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六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Advertisements

发 热 fever 体温升高 调节性体温升高 被动性体温升高 中暑、鱼鳞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 体温调节中枢损伤 发热 过热.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dy temperature)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 一 ) 中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曹 颖. 第十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The vital signs( 生命体征 )are body temperature, pulse, respiration and blood pressure.
第 11 章. 概述 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调定点上移引起 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 C )。 体温的相对稳定是在体温调节中枢的调控下 实现的。 高级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OAH) 次级中枢 延髓、脊髓,对体温信息有整合作用 调定点学说 (Set Point, Sp )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2.8 函数的微分 1 微分的定义 2 微分的几何意义 3 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法则 4 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 一 ) 呼吸中枢 1.基本节律中枢 -延髓 2.呼吸调整中枢 -脑桥上部 3.呼吸随意控制 -高位脑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Respiratory Regulation 一、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
图 1-8 人体体温的昼夜变动(图) 人的体温是指人身体内部的温度。由于身体内部的温度不容易测 量,所以临床上常以口腔、腋窝和直肠的温度来代表体温。正常人 的口腔温度为 36.7 ~ 37 ℃ (平均为 37.2 ℃) ,腋窝温度为 36.0 ~ 37.4 ℃ (平均为 36.8 ℃ ),直肠温度为.
常见症状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心血管内科 雷 红. 症状 (symptome) 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不适或异常感 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 症状学 (symptomatology) 是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生机制、临 床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的一门科学。
掌握: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了解:发热的原因、分类和发生机制 发热时机体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重点:发热的概念 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难点:发热的分期及各期热代谢的特点 发 热.
发 热 第二临床医学院诊断学科. 定 义 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保持体 温在相对恒定的范围内。当机体在致热 源作用下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 性体温升高,称为发热。
猪病防治 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学习目标 1. 掌握急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2. 掌握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症状。
发 热 fever 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
第 六 章 发 热 (Fever).
发 热 第六章 (fever) 济宁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发 热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 陈建斌(Tel: ).
附3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 附2:教案格式样稿 课程名称:护理基本技术 班级:09专科护理1 学时:2
细胞因子.
第六章 发热(fever) 第一节 概述 1、高级中枢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preoptic 一、体温调节中枢:
神经、体液因素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河北大学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第2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机体 → 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 内生致热源(EP) → 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 中枢发热介质的释放 → 调定点上移 → 体温↑ 外致热原 发热激活物(Ep诱导物) 体内产物.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白血病的概述与分型 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 王宇.
发热 (fever) 正常人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成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在一昼夜间体温呈现周期性波动,但上下波动一般不超过1℃。
第四章 发热 (Fever).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主讲人:罗官莉 生 理 学教 研 室.
发 热 Fever.
发热与退烧药 第五制作小组.
发 热 (Fever) 成都医学院 临床技能中心 代吕霞.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发热 Fever.
第10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是指致热原的作用使机体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 节性体温升高。
肺结核.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节 肝硬化.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炎症.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浅表淋巴结检查.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常见症状.
发 热 Fever.
第四节 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及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糖尿病流行病学.
胃肠炎(Gastro-enteritis)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发 热 (Fever).
甲状腺激素.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神经调节 神经元 结构和功能单位:______ 反射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____
移植 Transplantation 戴朝六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外科.
细 胞 因 子 Cytokine, CK 细胞因子概述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其它细胞因子 细胞因子受体 细胞因子与临床
ATP SLYTYZJAM.
Fever 发热 山东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 王建丽.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第二部分 免疫系统与免疫活性分子 免疫系统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补体系统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 部分 第五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汪思应主持 发热 fever or pyrexia.
细胞分裂 有丝分裂.
第四节 妊娠期母体变化 生殖系统的变化 乳房的变化 循环系统的变化 血液的改变 泌尿系统的变化 呼吸系统的变化 消化系统的变化 皮肤的变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第八章 发 热 第一节 概 述 发热(fever)是指恒温动物在致热原作用下, 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 温升高,并伴有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发热不是独立的疾病,而是大多数疾病尤其 是感染﹑炎症及伴有组织损伤的疾病所共有的一 种病理过程和常见的临床症状 。 多数病理性体温升高均属发热。但少数病理 性体温升高,则是被动的,其升高水平超过调定点 水平,是体温调节机制失控或调节障碍的结果,其 本质不同于发热,称为过热。如广泛性的皮肤 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环境高温(中暑或热射病)等

