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中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生成变化离不开其所处的文化大环境,同时,语言文字也对文化的发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语言文字与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通约性,是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
第一节 汉语是中国文化的语言代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语言资源十分丰富。现代中国的五十六个民族大约有八十种语言,分属汉藏、阿尔泰、南亚、马来—波利尼西亚、印欧五个语系。 中国的语言这么多,为什么以汉语作为中国文化的语言代表? 这是因为三个原因:首先,汉语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次,汉语的使用人口广泛。再次,汉语是中国文化的主要载体。
时间和空间给汉语留下特殊的印记 从时间角度看,汉语有文言与白话之分。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它最初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文言与口语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为一种纯粹的书面语。古代还有一种书面语,称作白话,是唐宋时期出现的,接近于当时的口语。唐宋以后,文言与白话并存于世,但正规的文章都要用文言书写。民国初年出现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写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文言便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今天,文言虽然已不再通行,可是,由于中国的古代典籍基本上是用文言写的,学习研究中国文化需要懂得文言,因此,文言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从空间角度看,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自古以来,汉语便存在通用语与方言之分。通用语是指通行地域较广的汉语共同语,历史上称作“雅言”、“通语”、“凡语”或“官语”。方言是指地方性的语言。现代汉语的方言主要有八个,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其中北方方言是现代汉语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之所以成为普通话的基础方言,是历史原因造成的。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中心大多在北方,因此,北方话在全国通行的地域最广,使用的人口最多,影响最大。现代中国约有70%以上的汉族人口说北方话。近七百多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在北京,因而北京话在北方话中最具有代表性。1955年,中国召开了“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正式提出普通话的标准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一规定是符合汉语的实际的。 由于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共同语,因此,它是现代中国的代表性语言。
第二节 汉语的文化映射 一、词汇与语用 汉语的词汇附载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词汇产生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汉语中有大量以玉(现代玉部首通常写作“王”)和石作部首的字。完成于公元121年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收录了玉部的字227个,石部的字49个。它们有的指玉器的名称,有的指玉的颜色、声音、光泽,有的是指治玉的方法,分工非常细。像“琫”,指刀鞘上部的玉饰,“珌”指刀鞘下部的玉饰,不同部位,名称不同;“琢”、“琱”、“理”都是指治理玉器,其区别是手法不同。这些与玉有关的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大量使用玉器、推崇玉器的文化背景,与考古发现的古代大量玉器文物正好印证。
许慎和《说文解字》
“琫”和“珌”
汉英词语对照 哥哥 大伯 弟弟 小叔 brother 内兄 兄弟 内弟 brother-in-law 弟兄 姐夫 妹夫 舅子 连襟
文化对汉语语用的影响
二、语言结构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占优势,书写形式是一个方块字;汉字合形、音、义于一体,没有拼音文字那样的复杂形态成分,这些特点使汉语的语言单位组合先天就具有灵活、机动的性质。 汉语的组词方式灵活,语词之间只要语义搭配,事理明白,就能粘连在一起,不受形态成分的拘束。汉语的词义功能也很灵活,古汉语中有许多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形容词可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可作为状语, 虚词与实词可以转换;现代汉语的动词、形容词可直接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而不必像印欧语那样先改变其成分,使其具有名词性才能充当主宾语。
