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購併國家》 全球資本主義與民主之死 諾瑞娜‧赫茲 著 許玉雯 譯
核心主題 1大啖全球的企業 2角色愈趨模糊 3人民自力救濟 4第四權建立—傳播媒體 5我國現況 6結語
大啖全球的企業
2009年全球100大經濟體
數據證明?! 數據顯示當時全世界的百大經濟體裡,有超過半數的經濟體乃企業屬之,而非國家。 部分企業體的GDP早已凌駕於漠南非洲所有國家的總和、高於中南美洲多國的產值。 一個個擁有無數龐大財力的企業,形成「富可敵多國」的情況,能為世界帶來多大的影響力?
起因 自1970年代開始 柴契爾及雷根實施一連串的經濟計畫 1擁簇自由市場 2反對凱因斯要國家干預市場經濟的理論 3倡導法令鬆綁 4民營化及自由化。
資本主義 經濟飛快的成長,許多遭石油危機重創的國家得以重振旗鼓,部分的人因而獲得錢財。 反觀放任全球資本主義無限上綱的發展,衍生出非常多不可忽略的問題。 以下就用沃爾瑪公司(Wal-Mart Stores, Inc.)做例子。
沃爾瑪公司(Wal-Mart Stores, Inc.) 「買得越多,省得越多」 當企業進駐,該地原企業無法與其競爭。 沃爾瑪的人事乃扁平式的管理 人事的非不可替代性 紀錄片《沃爾瑪:低價格的高代價》,揭露沃爾瑪擊敗多個經爭對手的背後所蘊含的內幕。
造成問題 貧富差距 環境破壞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貧窮的負影響不僅使得貧窮文化得以遺傳,且抑制下一代垂直流動的可能性,還會增加仰賴福利生活的人口,政府對福利的支出將會更加拮据。 環境破壞 全球暖化、臭氧層破洞、林地銳減、沙漠化 美國不簽屬京都議定書 加拿大退出該協議 大量砍伐巴西雨林 中國內陸沙漠化
例子-美國無線電公司 美國無線電公司(RCA-Radio Company of America)在桃園設廠期間(1970-1992年)將有機廢料排入廠內,進而對土壤及地下水造成永久性的嚴重汙染、對員工造成沉痛的傷害。雖然土壤問題由在設廠期間購併的美國奇異公司以及後來產權的歸屬—法國湯姆笙公司,花費兩億多新台幣進行整治且有效果,可是地下水以及員工患癌的問題卻無力回天。直至今天超過千名的受害員工,法律的訴訟途徑仍在進行,尚未落幕。
角色愈趨模糊
企業「悄然奪權」的現象 原本該由國家所領導的決策,現在可以由企業間接或直接的操弄;政府要實行的社會福利、教育、醫療,這些都越來越被企業所包辦 政府角色被取代,社會福利有爭議 。 政府所不足的企業能力:效率、外交斡旋能力、經濟實力。
社會福利的背後 企業始終是企業,是一個以自身利益為第一考量的組織,這種幻化包裝成利他主義的利己主義,獲益實質上是比成本高出許多。倘若遇到與自身利益相衝突的場面時,還能勾擔保企業不會同壓榨勞工、擷取資源地的做法一樣,繼續給我們補貼福利嗎?
政府的角色 政府不僅僅遭企業所限制,政客更是枉顧職責,掛勾商人,貪婪無比。現在傳播媒體的發達使得政府的作為得以受到多數人的監督及認知,而在競選時期所要付出的廣告、文宣、宣傳等龐大經費,這些錢幾乎都來自企業。 導致即使再明顯不過的是非對錯,企業總有包羅萬象、五花八門的理由方法去辯駁,而辦決結果往往都偏好於企業。
人民自力救濟
人民意識抬頭 綠色和平組織在1999年所主導對全世界最大的基因改良種子供應商—”孟山都 “ 的一連串抗爭下來,原本致力於增加農業產值的孟山都,以一次砸下重金來宣導的廣告成為此次抗爭落幕的轉捩點,此廣告被認為有誤導嫌疑,且基因改造食品至今仍無確定的實驗研究可以作為依據不會對生態及人體造成危害,故當時的人民強烈反對該食品的引進及製造,該供應商也就一蹶不振。
為民喉舌?民眾買單? 參與政治的辦法不再是以前選民抱著大大期待要當選者為民喉舌的選票,而是消費者肯不肯掏腰包買企業的帳。 很多的人開始轉向這種直接對企業做出具體反應的方法。企業可不同於政府有任期的保障,一旦擔任企業金主的消費者流失,所造成的損害甚鉅,消費者捨棄選票而相信購物的抉擇。
英國殼牌石油公司vs民眾 原本石油公司計畫要將一處沒有用的的儲油平台丟棄於大西洋海底,在遭受多方環保人士及民間團體的抗議下,輾轉提出將該儲油平台移至挪威的一處峽灣進行解體,不過來是遭來多方的抨擊。儘管事後英國官方已證實該公司的處理辦法已是對環境最不會造成汙染的做法,可惜為時已晚,該公司的那段時期的營業額跌落許多,對該品牌的信譽名聲有著極大的傷害。
塑化劑事件“民”聲大噪 在台灣2011年五月底所爆發的塑化劑事件,鬧得沸沸揚揚,消費者主動去進行抗爭,讓政府反省且加強對食品添加物的控管及稽核標準檢驗的水準。 除了最初擴及的飲料商,還有糕點麵包商及製藥商等。統一的低鈉運動飲料,也因上游製造商賓漢被驗出含有塑化劑而緊急下架。其餘受到影響的還有成偉食品(盛香珍)、悅氏、台灣比菲多等知名品牌。此階段的消費者申訴量倍增,藉著全國消費者的撻伐轉向較好的結果。
隱藏問題 當消費者對那些違法使用童工或壓榨勞工等方式獲利的做法進行抗議且成功使企業做法轉向時,是否能夠真正順從民意民意? 而這些消費者們在購買相同物品時到底會以價格高低還是企業良心有無來做為購買的標準? 股東們的決策能力無庸置疑地具有極大的力量,可這些決策就真能完完全全解決企業壟斷的問題嗎?
