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付俊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03 级 学号: 大家族的生存秘密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的物种从数量和种类 来说都占了地球上物种数量和种类的绝大 多数。但教材上并没有给出具体的介绍。 这篇论文将从昆虫的生存特性和生理特 点来介绍地球上昆虫繁盛的原因。
Advertisements

——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科普中心 国家粮食局油脂研究院健康大课堂. 主讲人: 林亭 “ 饮食新概念 ” 科普讲座 饮 食 与 健 康饮 食 与 健 康.
1 06/06 e 2007 年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 数据摘要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 2007 年 12 月 数据来自《 2008 年全球艾滋病疫情报告》,全文(英文)可以从联 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网站 获得
儿童孤独症的诊治1. 1、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 组以交流语言障碍 和 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发育 障碍性疾病。包括: 儿童孤独症 阿斯伯格综合征 未分类的儿童广泛性发育障碍 雷特综合征 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
植物生理 植物细胞生理基础 同工酶. 学习目标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Click to add title n here  掌握同工酶的概念。  了解同工酶的意义。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合理选择饮食.
大气环境保护.
大气环境保护.
全球健康危机 W. Thomas London, M.D. 翻译:章杨.
中国的工业.
三种中国南海红树林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肺结核.
第三章 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 一、固体废物、来源及分类 二、固体废物的特点 三、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四、固体废物的综合防治和管理
葡萄糖 合成 肌糖元 第六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糖类代谢 1、来源:主要是淀粉,另有少量蔗糖、乳糖等。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第6章 景观生态学 与全球生态学 6.1 景观生态学 6.2 全球变化与全球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
植物和我们.
第二章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第8章 人体的营养 第1节 人类的食物.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一章 液压传动系统的基本组成 蓄能器 1 功用 (1)辅助动力源,短时大量供油 特点: 采用蓄能器辅助供油,可以减小泵的流量,电机的功率,降低系统的温升。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阶段评估检测(一) 阶段评估检测(二) 阶段评估检测(三) 阶段评估检测(四) 阶段评估检测(五) 阶段评估检测(六)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光学谐振腔的损耗.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7.4 波的产生 1.机械波(Mechanical wave):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过程叫机械波。1 2 举例:水波;声波.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三章 辐射 学习单元2 太阳辐射.
ATP SLYTYZJAM.
Metabolic biomarker signature to differentiate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 from chronic pancreatitis Gut, 2017, Jan (IF=14.921) 汇报人:王宁 IMI CONFIDENTIAL.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氮循环 肖子聪.
地球生病了
药物的跨膜转运.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降雨过程中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 崔庆光 PB
你有过呕吐的经历吗? 你感到胃液是什么味道的?
激光器的速率方程.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第15章 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 初步
崇德小学照片 4.种类繁多的动物 桐乡市崇德小学 陈梅娟.
有关“ATP结构” 的会考复习.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能量饮料是世界各地的 一个十分大的行业 每年超过50亿升!. 能量饮料是世界各地的 一个十分大的行业 每年超过50亿升!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第18 讲 配合物:晶体场理论.
意大利威尼托大区.
防蚊灭蚊.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Session 2: Working on environmental issue
Ec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ESA)
Timing & charge yield of Surface and Bulk event
3.2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制作者:王翠艳 李晓荣 o.
Sssss.
第四章 空气与生活—教材分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全球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 臭氧层破坏 生物多样性锐减

开篇 《寂静的春天》 ——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可持续性”最初应用于林业和渔业,指的是保持林业和渔业资源延续不断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实,作为一个概念,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荀子就有对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及保证其永续利用等朴素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精辟论述。西方早期的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等,也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经济活动存在着生态边界。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频频困扰人类。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Ra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告诉人们:“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她还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以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行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惟一的机会。

一、气候变化 气候是与人们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重要的自然因素。气候实际上是指包括温度、湿度和降水等在内的综合信息。因此,地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涉及阳光、大气、陆地和海洋等内容十分丰富的系统。而人类活动对全球的气候变化具有深刻和重要的影响。

