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杜甫
杜甫:三顶桂冠 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诗史——大唐社会的形象再现 集大成——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杜甫的生平与思想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
1、读书与壮游时期 35岁前。值开元盛世,家境较富裕,过的是纵饮狂放的生活。所写诗歌充满盛唐时代精神,主要有《望岳》、《房兵曹胡马》等。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返回
壮游 七龄思即壮, 开口咏凤凰。 九龄书大字, 有作成一囊。 李邕求识面, 王翰愿卜邻。
百忧集行 忆昔十五心尚孩, 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早熟, 一日上树能千回。
2、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长安十年是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政治理想受挫,生活穷困潦倒的十年。李林甫“野无遗贤”骗局的受害者。创作走向成熟,主要作品有《兵车行》、《丽人行》、《咏怀五百字》等。
官定后戏赠 不作河西尉, 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 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 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 回首向风飙。
3、陷贼与为官时期 44—48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北上投奔肃宗,半途被抓,押回长安,写下了《春望》、《月夜》等诗。后逃出长安,被肃宗任命为左拾遗。不久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写下了《北征》、及“三吏”、“三别”等诗,真实记录了战争和灾荒下人民的痛苦生活。杜诗创作的高峰期。
今夜鄜州月 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 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 双照泪痕干 月夜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春望
石壕吏
垂 老 别
新 婚 别
4、漂泊西南时期 48—59岁。48岁时前往四川。在成都四年多,因友人严武等的帮助,生活较安定。严去世后,前往夔州等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秋兴》等是这时期的作品。57岁出四川,后又在湖南、湖北漂泊了两三年。大历五年,59岁的杜甫病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蜀相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总结杜甫的一生,其主要的思想是儒家的忠君和爱国思想。
现存诗1400多首,最擅长的是五古、七古和七律。 二、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现存诗1400多首,最擅长的是五古、七古和七律。 五古、七古的杰出作品大都是在安史之乱前后写的,诗史、诗圣称号的取得主要是因为这些诗,如《咏怀五百字》、《北征》、“三吏”、“三别”、 《兵车行》、《丽人行》等。 当时七律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注意,杜甫七律却有151首,超过初唐诗人七律总和,可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大家。
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常被提到的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甚至提供了比事件更广阔、更具体也更生动的画面。如《无家别》、《羌村三首》、《北征》等诗。
三、杜甫诗歌的特色 1、沉郁顿挫的风格 所谓沉郁是一种深沉郁积的思想感情;所谓顿挫是诗歌感情表现上波澜起伏的变化和音律上的抑扬顿挫。
2、浓厚忧郁色彩的意象 常用秋景、大江、猿啼、急风、飞鸟、过路人、军人、老妇、病桔、枯棕、玉露凋伤的枫树林等萧瑟的或被损害的意象,来表达深沉忧郁的情思。如《登高》、《白帝》、《兵车行》、《枯棕》等诗。
杜甫诗歌中的形象:贫病老丑 贫病转零落,故乡不可思。 ——《赤谷》 朝廷愍生还,亲故伤老丑。 ——《述怀一首》 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空囊》 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咏怀五百字》 杜甫诗歌中的形象:贫病老丑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岁拾橡栗随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中原无书归不得,手脚冻皴皮肉死。呜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风为我从天来。 ——《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 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百忧集行》
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 ——《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 峡中一卧病,疟疠终冬春。春复加肺气,此病盖有因。 ——《寄薛三郎中》 飘零仍百里,消渴已三年。 ——《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清明二首》
3、偏实的意象和细致的描写 杜甫的意象一般都取自现实生活,诗歌往往通过具体细微的景物刻画和内心细微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来达到一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北征》、《望岳》、《三吏》等用的都是精雕细刻的手法。
4、意象组合和章法紧密 往往把几个意象压缩在一句诗中,显得老练、深沉。如《白帝》“高山急峡雷霆斗,枯木苍藤日月昏”等。单纯的一句一意,或两句一意的诗,在杜甫诗歌里很难找到。 章法也很紧密,脉络清晰可见。杜诗是一步一步牢牢抓住读者,让读者不断回味;而李白诗歌是靠不平凡的气势一下子震撼读者。
