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康橋 簡報大綱 一、課文結構 1依時間分 2依段落分 二、文章主旨分析 三、修辭整理 四、作者補充 1作者一生評述 2作者與劍橋的關係 五、作者詩作│再別康橋
我所知道的康橋 早晨 白天 黃昏 自然的風光 靜態 河上的春光 郊遊的恬適 數大便是美 動態 心情
麥浪、羊群、草原所帶來圖畫似的經驗 炊煙 人情之可觀 苔、花、草、水、雲、鳥 三個對春的描寫 大道、炊煙、林子、原野、山岩、河流、村舍 花鳥之美好 騎自行車之樂
我所知道的康橋 迎春 第二段 寫景 第一段 感動│ 第四段 遊樂 第三段 黃昏 早晨 騎車 徒步 無生物 植物 動物 呼應
主旨:描述出春時,康橋從早晨 到黃昏的自然風光 我所知道的康橋段落分析 主旨:描述出春時,康橋從早晨 到黃昏的自然風光 首段:康橋初春早晨的自然風 光 第二段:描寫康河岸上爛漫的春 光 第三段:春假騎自行車郊遊的閒 適愉快 第四段:康橋黃昏時美麗景色
修辭一覽表 一、本文中用了許多「譬喻」的句子,請你列舉出來。 答: 第一段:「地形是海浬的清波」、」村舍與樹林是這地盤的棋子」、「彷彿是招來人們的祈禱,參差地翳入天聽」「一層輕紗似的金粉糝上了這草、這樹、這通道、這莊舍」 第二段:「小雪求試探春信的小使」。 第三段:「一致享受這雙輪舞的快樂」、「保管你這半天的逍遙是你性靈的補劑」 第四段:「艷紅的罌粟,在青草裡亭亭的像是萬盞金燈」 │在這文章裡運用「譬喻」,可使抽象的描寫具體化,使讀者易於了解題會,野史文章顯得活潑,以及景物栩栩如生 二、本文運用了許多「擬人法」的句子,請你列舉出來 第一段:「嫵媚的康河的也忘不見蹤跡」、「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耳邊私語。春你那快活的靈魂也彷彿在那裡迴響」 第二段:「怯憐憐的小雪求是探春信的小天使」
「窈窕的蓮馨」「愛熱鬧的克羅克斯」「耐心可的蒲公英與雛菊」 第四段:「但晚景的溫存卻被我這樣偷嚐了不少」 三、本文中用了許多「排比」的句型,請你將它們列舉出來 第一段: 「頃刻間這田野天深了顏色……頃刻間這週遭瀰漫了清晨富麗的溫柔,頃刻間你的心懷也分潤了白天誕生的光榮」「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耳邊私語。春你那快活的靈魂彷彿也在那裡回響。」 第二段: 「關心時上的台痕,關心拜草裡的鮮花,關心這水流的緩急,關心水草的滋長,關心天上的雲霞,關心新來的鳥語」「怯憐憐的小雪求是談春信的小使,鈴蘭嶼香草適歡喜的初聲」 ─在文章中運用排比,可以增強文章的氣勢,使所描寫的文章,在內容上有更清楚的層次感 四、「有村舍處有佳蔭,有佳蔭處有村舍」
這兩句是運用頂真及回文的修辭法,如此撰寫的作用河在? 答: 1它的作用在加強二者之間密不可分的關係 2就本句而言,可使讀者感受到康橋一地的人,喜歡在村舍栽種林蔭,所以這裡有許多林蔭之美 五、「敗草裡的鮮花」是使用何種修辭? 答:這段文具是用腐敗的草,來襯托春天鮮花的美好。因此這段文具用的是「映襯法」 六、本文中除了視覺的警五,還有許多聽覺得描寫,請將它指出 1靜極了,這朝來水溶溶的大道,旨遠處牛奶車的鈴聲,點綴這周遭 2聽,那曉鐘和緩的清音 3彷彿是朝來人們的祈禱,參差的意入天聽 4「春!」這勝利的晴空彷彿在你的耳邊私語。「春!」你那快活的靈魂也彷彿在那裡迴響 5你如愛鳥,這裡多的是巧囀的鳥鳴 6帶一卷書,走十里路,選一塊清靜地,看天,聽鳥,讀書
徐志摩 溫柔多情的浪漫詩人 浙江海寧人。 詩人與林徽音、陸小曼的戀情,為後世人所樂道。 浙江海寧人。 詩人與林徽音、陸小曼的戀情,為後世人所樂道。 [代表著作] 1.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雲遊。 2.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 3.日記書信:志摩日記、愛眉小札(與陸小曼合著) [文壇風格] 沈從文說:「徐志摩的作品給我們的感覺是『動』,文 字的動、感情的動、活潑而輕盈。」 文學史家楊義認為:徐志摩的詩,清麗、空靈、聲情並 茂,溫柔多情處有幾分飄逸。 而徐志摩所倡導的戲劇與新詩的結合,以及新詩的格律 化,都成為後世散文、新詩的主流。「再別康橋」一詩 成為後人詩文創作的指標。
