ㄅㄝ ㄘ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ㄚ ㄅㄝ ㄘㄝ ㄉㄝ ㄜ ㄝㄈ ㄍㄝ Hh Ii Jj Kk Ll Mm Nn ㄏㄚ ㄧ ㄐㄧㄝ ㄎㄝ ㄝㄌ ㄝㄇ ㄋㄝ Oo Pp Qq Rr Ss Tt ㄛ ㄆㄝ ㄑㄧㄡ ㄚㄦ ㄝㄙ ㄊㄝ Uu Vv Ww Xx Yy Zz ㄨ ㄞㄝ ㄨㄚ ㄒㄧ ㄧㄚ ㄗㄝ
二、声母表 b p m f d t n l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讷 ㄌ勒 g k h j q x ㄅ玻 ㄆ坡 ㄇ摸 ㄈ佛 ㄉ得 ㄊ特 ㄋ讷 ㄌ勒 g k h j q x ㄍ哥 ㄎ科 ㄏ喝 ㄐ基 ㄑ欺 ㄒ希 zh ch sh r z c s ㄓ知 ㄔ蚩 ㄕ诗 ㄖ日 ㄗ资 ㄘ雌 ㄙ思
三、韵母表 (略) 四、声调符号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ˉ ˊ ˇ ˋ 声调符号标在音节的主要元音上,轻声不标。 例如: 妈mā 麻má 马mǎ 骂mà 吗mɑ (阴平)(阳平) (上声)(去声) (轻声)
五、隔音符号 ɑ,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例如pi'ɑo(皮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 1977年在雅典举行的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上,以43票赞成、1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的国际标准的提案。
1973年,新加坡教育部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新加坡的华文课本全部用汉语拼音注音。 1983年,马来西亚教育部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全国各华文小学从二年级就开始教学汉语拼音。 2008年9月16日,位于台湾的中华民国行政院跨部会议通过提案,放弃此前使用通用拼音的政策,改采汉语拼音为译音标准,并从2009年1月1日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