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 李白 渭南高级中学 梁温侠
李白生平与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附近)。其先世于隋末远谪西域,居于碎叶(吉尔吉斯境内,当时属安西都护府),李白就诞生在这里。约五岁随父迁居绵洲昌隆县(四川江油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他的一生可分为五个时期。 李白像
一、蜀中游历时期(5岁-25岁) 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白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丞相镐》其二),可见他少时聪慧,博学百家,接受多家思想影响。青年时代好任侠,学剑术,漫游蜀中名山大川,与隐士严子东等同隐,表现出对仙道的向往。他的这种好隐思想受时代风气影响,影响到李白的创作。
二、远游求仕时期(26岁-42岁) 李白有安社稷、济苍生的宏愿。为实现理想,在开元14年,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油江陵,泛洞庭,登庐山,下扬州,后留住湖北安陆,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此后又以安陆为中心,西入长安,东游梁宋、齐鲁。十几年间,在漫游中他曾隐逸学道,想走终南捷径以出仕;也曾投赠诗文,干谒地方长官,希望得到引荐而实现抱负。从政愿望并未实现,但漫游中遍览祖国山川,广交朋友,创作了许多抒写怀抱、赞美山川风光、表达真挚友情的诗歌。因诗名日高,终于得到玄宗的征召。
三、长安三年(42岁-44岁) 天宝年间,李白应诏入京。他以为可以实现理想,但事与愿违,他只是入翰林院待诏供奉。起先,玄宗对他也颇加礼遇,所以他也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但实际上他并不得志,因而常常饮酒游乐,过着自由放纵的生活。他平交王侯,傲视群小,终于招来忌恨,遭到高力士等人的谗毁。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于是在天宝三年毅然自请还山 ,离开了长安。三年的翰林生活使李白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对玄宗后期的政治黑暗与腐朽有了清醒的认识。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飞跃,具有了对黑暗现实强烈的批判。
四、再次漫游时期(44岁-55岁) 李白离开长安,开始再次漫游。首途东游梁宋,于洛阳与杜甫相遇,二人“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杜甫《与李十二白同范十隐居》),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接着李白又北游燕蓟,南返梁园,往来于宣城、金陵之间,游历山川,炼丹隐循,狂歌痛饮,消磨雄心。这时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及时行乐的狂放,以及对国事的关切,对民瘼的同情等等,复杂的交织在李白的思想与创作之中。
五、身经战乱时期(55岁-62岁) 天宝十四载爆发了安史之乱,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又西上庐山,隐于屏风叠。次年冬,永王李粼出师东巡,经庐山辟李白为幕佐。至德二载李粼兵败被杀,李白也因此被捕入狱,后长留夜郎(贵州铜子桐梓县),行至奉节遇赦得归。这段时间他遭遇坎坷,心情悲愤,然而报国之心并未泯灭。流放前曾投诗张镐,表示愿意为平叛效力。遇赦后又以61岁高龄请缨从军,准备入李光弼幕府以征讨叛军,可惜因病半道而还。至死不逾的报国壮怀及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都在这一时期的诗歌中得到反映。次年代宗即位,诏命李白为左拾饴,但就在这年冬天,诗人病逝于安徽当涂。
青莲书院 太白祠
李白的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侠都有。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成为他一生热烈追求治国安民的政治理想的基础;道家超脱尘世的思想影响他追求绝对自由、蔑视权贵,有时甚至求仙访道、炼丹隐遁;游侠思想又使他重诺轻物,轻视传统,养成一种傲兀不屈和豪纵旷放的性格。儒、道、侠三种思想有很多是矛盾的,这导致李白思想积极与消极、入世与出世、求仕与隐遁等等思想行为复杂交织;但三者却统一在李白的思想性格和气质之中,统一在成功身退之中。但李白思想主流是积极入世的,他有报国愿望,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思想,所以他批判黑暗,抨击权贵,追求自由,同情人民。即使他的纵酒归仙、啸傲山林,也都是为了排遣理想不得实现的苦闷。李白独特的思想面貌,使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强烈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极大的批判现实力量。当然,李白思想中那种人生如梦、急时行乐的消极因素,对他的诗歌创作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课文朗诵
诵读提示 (一) 1、“噫吁口戏……难于上青天。”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乎”“哉”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语调读,读得轻而平缓。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 读。“上有”二句读慢些,重音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上;“黄鹤”二句,读后稍作停顿;“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读末句作较长停顿。
诵读提示(二)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问君”可读得亲切些,重音落在“不可攀”上,用劝说语气读。以下四句读时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前四句读时,须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读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诵读提示(三)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前两句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鉴赏(一) 章法 1、复沓形式(又称反复) 李白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主旨句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2、主副句相随形式 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它: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副句的变化,在全诗的结构和基调的形成上具有重要作用。
鉴赏(二) 意境 意境阔大,气势逼人 例: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像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连峰绝壁,砯崖转石,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诸如此类的众多画面,构成阔大的意境,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鉴赏(三)艺术探微 古————今 虚————实 景————情 自然——人事 思游古今 纵横捭阖 山水炽情 水乳交融 想像夸张 气势磅礴
2、从意境和手法运用(想像、夸张等)上品味诗人的风格特点。 鉴赏(四) 风格 感情炽热奔放 风格豪放飘逸 提示: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 人的 感情。 2、从意境和手法运用(想像、夸张等)上品味诗人的风格特点。
关于诗的寓意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当时李白已故,不足信。 一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此说出自《梦溪笔谈》,也缺乏根据。 一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出自元萧士赟。其据杜甫《北征》中以“君”称唐肃宗之例,认为此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这纯属臆测了。 一说:“言其险,更著其戒。”(明胡震亨语)如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乃的情形,诗人用意可能是这样。
分析结构,归纳各层大意。 照应 叹 高 难 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叹 险 可 畏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叹战祸之烈 申 戒 剑阁险要 叹 高 难 行 蜀道来历 蜀道高峻 开篇:主旨句一见 叹 险 可 畏 景物凄清 山水险恶 ——以“何时还”起 主旨句二见 照应 叹战祸之烈 申 戒 剑阁险要 杀人惨景 ——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课文注解中说,这首诗“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友人 入蜀而作”。请你从“诗的内容”或其它资料中,找出能证明这个判断的依据。 作业 课文注解中说,这首诗“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友人 入蜀而作”。请你从“诗的内容”或其它资料中,找出能证明这个判断的依据。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