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 动 控 制 原 理 教 学 组.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胃炎肠炎胃炎肠炎 心脏病心脏病 血管病变血管病变 夭折夭折 肾病肾病 癌症癌症 气管炎气管炎 疟疾疟疾 胃炎肠炎肺炎结核病 肺炎肺炎 结核病结核病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十大死亡原因排行榜.
Advertisements

數學社群 教學分享 和平國小 陳淑渟老師 數學社群 教學分享 和平國小 陳淑渟老師. 小一常發生的 學習困難 定位板的應用 序數的學習 困難與教學 突破 主題大綱.
健康.安全年 製作 : 黃靜怡. 安全第一,我想,這是一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話吧,說安全, 簡單的說,就是注意自己、眼睛要看、耳朵要聽,不要莽莽 撞撞的,安全是大家所期望的,而父母總是常常掛念我們, 就是希望我們能安全,畢竟,孩子是父母一輩子的牽掛,會 擔心我們的,往往就是關心我們的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
第七章 获利能力分析. 第一节 获利能力分析概述 获利能力的内涵 获利能力(盈利能力)是指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 评价方法: ①利润与销售收入之间的比率 ②利润与资产之间的比率.
【大願文教基金會】園藝治療師 黃盛璘督導、王麗玲執行. 年齡在 2 足歲以上 18 歲以下,經醫學中 心或區域醫 院鑑定為 重度、極重度 身心障礙,不具行動能 力、且不能自理生活,並持有身心障礙 手冊的新北市居民。 八里愛心教養院~服務對象.
第二十九课 致儿子书 张之洞.
回顾: 第二章 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到底完成了一件什么事? 已知输入和输出之间的物理关系,求传递函数 第三章 线性系统的时域分析法
如何陪伴孩子度過 高三歲月.
把人的生命写在教育的旗帜上 了解一个案件 欣赏一篇散文 学习一种理念 感悟一个故事.
---- 考前心理辅导讲座 郧阳科技学校 孙许俊
六大原因造成 現代人身體酸性化.
【2008年高考重庆卷】A.当冰雪皑皑之际,唯独梅花昂然绽放于枝头,对生命充满希望和自信,教人精神为之一振。
景区讲解常用方法.
與癌症很相似的病.
台灣科技之父 李國鼎 先生.
舌尖上的昭通.
班級愛心小護士訓練 臺南市東區勝利國小 健康中心.
報告人 方萱玉 100上學期教學組業務報告.
项目四 营业税 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财政金融系.
敬业·创业·乐业 ——我的成长之路 赵谦翔.
四年七班親師會 自信學習,健康成長.
国医门诊部 白癜风诊治规范及工作流程.
邰港生物科技公司參訪.
醫療旅遊.
社會發展學系 簡 介.
人物小传:杨嘉嵋,1975年出生,国家 重点四川大学本科毕业,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毕业,现为上海政法学院讲师。多次发表学术论文:《试论社会主义法治的目标和现代法治精神的培育》发表于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0年04期,《西部在引进,利用外资中应重视的问题及对策》发表于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试论毛泽东的刑法思想》发表于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美国著名主持人的十点共性》发表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08期,《我国电视法治节目的现状与提升》发表于新闻战线2008年08期。
第二章 语用的主要要素分析 第一节 语境 第二节 预设 第三节 角色 第四节 视角.
从从容容中考去.
第二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Linear Discrete-Time Control Systems
美麗的星空 陳弦希製作.
性別刻板印象.
初三8班(上) 期末总结班会.
初三(上) 期末总结班会.
计算机控制技术 第4章 计算机控制系统特性分析.
律师公司业务实务 北京市嘉润道和律师事务所 龚志忠 2011年10月21日.
一週菜單設計.
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系别:11商务流通系 班级:物流四班 组员:物四男生组.
物业管理实务 关 涛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副教授 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博士后 中国注册物业管理师资库成员
大村國小 尋根之旅.
那年我參加瑞士巴塞爾博覽會, 除了接單做貿易,還零售賣品, 以擴大出口商品的影響。
中國醫藥大學 北港分部簡報.
西安国际港务区 入区企业相关地方税收 知识培训
拒绝毒品健康成长 ——张鸿谊.
动商研究中心 让高校体育驶入快车道 --国家“学校体育”相关文件解读 2016 年 05 月 15 日.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二节 第三节 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鸟的生殖和发育.
第7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理论基础 7.1 采样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 7.2 信号的采样和保持 7.3 Z变换 7.4 脉冲传递函数
第1节 果蔬的生产与消费 第2节 果蔬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发展历程 第3节 果蔬的运销组织与渠道 第4节 果蔬运销的问题及对策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内容提要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农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知识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终极(13)班 赵树杰 许志鹏 初二(13)班.
全面推廣政府服務流程改造 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主任委員 宋餘俠 102年7月17日.
电子信息系 苏虎 《计算机仿真》第三章 连续系统的数字仿真通用算法 电子信息系 苏虎
節日狂歡轟炸耳仔.
95年度... 油品行銷事業部五股供油中心桃園煉油廠~汐止市內溝溪管線詳細路徑示意圖 紅藍綠三色線條為管線路徑 TS 2017/9/13
第3章 时域分析法 基本要求 3-1 时域分析基础 3-2 一、二阶系统分析与计算 3-3 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稳态误差分析计算.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學生:蕭允菡 巫胤漪 吳旻芬 許雅婷 黃鈺晴 藍珮文
第二章 动态系统的描述 2-1 SISO线性连续系统的动态模型 时域模型:微分方程 权函数和卷积 阶跃响应 状态方程
第7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1.
第二节 一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性能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描述函数 邹斌 上海大学 自动化系 地 址:上海市延长路149号 邮政编码: 电子邮件:
第二节 典型环节与系统频率特性 一、典型环节的频率特性 二、控制系统开环频率特性
自动控制原理 教学课件 2009年淮南师范学院 校级精品课程
自动控制原理.
第四节 控制系统性能的频域分析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 第一节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典型环节的Bode图
第七章 离散控制系统 控制系统中有一部分信号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而是一组离散的脉冲序列或数字序列,这样的系统称为离散控制系统。
台灣房價指數 台灣房屋 中央大學 2011年7月29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自动控制原理 西北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自 动 控 制 原 理 教 学 组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3) 6 — 10, 11, 12 6 — 13(选做)