汉语的组词造句,以单音词和双音词的弹性组合构成富有音韵的句子。句子的长短、语法的组织随语气的顺畅而变动,表达事理则随逻辑环境而自由运用。 汉语结构上的这些特点与汉语的文化特质相关联,有学者把它归纳为“以简驭繁”、“以神统形”,认为汉语的“形”的因素不是主要的,代表功能、意义的“神”的因素比“形”更为重要。这与西方有严格语法形态的语言形成鲜明对比,西方语言是“以形摄神”,而汉语是“以神统形”。汉语的要旨在于强调文意表达的主体意识、主观感受。
汉语的结构特点与其他门类的中国文化精神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如中国的传统绘画具有散点透视、以形写神的风格;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强调“文以意为主”、“意在笔先”,都是出于同一文化背景。其本质是反映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思维的特点。
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
三、包容力和凝聚力 汉语有较强的包容力。汉语的方言十分复杂,各地方言差异极大,但同以汉字作为书写符号。不同方言的人读相同的汉字,相互之间完全听不懂,对语义的理解却相差无几,而且持不同方言的人还可以用方言读古书,不影响意义的理解。这与拼音文字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按照字母的拼写阅读,语音不同,拼写就不同。现代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虽然都源于古代拉丁语,但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人不能用现代语法读古代拉丁语写的书。他们学习古拉丁语得先学习古音拼写法,而且即使知道古音如何拼写,对这个音表达什么意思却不一定知道。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各自的区别也很多,没有共同的书写系统,如不加翻译,便无法互相交流。汉语能以一种文字包纳多种方言,显示了其强大的包容能力。
汉语的凝聚力也相当强,它善于吸收来自其他语言的营养,将其混合于自己的系统中。汉语善于把外来的多音节词改造成单音节词,纳入自己特有的声调系统里。古代自其他民族借入的词,如葡萄、石榴、骆驼、狮子等;近代从西方语言中吸收的外来词,如咖啡、雷达、幽默、俱乐部等,如不加说明,很难觉察它们的外来痕迹。
汉语部分外来词由音译转换成意译 德律风 电话 麦克风 话筒 汉语语序随意性较强 我吃饭了 我饭吃了 饭我吃了 吃饭了我 饭吃了我
汉语的包容力和凝聚力与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凝聚力是一致的。中国文化有着统一的文化躯壳,然而,其内部存在色彩斑斓的区域文化格局,有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以两湖为中心的楚文化、以山东为中心的齐鲁文化、以山西为中心的三晋文化、以陕西为中心的关中文化、以江浙为中心的吴越文化、以广东为中心的岭南文化,以及东北文化、西北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西藏文化等。这些区域文化各有自己的特点,但都聚集于中国文化的旗帜下,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包容力。
中国区域文化
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以华夏族——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文化统一体,大一统的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中。中国历史上尽管多次出现过政治纷乱的局面,有过南北政权的对立,有过地方政权的割据,但是,不久就又归于统一。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大势,维系统一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
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局面
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局面
第三节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史传说,汉字的发明者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他从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鸟兽等自然之物的形状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第三节 汉字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史传说,汉字的发明者是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他从天上的星星、地上的鸟兽等自然之物的形状得到启发,创造了文字。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一些陶器上有简单而有规则的刻划符号,如西安半坡的仰韶文化遗址、山东陵阳河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都有此等符号发现。文字学家认为,它们极可能是汉字的雏形,其年代距今约有五六千年。