人道?! 關閉第三世界國家非法使用童工的廠房,是可以暫時地杜絕這種不人道的情形發生,不過第三世界國家的家庭裡,有絕大部分都是靠孩童來掙取家用。當這些家庭來以維生的經濟支柱消失時,連帶影響到整個家庭,在政府無力給予福利補助時,意味著要迫使這些童工要另尋更低廉工資、設備環境極差的工作?
企業保命方法 這些有辦法被杯葛、被挖掘出來可進行施壓的企業做為僅限於在資訊流通無礙的狀況為前提才能達到做有利的成效。 企業也不是省油的的燈,民眾知道企業的弱點在於「利益」。 企業也反利用民眾間締結的助力-“傳播媒體”
第四權建立—傳播媒體
第四權的約束力 第四權,獨立於行政、立法、司法外的第四權力,通常都以傳播媒體做為代表。 媒體應有的功能:監督政府、表達民意、傳遞資訊、娛樂以及教育。 現今超然獨立的媒體漸以不復存在,原本該獨立的第四權被企業所箝制,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監督及傳遞確切信息的功能。
據實報導?包庇企業? 書中提到威爾森夫婦,受聘到梅鐸位於佛羅里達州的福斯電視台任職,可短短一年的時間卻纖瘦遭到解聘,其解僱理由是該對夫婦不順從公司指令。威爾森夫婦反駁梅鐸旗下的公司所做的判決,那就是拒絕撥放孟山都不實的報導,而他們堅信因為孟山都乃福斯電視台的重要金援收入來源,故福斯為確保與孟山都的合作才將他們解聘。
資訊統一控制 我們常看到的國際新聞畫面,各大新聞台幾乎都出如一撤,乃是因為資訊來源的通訊社皆為同樣的提供者;如英國路透社、美國的美聯社、法國的法新社。而資訊的龍頭要是同上述威爾森夫婦的例子那樣,遭受到控制,那麼處於接收者的民眾們將會被不實的報導所掩蓋,將無法利用事實對企業做出相當的回饋反應,進而淪為企業所操弄的對象?
幕後黑手-梅鐸 書中大篇幅的陳述梅鐸這位企業大亨遭人嚴重詬病的問題,以在幕後操弄媒體而得此惡名昭彰的名聲。 內容提到梅鐸在1994天安門事件後,迫切渴望進軍中國大陸,他竭盡所能的來巴結政府當局,將那些那些抨擊中國政府的英國廣播公司世界報導勒令停播,也因為此次新聞獨立性備受質疑的事件,使得梅鐸瓜分中國的願望告吹。
旺旺中時併購中嘉案 言論自由是民主政治最重要的基石。 旺旺中時媒體集團在此次併購前已有中時、中視、中天電視等媒體,多數學者認為若該集團被核准通過中嘉網路的併購案後,可能會對於觀眾們的權利有所損害、有壟斷新聞的疑慮。 備受爭議的還有該集團總經理蔡衍明,頻繁的中國大陸互動,不由得聯想此次做為是否會讓中國政府對台灣人民的言論自由受到限制。
企業購併國家媒體 媒體併購版圖持續擴大,容易導致報導的品質低落、減少弱勢族群被看見的可能性。 媒體掌握發聲管導,播放的節目頻道就會為了爭取各節目的上架許可,去迎合電視業者所偏好的方向,甚至任意扭曲新聞事實。 底層收視戶的廣大消費者們沒有其他的選擇,只能被迫接受與事實背道而馳的新聞內容,閱聽人權利將遭受到極為嚴重侵害。 雖然還有網路具有高度自由和互動性的平台可以做為言論自由的後盾,可是大眾媒體仍具有一定實質上的影響力,然而媒體集中度過高,表示仍將造成言論和市場集中的危害。
補充說明 我國現況
報告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