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课件 王德贵.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节 腹股沟疝.  定义 : 腹腔内脏在腹股沟通过腹壁缺  损突出者,称为腹股沟疝。  是最常见的腹外疝,占全部腹外疝的  90 %。
Advertisements

李世骐教授主讲 1. 一、内生殖器: 生殖腺:卵巢 ovary 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 和阴道 附属腺体:前庭大腺 二、外生殖器:女阴 2.
盆部和会阴 Pelvis and Perineum. I. 盆部 ( Pelvis) 盆部是由盆壁、盆底所围 成的盆腔及盆腔内的脏器 所组成。 体表标志 : 1. 髂嵴 :iliac crest 2. 髂结节 : 3. 坐骨结节 4. 骶管裂孔 : sacral hiatus.
第二十三章 腹外疝病人的护理 外科护理学教研室 外科护理学教研室尹崇高. 学习要求  了解:腹股沟斜疝的解剖概要,切口疝、 白线疝。  熟悉:疝的定义,腹外疝的病因、病理解 剖、临床分类和处理原则;腹股沟斜疝的 临床表现,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的区别;腹 股沟直疝,股疝。  掌握:腹外疝的手术前后的护理。
第十二教案 目的要求:理解动脉的行程和分布 规律 重点难点:全身主要动脉的分布; 全身主要动脉的分布.
1 生殖系统 reproductive system. 2 ♂ & ♀ reproductive s. 内生殖器 internal genital organs 生殖腺 gonad :睾丸 testis ;卵巢 ovary 生殖管道:附睾 epididymis 、输精管 deferent ductus.
消 化 系 统消 化 系 统 制作人 余 寅. 概述 消化系的组成 消化管 口腔咽 食管 小肠 大肠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上消化道 盲肠、阑尾 结肠 直肠、肛管 下消化道 胃.
1 内 脏 学 splanchnology. 2 (一)中空性器官 第四章 总论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 某些与内脏密切相关的结构胸膜,腹膜,会阴等 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外膜 (二)实质性器官 — 门 包括: 一般结构.
内脏学总论 第三章 内脏学. 总 论 一、内脏的概念 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四系统的大部分器官都位于体腔 内,并借一定的管道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二、内脏器官的分类 (一)中空性器官 1. 内部形成空腔 2. 壁分为 3-4 层.
(三) 造影体位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1 肺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加 摄斜位或侧位。 摄斜位或侧位。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2 支气管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必要时 加摄斜位或侧位。 加摄斜位或侧位。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3 肋间动脉和胸廓动脉造影常规取正位成像,
男性生殖系统.
腹 外 疝 张宗明 清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腹股沟区的局部解剖.
第五章 盆部及会阴 (Pelvis and Perineum)
会阴 (Perineum).
Human anatomy.
局部解剖学课件 王德贵.
淋 巴 系 统 Lymphatic System.
第七章 泌尿系统 Urogenital system.
消化系统 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 医学基础教研室C区413室 王 艳
胃癌新TNM分期(7th)的变化 (不适用于胃淋巴瘤、肉瘤、类癌).
肌 学(一)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教研室 January 07
腹 膜.
肝横断层解剖及CT、MRI图像 一.肝脏解剖 (一)   肝形态:.
内 脏 学 第十章 腹 膜 Peritoneum 一、腹膜概述 二、腹膜的功能 三、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四、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Reproductive System)
腹股沟疝 (Inguinal hernia)
第三篇 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导语 物质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和利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成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其中,消化系统摄取、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呼吸系统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泌尿系统产生并排出尿液;脉管系统则起到运送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的作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等加强。由于有这些结构保证,人体运动得以正常进行。
脾,门静脉 spleen, portal vein
心血管系统 概 述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实验20 鱼类的循环系统 讲授:陈明茹 肖佳媚 谢雯瑜.
Organization of the Body 身體組織介紹
循环系统 circulation system.
解剖学实验 实验三 下肢骨及其连接.
腰 丛 lumbar plexus 组成:T12前支部分 位置:腰大肌深方 分支: 髂腹下神经 L1——L3 L4前支部分 髂腹沟神经
动物解剖生理 主讲人:解红梅.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第一节 骨盆 (一)骨盆的组成 1.骨盆的骨骼 2.骨盆的关节 3.骨盆的韧带.
人体断层解剖图谱 (盆腔) 卢成华.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 曙光医院妇科 齐聪主任.
第二节 女性外生殖器 即女阴 后述.
多媒体教学系列课件之一 消化系统 蚌埠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 编制.
内 脏 学Splanchnology 内脏学总论、消化系统 湘南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枕三角 胸膜顶 淋巴.
内脏学 保山医专解剖教研室.
大 纲 要 求 了解体循环静脉的特点 了解上腔静脉的主要属支及汇集范围; 掌握上肢、下肢浅静脉的名称和汇入部位
正常人体结构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系.
泌尿系统其他疾病.
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贵阳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血管的外形特征 与静脉比较,动脉外形较挺拔,管腔小而管壁厚,管壁平滑肌和弹性纤维多而丰富,其弹性和收缩性较强;中等动脉因平滑肌丰富又称肌性动脉,大动脉因弹性纤维丰富又称弹性动脉;静脉较塌陷,管腔大而管壁薄,管壁平滑肌不发达,弹性纤维也较少,并有瓣膜配布,管壁弹性和收缩性较差,而外膜较厚且有平滑肌分布;毛细血管壁薄腔小,行走弯曲并有大量分支分布形成网状结构,在心肌间多沿心肌细胞纵轴平行分布。
第二十二讲 腹外疝 医学院 杜开南.
内 脏 学 骆汉雄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艺体系.
局部解剖学课件 王德贵.
第十章 淋巴系统 The Lymphatic System.
第二章 消 化 系统 陈 四 清.
胰腺,十二指肠 pancreas,duodenum
第五节 小肠small intestine 全长约5~7米,可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是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
消 化 系 统.
内脏学 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周庭永.
二、 静 脉 引流作用 1、分浅深二种, 浅静脉—皮下静脉不与动脉伴行—临床应用、 深静脉——与动脉伴行,名称相同 2、静脉间吻合丰富 3、有静脉瓣—防止血液逆流—机能不全时、、 4、为属支,由细变粗,管壁薄,管腔大,弹性小,压力低, 5、几种特殊结构的静脉:硬脑膜(静脉)窦,板障静脉,骨松质—是巨大的血库。
第四章 泌尿系统 第一节 概述 一、组成 肾--泌尿 输尿管--输尿 膀胱--贮尿 尿道--排尿 二、功能
胸、上腹部和盆腔CT图谱 影像圆 gcy88gcy.
Artery 动 脉.
壶腹周围癌CT诊断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忠明
腹 外 疝.
肝脏分段 北京医院 常志刚 2019/5/18.
淋巴系统 The Lymphatic System
腹膜后隙 内容: 一、肾 二、输尿管 三、血管、神经 January, 2007
动脉期 静脉期 平衡期 延迟期.
开颅取脑及脑片制作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局部解剖学课件 王德贵