半坡文字 大汶口文字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甲骨文 金文 大篆 古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甲骨文 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时期,人们迷信鬼神,事事都要卜问吉凶,巫史把占卜的事件和结果刻在龟甲、兽骨上,便是后来所说的甲骨文。甲骨集中于商朝的首都殷墟(今河南安阳),埋于地下三千多年无人知晓。清朝末年,安阳农民耕地时发现甲骨,把它作为中药龙骨卖给药铺。l899年,学者王懿荣发现中药龙骨上有字,甲骨文才被发现。其后,考古学者组织殷墟发掘,陆续出土甲骨15万余片,发现甲骨文单字4500个左右,其中已被识读的约有1700字。甲骨文是迄今所知的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用刀刻写,笔画较细,直线多,曲线少。尚有较多的图画痕迹,字型不固定,同一字往往有多种写法。但是,它的单字数量多,并已具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汉字的基本造字法。这表明,甲骨文已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
金文 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商周时盛行青铜器,帝王及贵族常在青铜器上铸刻铭文,用以记功记事,这些器物连同上面的文字留传后世。上古时代金铜不分,铜也可以称金,因此,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作金文。商周青铜器虽经历史沧桑毁损不少,但保留下来的也很多,宋代以来出土的就有10000件以上,上面有4000多个单字,现在已被识读的有1000多个,其中商代青铜器上的文字较少,西周的文字较多。金文的笔画丰满粗肥,其字形早期跟甲骨文相似,后期图画痕迹降低,符号化程度有了提高。由于早期金文的年代跟甲骨文差不多,因此,金文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
金文
大篆 又称籀文,是西周末至春秋战国间的文字。相传周宣王时的太史籀编了一部儿童识字书,后人称作《史籀篇》,称其字体为籀文,或大篆。《史籀篇》早已失传。今天能见到的只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书中收入的200多字。隋朝年间,陕西凤翔县出土10块镌有文字的石头,上面刻有10首四言诗,其文字与大篆相近,被称之为石鼓文。石鼓文至今尚能辨认300多字,学者们认为是春秋时代秦国的石刻文字。
大篆(秦公簋) 石鼓文
古文 是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的文字,它们和秦国的文字有些差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六国文字被禁止使用,其书籍亦在秦始皇焚书坑儒行动中破坏殆尽,少数书籍被人密藏下来,于西汉时重见天日。因其文字与西汉时的字体已不相同,故被称作古文。《说文解字》中收录了部分古文的字体。
小篆 是秦统一之后国家规定的文字,由大篆发展而来。小篆的形体固定,一个字一般只有一种写法,字体的偏旁及字的各个部分不能随意更改,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规范的字体。李斯、赵高、胡毋敬等人编写《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用标准的小篆抄写,成为文字的范本。《说文解字》中收有9300多个小篆字。小篆虽然有很大进步,但转折的地方都要写成弧形,书写不太方便,至汉代已不通行,只有用小篆字刻印章的习惯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一门艺术。
小篆 篆体印章
隶书 小篆是秦朝的标准字体,当时社会上还流行一种简易快写的字体,因多为“徒隶”所用,称之为隶书。隶书始于秦朝,通行于汉朝。它简化了篆书的笔法,把弧形的笔画改为平直,已接近汉字的现代写法。因此,文字学家把小篆以前的文字叫做古文字,把隶书以后的文字称作今文字。 隶书的书写较简便,下层官吏写公文时多用隶书。有时,为了写得更快,出现减省笔画和连笔书写的隶书草率写法,此即草书的发端。东汉时,草书成为一种书体,楷书出现后,又有楷体的草书。但草书不易辨认,后世朝艺术化的方向发展。唐朝书法家张旭、怀素写的草书,笔意奔放,龙飞凤舞,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被称作狂草。
秦隶 汉隶
楷书 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东汉末年楷书成熟。楷书出现后,汉字的字形正式定型,一直使用至今。 汉字的形体发展至楷书已经定型,但楷书之后又有行书、魏碑体两种字体出现。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它吸取了楷书和草书的优点,既能较快书写,又易于辨认,与楷书一起流行至今。魏碑体是一种风格独特的楷书,因其形成于北魏,且多见于碑刻,所以称作魏碑体。现代经改进后的魏碑体和隶书常作美术字使用。
楷书
行书 魏碑
草书
美术字隶书和魏碑
二、汉字的基本构造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六书 甲骨文、金文已经具备“六书”的形式,因此,它们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 “六书”是古人对汉字结构的总结,后人尽管对此有些不同看法,如认为“六书”的前四种是造字法,后两种是用字法。但是,至今为止,研究汉字的结构仍然未能超出“六书”的范围。