课程回顾 §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6.4.1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及其解法 §6.4.2 脉冲传递函数 §6.4.3 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1) 差分定义 ① 前向差分 ② 后向差分 (2) 差分方程及其解法: ① 迭代法 ② Z变换法 §6.4.2 脉冲传递函数 (1) 定义 (2) 性质 (3) 局限性 §6.4.3 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1) 环节间有采样开关时 (2) 环节间无采样开关时 (3) 有零阶保持器时 §6.4.4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1) 推导法 (2) 利用梅逊公式

自动控制原理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第 33 讲) §6.1 离散系统 §6.2 信号采样与保持 §6.3 z变换理论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6.1 离散系统 §6.2 信号采样与保持 §6.3 z变换理论 §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2 讲)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 与稳态误差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1 s →z 映射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1 s →z 映射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 F(z)的全部极点均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 证明: — 必要性 — 充分性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1)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1)w变换及w域的劳斯稳定判裾 w 变换 设 [w] 虚轴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1)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1)w变换及w域的劳斯稳定判裾 w 变换 设 [w] 虚轴 [z] 单位圆 对应w平面 z平面单位圆 内 外 的点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2) (1) w域中的劳斯稳定判据 例1 已知离散系统特征方程 ,判定系统稳定性。 系统不稳定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3) (2) z域中的朱利 (Jurry) 稳定判据 例2 已知离散系统特征方程 ,判定系统稳定性。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3) (2) z域中的朱利 (Jurry) 稳定判据 例2 已知离散系统特征方程 ,判定系统稳定性。 系统不稳定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4) 例3 已知离散系统特征方程 ,判定系统稳定性。 系统稳定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5) 例4 离散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T=1,求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5) 例4 离散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T=1,求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解法I — w域中的Routh判据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6)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7) 解法II — z域中的朱利 (Jurry) 稳定判据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8) 例4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 T=0.25, 求使系统稳定的K值范围。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判据 (9) ① ② ③ ④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程小结 §6.5.1 s →z →w 映射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 F(z)的全部极点均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1) w域中的劳斯(Routh)稳定判据 (2) z域中的朱利 (Jurry) 稳定判据 (3) z域中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3) 6 — 10, 11, 12 6 — 13(选做)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4) 6 — 14, 15, 16 6 — 17(选做)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课程回顾 §6.5.1 s →z →w 映射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 F(z)的全部极点均位于z平面的单位圆内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1) w域中的劳斯(Routh)稳定判据 (2) z域中的朱利 (Jurry) 稳定判据 (3) z域中的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第 34 讲) §6.1 离散系统 §6.2 信号采样与保持 §6.3 z变换理论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6.1 离散系统 §6.2 信号采样与保持 §6.3 z变换理论 §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4 讲)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6.5.4 计算稳态误差的一般方法(1) 例1已知离散系统结构图,K=10, T=0.2 §6.5.4 计算稳态误差的一般方法(1) 例1已知离散系统结构图,K=10, T=0.2 求 r(t)=1(t), t, t2/2 时系统的e(∞)。 解.