徐志摩一生評述 徐志摩一生的思想行動,都可以從他少年時代受梁啟超的愛國思想影響說起。志摩初期獻身於政治經濟,以至以後在西方對新事物的嚮往精神和試驗精神,都是一脈相承。有求學的過程中,志摩認識到理想的重要---國家缺乏理想就像個人缺理想,結果會成滄海浮萍,隨環境之風浪而飄泊無定。 志摩與元配夫人離婚,也是追求理想的表現。他要理想的婚姻,要美的婚姻,這個美,不一定是在外形,而是二人結合而達到的一個高超的境界。志摩離婚並無不對,因為從他的意見,他和張幼儀之間缺乏愛情基礎,而奮鬥目標又不一致。他要與妻子在文藝的領域上共闢新土,這個妻子應是指「中國第一才女」林徽音這一類的人物。
五四以後,中國的新人物都反對買賣式的婚姻,都擁護自由戀愛,所以在與志摩同輩的文人中,離婚別戀者大有人在,但他們並不像志摩那樣為此發表過什麼高言大智的話,也沒有扯起什麼理想主義之旗。志摩的離婚,雖不能以「不該」下定論,但他以後跟陸小曼的結合,卻顯然是一件錯事;這個錯不在倫理道德方面而在他各人估計方面。他以為陸小曼這樣一個秀外慧中的可人兒,要是環境適合,就必顯出一個理想的形像,但人的外貌不可靠,外才也同樣不可靠。志摩在民國十六年以後認識自己所鑄成的大錯,按他當日對婚姻的看法,他該作第二次離婚,但他卻沒有這樣做,只努力賺錢維持家計。從這點來看,他似乎怕再度丟臉,也懼社會輿論的壓力,所以只好不再求理想婚姻的實現了。 志摩自經過西歐的文化洗禮,便以文學為主,不但崇尚創作,並且一生推動文藝事業不遺餘力,這也是他追求理想的一種具體行動。文學是美的,它的影響力是大的,是精神革命的一枝生力軍;從事文學,與愛國愛民,為國為民的思想完全可以配合。
志摩在教學上也是浪漫的。他的思想傾向,註定他不能潛心學術,因為研究學術不能不講究方法、派別、比較等,而他對這些「學術之道」持否定態度。既然不專注學術,作為一個大學教師,當然有所缺欠。胡適在民國十五年時,盼望他能到歐洲繼續進修,也是這個原因。至於志摩在多間大學教學普遍受學生歡迎一事,並不是因他有湛深的學問,而是因他具娓娓動人的口才,藹然可親的態度,以及廣博的一般知識。他身上閃耀的是那一股帶熱力、媚力、動力的才華,不是大學者身上那種森然井然、金字塔樣又廣又高、層次分明的學問。
志摩不但在物質條件豐富的環境中長大,也在愛的薰陶裏踏入成年,所以他愛和平、重情感、尊人性。當他在求知過程中一接觸到人道主義,全人心魂立刻歡然響應。共產政權在志摩眼中既是暴虐的同義詞,他作為一個人道主義者,當然攻之反之;同樣,剝削的資本主義殺人不見血,志摩也毫不例外深加譴責。但資本主義世界給人自由,所以志摩覺得總比極權統治勝一籌,但要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求個兩全之法,他的折衷之道是擁護英國工黨---既能節制資本,也能給人相當的自由,而對下層人士,亦提供多方面的社會福利和受教育的機會。人道主義表現在個人關係上,就是對人同情、關懷和樂助。這些都是志摩身上的美德。
人到底是有缺點和矛盾的。人道主義者的志摩,也有虧缺人道的時候。當原配妻子張幼儀在英國懷孕時,他竟能棄之而不顧,這件事是志摩一生最為人詬病的地方。解釋是有的:他當時愛上林徽音,而愛的醜惡面是使人糊塗,使人殘忍;志摩不幸竟有這方面的表現! 志摩認為人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是冒一個大險,可能遇到困難甚至失敗失望,但他說:「失望卻不是絕望」,人不應因此而氣餒,還得扛起生命中的十字架,繼續勇猛往前。在再婚的事上,他的確實踐了自己的主張。小曼使他失望,但他負起責任照顧她的生活,甚至照顧她的揮霍。當然,在第二次婚後生活這件事上,志摩咬緊牙關忍受的時候多,向人敝開隱私的時候少;他有為自己的面子的打算,但基本上,他的為人,有義無返顧的勇氣,即使看見面前展開的是悲劇,他也昂然起步,去接受並完成其悲劇英雄的使命。
綜觀志摩的一生,他最後的一年可稱為「大復活」的起頭。一切的跡象,都似乎顯示他生命的嚴冬已過,新春鮮綠,又映入眼簾。他在民十五年所寫「迎上前去」一文中的豪語: 我相信真的理想主義是受得住眼看他往常保持著的理想萎成灰,碎成斷片,爛成泥,在這灰這斷片這泥的底裏他再來發現他更偉大更光明的理想。我就是這樣的一個。 有些文士把志摩捧上三層天,另一群則把他打下十八層地獄。隊過,他既非天使,更非上帝,亦非魔鬼,他是一個人!所以他並不完全。 多年前有句話是這麼說的:「世界不可沒有志摩這一類人,但不可太多。」照今天看天,那句話應改成:「世界該有志摩這一類人,但可惜太少。」