腹 部

内 容 腹前外侧壁 腹膜和腹膜腔 结肠上、下区 腹膜后隙

腹前外侧壁 内容: 一、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 三、腹股沟区

一、浅层结构 皮肤: 薄而富有弹性,伸展性和移动性都相当大,故临床常选择为游离皮瓣的供皮区。

浅筋膜: 在脐平面以下腹壁浅筋膜分浅、深两层。 浅层为Camper筋膜(脂肪层) 。 深层为Scarpa筋膜(膜性层)

浅筋膜的脂肪层和膜性层之间有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

浅动脉: 腹前壁下半部有二条起自股动脉的浅动脉,较粗大: 腹壁浅动脉 旋髂浅动脉

由于行于浅筋膜的浅、深二层之间的浅动脉与同名静脉伴行,故临床上常在腹下部切取带蒂或游离皮瓣。

浅静脉: 腹前壁的浅静脉较丰富,彼此吻合成网。

脐以上的浅静脉经汇入腋静脉,脐以下的浅静脉汇入大隐静脉。脐区的浅静脉还与附脐静脉相吻合。

浅淋巴管: 脐以上的浅淋巴管注入腋淋巴结,脐以下浅淋巴管注入腹股沟浅淋巴结。

皮神经: ①第7~12胸神经前支 ②第1腰神经

二、深层结构 (一)肌层 腹直肌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1.腹直肌 abdominal rectus m. 起点:耻骨联合和耻 骨嵴 止点:胸骨剑突和第 5~7 肋软骨 作用:使脊柱前屈