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 发热激活物。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 根据来源将致热原分为外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两种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 能引起恒温动物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原(pyrogen) 根据来源将致热原分为外致热原和内生致热原两种 . 致热原是具有致热性或含致热成分且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物质。 但是, 许多外致热原是通过激活内生性致热原细 胞, 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而引起发热。 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 ,使其产生和 释放内生致热原的物质称为 发热激活物。

1.微生物 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胞与外毒素.病毒(如流感病毒. 麻诊病毒等.螺旋体及真菌等。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二﹑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1.微生物 主要包括革兰氏阴性细菌与内毒素.革兰氏阳性细胞与外毒素.病毒(如流感病毒. 麻诊病毒等.螺旋体及真菌等。 2.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包括有硅酸结晶. 尿酸结晶及无菌性炎症时,组织蛋白的分解产物等。 3.抗原抗体复合物抗原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形成的复合体。 4.淋巴因子 淋巴细胞不能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但抗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对产致热原细胞有激活作用。 5.其他 恶性肿瘤. 某些类固醇类物质(如原胆烷醇酮)等。

三.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三.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1.白细胞致热原 1948年Beeson等首先将家兔腹腔 无菌性炎灶中的白细胞培养在无菌生理盐水中,发现有致 热原产生,称为白细胞致热原.继之,Atrins 和Wood给家 兔注射内毒素,在血液中也发现了相同物质,该物质具有 与内毒素等外源性致热原明显不同的化学性质及生物学 效应,不耐热,注入颈动脉后可立即引起发热,有很强的致 热性,因其来自于体内,故称为内生性致热原.内生性致 热原是分子量为13000-15000的蛋白质,耐热性 很低,56℃以上灭活,家兔静脉内注射发热呈单相 多次注射不产生耐受性,这些化学性质和生物学 效应均与内毒素不同。目前已公认,白细胞致热 原与白细胞介素-1﹙IL-1﹚是同一物质。

三﹑内生致热原 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等。 ②肿瘤细胞:包括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 细胞﹑白血病细胞﹑肾癌细胞等。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三﹑内生致热原 1.白细胞致热原 (leucocytic pyrogen,LP) 产生内生性致热原的细胞主要有: ①巨噬细胞类: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 肝星状细胞.脾巨噬细胞.腹腔巨噬细胞等。 ②肿瘤细胞:包括骨髓单核细胞性肿瘤 细胞﹑白血病细胞﹑肾癌细胞等。 ③其他细胞:包括神经胶质细胞﹑朗罕 细胞﹑肾小球膜细胞等。

三﹑内生性致热原 2. 新发现的内生性致热原 ⑴.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低分子量的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三﹑内生性致热原 2. 新发现的内生性致热原 ⑴.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低分子量的 抗病毒的糖蛋白,给家兔静脉注射能引起单相热。 ⑵.肿瘤坏死因子(TNF) 是由巨噬细胞分泌的一种 小分子蛋白质,可由内毒素所诱生,有非特异杀伤肿瘤作 用。给家兔静脉注射小剂量,能迅速引起单相热;大剂量 可出现双峰热。第一峰是TNF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所 致,第二峰是由IL-1作用而引起。 ⑶.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MIP-1) 是新发现的一种 单核细胞因子,为肝素结合蛋白质,对多形核粒细胞有化 学促活作用,皮下注射能引起炎症反应.给家兔静脉注射 能引起剂量依赖性发热反应,并呈单相热。其致热性与 IL-1或TNF无关。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而延髓.脑桥.中脑 和脊髓等是其次级部位。在高级部位存在温度感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四. 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方式 (一).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是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而延髓.脑桥.中脑 和脊髓等是其次级部位。在高级部位存在温度感 受神经元(包括密集的热敏感神经元和少数的冷 敏感神经元),又称中枢性温度感受器,有感受温 度变化的机能,能将血液带来的温度刺激和外周 温度感受器传入的冲动进行整合,发出信号传到 下丘脑后部与调节产热和散热有关的神经机构, 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发生相应的变化,对体温进行 调节。

