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经济周期性波动理论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传统经济学有关经济周期的论述 现代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15.1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谷 峰 紧 缩 张 扩 衰 退 萧 条 图15-1 经济周期图 时间 总体经济活动
案例分析:美国的经济周期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是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紧缩,持续了43个月。 罗斯福新政后,经济开始好转,经过长达50个月的扩张。 从1937年5月开始,经济经历了第二次紧缩,持续了13个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彻底结束了经济大萧条,战后美国经济持续不断地扩张。
案例分析:美国的经济周期 1973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功地提高了油价后,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经济都陷入了“滞胀”。 80年代和90年代被称之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繁荣”时代。 2001年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次温和的衰退,然后又缓慢扩张了73个月。
资料来源:NBER, www.nber.org/cycles. 案例分析:美国的经济周期 表15-1 美国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参照日期 持续时间(月) 波峰 波谷 收缩 扩张 周期 波峰到波谷 前期波谷到本期波峰 前期波谷到 本期波谷 前期波峰到 本期波峰 1929.8 1933.3 43 1937.5 1938.6 13 50 63 93 1945.2 1945.1 8 80 88 1948.11 1949.1 11 37 48 45 1953.7 1954.5 10 55 56 1957.8 1958.4 39 47 49 1960.4 1961.2 24 34 32 1969.12 1970.11 106 117 116 1973.11 1975.3 16 36 52 1980.1 1980.7 6 58 64 74 1981.7 1982.11 12 28 18 1990.7 1991.3 92 100 108 2001.3 2001.11 120 128 2007.12 73 81 资料来源:NBER, www.nber.org/cycles.
经济变量的分类:变动方向与出现时间 根据宏观经济变量相对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各种经济变量可被分为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和无周期性三种。 根据变动的发生时间,可以把宏观经济变量分为前导变量、同步变量和滞后变量 。
案例分析:美国经济咨询委员会划分的指标体系 表15-2 美国经济景气指标体系 前导指标 同步指标 滞后指标 制造业平均每周工作时数 非农业就业人口数量 失业平均持续期 平均每周对失业保险的初次申请 个人收入减去 转移支付 制造业和贸易的存货销售比 制造业中消费品和原材料的新订货 工业生产指标 制造业中单位产出的劳动成本 供应商配送扩散指数 制造业及零售业销售额 银行平均最低贷款利率 非军用资本品的制造业新订单 工商业贷款 新的私人建房建筑许可 消费者分期还款信贷与个人收入之比 股票价格指数 服务业消费者价格指数 货币供给量(M2) 10年长期国库券与联邦 基金利率之间的利率差 消费者预期指标 资料来源:The Conference Board, BCI-Handbook.
不同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表现 总产出水平是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指标,它是一个顺周期的同步变量。 不同的部门对经济波动的敏感度并不相同,生产耐用品的部门对经济周期的反应比较强烈。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人们在经济衰退的时候不会大幅度地改变一些短期的消费和服务。
不同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表现 图15-2 国内生产总值的周期性行为
不同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表现 劳动力市场对经济周期也非常敏感。 另外一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是通货膨胀,它也是顺周期的,只不过存在一定的时滞。
不同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表现 图15-3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周期性变化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消失了吗? 许多经济学家都相信,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开始趋于平缓。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消失了吗? 图15-4 美国1919年以来产出的周期性波动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消失了吗? 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是否真的消失了呢?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都说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来就没有消失过,只是我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15.2 传统经济学有关经济周期的论述 两个多世纪以来,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分界点,在此之前的经济周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之上:一是根据经济周期的历史资料对其进行分类,二是提出各种经济周期的理论。
早期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分类 朱格拉周期——186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他对比较长的工业经济周期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经济中平均每一个周期为9至10年,这就是中周期。 基钦周期——1923年由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他认为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朱格拉周期,次要周期为3至4年一次的短周期。
