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内分泌 内分泌系统是除神经系统外机体内又一大调节系统,可全面调控与个体生存密切相关的基础功能,与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相辅相成,共同调节和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态。
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内分泌与激素 一、内分泌与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指内分泌细胞将所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 内分泌腺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传递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与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并无本质区别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激素传递方式: 接受激素信息的器官、组织和细胞分别称为: 靶器官、 靶组织、 靶细胞
(二)内分泌系统 由经典的内分泌腺与散在分布的内分泌细胞共同组成 内分泌系统(激素)的功能: ⑴整合机体稳态:与神经、免疫系统协调互补 ⑵调节新陈代谢: ⑶维持生长发育:促进组织细胞生长增殖、分化成熟 ⑷维持生殖过程: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生殖全过程
二、激素的分类 (一) 胺类激素: E,NE、T 特点:亲水性,血液中以游离形式运输,在膜 受体介导下发挥作用(除甲状腺激素外) (二)多肽和蛋白质类:TRH,ACTH 、Ins、PTH 特点: 水溶性强、分子量大、在血液中主要以游离形 式运输;与膜受体结合发挥作用 (三)类固醇激素 皮质醇,性激素 固醇激素 维生素D3 (四)廿烷酸 花生四稀酸 前列腺素 白三稀
靶细胞的激素受体 (1) 细胞膜受体:含氮激素 (2) 细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 a.胞浆受体 b.核受体: 三、激素作用的机制P337 靶细胞的激素受体 (1) 细胞膜受体:含氮激素 (2) 细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 a.胞浆受体 b.核受体: 感觉器官分类
(膜受体)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 信息传递过程: ①靶细胞受体对激素的识别和结合 ②激素-受体复合物转导调节信号 ③所转导的信号调节靶细胞的固有生物效应 (膜受体)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Ⅱ组激素 酶耦联受体 (胞内受体)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 Ⅰ组激素 (包括甲状腺素) 感觉器官分类
激素 + 细胞膜上G-Pro耦联受体 (一)膜受体介导的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第一信使:激素 第二信使有:cAMP,IP3,DG,cGMP,Ca2+ 激素 + 细胞膜上G-Pro耦联受体 激活效应器酶 细胞内出现第二信使 靶细胞生物学效应 膜受体主要有G蛋白耦联受体、酶耦联受体等
(二) 细胞内受体介导(类固醇)的作用机制 ——基因表达学说 核受体---激素调控的转录因子 核受体分类: Ⅰ型受体:类固醇激素受体 Ⅱ型受体:甲状腺激素、VitD3、维甲酸受体 核受体结构特点: 激素结合区 DNA结合域 转录激活结合域
三、激素作用的终止 完善的激素分泌调节系统使内分泌细胞能适时 终止激素的分泌: 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轴 激素与受体分离 控制细胞内某些酶活性的增强:磷酸二酯酶cAMP 激素被靶细胞内吞处理 激素在肝肾脏、血液循环中被降解
四、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一) 相对特异性 选择性的作用于某些器官、组织和细胞 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 各种激素的作用范围存在很大差异! 靶细胞上能识别并专一性地与某种激素结合, 继而引起各种生物效应的功能蛋白质。
受体的亲合力或数量增加,使其生物学效应增强。 下调 (减量调节): 与上述相反。 意义: 调节靶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反应强度的稳定 受体的调节 上调 (增量调节): 受体的亲合力或数量增加,使其生物学效应增强。 下调 (减量调节): 与上述相反。 意义: 调节靶细胞对激素的敏感性与反应强度的稳定 感觉器官分类
(二) 信息传递(信使)作用 信使 :调节靶细胞固有的生理生化反应。 只是对靶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起加强或减 弱的作用;激素对其作用的细胞不增加新 功能;也不提供额外能量。
(三) 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逐级扩大其后续效应。 瀑布式级联放大反应 pmol/L~nmol/L 10-12—10-17mol/L 激素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引发一系列酶促反应,逐级扩大其后续效应。 瀑布式级联放大反应
(四) 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1. 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胰岛素---促进生长发育 不同激素发挥同样生理效应 2. 拮抗作用: (某一生理功能可有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它们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影响) 1. 协同作用: 生长激素+胰岛素---促进生长发育 不同激素发挥同样生理效应 2. 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发挥相反生理效应
