睾丸扭转(TT)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 黄伟平
临床资料 2006年-2011.3我院共收治睾丸扭转45例。 年龄:13-39岁,平均19.5岁 发病就诊时间:3h-28天 左侧:36例 右侧:9例 45例病例均行手术探查 手术复位——10例,病程<10h 行睾丸切除——病程>10h(33例);<10h(2例)
定 义 睾丸顺精索纵轴旋转造成其血流供应受阻、减少或中 断引起的睾丸缺血性病变,最终睾丸组织坏死,继而 发生睾丸萎缩。又称精索扭转。 睾丸扭转在25岁以下男性的发病率约为1/4000,占 青少年阴囊急症的16%~42%。
分类 一、鞘膜内睾丸扭转:常见类型,与解剖异常有关 1.睾丸的引带过长或缺如,睾丸细膜过长 2.睾丸鞘膜壁层在精索部位的止点高 3.鞘膜完全包绕了睾丸 4.隐睾、睾丸下降不全 二、鞘膜外睾丸扭转:较为少见,主要见于新生儿 三、睾丸与附睾之间扭转:少见
诊断 起病情况:睡眠中突然发生,占60-70%,可能与睡 眠过程中阴茎勃起时提睾肌收缩有关;一部分患者发 生于剧烈的活动、运动及性交后。 年龄:二个高峰期,即新生儿期和13-18岁年龄段
病因 先天性畸形:局部解剖异常,如隐睾、钟摆畸形( bell clapper deformity,BCD, 即解剖上睾丸缺乏正 常鞘膜的包裹, 睾丸引带缺如, 缺乏与壁层鞘膜的粘连, 鞘膜腔 大, 鞘膜在精索上的止点较高, 精索活动度较大) 性唤起、提睾肌剧烈收缩 年龄 环境温度:低温、低湿度 外伤:4-8% 肿瘤 其他
临床表现 疼痛 肿胀 阴囊皮肤 睾丸上移 其他症状:恶心、呕吐,少数有低热 透光试验阴性,提睾反射消失
体格检查 体检应包括腹部、腹股沟和阴囊及其内容物的仔细视 诊和触诊。 睾丸扭转时,睾丸明显肿胀、压痛并提高呈横位,阴 囊抬高试验阳性(Prehn's征),睾丸可缩至腹股沟 外环处。 扭转时间超过12小时,可见阴囊皮肤红肿,而且睾 丸与附睾的界限已扪不清楚。
扭转方向与程度 方向:大多数由外侧向中线旋转 扭转程度:多为180-360度,文献报道最大可达900 度。 左右睾丸的发病情况各家报道不一,有文献报告左右 两侧发病率一致,但多数文献报道左侧较右侧扭转常 见。
辅助检查 多普勒(CDFI):敏感性86-100%,特异性100%,准 确率可达97%。 锝同位素扫描:敏感性80-100%,特异性89-100% MRI、超声造影、灌注CT、CRP和ESR等等
鉴别诊断 急性睾丸附睾炎:鉴别要点(年龄、起病情况、疼痛、 恶心呕吐、发热、Prehn征、血白细胞等) 睾丸附件扭转:睾丸附件(90%男性可见到)、附睾 附件(33%男性可见到)、旁睾、迷走管 嵌顿疝 睾丸缺血性疼痛: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多 见于老年人 输尿管结石 急性阑尾炎
治疗 手法复位 手术探查
手法复位 有经验的临床医师,在明确诊断睾丸扭转后,如病史 不超过6小时,局部水肿不甚明显者,在镇痛情况下 可试行手法复位。 方法是患者取平卧位,从其足侧观察,将患者左侧睾 丸顺时针旋转,右侧睾丸逆时针旋转。对病史超过6 小时,局部水肿明显的患者,不主张手法复位。 复位成功的标志:睾丸位置下降,精索松弛,患者疼 痛减轻,多普勒或同位素检查血流恢复正常。
手术探查 如病史和体检强烈支持睾丸扭转的诊断,疼痛持续时 间小于12小时时,可不必行其他辅助检查,立即行 手术探查。 在临床上不能得出明确诊断时,立即手术探查是诊断 睾丸扭转的“标准方法”,等待Doppler超声检查是 错误的。手术越早,睾丸挽救率越高。
Gatti等认为睾丸扭转治疗的黄金时期为4-8 h,睾 丸扭转超过12h则50%失睾,超过24h则90%失睾 手术探查时睾丸的血运表现是决定行睾丸固定术或睾 丸切除术的依据。 血运表现:可用温热盐水热敷精索睾丸10-15min, 促进血液循环,难以确定时可以切开睾丸白膜,观察 出血情况,若血供情况良好则需固定睾丸;若睾丸已 无生机则应切除睾丸。
对侧睾丸是否需要固定? 目前意见不一,但基于有双侧睾丸同时或异时发生扭 转的报道,多数学者认为需同时进行对侧睾丸固定为 宜。
扭转与缺血的关系 缺血的程度与扭转的程度及持续的时间有关 睾丸缺血1小时,损害时可逆的,对侧睾丸无病损; 扭转5小时以内睾丸挽救率83%,10小时以内挽救率 70%,大于10小时只有20%睾丸得到挽救。 扭转8-12小时,患侧的睾丸将不可避免的发生萎缩, 扭转超过24小时,认为所有睾丸都没有生机。约有 68%被挽救睾丸发生继发性萎缩,生精异常。
单侧睾丸扭转(UTT)对对侧睾丸的影响 目前研究证明一侧睾丸扭转可致同侧睾丸的组织学损 伤,对侧睾丸是否受损在解剖和生理方面都有争议 70% 的睾丸扭转患者,即使早期手法复位成功,仍 出现精子总量减少、死精子及畸形精子增多等精液异 常表现,不育的发生率高达10% ~40%。 睾丸扭转对健侧睾丸的损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 因之一。
组织病理学 生精上皮细胞凋亡(精母细胞、早期生精细胞、晚期 生精 细胞及Sertoli细胞的凋亡) 间质细胞萎缩 精子生成减少,且形态异常 支持细胞的病理改变