§6.5.4 计算稳态误差的一般方法(2) T=0.2, K=10 Jury: 系统稳定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1) 2. 静态误差系数法 —— r(t) 作用时e(∞)的计算规律 设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1) 2. 静态误差系数法 —— r(t) 作用时e(∞)的计算规律 ( 适用于系统稳定, r(t)作用,对误差采样的线性离散系统 ) 设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2) 静态位置误差系数 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静态加速度误差系数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3)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4) 例2 稳定离散系统的结构图如图 所示,已知r(t)=2t, 试讨论 有或没有ZOH 时的e(∞)。 解.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4) 例2 稳定离散系统的结构图如图 所示,已知r(t)=2t, 试讨论 有或没有ZOH 时的e(∞)。 解. 无ZOH时 — 与 T 有关 有ZOH时 — 与 T 无关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5) 例3 已知系统结构图 (T=0.25), r(t)=2·1(t)+t, 使e(∞)<0.5, 求K范围。 解.

§6.5.4 静态误差系数法(6) 例3 已知系统结构图 (T=0.25), r(t)=2·1(t)+t, 使e(∞)<0.5, 求K范围。 判定稳定性 Jury:

§6.6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析(2) 例4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T=K=1, 求系统动态指标( σ %, ts )。 解. §6.6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析(2) 例4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T=K=1, 求系统动态指标( σ %, ts )。 解. 用长除法求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序列 h(k).

§6.6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析(3) 例4 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T=K=1, 求系统动态指标( σ %, ts )。 解.

§6.6 离散系统动态性能分析(3)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课程小结 §6.5.1 s →z →w 映射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静态误差系数法 一般方法 §6.5.4 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求F(z) → 长除法求h(k) → 按定义确定s, ts 。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4) 6 — 14, 15, 16 6 — 17(选做)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5) 6 — 19, 21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课程回顾 §6.5.1 s →z →w 映射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5.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6.5.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静态误差系数法 一般方法 §6.5.4 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求F(z) → 长除法求h(k) → 按定义确定s, ts 。

自动控制原理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第 35 讲) §6.1 离散系统 §6.2 信号采样与保持 §6.3 z变换理论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6.1 离散系统 §6.2 信号采样与保持 §6.3 z变换理论 §6.4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6.5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6.6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5 讲) §6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

离散系统校正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1) 连续域设计—离散化方法 离散域设计方法 §6.7.1 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数字校正法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1) 连续域设计—离散化方法 离散系统校正 数字校正法 离散域设计方法 z 域根轨迹法 w域频率校正法 §6.7.1 数字控制器的脉冲传递函数

§6.7.2 最少拍系统设计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2) 最少拍系统:典型输入作用下,能在有限拍内结束响应过程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2) §6.7.2 最少拍系统设计 最少拍系统:典型输入作用下,能在有限拍内结束响应过程 且在采样点上无稳态误差的系统。 (1) 典型输入的统一描述 G(z)中无单位圆上或外的 点,若有,需在 的零点中包含 零极 设计条件: 设计原则: 选择F(z) ,使系统经最少拍后能在采样点上准确跟踪典型输入, 由此确定满足条件的GD(z)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3) 依最少拍系统设计原则,应有 要求: 选择F(z)的标准: F(z)的全部极点均应位于z平面原点处。