为是发热反应最重要的中枢介质.动物实验表明, 致热原性发热时,脑脊液内PGE含量明显增加;以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四﹑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方式 (二).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内生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是以什么方式改 变调定点神经元的化学环境使“调定点”上移的?多数研究 者为,当内生性致热原到达下丘脑后可能有某些中枢介质 (也称中枢发热介质)参与发热的中枢机制,使体温调节中 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1.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 PGE2被认 为是发热反应最重要的中枢介质.动物实验表明, 致热原性发热时,脑脊液内PGE含量明显增加;以 PGE2直接灌注第三脑室.侧脑室或下丘脑前部,可 以很快引起发热,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反之,在发 热过程中给予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药物(如水杨酸.消炎痛) 可使升高的体温和已增多的前列腺素含量下降。

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3,5 monophosphate,cAMP)cAMP是调节细胞功能和突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四. 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方式 (二).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3,5 monophosphate,cAMP)cAMP是调节细胞功能和突 触传递的重要介质.动物实验发现,给兔和猫下丘 脑内注射cAMP,可很快引起发热,并不受PG抑制影 响。注射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 cAMP含量明显增高;注射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在引 起体温增高的同时,增强内生性致热原的发热效 应。最新资料表明,内生性致热原可能通过提高 Na+/Ca2+比值,再引起脑内cAMP的增高。

Na+/Ca2+比值上升可致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四﹑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方式 (二).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3.Na+/Ca2+比值 实验证明,用生理盐水灌注动物侧 脑室-大脑池时,可引起体温明显上升,当加入CaCl2时则 可防止体温升高。而改用不含钠的蔗糖灌注时,对体温无 影响。若加入生理盐水的1/4钠浓度时,引起发热,如果不 含钠的等渗蔗糖液中加入Ca2+,则降温。因此,认为 Na+/Ca2+比值上升可致调定点上移,引起发热。 4.单胺类 由于动物的种属不同,单胺类的致热作用 也不尽相同,如猫.猴及其他灵长类动物,5-羟色胺是致 热的胺,去甲肾上腺素是解热的胺;而在兔则作用正相反. 给动物注入内生性致热原引起发热时,脑脊液中单胺类物 质出现一定的变化.(但此方面资料并不一致,尚待深入研究)。

发热发病学的基本机制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 首先是信息传递, 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 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后者作用“信使”, 第八章 发 热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与机理 四.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部位及作用方式 (三).发热的基本环节 发热发病学的基本机制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环节: 首先是信息传递, 激活物作用于产致热原细胞, 使其产生和释放内生性致热原, 后者作用“信使”, 经血流将其传递到体温调节中枢; 继之是中枢 调节,内生性致热原以某种方式,改变下丘脑调定 点神经元的化学环境,使“调定点”↑,改变体温调 节中枢机能, 对体温重新进行调节;最后是效应 器反应, 在体温调节中枢作用下, 通过效应器官减 少散热和增加产热,使体温↑并维持于某一高度。

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整个发热过程分为以下三期。 第八章 发 热 第三节 发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根据体温变化的特点,可将整个发热过程分为以下三期。 一﹑体温上升期 发热的第一阶段, 中心体温开始迅速或逐渐上升, 又 称升热期。其特点是体内产热〉散热,体温不断升高, 患畜呈现兴奋不安,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皮温降低, 畏寒战栗,被毛竖立等。 二﹑高温持续期 当体温升到与新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的高度, 就波动于较高的水平上, 为发热的第二阶段, 又称 高热期。其特点是体内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 保持相对平衡, 体温保持在较高水平上。此时患 病动物呼吸脉搏加快,可视粘膜充血潮红, 皮肤温 度增高, 开始或有时排汗, 尿量减少。

