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民調: 曾經立志想要當老師的同學請舉手,為什麼? 你認為一名好的老師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質或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學習方向: 一、了解本文的創作背景與作者的立場。 二、認識韓愈生平及其在文學上的成就。
文體: 一、形式為應用文(序:贈序) 。 二、內容為論說文。
補充資料 一、贈序的產生。 二、贈序的內容。
一、贈序的產生 古人送行有所謂「贈詩」之舉,其源直推詩經,至於贈序,原本是為贈詩而寫的序,所以我們可以說,贈序是由「詩序」演變而來的。文人在親朋好友離別之際,常設宴款待飲酒作詩,並為詩作序,說明作者與賦詩緣由,其後雖無餞別聚會,而送別者依然為文一篇,以表示惜別、祝福與期勉之意。
二、贈序的內容 贈序產生於晉代,到了唐代才大大的盛行起來,韓愈把握了古人贈言「所以致敬愛,陳忠告之誼」的用心,因此其贈序的內容均能突破前人別離敘情的藩籬。贈序的內容是多樣性的,表達了作者的理想、識見,以及詩友親朋間相互勸勉,因此使得贈序成為可敍事、可說理又兼可抒情的散文。
師道不被重視的原因: 唐代門第觀念深重,門第之家的子弟,不須依靠科舉考試,便可以進入士途,所以總是輕視道德學術,不肯虛心從師學習。這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時尚,對於社會文化的傳承,造成了許多負面的影響,韓愈因此提倡師道,想要重振社會學習的風氣。
作者: 韓愈 : 字退之 , 唐河南 河陽人 , 昌黎係 其郡望 , 故愈撰 文常自署「昌黎 韓愈」。
韓愈生於唐代宗大曆三年(西元七六八年), 卒於穆宗長慶四年(西元八二四年)。三歲就父 母雙亡,依靠著哥哥及嫂嫂鄭氏撫養。七歲就 知道努力學問,出口便成文章。十一歲時,他 哥哥因為宰相元載得罪了朝廷,受到連累,貶 官嶺南。他跟著哥哥嫂嫂遷徒到南方。十五歲 時,他的哥哥死在韶州刺史任內,韓愈跟著嫂 嫂,帶著哥哥的靈柩,萬里奔波,歸葬中原。 又值中原多事,兵慌馬亂,全家又遷居到宣州 (即今安徽宣城)。命途坎坷,歷盡艱苦,一 直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韓愈有三個哥哥,都不幸很早就死去;承接先人血脈的只有韓愈和他的侄兒十二郎。「兩世一身,形單影隻」(韓昌黎全集第二十二卷),淒涼孤苦的身世,顛沛流離的環境,更激發他刻苦自修、好學不倦的毅力。終於讀通了六經及諸子百家之學。
論迎佛骨 韓愈當年諫迎佛指骨,大體上對佛教是有偏 見的。在文章中,韓愈直指「佛本夷狄之人,不 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是以漢文化乃至儒家 信仰來批駁佛教。最後,韓愈說「佛如有靈,能 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還向佛挑戰, 後來果然就被眨到潮州。韓愈當時的論述有其文 化識見上的限制,立論相當偏頗,但韓愈挺身進 諫,風骨受長期肯定。
唐初文章,承襲六朝餘風,崇尚駢麗,不重內容 ﹔愈致力改革,提倡古文,所作氣勢雄渾,語言精練,理正詞嚴,風格獨具,影響當時及後世皆相當深遠。 韓愈的古文運動就是要改變凡文必駢的陋習。蘇軾說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古文運動 一、古文運動之由來。 二、古文運動之發展。 三、古文運動之得與失。
古文運動的由來 在春秋以前,一部詩經,囊括了當時所有的文學作品。那個時候,人民的生活簡單,情感樸素;因而,吟詩唱歌,已可充分表達或宣洩他們內心的情意。但是,慢慢的,社會環境有了變遷,詩歌於是不足表達他們的心思了,因而,散文遂應需要而生。先秦文章,沒有駢散之分,後來,為了便於傳誦與記憶,才開始大量用偶、用韻。逐漸地。我國古代的文章一步步地從簡樸,走向繁複;從平淡,走向華麗,到了魏晉南北朝,駢體文章遂告興起。
「文」「筆」之分也因此產生。固然,魏晉南北朝駢文所以大行其道,有其社會背景,起於社會紊亂,一般人大都有逃避現實的心理;再加上精神空虛,所以群向唯美的道路上奔趨。但是物極必反,駢四儷六的唯美派文章,洶湧澎湃了八個朝代之後,終於遭到了反對聲浪。首先發出反對聲浪的,應該是北周的蘇綽。之後,有有隋朝的李鍔、王通極,唐朝的柳冕。最後正式倡議古文運動的是韓愈。