徐志摩與劍橋 志摩到了英國而不能從羅素遊,他隨點沮喪,但他很快適應了新環境,並且交上了新朋友。在十一月寫給父親的家書他說: 兒到倫敦以來,頓覺性靈益發開展,求學興味益深,庶幾有成,其在此乎?兒尤喜與英國名士交接,得益倍蓗,真所謂學不完的聰明。 從倫敦大學政治經濟學院的檔案可見,志摩到倫敦不久就申請入學。那時他在學業上顯然還是繼續政治、社會方面的深造;他的生活基本上是快樂的。 志摩在倫敦的中國人中,首先認識了陳源,然後又見到政壇名人林長民---那時候林氏帶著他十六歲的女兒林徽音。這個才貌雙全的女孩子一出現,如閃電雷一轟,使志摩生命的景色驟然轉變,使他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他是一使君有婦之人,要想得林徽音為終身伴侶,事情可不簡單。對此矛盾滿佈的環境,煩惱、痛苦、憂鬱…一股惱地全來。如此心境,要應付倫敦大學已註冊的六門功課,真是談何容易!
林徽音離開倫敦到蘇格蘭讀書之後,徐志摩感到百無聊賴,就在此時,他和林長民一起參加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在那認識了劍橋王家學院院友狄更生(G. L 林徽音離開倫敦到蘇格蘭讀書之後,徐志摩感到百無聊賴,就在此時,他和林長民一起參加倫敦國際聯盟協會,在那認識了劍橋王家學院院友狄更生(G. L. Dickinson)。他見志摩煩悉,就勸他到劍橋換環境,而志摩接受了狄更生的勸導,轉學到劍橋王家學院去了。 徐志摩寫詩的生涯自劍橋開始。劍橋當時文風頂盛,加上志摩一到倫敦就交上了一班文藝界的「名士」,和因愛情而思想精神負累加重時,寫詩以抒情消愁言志 。志摩在猛虎集序中說: 數十年前我吹著了一陣奇異的風,也許照著了什麼奇異的月色,從此起我的思想就傾向於分行的抒寫,一份深刻的憂鬱佔定了我;這憂鬱,我信,竟然漸漸的潛化了我的氣質。 這是他寫詩的起頭,也是他棄政治從文學的始點。志摩早期內容方面,大致可分(1)愛情的苦惱,(2)決定離婚後的一種堅決心境,(3)決定以文學為終身職業的雄心大志。
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寫道: 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虛渡。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雖則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時期) 他的痛苦明顯不是別的,乃是林徽音已回中國,而又沒有半點要和他結婚的跡象。生活是惱人的,但也有它美麗的一面。本來在民國十年秋志摩已開始認識劍橋,但民國十一年的春天是特別可紀念的。他深深愛上劍橋的自然勝景,特別是那一流清淺的康河。他稱自己是個自然崇拜者。他所寫有關劍橋的詩文,有些已成了中國新文學的瑰寶。 志摩在英國不但成了個詩人,也成了個英式民主的熱烈擁護者,因而他在回國後對國內政治是左右往弓,他無時不關心中國大局。 根據劍橋大學的檔案,志摩後期在王家學院的身分已從特別生轉為正式的研究生。學院給他那份頗高的評語是「持智守禮,放眼世界」。雖然如此,但志摩在劍橋並沒有完成什麼研究計劃或取得博士學位。事實上他連學術性論文一篇也沒寫過。在別人眼中,他留學英國是失敗的。更令徐申如老先生傷心的是他的兒子成了個詩人,假如志摩留在中國,他還可繼承父業,做個金融界人士而大展鴻圖,但寫詩能賺得幾個銅板呢?劍橋兩年在志摩眼中是成功的兩年。他發現新事物,認識新朋友,參與新活動,…他頌讚劍橋,認為那是他唯一的知識與智慧之源。
在「吸煙與文化」一文他說: 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慾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徐志摩認為他在美國是讀死書,在英國是讀活書,這本大活書包括自然。前者是被迫的,後者出乎自願,或更好說是出乎求知的純情。結果,他在美國無非是「一肚子後悔」 在劍橋則: 恍登萬丈高峰,猛回頭驚見 真善美浩瀚的光華,覆翼在 人道懦動的下界,朗然照出 生命的經緯脈絡… …正如宛次宛士所謂 「通我血液,狹進心臟」有「鎮馴矯飭之功」… 所以他作結論說,「這分別不能算小。」是的,不能算小!
徐志摩 再別康橋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裏的豔影, 在我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裏,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澱彩虹似的夢. 尋夢, 撐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爛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