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关爱中国女性健康专项基金 —— 公益健康大讲堂 (四季饮食与健康专题) 主办单位: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妇女活动中心联合主办 承办单位: 中国关爱女性健康专项基金办公室 2010 年 3 月 9 日.
Advertisements

肝硬化腹水中医药治疗. 定义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出现的严重并 发症, 属于中医 “ 鼓胀 ” 范畴。其病因病机 复杂, 故临床证候变化多端, 表现为虚实 夹杂, 寒热交错, 为 “ 风、痨、臌、膈 ” 四 大疑难重症之一。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晚期出现的严重并 发症, 属于中医 “ 鼓胀 ” 范畴。其病因病机.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肝 一、肝的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一)肝主疏泄 1. 含义:疏,即疏通之意; 泄即发泄,升发之意。肝主 疏泄是指肝气升发透泄,具 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推动 血和津液正常运行的功能。
第六章 呼吸 第 一 节 肺的通气 莲山中学甘春华制作. 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的 组 成 呼吸道: 肺: 鼻腔咽 喉气管支气管 气体交换的场所 呼吸运动: 气体进出肺的通道,有清洁、湿润空气的作用 肺的通气: 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包括呼气 和吸气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
脏腑兼证 脏腑兼证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中医教研室 黄泽辉. 1 .心肺气虚:心肺两脏气虚表现的 证候。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久病咳喘,耗伤心肺之气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病理分析 禀赋不足 年高体弱 年高体弱 证候分析: 证候分析: v 心悸 宗气不足,鼓动无力。 v 咳喘,气短,声音低怯,动则尤甚.
心 肺 肝 脾 肾 中 医 藏 象 学中 医 藏 象 学 五脏 系统. 第一节 脏腑 五脏 -- 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六脏 -- 经络学说 … + 心包络 【主要内容】: 1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2 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 的关系.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肾与膀胱 中医学教研室.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五脏 肝.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人体五脏与美容.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也属我国古代哲学的范畴。它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将这五种物质的属性和相互间的“生、克、乘、侮”规律,运用到中医学领域,阐述人体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与外在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基础理论 青海医学院中医系中医基础教研室 保守魁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人体 外界环境 物质和能量 人体内 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新陈代谢.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第七节 辨脏腑兼病证候.
中医学教程 沈世林 博士 二00六年十月.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三章 脏象学说.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肝胆概述.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第三节 脏腑病机 一、五脏病机 二、六腑病机 三、奇恒之腑病机.
脾.
灵枢·本神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八章 病 机.
气血同病辩证.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强五脏就是强正气 ——五脏养生讲座.
四、肝与胆病辨证 中医诊断教研室 修宗昌.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肾与膀胱 kidney&bladder.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概述 心的解剖位置 心的形态结构 主要功能 联属功能 心的特性.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 之 精气血津液 授课者:梅志刚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四章 气、血、津液.
第一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学习目标及考核要求】 1.识记掌握 (1)脏与脏之间生理关系的要点和主要内容。 (2)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肝肾同源(乙癸同源)、精血同源的概念。 (3)六腑以通为用的生理病理意义。 (4)脏与腑关系的要点及主要内容。 2.领会理解 (1)五脏之间的病理关系。 (2)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失调的病理表现。 3.一般了解 (1)腑与腑之间关系:分工协作,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过程。 (2)脏与腑相合的根据和意义。 (3)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 (主血)心 肺(主气) (宗气) 心血载气并维持肺之呼吸 肺气助心行血

心肺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有助肺的呼吸 肺主呼吸,推动心的行血 心 肺 宗气

2.心与脾 心血滋养维持脾运 (主血)心 脾(主运化) 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心血 心主血 推动血行 脾统血 血行脉道 血液运行正常

心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心主行血,促进脾的运化功能(火生土) 脾主运化,为血液生化之源,使心有所主 心 脾 病理:心脾两虚

3.心与肝 贮藏调节血量 心主血 推动血行 肝藏血 血液运行正常 心主神志 主管精神活动 肝主疏泄 调节情志活动 维持精神情志 活动正常

心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促进血液运行:心主行血,肝主疏泄藏血 (病理上:心肝血虚证,心肝血瘀证) 调控精神情志:心藏神,肝调畅情志 (病理上:心肝气郁证,心肝火旺证) 心 肝

心肝神魂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 血 神 主 生 调 控 互 资 魂 肝 血 藏 舍

4.心与肾 心 火 肾 水 上济 下降 心肾水火相济 心肾相交 (水火既济)