古文運動之發展 中唐貞元、元和時間,古文運動發展到了高潮,韓愈站在運動的最前列,將這一運動領導起來,唱議棄駢文,作散文;主張文以載道;使文章脫離華靡之風習,而以文學與儒學融合為一。柳宗元、劉禹錫是這活動的重要支持者,除此之外,韓愈的弟子張籍、沈亞之、李漢、李翱、皇甫湜等人也予以大力支持。但晚唐五代時,駢文復興,古文運動之勢又告式微。至宋代歐陽修力尊韓文,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繼起,古文遂成為文章的正宗。
韓愈所以能成為古文運動的領袖,一是在於時代的影響,二在於韓愈個人的努力。時代方面,乃是前此八代文風之衰,在於當時文章內容的遁世與淫靡。但是,當唐王朝穩定了他的統治權之後,儒家思想立刻重佔上風。而以王道教化為目標的文學,也逐漸抬頭。雖然,唯美派的潮流在初唐仍風行一時,但古文運動勃起的時機,終告成熟。
然而,除時代的演變因素之外,韓愈個人的努力,對古文運動的助力,也不容抹煞。韓愈本身有極佳的奮鬥精神和宣傳手腕,他能創作,也是他領導這個運動獲得成功的一個因素。韓愈繼承先秦兩漢古文散體語言表達自由的優點,充分提煉口語的自然句法和詞彙,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富於情感性、形式美和表現力的文學語言,並且在創作方面非常注重創新。
古文運動之得與失 一、留下足堪後人模擬之作品。 二、間接帶動傳奇小說的發展。 三、影響後世古文的發展。 四、造成文學創作上的偏頗。
在古文運動發展的過程中,韓、 柳致力於古文的創作,取得了優異的 成績。他們留下了八百多篇散文,內 容豐富,體裁多樣,技巧成熟,語言 精練,感人至深。
古文運動的成功,產生了一種樸實的新 散文,這種文體在敘事言情上自然遠勝於駢 文。在白話未入小說領域之前,這種平淺通 俗的散體,比較適合於小說的表現。因此古 文運動亦間接地促進了傳奇小說的發展。
誠如前述,古文創作雖然在晚唐、五代 趨於沉寂,但到了宋代,接連出現了歐陽 脩、蘇軾等為代表的古文大家,經過他們的 努力,古文從此確立了一千多年的統治地 位,諸如明代的歸有光其文標榜韓愈,清代 古文運動承繼韓柳歐蘇,直到「五四」新文 學運動才為語體散文所代替。
有人說唐代的古文運動也帶來了一些壞 的影響。韓、柳的復古口號(雖是以復古為 革新),造成了後代在文學創作上貴古賤今 的觀念;而且,過於偏重文學的政治、教化 的實際功用,亦會使人忽略了文學作品的藝 術和美的價值。
課文文意與修辭 段落大意 修辭探究 比較詞義
第一段 段旨:學必有師 1.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2.「師」字的用法
師 1.老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名詞 2.學習:吾「師」道也 3.從師學習的風氣:「師道」之不傳久矣。 名詞轉動詞 名詞 1.老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名詞 2.學習:吾「師」道也 名詞轉動詞 3.從師學習的風氣:「師道」之不傳久矣。 名詞 修辭→轉品
第二段 段旨:擇師標準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 意謂: 聞道先後為則師標準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 意謂: 學無常師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意謂:見賢思齊
第三段 意謂:聖愚之分,在於能否從師問學。 段旨:以聖、愚相比,論述從 師問學的重要 段旨:以聖、愚相比,論述從 師問學的重要 「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意謂:聖愚之分,在於能否從師問學。
第四段 段旨:論當時師道不復存在之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意謂:捨本逐末小學而大遺
錯綜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1 2 3 4 分析:一、三句相連,二、四句相連。 句型成交錯排列方式,叫做錯綜句法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意謂:專務句讀而棄道業,不明事理。
修辭探究 頂真 用上一句結尾的詞彙,作為下一句的起頭。 例子: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詞義比較 原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惑」→指道、業之惑。 原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 則恥焉,惑矣! 原文: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 則恥焉,惑矣! 「惑」矣→這裡是糊塗的意思。