(2) 最少拍系统设计步骤 ① 求G(z) — 设G(z) 没有在单位圆上及外的零、极点 ② 针对特定的典型输入选择 Fe(z) ③ 确定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4) (2) 最少拍系统设计步骤 ① 求G(z) — 设G(z) 没有在单位圆上及外的零、极点 ② 针对特定的典型输入选择 Fe(z) ③ 确定 ④ 写出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5) 最少拍系统设计结果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6) 例1 系统如图(T=1), 针对r(t)=1(t)、t 分别设计最小拍控制器 GD(z)。 解.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6) 例1 系统如图(T=1), 针对r(t)=1(t)、t 分别设计最小拍控制器 GD(z)。 解. — 无单位圆上、外的零极点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7) 利用设计结果,针对 进行设计 选 计算演示

§6.7 离散系统的数字校正(8) 若针对 进行设计 选

第六章小结(1) 2 z变换 1. 离散系统概念:系统中有一处或几处信号是脉冲串或数码 采样 必要条件: Shannon定理 复现 零阶保持器 定义: 常见函数的z变换 2 z变换 z变换的基本定理 z变换方法 (级数求和法,查表法) z反变换 (长除法,查表法,留数法) z变换的局限性

第六章小结(2) 3 离散系统的数学模型 (1) 差分方程及其解法 (2) 脉冲传递函数 (定义,性质,局限性) (3) 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2) 脉冲传递函数 (定义,性质,局限性) (3) 开环脉冲传递函数 (4) 闭环脉冲传递函数 (1) 环节间有采样开关时 (2) 环节间无采样开关时 (3) 有零阶保持器时 (1) 推导法 (2) 利用梅逊公式 差分定义 (前/后向差分) 差分方程及解法 (迭代法,z变换法)

第六章小结(3) 4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5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例题 (1) s →z →w 映射 4 离散系统的稳定性与稳态误差 (2) 离散系统稳定的充要条件 (3) 离散系统的稳定判据 w域中的劳斯(Routh)稳定判据 z域中的朱利 (Jurry) 稳定判据 z域中的根轨迹法 (4) 离散系统的稳态误差 静态误差系数法 一般方法 5 离散系统的动态性能分析 例题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5) 6 — 19, 21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6) 7 — 1, 4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第 36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7.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 及非线性特性的利用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6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1概述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1) §7.1.1 非线性现象的普遍性 非线性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非线性系统的运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1) §7.1概述 §7.1.1 非线性现象的普遍性 非线性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 非线性系统的运动形式多样,种类繁多 线性系统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近似描述 §7.1.2 典型非线性特性 (演示) 饱和 死区(不灵敏区) 间隙 继电特性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2) §7.1.3 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特殊性 §7.1.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小扰动线性化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2) §7.1.3 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特殊性 不满足叠加原理 — 线性系统理论原则上不能运用 稳定性问题 — 不仅与自身结构参数,且与输入,初条件 有关,平衡点可能不惟一 nonlinear1 自振运动 — 非线性系统特有的运动形式 nonlinear6 频率响应的复杂性 — 跳频响应,倍/分频响应,组合振荡 (混沌) §7.1.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小扰动线性化 非线性系统研究方法 仿真方法 相平面法 描述函数法 波波夫法 反馈线性化法 微分几何方法 全数字仿真 半实物仿真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3) 非线性特性的定性分析 非线性特性 等效K* 对系统的 影响 举 例 死区 继电特性 振荡性↓,s↓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3) 非线性特性的定性分析 饱和 死区 继电特性 非线性特性 等效K* 对系统的 影响 振荡性↓,s↓ 滤除小幅值干扰 抑制系统发散 稳态误差ess ↑ 限制跟踪速度 容易导致自振 举 例 晶体管特性 电动机,仪表 开关特性

