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水 《庄子》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作品及思想。 2.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简介 《庄子》一书,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 《杂篇》十一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著。《庄子》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是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文言文知识 通假字 古今异义 词类活用 句式
通假字 1.泾流之大 2.不辩牛马 “泾”通“径”,直 “辩”通“辨”,辨别,区别
古今异义词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2。东面而视 3。于是河伯欣然自喜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古:面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古:介词短语,在这时;今:连词,表承接) (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不吝啬或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2.顺流而东行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少仲尼之闻 5.轻伯夷之义 (名词“时”作动词“至”的状语:随季节,按季节) (名词“东”,作动词“行”的状语:朝东,向东)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轻)
句式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2.以为莫己若者 (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3.我之谓也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
课文注释 1、秋水:秋天的雨水 2、时至:按季节到来。 (时: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3、百川灌河:很多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百:众多;河:古时曾专指黄河) 4、泾流:流畅的水流。 (泾:同“径”,直)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涘:水边,水岸;渚:水中沙洲) 课文注释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尽:全,都) 8、北海:(河东端)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面:名词作动词,面对) 10、旋其面目:转过脸来。 (旋:掉转; 面目:古:脸;今:脸的形状,相貌)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 (望洋:仰视的样子;若:海神名,北海若)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闻道百”即“闻百道”,定语后置句)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 (若:比得上; “莫己若”即“莫若己”,宾语前置句)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少: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子:海神若;穷: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的内行人笑话。 (见……于:表示被动; 大方:古: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今:不吝啬或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思考讨论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河伯的感情变化: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
问题二提示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问题三提示 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问题四提示 河伯勇于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的精神难能可贵。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河伯勇于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的精神难能可贵。
创新探究: 通过对《秋水(节选)》一文的学习,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主旨小结: 文章以黄河之神见海神若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拓展延伸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惠子相(xià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yuān chú),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于是鸱(chī)得腐鼠,鹓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è)!’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yé)?” 庄子:鄙视功名、清高自守、 淡泊名利、超然物外。
课后作业 1.完成《凤凰新学案》P84、85页练习。 2.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本文改写成寓言故事,誊写在作业本上。
谢 谢 大 家! 授课者 邹 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课堂练习 C 想一想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1、下列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 时,季节这里用作状语,是“按季节”的意思 B、旋其面目 旋,掉转 C、野语有之曰 野语,粗俗的话 D、不见水端 端,尽头 C
A 想一想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与“莫己若”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D、国人莫敢言 A
想一想 3、下列划横线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 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B、至于北海 C、东面而视 D、以为莫己若者 D
主题探究 你同意以上的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甲:《秋水》一文使我认识到骄傲自满会束缚我们前进的步伐。 学生乙:学习《秋水》一文后,我更深刻地意识到, 人要有自知之明。 学生丙: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你同意以上的说法吗?为什么?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楚威王听说庄子有才干,派了使臣,带了千金重礼,想聘他为相。庄子在濮水河边垂钓,他对楚国的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我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的衣服,送进太庙,杀了祭祀。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 他还问了两个使臣:“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活着。” 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有一次,庄子到楚国去,路上见到一个髑髅,他枕着髑髅睡觉,髑髅给他托梦说:“死了,就没有君主在上面, 没有臣子在下面,也没有四季变化的事,能从容自在地与天地共久,即使南面而王的快乐,也不能超过这了。” 庄子不仅向往自由,还十分不满那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髑髅之言说明了此点。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表明了庄子的生死观,他认为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句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出自本文的成语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也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 也作“望洋而叹”。《镜花缘》五二回:“如今天朝虽开女科,无如远隔重洋,何能前去?看来只好望洋而叹了。”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笑,见笑。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对 比 扬 抑 结构分析 前 后 认识 神情 结果 “不辩 牛马” 黄河 开阔 “不见 水端” 北海 壮阔 “欣然 自喜” 骄傲 自满 自叹 ——自大 ——自叹 对 比 “不辩 牛马” 黄河 开阔 “不见 水端” 北海 壮阔 “欣然 自喜” 骄傲 自满 自叹 不如 “望洋 兴叹” 扬 抑 “美尽 在己” 踌躇 满志 “贻笑 大方” 狂妄 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