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但自近代中国,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之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历程,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了较全面的发展。你知道“863计划”?你知道“星火计划”?你知道“火炬计划”?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中国科学院的成立;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科技体制改革和“863计划”、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教兴国”战略及成就。 2.“两弹一星”决策的背景;“两弹一星”研制的主要成果;航天航空技术的新成果;“神舟”5号载人航天工程。 3.袁隆平和南优2号;袁隆平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杂交稻对人类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目标: 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情景再现、分析图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2.学习老一辈科学家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奋发学习的志向。 3.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内容解析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两弹一星” (1)背景:新中国成了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 ②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 ③美苏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 ④中国面对恶劣的国际环境,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 ⑤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科技力量薄弱
毛泽东、周恩来等接见制定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科学家们。
原子弹与氢弹 原子弹(nuclear weapon)是核武器之一,核武器是指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其中主要利用铀235(厬U) 或钚239(厱Pu)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ao H,氘)或超重氢(chuan H,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导弹部队 (第二炮兵,简称“二炮”),由地 地战略核导弹部队、战役战术常规 导弹部队及相应保障部(分)队组 成,是一支由中央军委直接领导指 挥的战略性兵种。现已初步形成核常兼备、射程衔接、威力和效能明显增强的武器装备体系,具备精确、机动、全天候的战略反击本领。第二炮兵是伴随着我国“两弹一星”成功的步伐而诞生的。1966年7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告第二炮兵正式成立。第二炮兵的名字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后来它被世人称作中国战略导弹部队。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升起的蘑菇状烟云
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历史意义? 1、标志着我国跨入核国家行列 2、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加强了中国的国 防能力 3、核能的和平利用,促进了我国电力建 设,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钱学森(1911年-)浙江省杭州市人,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创始人之一。他是我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许多开创性贡献。为我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倡导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48年至1950年去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1950年10月被分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学工业委员会科技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
思考 我国为什么要研制核武器呢? 捍卫世界和平 保家卫国
“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 毛泽东
聂荣臻(左)在现场指挥氢弹试验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时的情景
为什么我国会有这样的速度 世界主要有核国家从研制成功原子弹、导弹到研制成功氢弹所需要的时间对比表 美国 苏联 英国 中国 7年零4个月 4年 4年零7个月 2年零8个月 为什么我国会有这样的速度 社会主义制度的保证;党的正确领导; 科学家爱国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等。
我国战略导弹部队
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从卫星上发送出了清晰洪亮的《东方红》乐曲,这表示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了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1966年5月,经国防科委、中科院、七机部共同商定,中国第一种试验型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1967年1月由运载火箭研究院负责。长征一号是一枚三级火箭,一、二级采用液体推进剂火箭,第三级采用固体推进剂火箭。它能将400公斤重的卫星发射到高度为440公里、70度倾角的圆轨道上。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当人造卫星通过我国上空时,人们争相眺望。 《光明日报》关于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报道。
我国的神舟系列飞船
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升空时的场景
太空中的航天员杨利伟
神舟五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
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六号航天员在太空
神舟六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神舟七号飞船发射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进入太空
神舟七号航天员与地面进行通话
神舟七号返回舱成功着陆
(2)建国以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及其历史作用和意义: ①从“东方红”1号成功发射至2001年 成就: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并发射了15种类型、50余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科学实验卫星逐步形成系列。 作用及意义: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②从第1枚探空火箭升空到2001年 成就:中国成功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把70多颗国内外卫星送入太空 作用和意义:中国在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③ 1999年至2003年10月 成就:从1999年起,“神舟”号飞船经过4次成功的无人飞行后,于2003年10月15日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经过21小时飞行后,又成功地回到地面 作用和意义: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④2005年的“神舟六号”和2008年的“神舟七号” 成就:“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至17日成功返航着陆,2名太空人(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时 。“神舟七号”于2008年9月25日承载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三名宇航员发射升空至2008年9月28日成功着陆,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
作用和意义:“神舟六号”创下了中国第一次多人遨游太空的记录,第一次进行了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飞行时间和距离有了很大提高,“神舟七号”实现了中国历史上宇航员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行走的国家, “神舟七号”飞船是我国航天技术的飞跃,也预示着中国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航天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1、有助于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扩大了人类活 动和生存空间。 2、促进高科技和相关科技的发展 3、促进太空探险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生 产和生活水平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袁隆平其人 世界粮食基金会将本年度世界粮食奖授予袁隆平和蒙蒂·琼斯。该奖项是世界农业研究工作方面的最高荣誉。
2004年“感动中国”评委会对袁隆平的评语:“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能,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中国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在《管子》、《陆贾新语》等古籍中,均有约在公元前27世纪的神农时代播种"五谷"的记载,稻被列为五谷之一。 距今约4200余年前,水稻栽培已从长江中下游推进到黄河中游。到了战国时期,由于铁制农具和犁的应用,开始走向精耕细作,同时为发展水稻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陕西郑国渠(公元前246年)等。