§7.2 相平面法(1)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相平面: 相轨迹: 由系统变量及其导数(如 ) §7.2 相平面法(1)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相平面: 由系统变量及其导数(如 ) 构成的用以描述系统状态的平面。 相轨迹: 系统变量及其导数随时间变化 在相平面上描绘出来的轨迹。 例1 单位反馈系统

(2) 相轨迹的性质 §7.2 相平面法(2) 运动方向 设系统方程为: 顺时针运动 通过横轴时 ,以90°穿越 x轴 奇点 (平衡点) : §7.2 相平面法(2) (2) 相轨迹的性质 设系统方程为: 上半平面 — 向右移动 下半平面 — 向左移动 顺时针运动 运动方向 通过横轴时 ,以90°穿越 x轴 奇点 (平衡点) : 相轨迹上斜率不确定的点 对于线性定常系统,原点是惟一的平衡点。

§7.2 相平面法(3)

§7.2 相平面法(4) (3) 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演示)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中心点 鞍 点 稳定的 焦点 §7.2 相平面法(4) (3) 二阶系统的相轨迹 (演示)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极点分布 奇点 相迹图 中心点 鞍 点 稳定的 焦点 不稳定 的焦点 稳定的 节点 不稳定 的节点

§7.2 相平面法(5) 例3 设系统方程为 , 求系统的平衡点xe,并判定平衡点附近相轨迹的性质。 解 令 线化 特征 方程 不稳定焦点 §7.2 相平面法(5) 例3 设系统方程为 , 求系统的平衡点xe,并判定平衡点附近相轨迹的性质。 解 令 线化 不稳定焦点 特征 方程 鞍点

利用二阶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分析一类非线性系统 §7.2 相平面法(6) 利用二阶线性系统的相轨迹分析一类非线性系统 例5 系统方程为 ,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 解 奇点 特征 方程 稳定焦点 极点 鞍点 开关线

§7.2 相平面法(7) 例6 系统方程为 ,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 解 奇点 特征 方程 极点 开关线 —— 划分不同线性区域的边界线 §7.2 相平面法(7) 例6 系统方程为 ,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 解 奇点 特征 方程 中心点 极点 中心点 开关线 —— 划分不同线性区域的边界线 平衡线(奇线) —— 不同区域的相轨迹相互影响而产生

课程小结 §7.1概述 §7.2 相平面法 §7.1.1 非线性现象的普遍性 §7.1.2 典型非线性特性 §7.1.3 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特殊性 §7.1.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7.2 相平面法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2) 相轨迹的性质 (运动方向,奇点,奇线,开关线) (3)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分析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由响应)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6) 7 — 1, 4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7) 7 — 6, 7, 8 (全部选做)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第 38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7.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 及非线性特性的利用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7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2 相平面法

课程回顾 §7.1概述 §7.2 相平面法 §7.1.1 非线性现象的普遍性 §7.1.2 典型非线性特性 §7.1.3 非线性系统运动的特殊性 §7.1.4 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分析方法 §7.2 相平面法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2) 相轨迹的性质 (运动方向,奇点,奇线,开关线) (3)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分析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由响应)

§7.2 相平面法(9) 例1 系统如右,已知 ,确定开关线方程,奇点 位置和类型,绘制相平面图。 解 线性部分 非线性部分 综合点 §7.2 相平面法(9) 例1 系统如右,已知 ,确定开关线方程,奇点 位置和类型,绘制相平面图。 解 线性部分 非线性部分 开关线方程 综合点

§7.2 相平面法(10) 区域 运动方程 奇点 特征方程 极点 奇点性质 奇 点 类 型 相轨迹 响应 中心点 中心点 水平线 §7.2 相平面法(10) 区域 运动方程 奇点 特征方程 极点 奇点性质 奇 点 类 型 中心点 中心点 水平线 相轨迹 以 为中心的圆 以 为中心的圆 响应

§7.2 相平面法(11) 例2 系统如右, , ,分别讨论系统运动。 解 线性部分 非线性部分 比较点 整理 在 I 区: §7.2 相平面法(11) 例2 系统如右, , ,分别讨论系统运动。 解 线性部分 非线性部分 比较点 开关线方程 整理 在 I 区: 抛物线方程 同理在 II 区: 当 时,开关线为:

§7.2 相平面法(12) ( I ) ( II ) 系统方程 相轨迹图 开关线

§7.2 相平面法(13) §7.2.2 绘制相平面的等倾斜线法 等倾斜线 —— 相轨迹斜率为常数的曲线 系统方程 §7.2 相平面法(13) §7.2.2 绘制相平面的等倾斜线法 等倾斜线 —— 相轨迹斜率为常数的曲线 系统方程 例3 系统方程 ,用等倾斜线法绘制系统相轨迹图。 解 等倾斜线方程

§7.2 相平面法(14)

§7.2 相平面法(15) 例4 系统如右,在 平面上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运动。 线性部分 解 非线性部分 比较点 整理

§7.2 相平面法(16)

§7.2 相平面法(17) 极限环 —— 对应二阶非线性系统的周期运动 各类极限环 稳定的极限环 不稳定的极限环 半稳定的极限环

§7.2 相平面法(18) 例5 系统如右,在 平面上分析系统的自由响应运动。 线性部分 解 非线性部分 比较点 整理

§7.2 相平面法(19)

§7.2 相平面法 课程小结 §7.2.2 绘制相平面的等倾斜线法 §7.2.3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2) 相轨迹的性质 (运动方向,奇点,奇线,开关线) (3)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分析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由响应) §7.2.2 绘制相平面的等倾斜线法 §7.2.3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7) 7 — 6, 7, 8 (全部选做)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8) 7 — 9, 10

§7.2 相平面法 课程回顾 §7.2.2 绘制相平面的等倾斜线法 §7.2.3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7.2.1 相平面的基本概念 (1) 相平面和相轨迹 (2) 相轨迹的性质 (运动方向,奇点,奇线,开关线) (3) 线性二阶系统的相轨迹(分析一类非线性系统的自由响应) §7.2.2 绘制相平面的等倾斜线法 §7.2.3 非线性系统的相平面分析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第 38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7.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 及非线性特性的利用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8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3 描述函数法

§7.3 描述函数法(1) §7.3.1 描述函数基本概念 (1) 周期函数 y(t) 的富氏级数展开

§7.3 描述函数法(2) (2) 描述函数定义 输入: 输出基波: 描述函数N(A)的定义: 理想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 描述函数 演示

§7.3.2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一般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 理想继电特性: 死区继电特性: 纯滞环继电特性: §7.3.2 非线性特性的描述函数 一般继电特性的描述函数: 理想继电特性: 死区继电特性: 纯滞环继电特性: 一般而言,描述函数 N(A)是A的函数,与频率w无关 非线性环节为单/非单值函数时,N(A)是实/复数,虚部为/不为0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1) 1 基本假设 2 稳定性分析 3 的绘制及其特点 例1 理想继电特性的负倒描述函数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1) 1 基本假设 ① 结构上:N(A), G(j) 串联 ② N(A)奇对称,y1(t)幅值占优 ③ G(j)低通滤波特性好 2 稳定性分析 不包围 稳定 包围 则系统 不稳定 相交于 可能自振 3 的绘制及其特点 例1 理想继电特性的负倒描述函数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2) 3 的绘制及其特点 例2 纯滞环继电特性的负倒描述函数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3) 4 自振分析 (定性) 穿入 不是自振点 穿出 的点 是自振点 相切于 对应半稳定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3) 4 自振分析 (定性) 穿入 不是自振点 穿出 的点 是自振点 相切于 对应半稳定 的周期运动 演示

自振分析 (举例)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4) 演示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4)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4) 自振分析 (举例) 演示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4)   自振分析演示:(在Matlab5.3下运行) 启动Matlab5.3\File\Set Path\Browse\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自控课件53\确定\ok ; 在命令窗口运行 zkyla ; 进入非线性描述函数自窗口 ; 按结构图中的非线性、线性和延迟环节参数输入,得自振参数A=3.99, w=2.15。 自振的Simulink 仿真 (在Matlab6.5下运行) 启动Matlab6.5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mbook ; 在命令输入一般继电特性参数 M=1, h=1, m=0.95 在当前目录窗口中选择 nonlinear8.mdl 并运行之; 在结构图中设置非线性、线性和延迟环节参数; 信号源参数选择: Pluse Width =0.11 收敛 Pluse Width =0.115 自振 Pluse Width =10.115 自振