1、地球系统的能量平衡 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大气运动、水滴与水蒸气和冰的相互转化等过程,最根本的驱动力是来自太阳的能量。太阳能一电磁波的方式到达地球,其中以短波为主,并包括一部分紫外光和红外光。 太阳光以的速度自宇宙空间到达地球的路径几乎是真空的状态,因此没有能量的损失。但是,当阳光进入地球大气层时,大气中的化学物质对于太阳的短波辐射产生光吸收。其中最重要的光吸收物质是氧气分子,氧气主要吸收短波紫外线,氧分子本身由于吸收了能量,被分解为两个氧原子。 在吸收太阳辐射的同时,地球本身也向外层空间辐射热量。地球的热辐射以红外线为主。与太阳的短波辐射不同,当这样的长波辐射进入大气层时,最主要的光吸收物质为分子量更大、极性更强的分子。

2、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从地球能量平衡中可以看到,温室气体对地球红外辐射的吸收作用在地球-大气的能量平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际上,假如地球没有现在的大气层,那么地球的表面温度将比现在低33摄氏度,在这样的条件下人类和大多数动植物将面临生存危机。因此,正是大气层的温室效应造成了对地球生物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从而使得生命能够在地球上生存和繁衍。我们将这种温室效应称为天然温室效应。 然而,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对能源的过度使用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使得温室效应不断强化,从而引起全球气候的改变。

3、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 气候变化一般包括气温、降水和海平面的变化3个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过去10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2~0.5摄氏度;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5cm;全球陆地降雨量增加了1%.如果目前的温室气体排放不采取有效的控制对策,那么预计到201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3摄氏度;全球海平面将上升15~100;降雨强度可能进一步会增加。 应该指出的是,虽然上述气候变化的结果从数据上似乎并不惊人,然而这些数字是全球的平均水平,气温、降水和海平面高度及其变化速率在全球的分布并不均匀,在地球的某些地区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急剧的气候变化,如高温天气,飓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频率增多等,温度升高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更会引起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冲击。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导致的影响大致有如下方面: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热天气频率的增加,使得由于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增高,尤其是对老人和儿童;传染病(疟疾,脑膜炎等)的频率由于病原体(病菌、蚊子)的更广泛传播而增加。 对水资源的影响 温度的上升导致水体挥发和降雨量的增加,从而可能加剧全球旱涝灾害的频率和程度,并增加洪灾的机会。 对森林的影响 森林树种的变迁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增加森林病虫害和森林火灾的可能性。

对生物物种的影响 很多动植物的迁徙将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速率;温度的上升还会使全球一些特殊的生态系统(如常绿植被、冰川生态等)及候鸟、冷水鱼类的生存面临困境。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由于气候变化,某些地区的农业生产可能会因为温度上升,农作物产量增加而受益,但全球范围农作物的产量和品种的地理分布将发生变化;农业生产可能必须相应改变土地使用方式及耕作方式。 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海平面的上升会对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地区产生重大影响。据估计,在美国海平面上升50cm的经济损失为300~400亿美元;同时,海平面的上升还会造成大片海滩的损失。

二、臭氧层破坏 平流层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就是臭氧,它保存了大气中90%的臭氧。臭氧和氧气通过一定的化学反应达到动态的化学平衡,大气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臭氧层,这个臭氧层的高度大约在距离地球表面15~25km处。生成的臭氧对太阳的紫外辐射有很强的吸收作用,有效地阻挡了对地表生物有伤害作用的短波紫外线。因此,实际上可以说,直到臭氧层形成之后,生命才有可能在地球上生存、延续和发展,臭氧层是地表生物的“保护伞”。

