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的和要求 重点 难点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进程有总体的了解 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重要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实践基础、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有基本的把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准确的认识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狭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 广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开始。而最早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问题的是李大钊,但还不是党中央和全党的认识。 陈独秀 李大钊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 时间 事件 进程 1935年 遵义会议后 党中央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重要性。 1938年 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命题,指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1942-1945 延安整风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了全党的共识。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最先是用西方文字表达出来的一种文化,对于中国来讲,它需要一个传播结合和融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 在实践中学习和应用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应运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并丰富和发展理论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见P4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一代中共党人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 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第二代中共党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成就 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 见P6
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深化了对执政、建设、发展规律的认识。 十六大以来的中共领导集体,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战略思想 成就 理论体系 代表人物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2)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见P6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理论成果指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走向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精神动力。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了一种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境界。 见P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历史时期 理论成果 解决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邓小平理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么建党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 见P8
1 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前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明确界定,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了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案例讨论: 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 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主题和国际背景。毛泽东思想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产物。 2 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3 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力的增长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见11
4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思想理论条件。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扬弃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来源。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从内容上说,渗透着中国优秀思想文化的精华;从表现形式上说,又充分体现着中国化的民族语言风格,“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典型”。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运用到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当中,解决中国革命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直接推动力;对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并形成科学体系的最直接的源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毛泽东思想萌芽 毛泽东思想发展过程 时间 从中国共产党建立至国民革命失败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论著 主要思想 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农民同盟军等问题,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前途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萌芽
毛泽东思想形成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前期至中期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形成 标志 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论著 主要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政权理论、初步阐述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
国画:进军井冈山
毛泽东思想形成 的历史特点 是在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不断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不断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是在与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思想作斗争并深刻总结这方面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时间 土地革命战争后期至抗日战争时期 标志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主要论著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主要思想 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论述。 毛泽东思想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4)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时间 解放战争时期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 主要著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 主要表现 关于同美蒋反动派进行斗争的策略方针问题;十大军事原则;新中国的建国理论和原则;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原则
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若干理论、方针和政策主要有: 明确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和理论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思想;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等等。其中,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两类矛盾学说和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理论理论; 5.政治思想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 6.党的建设理论。 贯穿在上述各个方面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见P13-16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提出过程 在延安整风期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和理论工作者逐步认识到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对于中国革命的巨大指导意义和科学价值,于是开始了把毛泽东的名字与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理论联系起来,曾先后提出过“毛泽东同志的”、“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种说法。
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提出与形成过程 时间 姓名 著作 提法 1941年3月 张如心 《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1942年7月 邓 拓 《纪念七一全党学习掌握毛泽东主义》 毛泽东主义 1943年7月6日 刘少奇 《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 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 1943年7月5日 王稼祥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 放的道路》 毛泽东思想
王稼祥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 第一,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建立和发展,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永不磨灭的贡献,他为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毛泽东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最早反对把马列主义教条化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领导人;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对中国革命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杰出代表。他把中国革命理论系统化,并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独创性贡献。
毛泽东首先认识和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努力维护和实现了这个原则,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其他领导人也有概括,但主要是毛泽东概括出来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主要是毛泽东提出来的。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 因此,党以毛泽东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也是十分公正的。这是用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态度对毛泽东独特贡献的肯定。
第三,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 其错误主要是:在党的中心工作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在经济建设问题上的急于求成和急于过渡的错误。毛泽东晚年错误是好心人犯的错误,是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所犯的错误。它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 第四,综观毛泽东一生,功大于过。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邓小平理论提法 时间 会议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2 十二大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7 十三大 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89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1 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992 十四大 邓小平理论 1997 十五大 1999年3月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写进了《宪法》,成为国家的指导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发展 (1)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战争与革命→和平与发展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大的世界规模的战争一时打不起来 新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
(2)历史依据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对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依据。 崭新的课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艰辛的初步探索经验的总结;对东欧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借鉴。
(3)理论来源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它们所提供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邓小平思考和回答如何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的基本的思想理论依据;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最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
(4)现实根据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现实依据和强大动力。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邓小平的个人素养、务实精神和“三落三起”的特殊经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
案例讨论: 邓小平“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铸造邓小平怎样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特征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有何关联?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①目光远大,胸襟开阔。 ②既有地方又有领导全局工作的经验。 ③坚持实事求是,敢于为为真理而斗争,有坚忍不拔的高尚品格。 ④有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邓小平?
