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的宗教 伊拉克: 1、源于古波斯语,意为,海岸、陡崖、低地 2、血管 3、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
历史上的伊拉克人 1、天才的苏美尔人 发明打谷机,金牙签 关心现世,注重法律 (汉莫拉比法典) 宗教的多神性与拟人性 吉尔伽美什(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都的故事) 2017/3/8 2
吉尔迦美什是乌鲁克城的统治者,作恶多端 。 天神就叫阿鲁鲁创造了一个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奇都,去与吉尔迦美什搏斗。 不分胜负,结拜为友,为民造福
砍死了残害人类的森林魔怪芬巴巴,杀死了危害乌鲁克居民的天牛 。 拒绝了苏美尔女神的求爱。 天神惩罚他们,两人中一定要死去一个。结果恩奇都死去 。 大海中找到仙草,被蛇叼走。 恩奇都揭秘:人不可以永生。
人面鸟身的苏美尔女神
楔形文字
巴比伦神的特点 1、多神 一镇一神、家神,、门神、灶神、天神、地神、山神、水神、树神等,凡是人能想像到的事物,都应该有神, 公元前9世纪,官方作过一次统计,神的数量高达6.5万。
2、缺乏神圣性 具有人的特性 女子座庙 “圣妓” 3、重视世俗的爱情 塔穆兹(Tammuz)与伊斯塔尔(Ishtar)的故事(野猪林)
4、强调及时行乐、反对苦行 “别求什么永生,人生在世,吃点、渴点,快快乐乐的过是正经,白天抱抱孩子,晚上抱抱老婆。”
一、 伊拉克的相关问题 (一)“伊拉克”一词的由来 “伊拉克”一词源于中古波斯语 1、海岸、陡崖、低地(美索不达米亚) 2、血管(两河流域密如蛛网的水系) 3、伊拉克早期指的是现在伊拉克中部与南部,北部在伊斯兰时代被称为“杰奇拉”(岛屿)
艳春三月的米索不达米亚平原
两河流域
(二)社会构成 1、阿拉伯人为主体民族(73.5%) “沼泽阿拉伯人”(伊拉克南部地区) 生活方式:半农半牧 “沙漠阿拉伯人”(伊拉克西部) 生活方式:游牧职业 “平原阿拉伯人”(两河流域平原) 定居农民与市民
阿拉伯人
2、库尔德人(20%,400多万) 亚述人的后裔 属雅利安人种 眼睛与头发较阿拉伯人浅,棱角分明 游牧、定居
3、其他少数民族 土库曼人(300万人) 犹太人(数十人) 波斯人 土耳其人 亚美尼亚人、
亚述战神
席地休息的库尔德人
(三)宗教 伊斯兰教(96%) 逊尼派60%(伊拉克北部,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各一半) 什叶派40%(伊拉克南部,阿拉伯人与波斯人) 基督教(亚美尼亚人,手工业和商业) 全国分18个省,县、乡、村
二、伊拉克历史发展特点 (一)东西方文明交往的十字路口 1、丰富的资源(水利资源、耕地资源和石油资源) 2、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我们文化的所有方面都是由两河文明形成的”。 ——法国学者让·波特罗
3、群雄逐鹿之地 阿摩利人(巴比伦王国) 亚述人(亚述帝国) 迦勒底人(新巴比伦王国) 埃兰人(埃兰王国) 米底人(米底王国) 波斯人(波斯王国) 马其顿人(马其顿王国) 帕提亚人(帕提亚王国)
土库曼人(黑羊王朝、白羊王朝) 萨珊人(萨珊王国) 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国) 突厥人(塞尔柱帝国) 蒙古人(伊尔汗国) 土耳其人(奥斯曼帝国) 英国人(哈希姆王朝) 美国人(联邦制政府)
(三)社会多元化 1、民族多元化 阿拉伯人、库尔德人、犹太人、波斯人、土库曼人等
2、教派多元化 阿拉伯逊尼派:泛阿拉伯主义 什叶派:泛伊斯兰主义 库尔德人:国家主义
3、定居人口与游牧人口的矛盾 游牧民族:突厥人、蒙古人、阿拉伯人 打击了定居人口,延缓了经济发展
4、三个主要行政区历史认同的虚弱 摩苏尔省:山区,经济上与安纳托利亚和叙利亚的联系紧密 巴格达省:定居农业的核心地带,贸易方而东与伊朗,西与汉志、也门有紧密联系 巴士拉省:面向波斯湾,与印度等国有贸易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