1、臭氧层破坏 平流层臭氧对地球生命具有如此特殊重要的意义,但其在大气中只是极其微少和脆弱的一层气体。如果在摄氏零度的温度下,沿着垂直于地表的方向将大气中的臭氧全部压缩到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臭氧层的总厚度只有3mm左右。 近30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平流层大气中臭氧正在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许多科学家很早就开展了对平流层中臭氧的来源与去处过程的研究。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en等人总结他们在南极哈雷观测站(Halley Bay)自1975年的观测结果,发现从1975年以来,那里每年早春(南极10月份) 总臭氧浓度的减少超过30%,如此惊人的臭氧减弱引起了全世界极大的震动。臭氧破坏的问题也从此开始受到不仅来自 科学界,同时来自世界各国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进一步的测量表明,在过去10~15年间,每到春天南极上空的平流层臭氧都会发生急剧的大规模的耗损,极地上空臭氧层的中心地带,近95%的臭氧被破坏。从地面向上观测,高空的臭氧层已极其稀薄,与周围相比象是形成了一个“洞”,直径上千里,“臭氧洞”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卫星观测表明,臭氧洞的覆盖面积有时甚至比美国的国土面积还要大。 进一步的研究和观测还发现,臭氧层的损耗不只发生在南极,在北极上空和其它中纬度地区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臭氧层损耗现象。实际上,尽管没有在北极发现类似南极洞的臭氧损失,但科学研究发现,北极地区在一月至二月的时间,16~20km高度的臭氧损耗约为正常浓度的,北纬范围的臭氧柱浓度的破坏约为5%~8%。因此,与南极的臭氧破坏相比,北极的臭氧损耗程度要轻得多,而且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南极臭氧洞一经发现,立即引起了科学界及整个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最初对南极臭氧洞的出现有过3种不同的解释: 南极臭氧洞的发生是因为对流层中低臭氧浓度的空气传输到达平流层,稀释了平流层臭氧的浓度 南极臭氧洞是由于宇宙射线导致高空生成氮氧化物的结果 Molina和Rowland提出,人工合成的一些含氮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氟氯碳化合物即氟里昂(CFCs)和含溴化合物哈龙(Halons)。 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否定了前两种观点,而证实氯和溴在平流层通过催化化学过程破坏臭氧是造成南极臭氧洞的根本原因。

3、臭氧层破坏的后果 来自太阳的紫外辐射根据波长分为3个区: 波长为315~400nm的紫外光称为UV-A区,该区的紫外线不能被臭氧有效吸收,但是也不造成地表生物圈的损害 波长为280~315nm的紫外光称为UV-B区,该波段的紫外辐射对人类和地球其他生命造成危害最严重 波长为200~280nm的紫外光称为UV-C区,该区紫外线波长短,能量高,并能被平流层大气完全吸收。 臭氧层的破坏,会使其吸收紫外线辐射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由紫外辐射增加可能导致的后果有以下几方面: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阳光紫外线UV-B的增加对人类健康有严重的危害作用。潜在的危险包括引发和加剧眼部疾病、皮肤癌和传染性疾病。 实验证明紫外线会损伤角膜和眼晶体,如引起白内障、眼球晶体变形等。据分析,平流层臭氧减少1%,全球白内障的发病率将增加0.6%~0.8%,全世界由于白内障而引起失明的人数将增加10000~15000人;如果不对紫外线的增加采取措施,从现在到2075年,UV-B辐射的增加将导致大约1800万例白内障病例的发生。 已有研究表明,长期暴露于强紫外线的辐射下,会导致细胞内的改变,人体免疫系统的机能减退,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这将使许多发展中国家本来就不好的健康状况更加恶化,大量疾病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都会增加,尤其是包括麻疹、水痘、疱疹等病毒性疾病,疟疾等通过皮肤传染的寄生虫病,肺结核和麻风病等细菌感染以及真菌感染等疾病。

