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们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了的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会嵌在天空中 鲁迅
给我的孩子们 丰子恺
设身处地想童年 大哭 争辩 互相讲述
给我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 初读课文 体味感情 拓展阅读 漫画欣赏
作者简介 丰子恺(1898—1975年)漫画家、作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1921年东渡日本,学西洋画。回国后在浙江上虞春晖中学和上海立达学园任教。1925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漫画。1928年任开明书店编辑。1931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以漫画著名艺坛。并写作了以中小学生和一般音乐爱好者为对象的音乐读物32种。抗战爆发后,举家内迁,在任教的同时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抗战后返沪杭,居家从事创作和翻译。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上海,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主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等。漫画有《子恺画全集》。
初读课文 ①圈划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上下文思考其意思; ②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来概括丰子恺本文的意思; ③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提出来,共同来讨论。
生字生词 考妣(bì) 憧(chōng)憬(jǐng):向往 龌 (Wò)龊(chuò) :不干净,脏 端相:正视,细看 放怀:纵情 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读一读 想一想 1、听范读,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读一读 想一想 1、听范读,给课文划分层次. 2、作者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3、各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4、作者如何看待成人的生活与孩子们的生活? 5、作者真正的悲哀是什么?
结构层次 一、(1-7)写孩子们率真,自然的性格。 1、写孩子们不可能理解自己的话而悲哀。 2、(2-7)对照成人世界的各种毛病, 写孩子的率真、真情。 二、(8-11)抒发失去了童真的悲哀。
体味感情 从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两个词来概括作者通过本文要表达的主要感情?为什么说这两个词可以概括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情感? 憧憬、悲哀。因为作者在本文写孩子们童真、童趣,表达的就是对儿童率真、自然的天性的向往和赞扬;写大人们对孩子的种种干涉,表现的就是对人生不可避免的逐步丧失率真、自然的天性的极大的悲哀
直率、自然、热情、富有想像力 课文通过写孩子们的什么事来表现儿童的童真、童趣?这些事都表现孩子们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本文除了写表现孩子们率真、自然的童真、童趣外,还写了大人们,再读课文,体会作为成人的悲哀。
探究 1、体会最后两段的情感。 2、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3、本文的主旨。 4、写作特点。
探究提示 1、无奈、悲哀。结尾的语气更肯定——“早已不是” 2、结构上照应,情感上深化,表达了对容不得“真率”的世俗的强烈愤恨。
中心思想与写作特点 本文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率真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表现了作者关怀孩子们心灵健康,赞扬孩子们的率真自然的感情。 文章真情直白,语言亲切自然,毫不矫饰。
悟一悟 联系生活,体会成人失去童真的悲哀。 人欲横流 诚信缺失 谎言连篇
漫画欣赏
拓展阅读 《子恺漫画选》自序 我作这些画的时候,是一个已有两三个孩子的二十七八岁的青年。我同一般青年父亲一 样,疼爱我的孩子。我真心地爱他们:他们笑了,我觉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们哭了,我 觉得比我自己哭更悲伤;他们吃东西,我觉得比我自己吃更美味,他们跌一交,我觉得比我 自己跌一交更痛……。我当时对于我的孩子们,可说是“热爱”。这热爱便是作这些画的最 初的动机。 我家孩子产得密,家里帮手少,因此我须得在教课之外帮助照管孩子,就像我那时一幅 漫画中的《兼母之父》一样。我常常抱孩子,喂孩子吃食,替孩子包尿布,唱小曲逗孩子睡 觉,描图画引孩子笑乐;有时和孩子们一起用积木搭汽车,或者坐在小凳上“乘火车”。我 非常亲近他们,常常和他们共同生活。这“亲近”也是这些画材所由来。
由于“热爱”和“亲近”,我深深地体会了孩子们的心理,发见了一个和成人世界完全 不同的儿童世界。儿童富有感情,却缺乏理智;儿童富有欲望,而不能抑制。因此儿童世界 非常广大自由,在这里可以随心所欲地提出一切愿望和要求:房子的屋顶可以要求拆去,以 便看飞机;眠床里可以要求生花草,飞蝴蝶,以便游玩;凳子的脚可以给穿鞋子;房间里可 以筑铁路和火车站;亲兄妹可以做新官人和新娘子;天上的月亮可以要它下来……。成人们 笑他们“傻”,称他们的生活为“儿戏”,常常骂他们“淘气”,禁止他们“吵闹”。这是 成人的主观主义看法,是不理解儿童心理的人的粗暴态度。我能热爱他们,亲近他们,因此 能深深地理解他们的心理,而确信他们这种行为是出于真诚的,值得注意的,因此兴奋而认 真地作这些画。
进一步说,我常常“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们的生活;换一句话说,我常常自己变了儿 童而观察儿童。我记得曾经作过这样的一幅画:房间里有异常高大的桌子、椅子和床铺。一 个成人正在想爬上椅子去坐,但椅子的座位比他的胸膊更高,他努力攀跻,显然不容易爬上 椅子;如果他要爬到床上去睡,也显然不容易爬上,因为床同椅子一样高;如果他想拿桌上 的茶杯来喝茶,也显然不可能,因为桌子面同他的头差不多高,茶杯放在桌子中央,而且比 他的手大得多。这幅画的题目叫做《设身处地做了儿童》。这是我当时的感想的表现:我看 见成人们大都认为儿童是准备做成人的,就一心希望他们变为成人,而忽视了他们这准备期 的生活。因此家具器杂都以成人的身体尺寸为标准,以成人的生活便利为目的,因此儿童在 成人的家庭里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同样,在精神生活上也都以成人思想为标准,以成人观感 为本位,因此儿童在成人的家庭里精神生活很苦痛。
过去我曾经看见:六七岁的男孩子被父 母亲穿上小长袍和小马褂,戴上小铜盆帽,教他学父亲走路;六七岁的女孩子被父母亲带到 理发店去烫头发,在脸上敷脂粉,嘴上涂口红,教他学母亲交际。我也曾替他们作一幅画, 题目叫做《小大人》。现在想象那两个孩子的模样,还觉得可怕,这简直是畸形发育的怪 人!我当时认为由儿童变为成人,好比由青虫变为蝴蝶。青虫生活和蝴蝶生活大不相同。上 述的成人们是在青虫身上装翅膀而教它同蝴蝶一同飞翔,而我是蝴蝶敛住翅膀而同青虫一起 爬行。因此我能理解儿童的心情和生活,而兴奋地认真地描写这些画。 以上是我三十年前作这些画时的琐事和偶感,也可说是我的创作动机与创作经验。然而 这都不外乎“舐犊情深”的表现,对读者有什么益处呢?哪里有供读者参考的价值呢?怎么 能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发见画材呢
无疑,这些画的本身是琐屑卑微,不足道的。只是有一句话可以告诉读者:我对于我的 描画对象是“热爱”的,是“亲近”的,是深入“理解”的,是“设身处地”地体验的。画 家倘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付更可爱的、更有价值的、更伟大的对象而创作绘画,我想他也许 可以在生活中——尤其是在今日新中国的生气蓬勃的生活中——发见更多的画材,而作出更 美的绘画。如果这句话是对的,那么这些画总算具有间接帮助读者的功能,就让它们出版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