西汉时四川首先出现了梯田。6世纪30年代,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曾专述了水、旱稻栽培技术。晋《广志》中并有在稻田发展绿肥,增加有机肥源,培肥地力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种稻技术已有一定水平。 魏晋南北朝以后,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间,江南成为全国水稻生产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京能军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运。当时由于重视水利兴建、江湖海涂围垦造田、农具改进、土壤培肥、稻麦两熟和品种更新等,江南稻区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拼作栽培体系。
杂交水稻出现的原因? 1、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地少人 多,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科学家的努力探索,尤其是袁隆平的艰 辛研究
(2)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的出现 1964年,袁隆平在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水稻的其发现开始研究杂交水稻,在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后,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这种水稻单产一般比常规稻增产百分之二十左右。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袁隆平的杂交稻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 1、突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杂交水稻的新理论。 2、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 4、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经过多次的杂交试验和筛选,1973年袁隆平终于育成了籼型杂交水稻,这在世界上还是首次。
袁隆平(右三)在稻田里开展研究
袁隆平在稻田里进行研究工作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进程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成就:(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 机问世 (2)198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计算 机“银河Ⅰ号”(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 意义:标志着中国的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息化的进程
(2)使中国在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 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2)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意义: (1)是世界上第一 蛋白质的全合成, 开辟了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使中国在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 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 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培育出的克隆牛
知识拓展1 新中国建立后,科学技术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其提供了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巨大推动作用 3、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探索和无私奉献 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储备 6、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知识拓展2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的阻碍性有哪些阻碍性因素? 1、“左”的错误思想对文化战线的长期干扰和破坏,党的知识分子正常出现了些不应有的失误。 2、历史上轻视自然科学观念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3、革命胜利后,大批工农干部走上领导岗位,他们大多重实践、轻知识。。 4、相当长时间的闭关自守,失去了学习世界先进科技文化的机会。
知识拓展3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有什么特征及其成因? 1、曲折前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2、80年代前,侧重为军事科技,80年代后,侧重民用科技。 成因: 国际国内环境有了重大变化,国内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工作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际上,国际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两大主题,国际合作、互利不断加强。
知识拓展4 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使中国在政治上开始半殖民化;经济上开始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的附庸,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促进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和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从政治经济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严重,中国丧失了一次追赶世界的重要机遇,但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国先因内战,后因“文革”,中国再次与世界科技革命潮流失之交臂。改革开放后,西方科技纷纷引入,加快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拓展5 古近今,中国科技发展的特征及其表现 古代: 领先世界,影响世界。(四大发明) 近代: 落后缓慢,从属世界。(铁路、飞机、化学) 现代: 追赶世界,飞速发展。(核技术、航天技术、农技和生物技术、信息技术)
单元小结 类别 取得的成就和时间 意义 国防技术 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它对于打破核垄断,战胜核讹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争取世界和平,具有重要作用 1966年10月,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1967年6月,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1983年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Ⅰ号” 空间技术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使我国的空间技术跨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计算机技术 1983年成功研制出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Ⅰ号” 加速池国家信息化的发展 农业科学技术 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技术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量的提高
课堂练习 A 1 .右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西北某试验场升起的“蘑菇云”你认为这是 (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1 .右图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西北某试验场升起的“蘑菇云”你认为这是 ( ) A.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B.我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C.我国第一枚导弹试验成功 D.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A
A 2.1970年4月,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的是( ) A.“长征1号” B.“长征2号” C.“长征3号” 2.1970年4月,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顺利送入太空轨道的是( ) A.“长征1号” B.“长征2号” C.“长征3号” D.“长征4号” A
A 3.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3.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胜利地掌握了核技术的事件是 (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C.第一颗导弹飞行正常 D.第一次实现了导弹和原子弹的结合 A
4.他是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时,已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 A.杨振宁 B.邓稼先 C.钱学森 D.袁隆平 D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解题关键: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思路引领:科技发展总体状况;具体科学技术成就。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