在腹直肌表面包有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

腹直肌鞘: 构成:由腹外侧壁三层阔肌的腱膜构成。 腹直肌鞘分为前、后二层。

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 腹直肌 鞘前层 腹直肌鞘前层: 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愈合而成。

腹直肌鞘后层: 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愈合而成。 腹直肌 鞘后层

腹直肌鞘前层包被整个腹直肌。 腹直肌鞘 前层

腹直肌鞘后层在脐下4~5cm处缺如,而形成一凸向上方的弓形线称弓状线。

弓状线以下,三层阔肌的腱膜全部转到腹直肌的前面构成腹直肌鞘前层。

弓状线以下的腹直肌 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半月线: 腹直肌鞘的前、后二层在腹直肌的外侧缘互相融合构成一半月形的凸向外侧的弧形称半月线。

腹白线 腹白线: 由两侧腹直肌鞘纤维腹前正中线上彼此交织而成。厚而坚韧,血管少。

2.腹外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外斜肌腱膜:

腹外斜肌腱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前层

皮下环 (浅环) ②皮下环(浅环) 内侧脚 脚间纤维 外侧脚

③腹股沟韧带

④腔隙韧带 ⑤耻骨梳韧带 耻骨梳韧带 (Cooper韧带) 腔隙韧带

⑥髂耻弓

3.腹内斜肌 肌纤维方向: 腹内斜肌腱膜:

4.腹横肌 肌纤维方向:腹横肌腱膜:

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腱膜形成的主要结构: ①腹直肌鞘 ②提睾肌 ③腹股沟镰

①腹直肌鞘

③提睾肌 ② 腹股沟镰 (联合腱)

腹横肌深面的层次: ①腹横筋膜 ②腹膜下筋膜 ③腹膜壁层 腹横筋膜 腹膜下筋膜

①腹横筋膜 贴于腹横肌深面,在腹股沟管深环处呈漏斗状突出,延续为精索内筋膜。

②腹膜下筋膜 为一疏松结缔组织层,在腹股沟区此层含脂肪较多。输精管、腹壁下动脉等均行于此层内。

③腹膜壁层 是腹前壁的最内层。

腹前壁下部的腹膜皱襞及隐窝 腹膜皱襞: 脐正中襞 5条 脐内侧襞 脐外侧襞 (腹壁下动脉襞)

腹膜隐窝: 腹股沟外侧窝 腹股沟内侧窝

腹腔脏器经腹股沟内侧窝突出为腹股沟直疝,经腹股沟外侧窝突出为腹股沟斜疝。

(二)腹前壁的血管、神经 1.血管 ①腹壁上、下动脉 ②下5对肋间后动脉 ③肋下动脉 ④4对腰动脉 ⑤旋髂深动脉

腹壁下动脉: 是髂外动脉经过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发出的分支。

腹壁下动脉的体表投影: 腹股沟韧带中内1/3交点与脐的连线。故腹膜腔穿刺应在此线的外上方,以免损伤腹壁下动脉。

腹股沟三角inguinal triangle (Hessebach三角、直疝三角) 周界: 腹壁下动脉 腹直肌外侧缘 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临床意义: 腹腔脏器经此三角(腹壁下动脉内侧)突出为腹股沟直疝。

2.腹前壁的神经 第7~12胸神经前支 髂腹下神经 髂腹股沟神经 生殖股神经

(三)腹股沟区 周界: 下界:腹股沟韧带 内侧界:腹直肌外 侧缘 上界;通过髂前上 棘的水平线

1.腹股沟管 位置: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约4~5cm。

通过腹股沟管的内容: 精索(男) 子宫圆韧带(女) 精索

腹股沟管有二口: 位置: 皮下环 (浅环) 腹环 (深环)

腹股沟管有四壁 : 前壁: 腹内斜肌 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 腹横筋膜 腹股沟镰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