心肾相交示意图 水火既济 心 肾 精神互用 君相安位

心肾水火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心火不亢 心阳 心阴 肾阳 肾阴 肾水不寒 温煦 推动 兴奋 凉润 宁静 抑制 下 上 温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温煦 推动 兴奋 心阳 心阴 凉润 宁静 抑制 下 温 上 济 温煦 推动 兴奋 肾阳 肾阴 肾水不寒 凉润 宁静 抑制

精神互用示意图 生 心 血 神 主 调 化养 生 行摄 气 驭 生 摄 肾 藏 精 生 摄

5.肺与脾 肺司呼吸 生成 宗气 脾主运化 肺通调水道 水液代谢正常 脾运化水液 吸入自然界 清气 聚于胸中 吸收水谷之 精气 输布排泄水液 吸收输布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

肺与脾的关系示意图 水液输布: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司宣降,输布水液 宗气生成:脾化水谷之精, 化气上输肺,与吸入清气合 脾 肺

6.肺与肝 肺气 主清肃下降 肝气 主疏泄升发 一升一降,全身气机调畅

肺与肝的关系示意图   左 升 肺气 病理状态 左升太过 右降不及 右 降 肝气 肝火犯肺

7.肺与肾 肺阴 肾阴 肺主通调水道(为水之上源) 肾主水(为主水之脏) 水液正常 输布排泄 肺司呼吸(为气之主) 肾主纳气(为气之根) 共同完成呼吸运动

肺与肾的关系示意图   维持呼吸:肺主呼气,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肺输布水液,肾蒸化水液 阴气互资:肺阴滋肾阴,肾阴养肺阴  肺 肾

8.肝与脾 肝(主疏泄) 脾(主运化) 肝藏血 调节血量 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脾统血 固摄血液 调畅气机,分泌胆汁,协助脾运 运化正常有利于肝之疏泄 肝藏血 调节血量 脾统血 固摄血液 维持血液的 正常运行

肝脾之间关系示意图 促进 肝气疏泄 脾气运化 发挥 化生 肝气畅达 水谷精微 涵养 化生 充实 肝血充足 血液

9.肝与肾

肝藏血 肾藏精 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肝之阴阳 肾之阴阳 维持肝肾阴阳的充足 与协调平衡 肝(疏泄) 肾(封藏) 滋肾化精 养肝化血 使肾之封藏开合有度 以制约肝之疏泄

肝肾精血同源关系示意图 同源 肝 肾 藏 藏 同源 血 精 互化

肝肾藏泄关系示意图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肝气 肾气 精血 闭藏 疏泄 精血 藏泄失常,女子可见月经周期失常,经量过多或闭经, 排卵障碍;男子可见阳痿、遗精、滑泄或阳强不泄等症。

肝肾阴阳关系示意图 肝气 肝阴 肝阳 相互制约 资助 滋养 相互制约 肾阳 肾阴 肾气

10.脾与肾

脾(运化) 肾(肾精、肾阳) 脾 脾 肾 肾 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肾精 肾阳温煦以助脾运 为生命之本 为后天之本 运化水液 水液代谢正常 为先天之本 肾 气化水液

脾肾先后天之本之间的关系 滋养 肾阴 肾阳 脾阴 脾阳 合为 脾气 资助 分为 化生 肾气 水谷之精 化生 充养 融合 肾精 先天之精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 消化 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 小肠: 泌别清浊——吸收精微 吸收水份 大肠: 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 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 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 排泄 吸收 消化

六腑在饮食物消化吸收排泄中的作用示意图 胃 肝 胆 大肠 小肠 三焦 膀胱 受纳腐熟 饮食物 食糜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水道 胆汁 贮尿排尿 食物残渣 水液 水液 水液 传化糟粕

脾 小肠 受盛食糜 化物 分清 水谷精微 全身 别浊 肾的气化 残渣糟粕 (浊中之浊) 剩余水分(浊中之清) 膀胱 尿 大肠 粪便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心与小肠 心属火、主血 小肠分别清浊 温煦 滋养 心火亢 小肠热 下移 上炎

2.肺与大肠 肺气肃降 大肠传导 促进 利于 肺失肃降 相互 影响 大肠传导不利

肺与大肠关系示意图 肺气肃降,肺津下润,有助于大肠传化糟粕 大肠传化通畅,有助于肺气的肃降而利呼吸 大肠 肺

3.脾与胃 脾与胃 纳运协调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升降相因 燥湿相济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 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

脾与胃关系示意图 纳运相合: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 升降相因:脾气主升,胃气主降 燥湿互济: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胃 脾

4.肝与胆 肝气疏泄 胆汁排泄 促进 利于

5.肾与膀胱 调控 影响 肾的气化 膀胱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