第七八章 发 热 第三节 发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三﹑体温下降期 为发热的第三阶段,又称退热期。其特点是散热 〉产热,高温不断下降。患病动物体表血管舒张,排汗显著增多,尿量亦增多,体温迅速下降称为骤退,体温缓慢下降称为渐退。

(一)稽留热(contiuned fever) 指高温持 续几天不退, 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 第七八章 发 热 第三节 发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四. 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在许多发热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 动物体温升高的水平 常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定时将这些体温变化记录下来, 绘 制成曲线图,即热型.一定的疾病具有其特殊的热型, 了解 热型,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常见的热型有如下几种: (一)稽留热(contiuned fever) 指高温持 续几天不退, 一昼夜间的体温变动范围不超过1℃, 见于猪瘟.犬瘟热. 犊牛副伤寒等. (二)弛张热(remmittent fever) 指体温 升高后一昼夜间的波动范围超过1℃, 以上, 但体 温下降并不达到正常水平.见于败血症.卡他性肺 炎. 化脓性炎等.

(四)回归热(relapsing F.)指发热期与无 第八章 发 热 第三节 发热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四. 热型及其临床意义 (三) 间歇热(intermitent F.)指发热期与无 热期有规律地相互交替,间歇时间较短并重复出 现的一种热型.见于马锥虫病.马焦虫病等. (四)回归热(relapsing F.)指发热期与无 热期间隔的时间较长,而且发热期与无热期的出 现时间大致相等.见于急性和慢性马传贫等 (五)暂时热(ephemeral F.)为一种短时发 热.体温升高,通常可以持续1—2小时/1—2天.体 温可升高1—1.5℃.见于分娩后.牛轻度消化障碍 及结核菌素反应等.

第八章 发 热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八章 发 热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生理功能的变化 (一).中枢神经系统 发热初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性增高, 动物表现兴奋不安.狂躁等症状。高热时期,中枢 神经系统呈现抑制, 动物精神沉郁以至出现昏迷和抽搐等 症状. 在发热的升热期和高热期, 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 退热期则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相对增高。 (二).心血管系统 发热的第一. 二期时, 心跳加快 加强, 血容量增多, 血液循环加速。但在严重中毒, 体温升 高不仅不伴有心跳加快, 甚至呈现心跳变慢。此外在升热 期由于外周血管收缩, 血压略有升高。退热期时, 随着体 温降低心跳逐渐减慢和减弱; 由于外周血管舒张, 循环血 量略减和血压略降。IF血管过度舒张和血压明显下 降,可引起休克。

第八章 发 热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八章 发 热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一﹑生理功能的变化 (三).呼吸系统 发热时由于高温血液和酸 性代谢产物的蓄积, 刺激呼吸中枢, 引起呼 吸加快加深.但长期高热,有时由于呼吸中枢 兴奋性降低,出现呼吸浅表甚至周期性呼吸。 (四).消化系统 发热时,各种消化液分泌 减少,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吸收机能降低,引 起食欲减退或废绝,口腔粘膜干燥。因肠内 容物发酵和腐败,可能诱发鼓气.闭结.自体 中毒。

第八章 发 热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第八章 发 热 第四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功能与代谢变化 二. 代谢变化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变化可由两方面因素引起. 一方面因 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引起组织器官的代谢加强; 另一方面由于体温升高和消化机能障碍, 引起机体营养 物质摄入不足和大量消耗, 致使物质代谢发生改变。 (一).糖与脂肪代谢 肝糖原和肌糖原分解↑, 血糖↑, 糖原储备↓;脂肪分解代谢也明显↑ ,后者与糖原储备 不足,摄入相对减少有关。 (二).蛋白质代谢 高热患病动物蛋白质分解加强,尿 素氮明显增高,呈负平衡。 (三). 水盐代谢 升热期和高热持续期, 排尿减少,可致 水钠在体内潴留。退热期, 出汗增多, 又可引起脱水。血 钾与尿钾均增高, 严重的也可发生代谢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