对陆生植物的影响 超过的植物有来自的负影响,比如豆类、瓜类等作物,另外某些作物如土豆、番茄、甜菜等的质量将会下降。 当植物长期接受的辐射时,可能会造成植物形态的改变,植物各部位生物质的分配,各发育阶段的时间及二级新陈代谢等。对森林和草地,可能会改变物种的组成,进而影响不同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的分布。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 世界上30%以上的动物蛋白质来自海洋,满足人类的各种需求。 对臭氧洞范围内和臭氧洞以外地区的浮游植物生产力进行比较的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产力下降与臭氧减少造成的UV-B辐射增加直接有关。由于浮游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基础,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减少会影响鱼类和贝类生物的产量。

对材料的影响 UV-B的增加会加速建筑、喷涂、包装及电线电缆等所用材料,尤其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和老化变质。特别是在高温和阳光充足的热带地区,这种破坏作用更为严重。由于这一破坏作用造成的损失估计全球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 此外,还有对生物化学循环、对流层大气组成及空气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三、生物多样性锐减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其目标在于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久使用生物多样性的组成部分,公平合理的分享在利用遗传资源中所产生的惠益。

1、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3个层次: 生物系统多样性 是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 地球上有海洋、陆地,有山川、河 流,有森林、草原,有城市、乡村和农田,在这些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 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它是维持系统内生物生存与演替的前提条件。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就是维持了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流动的合理过程,保证了物种的正常发育和生存,从而保持了物种在自然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和种内的遗传变异度。因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

物种多样性 是指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的丰富性。物种是组成生物界的基本单位,是自然系统中处于相对稳定的基本组成成分。一个物种是由许许多多种群组成,不同的种群显示了不同的遗传类型和丰富的遗传变异。 对于某个地区而言,物种数多,则多样性高,物种数少,则多样性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多样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物种多样性所构成的经济物种是农、林、牧、副、渔各业所经营的主要对象。它为人类生活提供必要的粮食、医药,特别是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许多生物的医用价值将不断被开发 和利用。

遗传多样性 是指存在于生物个体内、单个物种内以及物种之间的基因多样性。物种的遗传组成决定着它的性状特征,其性状特征的多样性是遗传多样性的外在表现。通常所谓的“一母生九子,九子各异”,指的是同种个体间外部性状的不同,所反映的是内部基因多样性。任何一个特定的个体和物种都保持有大量的遗传类型,可以被看作单独基因库。 基因多样性是物种对不同环境适应与品种分化的基础。遗传变异越丰富,物种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强,分化的品种、亚种也越多。基因多样性是改良生物品种的源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遗传多样性是农、林、牧、副、渔各行业中的种植业和养殖业选育优良品种的物质基础。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及其特征 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有直接、间接和潜在用途的生物多样性组分,包括生物的遗传资源、物种资源、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等。 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可更新速率。作为可更新资源,似乎是无限的,永远存在的。然而,在时间、空间范围和环境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可更新速率是有限的。因此,生物资源也是有限的。如果过度开发,开发速率超过可更新速率,那么可更新资源就会变成不可更新资源,造成资源枯竭。 生物资源,尤其是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资源,是一种公共资源,具有很强的自然属性,不具有市场贸易和交换的经济价值。因此,长期以来,被人们认为是公共的、免费的资源。在人口数量增长、科技发达、对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生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对社会经济的约束力日益明显。

生物资源的价值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 人类社会从远古发展至今,无论是狩猎、游牧、农耕,还是集约化经营都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之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类不仅不能摆脱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而且在食物、医药等方面更加依赖于对生物资源的高层次开发。 生态系统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 其“生态服务”功能指的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生态系统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一种持续、稳定、高效舒适的服务功能。例如,维护自然界的氧-碳平衡,提供氧气;净化环境,提供清洁的空气和饮用水;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休息娱乐场所;可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可以降解有毒有害污染物质等。

2、生物多样性锐减 气候带 已鉴定物种数(10^6种) 总物种数量估计值 最低(10^6种) 最高(10^6种) 寒带 温带 热带 0.1 1.0 0.6 0.1 0.1 1.2 1.3 3.7 8.6 合计 1.7 5.0 10.0 经过鉴定,用双命名法命名、记录的生物物种大约有170万种,其中6%的物种生活在寒带或极地地区,59%在温带,在热带生活的物种占35%(见上表)。热带雨林物种最丰富,昆虫数量最大。