早期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分类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1925年由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个长达50至60年的经济周期,这就是长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1930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了一种与房屋建筑业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长度在15至25年之间,平均长度为20年左右。这也是一种长周期,又被称为建筑业周期。
早期经济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分类 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经济中存在着长、中、短三种不同类型的周期,每个长周期的长度约为48至60年,其中包含了六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的长度为9至10年,其中包含了三个短周期;短周期约为40个月,三个短周期构成一个中周期,十八个短周期构成一个长周期。
传统经济学有关经济周期原因的理论 纯货币理论 创新理论 消费不足理论 投资过度理论 心理周期理论 太阳黑子理论
15.3 现代经济学理论 对经济周期的解释 乘数—加速数模型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乘数—加速数模型 萨缪尔森把乘数理论和加速数理论结合起来作为解释经济周期性变动的依据,认为投资、收入和消费相互影响,相互调节,通过加速数,上升的收入和消费会引致新的投资,通过乘数,投资又使收入进一步增长。
乘数—加速数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方程如下: 得 15-5
乘数—加速数模型 例如: 不考虑第一期以前的情况, , , =2亿元 第一期的国民收入总额为2亿元 不考虑第一期以前的情况, , , =2亿元 第一期的国民收入总额为2亿元 第二期,引致消费为 亿元,第二期的引致投资为 亿元,因此第二期的国民总收入 亿元。 ……
乘数—加速数模型 表15-4 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周期 时期(t) Gt Ct It Yt 经济状况 1 2 4 复苏 3 5 表15-4 乘数和加速数相互作用形成的经济周期 时期(t) Gt Ct It Yt 经济状况 1 2 4 复苏 3 5 繁荣 2.5 0.5 4.5 衰退 6 2.25 -0.25 7 3.75 萧条 8 1.875 -0.125 9 3.875 10 1.9375 0.0625 11 4.0625 12 2.03125 0.03125 13 4.03125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变量的波动是受到各种外部冲击的结果。 它把引起经济周期的外部冲击分为引起总供给变动的“供给冲击”和引起总需求变动的“需求冲击”两种。 这两种冲击又包括 “正冲击”和 “负冲击”。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用劳动的跨期替代解释了劳动时间的变化对于工资的轻微变化做出的巨大反应,这样就能解释经济周期中出现的巨大的产出变化。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工资和价格可以迅速调整,所以市场几乎总是处于均衡状态,这属于古典学派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新凯恩斯主义给出了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微观解释,他们的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市场不完全理论和产品市场不完全理论,前者解释了名义与实际的工资刚性,后者解释了名义的和实际的价格刚性。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名义工资刚性 名义工资出现刚性,主要原因在于劳资双方签订的工资合同将工资固定住了,使得工资在一个经济周期中保持相对稳定。 各个公司合同期限的交错特性又再次强化了工资的刚性,使得工资的调整更为迟滞。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实际工资刚性 实际工资刚性是指公司所支付的实际工资很少变动,因此不足以保持劳动的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相等。 对实际工资刚性的一个较好的理论解释是效率工资模型。
案例分析:福特公司的效率工资实践 在1908-1914年间,福特公司最早创立了流水线作业生产系统,虽然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工作的高度重复性使得工人士气低下,旷工率和离职率都很高。 1914年1月,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将开始向其工人支付每天5美元的工资,远远高于均衡水平。 实施新的工资制度之后,工人的辞职率下降了87%,旷工率下降了75%,生产率提高了30%以上,福特公司的利润也增加了。 福特的5美元工资也给工人带来了实惠,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大大提高了。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名义价格刚性 名义价格刚性是指商品的价格在短期内不能迅速调整,这样在面临总需求的变动时,产量和就业这些实际变量就会做出调整,从而产生经济波动。 价格难以迅速调整的原因是存在菜单成本、企业采用的成本加成定价方式以及合同的限制。
新凯恩斯主义的观点 实际价格刚性 在面临名义总需求波动时,企业不情愿改变自己的价格,而是希望保持自己的价格与其他价格或总价格之间的固定比例关系,这就是实际价格刚性。 在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中,实际价格刚性与名义价格刚性是相互强化的。
本章小结 经济周期是指一个国家总体经济活动的波动。一个周期通常包括许多经济活动的同时扩张,然后同时收缩和复苏,即经济总是从一个波峰到达另外一个波峰,或是从一个波谷到达另外一个波谷。 根据宏观经济变量相对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各种经济变量可被分为顺周期性、逆周期性和无周期性三种。根据变动的发生时间,各种经济变量又可分为前导变量、同步变量和滞后变量。
本章小结 早期的经济学者根据经济周期的历史资料对其进行了分类,同时也提出了各种经济周期的理论,如货币理论、创新理论、消费不足理论等。 乘数—加速数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是通过乘数和加速数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两种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累积性的经济扩张和收缩的局面,经济波动的幅度取决于乘数和加速数的大小。
本章小结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产出和就业等经济变量的波动是受到各种外部冲击的结果,初始的冲击随后在一个有效市场机制下借助跨期替代效应得以放大,最终导致了产出的巨大变化。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是工资和价格的粘性或者刚性带来了产量和就业的波动,并且给出了工资和价格刚性的微观解释。他们的理论主要包括劳动市场不完全理论和产品市场不完全理论,前者解释了名义与实际的工资刚性,后者解释了名义的和实际的价格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