2.腹股沟疝 凡器官或结构从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裂口或薄弱区脱出者,称为疝。

自腹股沟韧带上方脱出者,称为腹股沟疝。

腹股沟疝又分为: 斜 疝 直 疝

以腹壁下动脉为标志。脏器经腹壁下动脉的外侧(深环)突出者为斜疝。脏器经腹壁下动脉的内侧(直疝三角)突出者为直疝。

斜疝,脏器包在精索的3层被膜内。 直疝,疝囊在精索被膜之外。

睾丸下降至腹股沟管腹环时,向前推顶腹膜壁层形成腹膜鞘突。 睾丸下降与腹膜的关系: 睾丸下降至腹股沟管腹环时,向前推顶腹膜壁层形成腹膜鞘突。

睾丸降入阴囊以后,包绕睾丸表面的腹膜鞘突,形成睾丸固有鞘膜,鞘突的其余部分则闭锁形成鞘韧带。

睾丸下降后,如腹膜鞘突未闭,仍与腹膜腔相通,则可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或交通性鞘膜积液。由于右侧睾丸下降慢于左侧,鞘韧带闭锁时间也较晚,故右侧斜疝多于左侧。

小结: 1.Camper筋膜 Scarpa筋膜 2.腹直肌鞘 3. 经腹白线切口、腹直肌切口、阑尾手术切口分别经过的层次。 4. Hessebach三角 腹股沟管 5. 如何鉴别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腹膜腔 内容: 一、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三、腹膜间隙

一、腹膜腔的概念 腹膜腔为壁腹膜和脏腹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100~200ml)浆液。

男性腹膜腔是密闭的,女性腹膜腔间接通外界(经输卵管腹腔口、输卵管、子宫、阴道与外界相通)。

二、腹膜形成的结构 网膜 系膜 韧带 皱襞 陷窝、陷凹

(一)网膜 omentum 与胃相连的腹膜皱襞,有: 小网膜 大网膜

1.小网膜lesser omentum 为从肝门连至胃小弯和十二指肠上部的双层腹膜皱襞。又分为: 肝胃韧带 肝十二指肠韧带

肝胃韧带: 内含胃左、右血管、胃左、右淋巴结和神经等。

*肝十二指肠韧带: 内有出入肝门的三个重要管道,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和两者后方的肝门静脉。

2.大网膜greater omentum 形似围裙覆盖在空、回肠和横结肠的前面,左缘与胃脾韧带相连续。

胃结肠韧带: 自胃大弯和十二指肠上部至横结肠之间的大网膜前两层形成胃结肠韧带。内含胃网膜左、右血管、胃网膜左、右淋巴结等。

3.网膜孔和网膜囊 网膜孔: 位于小网膜游离缘后方,可容1~2指,经网膜孔可进入胃后面的网膜囊。

网膜孔的周界 : 前界: 肝十二指肠韧带 下界: 十二指肠上部

后界: 下腔静脉表面的腹膜 上界: 肝尾叶

网膜囊 omental bursa (又称小腹膜腔) 位置: 位于小网膜和胃后壁与腹后壁的腹膜之间的一个扁窄间隙,网膜囊以外的腹膜腔称大腹膜腔。

周界 : 上界: 肝尾叶和膈下面的腹膜。 下界: 大网膜前、后层的愈着处。

前壁: 小网膜、胃后壁的腹膜和胃结肠韧带。 后壁: 横结肠及其系膜以及覆盖胰、左肾、左肾上腺等处的腹膜。

左侧界: 脾、胃脾韧带、脾肾韧带。 右侧界:借网膜孔通腹膜腔的其余部分。

临床意义: 网膜囊位置较深,胃后壁穿孔或某些炎症导至网膜囊内积液,早期常局限在囊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二)系膜mesentery 与肠相连的双层腹膜皱襞,将肠管连于腹后壁,内有出入肠管的血管、神经及淋巴结等。

主要的系膜有: 肠系膜 阑尾系膜 横结肠系膜 乙状结肠系膜

肠系膜mesentery: 将空、回肠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肠系膜根: 长约15cm,从第二腰椎左侧至右骶髂关节前方。