不 1. 未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否也→或師焉,或不焉
所以 何以→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用來→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文意 以巫醫和士大夫從師情形突顯當時敗壞的風氣→ 對比手法二 修辭探究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君子不齒 第五段 文意 以巫醫和士大夫從師情形突顯當時敗壞的風氣→ 對比手法二 修辭探究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君子不齒
對偶 把字數相同,語法相似,意義相關 的兩個句組、 單句或語詞,一前一 後 , 成雙成對地排列在一起。 句中對 單句對 隔句對
句中對 同一句上下兩個詞語互相對偶的修辭 月明星稀 兩世一身, 形單影隻 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 侶魚蝦而友麋鹿 陰錯陽差 → 又稱當句對
單句對 上下兩句互相對偶的修辭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海內存知己, 天涯若比鄰 樹椿扯破了我的衫袖, 荊棘刺傷了我的雙手
隔句對 第一句對第三句, 第二對第四句 她看不見, 因為世界上已沒有彩虹; 她聽不見, 因為宇宙已沒有歌聲 山是靜的, 代表永恆; 水是動的, 代表遽變
轉品 一個詞彙,改變原有的詞性在語文 中出現,使含意更新穎豐富,意義 表達得更靈活生動。
轉品 蠶食鯨吞。 名詞作副詞用 割雞焉用牛刀。 名詞作形容詞用 據說回國以後,這人不酒不菸,甚至也不太詩了。 名詞作動詞用
第五段 巫、 醫、 樂師、 百工之人,君子不齒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其可怪也歟! 意謂: 能從師問學者, 則德業日進
文意 舉孔子之例明示「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 對比手法三 修辭探究 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第六段 文意 舉孔子之例明示「聞道有先後, 術業有專攻」 → 對比手法三 修辭探究 弟子不必不如師, 師不必賢於弟子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回文 上下兩句或句組, 詞彙部分相同, 而詞序大致相反的辭格。亦稱「迴 文」或 「迴環」。
回文 宇宙即是人生, 人生即是宇宙, 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分別。 童年啊! 是夢中的真, 是真中的夢, 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
第六段 孔子師郯子、 萇弘、 師襄、 老聃。 意謂 : 1.聖人無常師 2.道之所存, 師之所存 3.三人行, 則必有我師
第七段 文意 敘作文動機在於貽贈李蟠 → → 本文為贈序
全文結構表 : 主旨 : 闡論從師問學的重要性 , 希望扭 轉社會風氣 , 重振師道 古—學者必有師 今—多不從師
☆師的角色—傳道 , 受業 , 解惑 ☆從師原因—惑而不從師 , 其為惑 也 , 終不解矣 ☆從師對象—無貴 , 無賤 , 無長 , 無 理論 ☆師的角色—傳道 , 受業 , 解惑 ☆從師原因—惑而不從師 , 其為惑 也 , 終不解矣 ☆從師對象—無貴 , 無賤 , 無長 , 無 少 , 道之所存 , 師之所存 ☆聖人—從師而問—聖益聖(正) 實證 ☆孔子無常師—孔子師郯子 , 萇弘 , 師 襄 , 老聃
☆眾人—恥學於師—愚益愚 (反) ☆為子擇師—句讀之不知 , 或 師焉(正)— 小學 ☆其身恥師—惑之不解 , 或不 焉(反)—大遺
☆巫 , 醫 , 樂師 , 百工之人—不 恥相師(正) ☆士大夫之族—曰師 , 曰弟子云 者 , 則群聚而笑之 (反) ☆李氏子蟠—請學於余 (正) , 作 師說以貽之—寫作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