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2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3 介绍作者 1.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1.鲁迅(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 学的奠基人。原名   ,字   ,浙江绍兴人。 周树人 豫才 2.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狂人日记》 《阿Q正传》 3.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呐喊 彷徨 4.小说集:《 》《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4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朝花夕拾 5.散文集:《 》 6.散文诗集:《 》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其中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野草

5 大沽口事件和三一八惨案 1926年3月,奉军在日帝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国民军队同奉军作战。日帝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提出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种种无理的要求,并限令48小时内答复,否则以武力解决。同时各国派军舰云集大沽口,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 天津大沽口事件激起中国人民极大愤慨。 1926年3月18日, 中共北方区委组织北京总工会、学生联合会等60多个团体和80多所学校共约5000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国民大会”,抗议日本军舰侵入大沽口、炮轰国民军,声讨英美日等八国无理通牒中国的罪行。大会决定:通电全国一致反对八国通牒,驱逐八国公使,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撤退外国军舰,电请国民军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而战。 会后,群众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队伍来到段政府国务院门前时,遭到埋伏的军警排枪射击和大刀砍杀,当场打死47人,伤200多人。 鲁迅把这一天称作“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6 写作背景1 (大沽口事件)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张作霖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7 写作背景2 (三·一八惨案) 3月18日,北京的工人、学生、市民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举行集会,共产党人李大钊在会上作了演讲。会后,两千多名群众组成请愿团,到段祺瑞执政府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大刀、铁棍追杀群众。打死47人,伤200多人,制造了屠杀爱国民众的“三一八”惨案,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8 刘和珍烈士遗像 杨德群烈士遗像

9 写作背景3    惨案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段祺瑞为了推卸罪责,反而污蔑死难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一些走狗文人如陈西滢等也制造流言,发表文章,诬蔑爱国学生是“受人利用”,被“民众领袖”(指李大钊等人) 盲目地引入“死地” 。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无比愤慨,爱国学生被残害,他万分哀痛。他不赞成搞徒手请愿,但是在烈士的血痕中,他看到了希望。此后,他写了好几篇悼念文章,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记念刘和珍君》是这些悼念文章中影响最大的一篇。

10 屠戮 寥落 长歌当哭 朗读课文,准确读出下列字音: fěi pū 菲薄 踌躇 桀骜 租赁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干练 攒射 浸渍
屠戮 寥落   长歌当哭  菲薄 踌躇 桀骜 租赁 黯然 噩耗 不惮 喋血 尸骸 干练 攒射 浸渍 殒 身不恤 立仆 惩创 dàng liáo fěi chóuchú jié’ào àn è lìn dàn hái dié  gàn cuán chuāng  yǔn

11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 三、四、五节。 2、那么第一、二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起。 3、六、七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12 结构内容 一(1、2)、写作文章的源起。 二(3、4、5)、记述刘和珍的生平和遇难经过。
三(6、7)、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深远意义。

13 总结: 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注意:区别“写作思路”与“谋篇布局”(含线索、内容、情感、手法等)

14 1、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走近刘和珍 1、文中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情,从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怎样一个人? 2、假如刘和珍的家乡要为刘和珍塑像,请你作设计师,你该如何设计? (提示:塑像材料、人物姿态、内在神韵)

15 向往革命,追求真理,敢于斗争,有责任心,关心母校和国家前途的和蔼可亲的热血青年。

16 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 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作者还提到了哪几类人?他们在国难中有什么表现?对每一类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 一曲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 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 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17 芸芸众生都几许? 爱国青年 欣然请愿 反动势力 庸人 饭后谈资 苟活者 微茫的希望 激励 控诉 怒驳 警醒 剖析
以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为代表的情愿群众 段祺瑞政府 “八国联军” 帮闲文人 散布流言 开枪杀人 控诉 怒驳 无恶意的闲人、麻木的民众 警醒 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 剖析

18 含英咀华 思考探究 1、作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类似的话文中一共有八处,请找出来,体会作者每处的用意。 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哀痛者和幸福者”矛盾吗? 3、品味第四节最后一段,思考:①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②鲁迅先生的“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的沉默和“衰亡民族”的“默无声息”一样吗?③如何理解“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句话?

19 鲁迅先生写作本文的意图是: 除了要悼念在惨案中牺牲的爱国者刘和珍等人外,更深远的意义是在于述评“三·一八”惨案,以此来鼓励生者、激励猛士,揭露敌人,唤醒庸人,评述惨案的教训和意义等。而纪念刘和珍正是本文写作目的的切入点。鲁迅先生借记念刘和珍作为切入的角度,笔触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对象,即爱国青年、反动势力以及处在中间状态的“庸人”,在对三者的分析中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悼念 爱国青年 庸人 唤醒 反动势力 控诉

20 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21 陶渊明《挽歌》诗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僬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归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22 陶渊明<<挽歌>>译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

23 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当其贯日月生死安足论
——文天祥《正气歌》


Download ppt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