(三)韧带ligament 为腹膜反折处形成的腹膜皱襞,多数为双层。韧带对脏器起固定作用。

(四)皱襞、隐窝和陷凹 在腹膜皱襞之间形成的凹陷称隐窝,较大的隐窝称陷凹。

1. 腹后壁的腹膜皱襞和隐窝 十二指肠上、下襞 十二指肠上、下隐窝 盲肠后隐窝 肝肾隐窝

2.盆腔的腹膜陷凹 男性:膀胱直肠陷凹 女性:膀胱子宫陷凹 子宫直肠陷凹

(五)腹膜间隙 1. 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2.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1.结肠上区的腹膜间隙 位于膈与横结肠及其系膜之间。又称为膈下间隙或肝周间隙。共有6个腹膜间隙

膈下间隙的分区: 肝上间隙: 左肝上间隙:前间隙 后间隙 右肝上间隙

肝下间隙: 右肝下间隙 (肝肾隐窝) 左肝下间隙: 前间隙 后间隙 (网膜囊)

另还有1个腹膜外间隙 — 膈与肝裸区之间。

膈下脓肿: 上述7个间隙,任何一个间隙发生脓肿均称为膈下脓肿,临床上以右肝上、下脓肿较为多见。

2. 结肠下区的腹膜间隙 4个: 左、右结肠旁沟 左、右系膜窦

结肠下区腹膜间隙的通向: 右结肠旁沟:向上通肝肾隐窝,向 下通右髂窝和盆腔。 左结肠旁沟:向下通盆腔

左系膜窦:向下通盆腔 右系膜窦:几乎封闭,窦内有感染不 易扩散。

结肠上区 内容: 一、结肠上区的动脉 二、结肠上区的器官

一、结肠上区的动脉 腹腔干及其分支:

腹腔干的分支: 1. 胃左动脉 2. 肝总动脉 3. 脾动脉

1. 胃左动脉 食管支 胃支

2. 肝总动脉 胃右A 肝固有A 左支 右支 胆囊A 胃十二指肠A 胃网膜右A 胰十二指肠上A

3.脾动脉 脾支 胰支 胃短动脉 (3~5支) 胃网膜左动脉 胃后动脉 (60%~80%)

二、结肠上区的器官 胃 十二指肠 肝 肝外胆道 胰 脾

(一)胃stomach 内容: 1.胃的位置和毗邻 2.胃的韧带 3.胃的血管、神经

1.胃的位置和毗邻 位置: 胃中等充盈时,大部分在左季肋区,小部分在腹上区。

胃的毗邻: 胃前壁邻: 肝左叶 膈 腹前壁

胃后壁邻: 左肾 左肾上腺 胰 脾 横结肠及其系膜 以上器官共同构成统称胃床。

2.胃的韧带 主要有: 肝胃韧带 胃结肠韧带 胃脾韧带

3.胃的血管、神经 动脉: 胃的动脉供应丰富,并分别在胃大、小弯形成动脉吻合弓。胃的动脉有以下6个来源

①胃左A腹腔干 ②胃右A肝固有A ③胃网膜右A胃十二指肠A ④胃网膜左A脾A ⑤胃短A 3~5支 脾A ⑥胃后A (70%左右) 脾A

胃的静脉回流: 胃的静脉多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肝门静脉系统。

(二)十二指肠 duodenum 1. 分部及毗邻 分四部; 上部 降部 水平部 升部

(1)十二指肠上部 在第1腰椎右侧,长约5cm。 十二指肠球:为溃疡的好发部位。

上部的的毗邻 前上方: 肝方叶 胆囊 下方: 胰头 后方: 胆总管 门静脉 下腔静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

(2)十二指肠降部 在在第1~3腰椎右侧,长约7~8cm 。 十二指肠大乳头 十二指肠小乳头

降部的毗邻: 前方: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方: 右肾门及右输尿 管起始部 内侧: 胰头 胆总管 外侧: 结肠右曲

(3)十二指肠水平部 横跨第3腰椎,长约10cm 。

水平部的毗邻: 上方: 胰头 后方:右输尿管 腹主动脉 下腔静脉 前方: 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A、V