各类生物物种数量的估计值 已鉴定物种数 物种总数估计值 非维管束植物 维管束植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已鉴定物种数 物种总数估计值 非维管束植物 维管束植物 无脊椎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150000 200000 250000 280000 1300000 4400000 23000 3500 6000 9000 4770 4300 合计 1742000 4926000 无脊椎动物数量是已描述物种的最大成分,昆虫中数量最大、最多的是鞘翅目昆虫(参见上表)。

生态系统多样性的锐减 主要是各类生态系统的数量减少、面积缩小和健康状况的下降,这意味着动物栖息地的改变和丢失,尤其是野生动物。目前,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和大平原以及沿海湿地正在大规模地转变成农业用地、私人住宅、大型商场和城市。 物种多样性锐减 首先,生物多样性的丢失涉及物种灭绝和物种消失两个概念。物种灭绝是指某一个物种在整个地球上丢失;物种消失是一个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区内丢失,但在个别分布区内仍有存活。物种消失可以恢复,但物种灭绝是不能恢复的,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物种灭绝的自然过程:化石记录充满着已灭绝生物的证据。其自然灭绝的原因可能是: 生物之间的竞争、疾病、捕食等长期变化 随机的灾难性环境事件。例如,大陆的沉降、漂移,冰河期,大洪水等使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和生物遭受毁灭性打击。

物种灭绝的人为过程:自古有之。其中,多数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与大规模殖民化相关联。 栖息地丧失 过度采伐 外来物种的影响 污染 小而分散的孤立种群 种群数量不稳定性 近亲繁殖 种群减少 消失或灭绝 物种灭绝的人为过程:自古有之。其中,多数大规模的灭绝事件与大规模殖民化相关联。 如:在南加利福尼亚发现的化石研究表明,在北美被殖民化后的不长一段时间里,发生了包含57种大型哺乳动物和几种大型鸟类的灭绝,包括10种野马,4种骆驼,2种野牛,1种原生奶牛,4种象,以及羚羊、大型的地面树獭、美洲虎、美洲狮和体重可达25kg的以腐肉为食的猛禽。如今,这些大型动物尚存的惟一代表是严重濒危的加利福尼亚神鹰。

空中死神 地球生物的无形杀手——酸雨

什么是酸雨?? 酸雨有“空中死神”之称,主要是人类大量燃烧石油、煤炭和天然气所产生的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与大气中的水结合而形成的产物。 主要分布在污染源集中的城市地区。 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煤和石油中大约含有1%的硫,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硫,其中约有一半形成硫酸。这些悬浮在大气中直径只有1微米的硫酸和硝酸微粒,随着雨雪回降到地面就是酸雨。所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烧得越多,酸雨也就下得越多,雨水中酸的浓度也就越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恰恰是人类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所作的努力。起初,人们为了把工业区的烟雾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开始修筑高烟囱,有的竟高达360米。这些烟囱虽然减少了烟雾对当地空气的污染,单烟雾却被强风送到了数千千米以外的地方,这些高烟囱就像化学武器一样作用于整个北半球。 来自中国的酸雨降落在日本,而来自日本的酸雨又降落在美国,从美国飘往加拿大的含酸空气估计每年有1900万吨,云集在瑞典和挪威上空的二氧化硫气体,有2/3是来自英国和德国的工业区。 酸雨也叫酸沉降,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霜、雹等大气降水,是人为排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进入大气后,经扩散、迁移、化学转化后形成的酸性降水。酸雨跟正常雨水的降落过程一样,具有可传播性、渗透性、跨国界性和季节性。