3、允许作用: 有的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器官、组织或细胞产生效应,但它的存在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
五、激素分泌的调节 激素是实现内分泌系统调节作用的基础,其分泌活动受到严格的调控,可因机体的需要适时、适量分泌,并能及时启动和终止。
(一)生物节律性分泌 许多激素具有节律性分泌的特征 短周期(脉冲式)腺垂体的一些激素 昼夜节律----皮质醇 月周期-------女性性激素 季节周期-----甲状腺素
㈡体液调节 三大功能轴: 下丘脑 腺垂体 甲状腺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 腺垂体 性腺 下丘脑 腺垂体 甲状腺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 腺垂体 性腺 下丘脑-垂体-靶腺轴调节系统是控制激素分泌稳态的调节环路,也是激素分泌相互影响的典型实例。 TRH TSH CRH ACTH GnRH FSH、LH
1、轴系反馈调节(图示) 反馈性调节作用 能维持血液中各级别激素 水平的相对稳定 在轴系反馈调节中正反馈 短反馈 少见:卵泡分泌雌激素在血液 中达到一定水平可正反馈地引 起LH分泌高峰,促发排卵 短反馈 长反馈
2、体液代谢物调节效应 很多激素都参与物质代谢,引起血液中某些物质 的变化可反过来调整相应激素分泌。 进餐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 血糖降低—胰岛素分泌减少 血钾升高—醛固酮分泌增多 血钙变化—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的分泌
(三)神经调节 下丘脑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活动相互联络的重要枢纽。下丘脑神经联系复杂,内外环境各种刺激可经过这些通路影响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的活动,实现神经-内分泌的高级整合作用 胰岛、肾上腺髓质和许多散在内分泌细胞都有神经纤维的支配。
第二节 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 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 下丘脑的一些神经元既保留了典型的神经细胞的功能,又能分泌激素,具有内分泌细胞的功能。他们可以将大脑皮层或中枢神经系统其他部位传来的神经信息转变为激素信息,并以下丘脑为枢纽,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联系起来。
下丘脑---垂体功能单位
一、下丘脑与腺垂体系统 垂体门脉系统实现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 下丘脑促垂体区: 下丘脑的内侧基底部,包括 正中隆起、弓状核、腹内侧核、 视交叉上核及室周核等 感觉器官分类
二、下丘脑调节肽 促垂体区小细胞肽能神经元能分泌调节腺垂体活 动的肽类激素-下丘脑调节肽。 下丘脑调节肽的功能:通过不同的机制作用于腺垂体,使之产生和释放腺垂体激素。
下丘脑调节肽 种 类 英文缩写 化学性质 主 要 作 用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三肽 促进TSH释放,也能刺激PRL释放 种 类 英文缩写 化学性质 主 要 作 用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TRH 三肽 促进TSH释放,也能刺激PRL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四十一肽 促进ACTH释放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十肽 促进LH与FSH释放(以LH为主) 生长素释放激素 GHRH 四十四肽 促进GH释放 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 GHRIH 十四肽 抑制GH释放,对LH,FSH,TSH (生长抑素) PRL及ACTH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 MRF 肽 促进MSH释放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 MIF 肽 抑制MSH释放 抑制因子 催乳素释放因子 PRF 肽 促进PRL释放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 PIF 多巴胺? 抑制PRL释放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TRH)(3肽) 作用:促进TSH和催乳素释放 释放特征:呈脉冲式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10肽) 作用:促进FSH和LH释放(以LH为主) 药理剂量,直接抑制性腺的作用。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41肽) 作用:促进ACTH的合成与释放 释放特点:呈脉冲式,有昼夜节律 (图)
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IH、GHRIH), 又称为生长抑素(SS) (14肽) (1)抑制GH、FSH、LH,TSH、PRL、ACTH、胰岛素、PTH、CT、胰高血糖素、胃肠激素的分泌,所以称激素抑制素。 (2)抑制胃肠运动 (3)在CNS起递质或调质作用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44肽)通过cAMP、Ca2+促进GH的分泌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抑制PRL分泌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促进PRL分泌 PRF起主要和经常性作用 促黑激素释放因子MRF:促进MSH释放 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抑制MSH释放 MIF起主要和经常性作用