(4)升部 从第3腰椎左侧上升至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长约2~3cm。

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 由连于十二指肠空肠曲与膈右脚之间的肌组织和纤维组织构成,表面包有腹膜,有固定和上提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作用。

(三)肝 liver 内容: 1.肝的位置、毗邻 2.肝的韧带 3.肝门和肝蒂

1.肝的位置、毗邻 位置: 大部分在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在左季肋区。

毗邻: 肝上面邻: 膈 腹前壁

肝下面邻: 胃前壁 食管腹段 结肠右曲 十二指肠上曲 右肾和右肾上腺

2.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 冠状韧带 三角韧带 肝圆韧带

3.肝门和肝蒂 肝门:肝下面“H”形沟的横沟称为肝门 肝蒂:出入肝门的结构合称肝蒂。

肝蒂的主要结构及位置关系: 主要结构: 肝左、右管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 肝门静脉左、右支

肝蒂主要结构的位置关系: 肝左、右管在前,汇合点最高。 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分叉点最低。 肝门静脉左、右支居后,分叉点稍低。

另外,临床上还有第二肝门和第三肝门之称(了解)。

(四)肝外胆道 包括: 左、右肝管 肝总管 胆囊 胆囊管 胆总管

1. 肝总管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由肝左、右管汇合而成,向下与胆囊管汇合而成胆总管。

2. 胆囊 gallbladder 位置: 位于肝脏下面的胆囊窝内。 功能: 贮存和浓缩胆汁。

胆囊的分部: 分四部: 胆囊底 胆囊体 胆囊颈 胆囊管

胆囊管: 3~4cm长,管径约0.3cm。其粘膜形成螺旋襞,胆结石常停留于胆囊管或Hartmann囊内。

*胆囊三角(Calot三角): 由胆囊管、肝总管和肝下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是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3.胆总管common bile duct 长约4 ~ 8cm, 管径0.6~ 0.8cm。 若管径大于1cm, 说明胆总管下段 有阻塞。

胆总管分段: 分四段: ①十二指肠上段 ②十二指肠后段 ③胰腺段 ④十二指肠壁内段

肝胰壶腹(Vater壶腹) 为十二指肠壁内段与胰管汇合形成的膨大,开口于十二指肠的乳头。

肝胰壶腹括约肌 (Oddi括约肌): 为包绕在肝胰壶腹周围的平滑肌。在胆总管和胰管末段也分别有胆总管括约肌和胰管括约肌包绕。

(五)胰 pancreas 1.分部 胰头 胰颈 胰体 胰尾

胰头被十二指肠环 绕,胰尾达脾门。

胰管开口: 主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副胰管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2. 胰的位置和毗邻 位置: 位于腹后壁,第1、2腰椎前方,横置于腹上区和左季肋区。

毗邻 : 胰头的毗邻: 上右下: 十二指肠 前面: 横结肠及其系膜 后面:胆总管 下腔静脉 右肾静脉

胰体的毗邻: 前面: 胃 后面: 腹主动脉 左肾及肾上腺 脾静脉

(六)脾 spleen 位置: 位于左季肋区, 第9~11肋的深面, 其长轴与第10肋一致。

脾的毗邻: 内侧面:中央凹陷为脾门。 内侧面与胃底、左肾、左肾上腺和胰尾等相邻。 外侧面:隆凸,贴膈。

脾的韧带: 主要有: 胃脾韧带:内含胃短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脾肾韧带:内含脾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等。

二、结肠下区 位于横结肠及其系膜与小骨盆上口之间。

(一)结肠下区的血管 1.肠系膜上动脉 2.肠系膜下动脉

1.肠系膜上动脉 起自腹腔干稍下方,在胰头后方下行,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的前面进入小肠系膜根。

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 1)空肠动脉和回肠动脉 2)回结肠动脉 阑尾动脉 3)右结肠动脉 4)中结肠动脉

2.肠系膜下动脉 平第3腰椎高度发自腹主动脉前壁,在腹后壁腹膜后面向左下方行走,分支分布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上部。

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1)左结肠动脉 2)乙状结肠动脉 3)直肠上动脉

小结: 1.胃的毗邻、动脉供应及来源。 2.Treitz韧带 3.肝蒂结构的位置关系。 4.Calot三角及胆总管分段。

边缘动脉: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在结肠内缘互相吻合形成的动脉弓称为边缘动脉。再从弓上发出直动脉入结肠壁。