机制 自身免疫学说 交感神经反射学说 血流增多因素 缺血-再灌注学说 顶体酶释放学说、对侧睾丸先天异常学说、对侧睾丸 潜在性扭转学说等。
免疫因素 许多研究表明单侧睾丸扭转/复位(T/D)对对侧睾丸 的损伤比扭转睾丸的切除致对侧睾丸损害更为严重。 睾丸扭转导致了一种免疫反应而损伤了对侧的睾丸, 扭转睾丸切除后意味着去除了抗原刺激,反过来保护 了对侧睾丸,从而不让损伤进一步发展。 扭转侧睾丸复位后保留在体内是一种抗原,可能只会 增加刺激而引起更多抗体的产生,从而加重了对侧睾 丸免疫介导的攻击。
Ryan等试验研究结果支持了这一观点,他们发现睾 丸扭转的大鼠表现出抗精子抗体生成的体液免疫被激 活。 Kosar等 认为男性生殖系统中存在防止精子细胞暴 露于免疫系统的血睾屏障,这一屏障的破坏是男性产 生抗精子抗体的首要原因。
缺血因素 许多学者认为对侧睾丸的损伤是因为单侧睾丸扭转后 对侧睾丸血流的减少,从而引起对侧睾丸缺血、缺氧, 进而导致其病理学损伤。 机制是什么呢? Otcu等 研究认为,单侧睾丸扭转导致交感神经兴 奋, 刺激生殖股神经, 引起对侧睾丸血管痉挛, 从 而导致对侧睾丸组织血流的减少。
血流增多因素 部分学者观察到T/D后对侧睾丸灌注增多的现象,并 由此导致了对侧睾丸的损伤。 Melikoglu等 和Tanyel等 分别用放射核素和电磁检 测血流的方法显示单侧睾丸扭转后对侧睾丸的血供增 加。 单侧睾丸扭转后对侧睾丸的血是减少还是增加, 学 者们的认识不一致。
缺血-再灌注因素(I/R) 过量的氧自由基导致细胞膜和微粒体膜的脂质过氧 化反应。膜上脂质过氧化物作用改变了膜的通透性、 完整性和细胞的完整性,从而引起生殖细胞损伤 目前研究热点关注于睾丸的脂质氧化物,白细胞激活 附壁,自由基释放,细胞内钙超载等,睾丸的缺血再 灌注损伤被认为是脂质过氧化作用引起的,导致细胞 膜受损,认为ROS 在细胞凋亡中起了关键作用。
Turner 等认为再灌注损伤和氧化应激导致间质细胞 功能丧失和生殖细胞的凋亡 Moon 等也认为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表达增加的NOS 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导致生精细胞的死亡 Lysiak 等实验发现线粒体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 性蛋白酶9( caspase-9-dependent) 引起ROS 及细胞 凋亡
抗氧化作用和清除自由基的药物 牛磺酸、姜黄素、右泛醇、辅酶Q10、右美托咪啶、 吗啡、双氯芬酸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样生长激素 -1( IGF-1) 、百里醌( TQ) ,L-左旋肉碱、α 硫辛酸( LA) 、依达拉奉、瑞舒伐他汀、非肽类蛋白抑制剂甲 磺酸加贝酯( GM) 、丙酮酸乙酯、磷酸二酯酶5 抑制 剂
目前研究发现睾丸扭转后蛋白激酶B( Akt /protein kinase B,PKB) 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ERK)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44、胰岛因子3 ( Insl3) 等表达增加。Minutoli 等[47]认为胞外信 号调节激酶3 ( MAPK3 / MAPK1) 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表达增加,将来可以 通过阻断这一胞外信号传导途径来保护对侧睾丸
lnan等的对大鼠进行T/D的研究,结果显示,T/D组 的MAD比单纯扭转组明显增多,而MDA是一种氧化 诱导剂,能增加睾丸组织的损伤,因此认为I/R在加 重对侧睾丸的损伤中起了重要作用。
哺乳动物的睾丸对氧化应激高敏感性,在人类生精细 胞的病理学改变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们认 为对侧睾丸损伤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扭转/复位引起 的I/R氧自由基增加而导致的。
在行手术前给予小剂量的PDE-5抑制剂,可保护睾 丸组织的细胞损伤。 Yıldız H, Durmus AS, Simşek H, Yaman M. Dose-dependent protective effect of sildenafil citrate on testicular injury after torsion/detorsion in rats.
总结 T/D对对侧睾丸的影响已为广大学者所关注。大多数 研究表明, T/D会对对侧睾丸造成病理学损伤,但是 这一损伤的机制还未完全明确。 T/D致对侧睾丸的损 伤,尤其是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