二、腺垂体激素 促激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 三十九肽 促甲状腺激素 TSH ★ 糖蛋白 促卵泡激素 FSH ★ 糖蛋白 黄体生成素 LH ★ 糖蛋白 生长素 GH ★ 蛋白质 促黑(素细胞)激素 β─MSH 十八肽 催乳素 PRL 蛋白质 促激素
促激素:调节靶腺的分泌功能 三大功能轴: 下丘脑 腺垂体 甲状腺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 腺垂体 性腺 TRH TSH CRH 下丘脑 腺垂体 甲状腺 下丘脑 腺垂体 肾上腺皮质 下丘脑 腺垂体 性腺 TRH TSH CRH ACTH GnRH FSH、LH
GH分泌呈脉冲式释放,脉冲频率和幅度与年龄有关 人GH : 191个氨基酸组成的肽,22KD;与PRL结构相似 血清浓度男性1-5μg/L女性2-10μg/L;儿童高于成人 GH分泌呈脉冲式释放,脉冲频率和幅度与年龄有关 夜间比白天多青春期分泌率最高 血中浓度受睡眠 锻炼、血糖及性激素 等多种因素影响
(1)促进生长作用:体内促进躯体(骨骼、肌肉、 内脏器官)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 (2)促进代谢作用:加速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 1)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作用:体内促进躯体(骨骼、肌肉、 内脏器官)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激素; (2)促进代谢作用:加速蛋白质合成;促进脂肪 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抑制糖的利用。 感觉器官分类 GH分泌过多将引起血糖升高,可出现尿糖。
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 GH 物质代谢 ↓ 各组织细 胞生长介素 蛋白质 脂肪 糖 促进Ca2+、 P 、AA等进入 软骨细胞, 促 蛋白合成↑, 骨组织增殖、 骨化、生长 促进多种 组织, 细胞 分裂、增殖 (GH受体) 促进AA 进入细胞 , 加速蛋 白质合成 促进脂 肪分解 、供能 抑制外周 组织利用 GS,使血 糖↑ SM Somatomedin
肢端肥大症(右)
2)生长素的作用机制(了解) SM/IGF 感觉器官分类
GH 诱导靶细胞产 生SM(IGF) 与肝、肾、软骨、骨胳 肌等组织GHR结合 与软骨、骨骼肌等 细胞上IGF受体结合 JAK-STAT途径等 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通过酶耦联受体或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 促进DNA转录 及蛋白质合成 促进生长发育、 促进物质代谢
3)生长素分泌的调节 ①受下丘脑的调节 ②GH对下丘脑和腺垂体 的反馈作用 ③其他因素: 性别:女性持续性,男性脉冲式 睡眠:SW 代谢因素:低血糖促进分泌,AA 激素:T,E可促进其分泌 感觉器官分类
199个氨基酸,成人血中<20μg/L,半衰期20min 1) 生理作用: (1) 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对分娩后发育完 2. 催乳素 (PRL) 199个氨基酸,成人血中<20μg/L,半衰期20min 1) 生理作用: (1) 促进女性青春期乳腺的发育, 对分娩后发育完 好的乳腺引起并维持泌乳。 女性青春期乳腺发育:性激素、生长素、甲状腺 素均起重要作用;妊娠期PRL、性激素水平作用 下,乳房已经具备泌乳能力;分娩后性激素水 平降低,PRL发挥其始动和维持泌乳的能力。 还可促进乳汁成分中酪蛋白、乳糖、脂肪合成 感觉器官分类
(2)调节性腺功能:比较复杂 实验表明:小剂量PRL对卵巢雌孕激素的合成有促进作用,大剂量则有抑制作用。PRL对卵巢黄体功能的主要影响是刺激卵巢生成LH受体, 加强LH的作用) 闭经溢乳综合症患者,表现为闭经、溢乳、不孕。 PRL过多-负反馈下丘脑GnRH-垂体FSH/LH减少 此外, 对男性性腺也有作用,促进前列腺及精囊的生长,还可使间质细胞合成睾酮增多。
(3)参与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时血液中 ACTH、GH、PRL可同时升高 (4)调节免疫功能:可协同一些细胞因子共 同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直接或间接促 进B细胞分泌IgM、IgG。
2)分泌调节: 下丘脑 PRF 与 PIF双重调节,平时以 PIF 的 抑制作用为主。 (2) 哺乳时,婴儿吸吮乳头能反射性引起 PRL ↑ 感觉器官分类
MSH的分泌受下丘脑MIF和MRF的调控 14肽, 成人血中β-MSH 20 ~110ng/L 主要作用:刺激黑素细胞生成黑色素, 黑素细胞分布于皮肤、毛发、眼虹膜 和视网膜色素层 MSH的分泌受下丘脑MIF和MRF的调控 感觉器官分类
1. 抗利尿激素(ADH)或血管升压素(VP) ① 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② 大剂量升高和维持血压及保持体液。 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1. 抗利尿激素(ADH)或血管升压素(VP) ① 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② 大剂量升高和维持血压及保持体液。 2. 催产素 (OXT) 化学结构与血管升压素相似,生理作用 存在一定的重叠 感觉器官分类
(1)促进乳腺排乳:OT是促进乳汁排出的关键激素。 哺乳期乳腺可不断分泌乳汁,储存于腺泡中。 婴儿吸吮乳头时通过射乳反射使血液中OT增多,引起乳腺 腺泡周围肌上皮样细胞收缩,将乳汁从乳头射出。 (2)刺激子宫收缩:催产素对非孕子宫作用较弱,而对妊娠子 宫作用较强。孕激素可降低子宫对催产素的敏感性,而雌 激素对其有允许作用。
低剂量可引起子宫发生节律性收缩,大剂量可使子宫发生强直收缩。 机制:可使细胞外钙离子进入子宫平滑肌, 经CaM发挥作用, 临床:催产,产后出血,人工流产后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