酸雨的危害 酸雨的危害极大,包括湖泊、河流、地表水的酸化以及对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危害,还能使森林生产力下降、土壤酸度增加、建筑物被腐蚀等。 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危害 酸性物质进入水体主要两条途径: 直接沉降到水体表面发生酸化作用 经过树冠、土壤之后进入水体 它使水体中生物群落中耐酸种类增加,不耐酸的种类减少;破坏水体中各类生物之间的相对平衡。淡水湖泊和河流的酸度增加,将使水体中的细菌、水藻、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数量发生变化。水体酸化还会使土壤和底泥中的有毒物质(如铝、镉、镍)溶解到水中,毒害鱼类。如,铝可使鱼鳃堵塞而窒息死亡,还可抑制其生殖腺的正常发育,降低产卵率,杀死鱼苗。

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 酸雨最终下降到地面,可改变土壤的化学成分,发生淋溶,使土壤贫瘠;能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土壤中钙、镁、钾等营养因素,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它可使烟草、大麦、萝卜严重减产。农作物与高酸度的降水接触,可使叶片在短时间内出现可见的症状,最为典型的症状是出现小点状的白色枯死斑点。 酸雨对植被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导致各种生态系统退化。目前,由于受酸雨影响,北美和欧洲出现大面积的森林萎缩和减产。

对建筑物和艺术品的危害 酸雨能够通过直接化学腐蚀和电化学腐蚀破坏各种建筑(包括历史和文化古迹、雕塑)、金属、油漆涂层等各种物料,特别是许多以大理石和石灰石为材料的历史建筑物和艺术品,耐酸性差,容易受酸雨腐蚀和变色。大气中硫化合物使物料爆皮、起鳞片。 近年来,中东一些地区海湾地区的城市建筑在破坏,表现为钢筋水泥结构变形、断裂,甚至坍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大气污染引起腐蚀造成的。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酸雨会刺激人的眼睛,使眼睛红肿发炎 酸雨还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体的酸化,使水中重金属含量增高,饮用这类水或食用酸性河水中的鱼,都会对人体健康有所危害 通常,酸化对饮用水的潜在影响分为两类: 增加地面水供应中重金属的残留物 由于生物活动的变化影响了饮用水的味道和气味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生命之源 湿地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什么是湿地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湿地的类型: 珊瑚礁 滩涂 红树林 湖泊 河流 河口 沼泽 水库 池塘 水稻田等 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其表面常年或经常覆盖着水或充满了水,是介于陆地和水体之间的过度地带。

湿地的重要地位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丰富和生产力较高的生态系统。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它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 湿地与人类息息相关,是人类拥有的宝贵资源,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湿地的生态效益 维持生物多样性 依赖湿地生存、繁衍的野生动植物极为丰富,其中有许多是珍稀特有的物种,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繁荣重要地区和濒危鸟类、迁徙候鸟以及其它野生动物的栖息繁殖地。 湿地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库,对维持野生物种种群的存续,筛选和改良具有商品意义的物种,均有重要意义。 调蓄洪水,防止自然灾害 湿地可以在暴雨和河水涨水期存储过量的降雨和来水,经过存储、缓冲,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发挥着蓄洪抗旱的功能,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此外,湿地的蒸发在附近区域制造降雨,使区域气候条件稳定,具有调节区域气候的作用。湿地所拥有的大量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使周围地区的酷热降温,空气湿度增加;湿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 湿地蓄水层的水是浅层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与地下水互为保存和补充。 在地势较低的沿海地区,湿地可以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土地盐碱化。沼泽、河流、小溪等湿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沿岸植被也有助于防止潮水流入河水。 降解污染物 湿地有助于减缓水流的速度,当含有毒物和杂质(农药、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流速减慢,湿地植物能够对污染物质进行吸收、代谢、分解,起到降解环境污染的作用。

湿地的经济效益 提供水资源 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生态要素,湿地常常作为居民生活用水、城市工业生产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的水源。 提供矿物资源 保留营养物质和农作物 能源和水运 湿地的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 教育与科研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的动植物群落、濒危物种等,在自然科学教育和研究中都有重要地位,它们为教育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对象、材料和试验基地。一些湿地中保留着过去和现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进程的信息,在研究环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着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