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Advertisements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健康与养生 华顺医院妇产科赵晓波医师 上海康乐缘 - 梦真养生馆 什么是健康?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 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 “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 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 。 也就是说 健康的人要有强壮的体魄和乐观向上的精.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1 三、足阳明胃经 (一)经脉循行 释: 1. 頞:鼻根部。 释: 1. 頞:鼻根部。 2. 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2. 太阳之脉:足太阳膀胱经。 3. 颐:口角后,下颌部。 3. 颐:口角后,下颌部。 4. 客主人:上关穴。 4. 客主人:上关穴。 5. 额颅:前额。 5. 额颅:前额。 6.
手太阴经脉循行图示 中焦 络大肠 沿胃口 上膈 属肺 出腋下 上肢内侧前沿 列缺 鱼 鱼际 大拇指桡侧端(少商) 食指内侧(商阳) 该经脉循行所联络的脏腑器官 : 肺 、大肠、胃、 膈、咽喉、气道 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吸、咳血、伤风、 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侧前缘痛、肩.
1 四、足太阴脾经 (一)经脉循行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释 :( 1 )白肉际:又称赤白肉际。手足两侧 阴 阳面的分界处。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2 )核骨:第一趾骨小头的头部突起。 ( 3 )踹: 指腓肠肌。 ( 3 )踹:
十二经络走向图. 手太阴肺经 寅时( 3 点至 5 点) 能量亢进 = 实证状态 体热,汗出,气喘咳嗽,痰涎多,支气管 哮喘,血液充于头部,背、肩部酸痛,肩 部肌肉紧崩,掌部疼痛不可触摸,粗咳胸 痛 能量衰退 = 虚证状态 寒栗,冷汗出,鼻炎,咽喉干燥,锁骨、胸部 疼痛,四肢末端麻木或发冷,皮肤异常,失眠,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哲学基础  元气论 元气论 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 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 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第一章 推拿基础知识.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针灸总论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第九章 外感病辨证.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 络 学 河北中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中医 经络养生.
眼针疗法的理论及应用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王鹏琴.
痹 证 (Bi Syndrome) 概念** 病因病机** 辨证** 针灸治疗** 注意事项.
46、 痹 证.
治疗学总论 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视神经萎缩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眼科 东方医院视神经疾病诊疗中心 韦企平.
健康人生 我的健康-我做主 王德瑜 教授.
第二章 腧穴总论.
一.腧穴的基本概念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任 脉 Ren Meridian.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第五章 经络.
浅表淋巴结检查.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项目九 手厥阴经络与腧穴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Jueyin, PC.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经络的现代研究概 况 南方医科大学 黄泳教授.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十巧手 常练十巧手,轻松又健康.
輕鬆又健康的十巧手.
第 二 十 二 章 阑尾炎病人的护理.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一)经脉循行 释:1.大指次指:食指。 2.两骨间:第一、二掌骨之间。 3.两筋:拇长、短伸肌腱过腕关节处。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第三章 多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 §2 边缘分布 边缘分布函数 边缘分布律 边缘概率密度.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經絡理論.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第8章 创建与使用图块 将一个或多个单一的实体对象整合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是图块。图块中的各实体可以具有各自的图层、线性、颜色等特征。在应用时,图块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对象进行操作,可以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角度将图块插入到需要的位置。 2019/6/30.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第一节 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观察总结而逐步形成的。   经络学说的形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当针刺一定部位时,会有酸胀的感觉沿着一定的径路放散,温灸时也会有热感由施灸部位向远处扩散,推拿时也会产生温热、酸麻等感觉沿一定的经路传导。 “得气” 、“行气”、“针感” “为针之要,气至而有效。”

2.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指前人在临床实 践中诊察到某一内脏或 某一部位有病时,有时 会在体表的一定部位出 现压痛等感觉,或在皮 肤上出现结节以及色泽 变化等表现。