《咏怀五百字》 “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 葵:冬葵,其花和叶都倾向太阳,杜甫用以自比。(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葵花,倾日。(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葵,葵菜。(林庚等《中国历代诗歌选》) 这说不上什么原故,只是一种脾气性情罢了,好比向日葵老跟太阳转呀。(上海辞书《唐诗鉴赏辞典》) 象葵花的向日一般(萧涤非《杜甫诗选注》) “葵”至少可得出四种解释:(一)冬葵(二)葵花(三)葵菜(四)向日葵。
文学作品中的葵: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 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先说“井上生旅葵”,再说“采葵持作羹”。 晋陆机《园葵诗》:“种葵北园中,葵生郁萋萋。朝荣东北倾,夕颖西南稀。” 南朝宋鲍照《园葵赋》:“下葳蕤而被茎,上参差而覆畴。” 唐刘长卿《咏墙下葵》:“此地常无日,青青独在阴。太阳偏不及,非是未倾心。”
中晚唐前葵基本上是一种蔬菜。 北朝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将种葵列为蔬菜首篇。《本草纲目.草五》称葵为“五菜之主”。元代《农书》卷八:“葵为百菜之王,备四时之馔。”
由于种植季节的不同,葵菜分为秋葵、冬葵和春葵。冬葵不过是葵菜之一种。 《本草纲目》:“四五月种者可留子;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经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
唐代以后,大量新菜种引进和培植,葵菜逐渐衰落以至被淘汰。到了明代,它已退出日常餐席。 李时珍《本草纲目》:“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就把它列入草部,不再把它当作蔬菜对待了。
中晚唐开始咏葵之作大都是倾阳的葵花,而不是葵菜。 葵花是观赏植物,有秋葵、蜀葵、黄蜀葵等。秋葵非葵菜里面的秋葵,在秋天开花,色蜜蕊紫,朝暮倾阳。蜀葵又称戎葵,花如木槿花,色有红紫、白墨、深浅桃红、茄紫,杂色相间。黄蜀葵并非蜀葵中黄色者,而是另一种,又径称黄葵,六月开花, 花大如碗,鹅黄色,紫心,六瓣侧出,旦开午收暮落。
向日葵原产于北美洲。十六世纪初,传入欧洲,至明代后期才输入我国。当时称为丈菊或西番菊。至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的《花镜》,才把它命名为向日葵。 因此,此前有关葵的文学作品,唐以前食用的葵菜为多,唐以后侧重观赏的葵花,一概与向日葵无关,而葵花属于葵科,向日葵属于菊科,其区别也很清楚。 《葵与古诗文及信仰习俗考辨》 《浙江社会科学》2003、4
《咏怀五百字》 一、长安十年的全面总结。 诗以赴奉先的纪行为线索,把自己的志向、旅途见闻感受、家庭的不幸遭遇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结合起来,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前的真实情况,感情浓郁深广,是诗史的代表作。
二、千回百转、波澜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 一开始叙述怀抱落空,做官不成,隐居不愿,干谒不耻,眼看不满的情绪就要爆发,却转向了过骊山见闻的描写,并发出了“朱门”二句的沉痛疾呼。眼看高涨的情绪又要爆发,但又转向了“荣枯”两句的叹息,并由叹息引向了隐藏深微感情的景物描写。幼子饿死,个人悲痛到了极点,但又推己及人,感情转向了更深沉的忧思。
《登高》 1、诗歌是如何写景的? 2、诗歌是怎样抒情的? 3、诗歌在意象选择上有什么特点? 4、诗歌对仗上有什么特点?
一、情景交融,诗意曲折流转。 1、诗歌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 首联写眼前的具体景物,视线由高到低。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茫无边际的落木,奔流不息的江水,蕴涵了壮志难酬之感,自然过度到了下面的悲秋。
2、诗歌后两联抒情。 颈联点明题目,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缠身。 尾联写时事艰难、遭遇潦倒,使鬓发白,并且为了护病不得不停酒杯。
二、全诗八句皆对而不见雕琢。 本诗八句皆对,而不见雕琢。缺点是尾联好象仍然和三联平列,叙述自己老病,而不象全诗思想的结束。沈德潜:“结句意尽语竭,不必曲为之讳。”但也许这样更突出了一个独立于高台之上的形容枯竭憔悴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江畔独步寻花·其一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阮阅《诗话总龟》提到苏轼谪居黄州时,“乐籍中李宜者,色艺不下他妓。他妓因宴席中往往得诗,宜独以语讷不能请”。后苏轼赠诗: 东坡五岁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宜?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留诗。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其六从内容看无疑描写的是海棠花。 一是 “花满”、“千朵万朵”,此极言海棠花朵数量之多,累累满枝; 二是“压枝低”,此形容海棠树枝因花繁而不胜负荷的纤柔之状; 三是“留连戏蝶”、“自在娇莺”,此描写海棠因“花香清酷,不兰不麝”(宋沈立《海棠记》)而招引来蝶舞莺啼。
历代咏海棠诗与此正合: 宋真宗《海棠》“繁枝忽竞芳”、“繁如簇绛绡”,石延年《海棠》“高低千点赤”,高靓《海棠》“繁朵有情妆媚景”。 陆游《海棠》“一枝赏纤柔”,高靓《海棠》“纤枝无力带残晖”, 石延年《海棠》“枝重轻浮外”等。 宋真宗《海棠》“戏蝶栖轻蕊”,刘筠《奉和御制后苑海棠》“蝶魂迷密径,莺语近新条”,王禹偁《商山海棠》“论心留蝶宿,低面厌莺喧”等。郑谷《···路见海棠盛开···》“一枝低带流莺睡,数片狂和舞蝶飞。”
其它记载: 宋沈立《海棠记》称其花“胭脂点点,于叶间或三萼或五萼,为丛而生。” 明王象晋《群芳谱》谓海棠“其花甚丰”。 “其枝甚柔,望之绰绰如处女”。 朱自清《看花》:“最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艳极了。”《温州的踪迹》写画上海棠:“花正盛开,红艳欲流。” 《红楼梦》十七回:“那一边是一株西府海棠,其势若伞,丝垂金缕,葩吐丹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