腹膜后隙 内容:一、肾 二、输尿管 三、血管、神经

概 述 腹膜后隙位置:腹后壁腹膜后方 范围:上自膈,下至骶岬,两侧续腹膜外筋膜。向下续盆部的腹膜后间隙。

肾 kidney 内容: (一)肾的位置和毗邻 (二)肾蒂 (三)肾的血管 (四)肾的被膜

(一)肾的位置及毗邻 肾位于脊柱两侧,腹膜后方,紧贴腹后壁的上部。

左肾位置: 上端平第11胸椎下缘 下端平第2腰椎下缘

右肾位置: 上端平第12胸椎上缘 下端平第3腰椎上缘 第12肋跨过左肾的中部,右肾的上部。

肾门位置: 肾门平第一腰椎平面,距正中线约5cm。

肾区: 竖脊肌外侧缘与第12肋之间的部位称肾区(肋脊角)。在某些肾疾病患者,叩击或触压该区可引起疼痛。

肾的毗邻: 两肾后面:膈 腰大肌 腰方肌 腹横肌 两肾上端: 肾上腺

右肾前面邻: 肝右叶 结肠右曲 十二指肠降部

左肾前面邻: 胃 胰 空肠 结肠左曲

(二)肾门、肾蒂 肾门: 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是肾的血管、神经、淋巴管和肾盂出入肾的部位,称肾门。

肾蒂 renal pedicle: 出入肾门的结构合称肾蒂,主要结构为: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右侧肾蒂较左侧短。

肾蒂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 由前向后依次为: 肾静脉 肾动脉 肾盂 从上向下依次为: 肾动脉 肾静脉 肾盂

(四)肾的被膜 肾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内向外为: 纤维囊 脂肪囊 肾筋膜

输尿管ureter 起于肾盂,终于膀胱,长约25~30cm。

输尿管行程分部: 分三部: 腹 部 盆 部 壁 内 部

输尿管腹部: 位于腹膜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降至小骨盆上口处,左右输尿管分别跨过髂血管的前面,进入盆腔移行于盆段。

输尿管腹部在腰大肌前面中点处与睾丸血管(男)或卵巢血管(女)相交叉(血管位于输尿管前面)。

腹部的血管、神经 动脉: 腹主动脉

腹主动脉从膈的主动脉裂孔沿脊柱左前方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分为左、右髂总动脉。 其右侧邻下腔静脉。

腹主动脉的分支有: 壁 支 脏 支

1.壁支 主要有: 膈下动脉 4对腰动脉 骶正中动脉

2. 脏支 有成对的脏支和不成对的脏支。

(1)成对的脏支 有3对: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 睾丸动脉(精索内动脉) (在女性则称卵巢动脉)

(2)不成对的脏支 有3支: 腹腔干 肠系膜上动脉 肠系膜下动脉

3.肾上腺的动脉 3对 膈下动脉发出: 肾上腺上动脉 腹主动脉发出: 肾上腺中动脉 肾动脉发出: 肾上腺下动脉

腹 部 的 静 脉 主干为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inferior vena cava 组成:左、右髂总静脉在第5腰椎右侧汇合而成。 下腔静脉收集下肢、盆部和腹部的静脉。

下腔静脉的属支有: 壁支 脏支

1. 壁支 膈下静脉 4对腰静脉

2. 脏支 成对脏器和肝的静脉注入下腔静脉, 不成对脏器的静脉先汇合成肝门静脉, 入肝后再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

成对脏器 的静脉: 3对: (1)肾静脉 (2)肾上腺静脉 (3)生殖腺静脉

(1)肾静脉 renal V 左侧长于右侧。 (2)肾上腺静脉 右侧注入下腔静脉, 左侧注入肾静脉。 (3)生殖腺静脉 右侧注入下腔静脉,左侧注入肾静脉。

肝静脉hepatic V. 一般有左、中、右3条, 包埋在肝实质内, 在腔静脉沟上份(裸区)注入下腔静脉。

小结: 1.肾的位置、毗邻。 2.肾蒂结构的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