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概说 标题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单承彬 制作
第一节 文学与文学史 第一节
文学和文学史的要件 文学的特征 文学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因素 文学作品(核心) 文学的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等历史文化背景 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因素 文学作品(核心) 文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 文学与传播 文学史料学 文学和文学史的要件
古代史书对文学史的反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书·司马迁传赞》 《宋书·谢灵运传论》 《后汉书·文苑传》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论》
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中的文学资料 (梁)刘勰《文心雕龙》中《明诗》以下20篇论及许多文体的形成过程,《时序》等篇也有关于文学发展的精彩论述。 (梁)钟嵘的《诗品序》,对文学的发展作了相当详细的论述。 此后,在一些诗话、词话,以及诗纪事、词纪事之类的书中,也有关于诗词发展的论述。 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中的文学资料
序跋、书信、文集中的文学史资料 郑玄《诗谱序》追述诗歌的起源,历数各时期政治的变迁与诗歌的关系,从政治的角度对诗歌的发展作了较细致的描述。 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这个新的角度,论述了文学的发展。 萧统《文选》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类和梳理。 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对诗歌发展的历程作了总结。 李清照的《词论》追述了词的发展概况。 (元)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为398位唐代诗人作传,间有评论。 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勾勒出汉魏六朝文学发展的脉络。 钱谦益的的《列朝诗集小传》,对明代 诗人一千六百余家作了评述。 清代所修《全唐诗》,为唐代诗人逐一作了简介, 从中可以看到唐代诗歌的发展线索。 序跋、书信、文集中的文学史资料
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著作 一般认为林传甲在京师大学堂编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为滥觞之作。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上卷。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比较重要的文学史著作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发展动因 第二节
中国文学演进的外部因素 推动中国文学演进的因素,既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民族矛盾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等。例 如,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经济政治的大变革带来文化上的百家争鸣,与之相适应,文学也出现了繁荣局面。汉代大一统的政治背景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对汉赋的出现和汉代散文的特点有直接的影响。汉末的黄巾起义及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一) 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性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一) 中国文学发展的不平衡 性 语言在发展,人们的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也在发展,造成许多不平衡性: 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 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二) 雅俗文化的互相渗透和推动 《诗经》中的“国风”本是民 歌,经过孔子整理,到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并加以解释之后,就变雅了。 南朝民 歌产生于长江中下游的市井之间。本是俗而又俗的文学,却引起梁陈宫廷文人的 兴趣,从一个方促成面了梁陈宫体诗的产生。 词在唐代本是民间通俗的曲子词, 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变得雅了起来。 宋元时期当戏曲在市井的勾栏瓦舍中演唱时, 本是适应市民口味的俗文学。后来的文人接过这种通俗的文学形式加以提高,遂 有了《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这类精致高雅的作品。 在俗与雅之间, 主要是俗对雅的影响和推动,以及由俗到雅的转变。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三) 文体之间的互相渗透和影响 《典论·论文》:“奏议宜雅,书论宜 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 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魏晋以后赋吸取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 来,这是赋的诗化;而在初唐,诗又反过来吸取赋的特点,出现了诗的赋化现象。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四) 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 魏晋以后文学走上了自觉的道路,文学创作不断自觉或半自觉 地进行着革新。 齐梁以来诗歌过分追求声色,出现一些弊病。 初唐的诗人陈子昂又大声疾呼恢复汉魏风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第一次有影响的复古呼声。陈子昂的复古实际上是革新,促成了声色与性情的统 一,是盛唐诗歌达到高峰的因素之一。 韩、柳 的复古实际上也是革新,是在三代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与“道”合一的新 的文学语言和文体。
中国文学演进的内部因素(五) 文与道的离合 主要是指文学与儒家伦理道德、儒家政治理想的关 系。 自从汉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以后,文学和儒家思想的关系一直制约 着文学本身的演进。文学或与道离,或与道合,离与合又有程度的不同。 道家思想、佛学思想以及反映市民要求的思想又先后不同程度地渗透进来,给文 学以不同方向的外力,影响着文学的发展。 唐代以后围绕着文以“明道”、 “贯道”、“载道”有不少论述,“明道”、“贯道”、“载道”之类的说法, 与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的要求,相互碰撞相互补充。
第三节 中国文学的分类分期 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分类 古代诗词 古代散文 古代小说 古代戏曲
中国文学的分类(一)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三古、七段的具体划分如下: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中国文学的分类(二) 五阶段划分法: 一、先秦两汉文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 三、隋唐五代文学 四、宋辽金元文学 五、明清近代文学
学习古代文学的方法 重视作品,史论要落实在作品上。 注重史的线索,抓住文学演进的深层规律。 注重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方法的掌握。 学好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