三、汉字的改革 汉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相比,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但是,也存在难认、难记、难写等缺点。汉字属表意文字,很多字不带表音成分,即使带有表音符号的形声字,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化,许多字已不能按原有的声符认读,对它们的读音得一个个死记。汉字的数量繁多,l994年出版的《中华字海》收有汉字87019个,l999年北京国安字库收入有出处的汉字91251个。这些字虽然大多数已不使用,但目前社会通用的汉字也有一万左右,常用字达三四千,记住、掌握它们的意义及写法、用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且汉字还有许多多音字、异体字常困扰学习者。
异体字举例 炮: 砲、礮 猿: 猨 略: 畧 宜: 宐 睹: 覩 梅: 楳、槑
近百年来,对汉字的评价,见仁见智、众说纷 纭。 历史上,汉字评价分为“激进派”和“温和派”。 “激进派”认为,汉字必须废除,走世界共同的拼 音文字方向。 “温和派”认为,废除汉字是不可能的,也是不明 智的。可行的办法是,整理汉字,减少它的学用 不便的缺点。具体来说,汉字要实行“四定”, 即:定量、定形、定音、定序。
简体字不是现代才有 雲:云 禮:礼 書:书 漢:汉 歸:归 儉:俭 萬:万
第四节 汉字的文化意蕴 一、汉字含有丰富的文化信息 尾:
尸祭 尸:。 《仪礼·士虞礼》,讲子女送父母下葬 后,回到家中为亡灵祈求平安的祭祀 过程,其中有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汉 语是这样的: 尸:。 《仪礼·士虞礼》,讲子女送父母下葬 后,回到家中为亡灵祈求平安的祭祀 过程,其中有一段话,翻译成现代汉 语是这样的: 主祭巫师迎尸入内。丧主的一位兄弟身穿丧服,捧 一只装东西的器皿,哭着跟在尸后面。尸进门,男 人和女人顿足大哭。执事者倒水给尸洗手,掌管祭 祀的人递毛巾给尸擦手。尸走到台阶前,主祭巫师 请尸登堂,掌管祭祀的人让丧主等如先前那样顿足 大哭。尸进到室内,丧主等依然顿足如前,但止住 哭声。女人们回房暂避。丧主和主祭巫师拜尸,请 其安坐,尸回拜,然后坐下。
二、汉字是传统思维的镜象 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 猪是人类最早的私有财产。山东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遗址43座墓葬有猪头陪葬,其中最多的一座有14个猪头,显示了贫富的差别。 干栏式房屋,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
(头)、首(头)、面、目、阝、卩(耳)、自 (鼻)、口、齿、舌、牙、扌(手) 、⻊(足)、 爫(爪)、毛、髟(发) 、皮、忄(心)、骨、 取:手执耳朵,在战争中割下敌人的 耳朵以报功。 秉:一只手握住稼禾。意为“拿”。 汉字的偏旁与人体有关的有 亻(人)、身、页 (头)、首(头)、面、目、阝、卩(耳)、自 (鼻)、口、齿、舌、牙、扌(手) 、⻊(足)、 爫(爪)、毛、髟(发) 、皮、忄(心)、骨、 月(肉)等,讠(言)、饣(食)、辶(走)则 与人的说话、动作有关。由这些偏旁组合的字在 汉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三、汉字富有艺术的气息 书画同源
汉文化的对称艺术 汉字:林 圭 辙 器 回 中国古典诗歌 : 柳条绿日君相忆, 梨叶红时我始知。 ——白居易:《酬李十二》 中国古典建筑:
请思考和回答以下问题 汉语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语言代表? 汉语对于中国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有何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思维有许多模式,除了直观思维对汉字影响外,其他传统思维模式对汉字有无影响?如果有,试举例说明。
本章文化词汇 汉藏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印欧语系、文言、白话、东南亚、民国、通语、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大伯、小叔、内兄、内弟、舅子、连襟、印欧语、拉丁语、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中原文化、两湖、楚文化、山东、齐鲁文化、山西、三晋文化、陕西、关中文化、江浙、吴越文化、广东、岭南文化、东北文化、西北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西藏文化、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陵阳河、大汶口文化、殷墟、安阳、王懿荣、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宋代、商代、大篆、籀文、周宣王、太史籀、《史籀篇》、凤翔县、石鼓文、古文、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小篆、李斯、赵高、胡毋敬、《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隶书、汉代、楷书、班固、《汉书》、转注、假借、六书、《中华字海》、反切、苏美尔、楔形文字、花山岩画、书画同源、对仗、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