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时间 阶段 主要观点 1978-1982 理论初步形成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1982-1987 理论形成框架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路线;以“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观点。 见p19
1987-1992 理论形成体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 1992年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并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体系性的概括。
二、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科学的体系 2.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基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核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是任何社会主义国家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2)以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遇到的困难和挫 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遇到的疑虑和困惑,都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搞清楚。 (3)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以这个问题的逐步展开和逐步搞清楚为前提的。 (4)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根本问题逐步展开的。
3.邓小平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见p21
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 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就是这一理论的真谛,它的真实含义。 作为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应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指导这一理论形成的世界观、方法论; 二是这一理论所要回答的最重大的时代课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见p22
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邓小平理论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逐步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大转变。改革开放以来,使我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都上一个大台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尽管现在国际国内的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推进思想的解放;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贯彻执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努力完成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任务;等等。这些根本性的指针,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不能有任何的动摇。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历史条件 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历史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兴衰的经验教训以及建党80多年来历史经验。 现实依据 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 历史方位 党的八十多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 见p23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见p25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 其内在联系表现在: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见p27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见p28
全党同志都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坚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观察世界、观察中国、观察党,不断总结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新观念、新办法,从理论上不断作出新概括,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业绩。 ——胡锦涛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丰富思想,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 (2)时代条件:世界发展的趋势,机遇大于挑战;当代世界发展的最新理念。 (3)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4)现实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
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根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现实基础 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重要借鉴 当代世界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 见p28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什么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作为有机的整体,共同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见p31
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见p32
案例:宁夏一位农民讲述切身体会:“‘三个代表’好” 案例呈现:2002年8月14日上午11时,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新华镇一位穿着朴素的农民走进本报驻宁夏记者站递上了一封信。在他关注的目光下,记者读完了他写的信。“现在不是都在讲实践‘三个代表’好”吗,我就是用切身体会来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社会说,‘三个代表’好。”看过了他写的信,听了这位农民的话,记者深感“三个代表”在基层、在普通干部群众中的震憾力。 送信人名叫朱荣,是家住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面上新华镇的普通农民。2002年初,他8岁的孩子被诊断患了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等病。数万元的手术治疗费对这个困难家庭来讲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偏偏此时祸不单行,6月7日的一声暴雨冲塌了他家的住房,4亩农田中的小麦仅收回了种子。 朱荣在信中写道:“天灾人祸难免,党和政府有情。6月8日,暴雨还在下,新华镇长杜岐水就带着镇干部挨村查看灾情,一边查排隐患,一边将受灾情况上报。第二天,灵武市委书记纪峥和市长继国到我临时居住处看望我一家人,送来了800元慰问金,鼓励我要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接着,市民政部门从紧张的资金中挤出16000元给我,用来为我8岁的儿子做心脏手术。恩比天高啊!我这个做父亲的眼巴巴看着孩子有病没钱治。是共产党的干部想到了为我的孩子治病。如今,我儿子已在宁夏最好的医院接受了手术治疗,很快就要出院,我该如何感激党、感激这些为咱百姓做事的好干部啊?” 朱荣向记者再三表示,“有这样的干部是新华镇百姓的福分,党的干部都像他们这样把‘三个代表’落实在行动上,百姓们的日子就会一天更比一天好”。 案例讨论: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思考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怎样正确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各自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和重大意义? 4.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本章参考书目 1.江泽民《在纪念毛泽东诞辰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 1993 年 12 月 27 日 2 . 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见:《邓小平文选》第 2 卷,人民出版社 1994 年 3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见:《重要文献选编——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下),人民出版社 1982 年 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学习出版社 2003 年 6 月 5.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1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 2003 年 12 月 27 日 6 .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 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 2004 年 8 月日 7.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集 8.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见:人民日报 2001 年 7 月 2 日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见:《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