3.腧穴功效的总结 在长期的针灸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发现了穴位并对穴位主治作用进行分类,进而发现主治范围基本相同的穴位往往有规律地排列在一条线上,如分布于胸部外上方及上肢内侧前缘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气管、咽喉和体表相应部位的疾病,因而,由腧穴功能的分类以及相互间的联系进而产生了经络的概念。

4.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古代因当时条件所限,解剖学不发达,但古人通过直观方法,对血脉、筋骨和内脏的构造和生理功能等有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联系病理现象进行推理,从而形成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形成和发展 A、关于经脉 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内经》十二经脉——《难经》奇经八脉 B、经脉与腧穴的关系 《内经》记载160个——《针灸甲乙经》发展到349个———《针灸大成》359个——清朝361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C、病候学方面:经脉辨证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十二经别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脏腑 附属结构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 奇经八脉 经络 十五络脉 络 孙络、浮络 肢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 三阴 厥阴-少阳 衰 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盛衰 阴——脏、内侧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1. 阴阳属性             盛衰  阴——脏、内侧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阳——腑、外侧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举例:  腑—阳经       手--循行至手 --- 起止部位              太        前  循行路线 3. 手足循行       阴--属脏,内侧 缘   手—上肢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足—下肢      经--经脉

手六经彩绘图

足六经彩绘图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头部 1.5寸(膀胱经) 背腰部 3寸(膀胱经) 腹部 0.5寸(肾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胸部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阴经属于脏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阳经属于腑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阴经属于脏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络于表里腑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阳经属于腑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络于表里脏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 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较广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喉等器官均有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奇经八脉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命名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除任督脉,其余六脉借道纵横交错于十二经脉 几个概念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别道而行。 ——一源三岐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任脉 督脉

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奇经八脉的腧穴 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 其它六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十五络脉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循行分布: 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 络穴别出——均走向其表里的经脉 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

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分 布 作 用 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加 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分 布 作 用 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加 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出现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 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联系。 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之正 □□□经别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合 出 入 离 经别联系简图 阳经经别入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阳经 阴、阳经别出于项部 阳经 阴经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离 阳经经脉 经别联系简图

十二经别——“六合”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称之为“六合”。 作用: 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体各部的联系更趋周密 扩大了腧穴的主治范围

十二经筋—主运动 定义: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 ——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经筋 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 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 手三阴之筋到胸膈 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作用:联结筋肉,约束骨骼,利于关节的屈伸,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及肌肉丰厚处 络 散 六阳结于头面 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 六阴结于胸腹 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十二皮部 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肤所散布的部位。 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病

经络的根结、标本 气街、四海

标本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标——上,本——下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根结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即从四肢末端流向头、胸、腹。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为结——“四根三结” 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穴之间的配合作用。

根结与标本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 位置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 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结之所。 它们反映的是十二经脉的向心性的经气输注,强调了肘膝以下诸穴的重要作用,为五输穴等特定穴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街 气街是经气汇聚通行的共同道路。 人体从上至下横分为头、胸、腹、胫四气街 特点:横向为主、上下分部、近邻脏腑、前后相连 核心内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 作用: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的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四海 海,是水流归聚之所,十二经气血象百川归海一样汇集到一定部位,由此形成了“海”的概念。 定义:水谷、气、血、髓四者的汇集所在,称为四海。 胃为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海。 四海概括了人体经气的生成、输布、聚集的四个主要部位。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相互联系,主持全身气血津液。

经络的作用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构成有机整体——中医整体观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说明病理变化 指导辨证归经 指导针灸治疗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 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 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 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 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脏腑病→经络、腧穴 经络的实证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腧穴的选取——(或选本经穴、或选表里经穴、或选同名经穴、或上病下取或下病上取、或前病后取)。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针灸方法的选用 经络、脏腑病用皮肤针扣刺皮部或皮内针进行治疗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医者通,2.病者通)。 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共之所止也。 《灵枢.经脉》云:“经络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1.医者通,2.病者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