课程小结 1.描述函数的概念、定义 2.描述函数分析方法 (1)基本假设 (2)稳定性分析 (3)自振分析 ① 结构上:N(A), G(j) 串联 ② N(A)奇对称,y1(t)幅值占优 ③ G(j)低通滤波特性好 (1)基本假设 不包围 包围 相交于 则系统 稳定 不稳定 可能自振 (2)稳定性分析 穿入 穿出 相切于 不是自振点 的点 对应半稳定 的周期运动 是自振点 (3)自振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8) 7 — 9, 10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9) 7 — 11, 12, 14, 15 7 — 16, 17(选做)

课程回顾 1.描述函数的概念、定义 2.描述函数分析方法 (1)基本假设 (2)稳定性分析 (3)自振分析 ① 结构上:N(A), G(j) 串联 ② N(A)奇对称,y1(t)幅值占优 ③ G(j)低通滤波特性好 (2)稳定性分析 不包围 包围 相交于 则系统 稳定 不稳定 可能自振 (3)自振分析 穿入 穿出 相切于 不是自振点 的点 对应半稳定 的周期运动 是自振点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3) 4 自振分析 (定性) 穿入 穿出 相切于 不是自振点 的点 对应半稳定 的周期运动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3) 4 自振分析 (定性) 穿入 穿出 相切于 不是自振点 的点 对应半稳定 的周期运动 是自振点 演示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第 39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1 非线性控制系统概述 §7.2 相平面法 §7.3 描述函数法 §7.4 改善非线性系统性能的措施 及非线性特性的利用

自动控制原理 (第 39 讲) §7 非线性控制系统分析 §7.3 描述函数法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5) 4 自振分析 (定量) 自振必要条件: 演示 例1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M=1),求自振参数。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5) 4 自振分析 (定量) 自振必要条件: 例1 分析系统的稳定性(M=1),求自振参数。 解 作图分析, 系统一定自振。 由自振条件: 得: 比较实/虚部: 演示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6) 例2 系统如右,欲产生 的周期信号, 试确定K、t 的值。 演示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6) 例2 系统如右,欲产生 的周期信号, 试确定K、t 的值。 分析:可以调节K, t 实现要求的自振运动。 解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6)   自振分析演示:(在Matlab5.3下运行) 启动Matlab5.3\File\Set Path\Browse\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自控课件53\确定\ok ; 在命令窗口运行 zkyla ; 进入非线性描述函数自振分析窗口 ; 非线性部分(理想继电特性)参数:M=1 线性部分参数  K=9.93, z=[ ], p=[0 -1 –2] 延迟环节参数 t=0.322 得自振参数 A=4, w=1。 自振的Simulink 仿真 (在Matlab6.5下运行) 启动Matlab6.5 (可直接按“演示”运行)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mbook ; 在命令输入一般继电特性参数 M=1 在当前目录窗口中选择 nonlinear6.mdl 并运行之; 在结构图中设置非线性、线性和延迟环节参数; 实际自振幅值 A=4.182, w=2p/45/7=0.98 线性部分参数: K=9.93, z=[ ], p=[0 -1 –2] 延迟环节参数: t=0.322 得自振参数: A=4, w=1。 代入 比较模和相角得 演示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7) 例3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右图所示, 自振时,调整K使 。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7) 例3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右图所示, 已知: 自振时,调整K使 。 求此时的K值和自振参数(A,w)以及输出振幅Ac。 (2)定性分析K增大后自振参数(A,w)的变化规律。 解(1) (2) 依图分析: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8) 解 先将系统结构图化为典型结构 已知: 例4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右图所示,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8) 例4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右图所示, 已知: 时,系统是否自振? 确定使系统自振的K值范围;求K=2时的自振参数。 (2) G3(s)=s 时,分析系统的稳定性。 解 先将系统结构图化为典型结构 解法I 等效变换法 解法II 特征方程法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9) 例5 非线性系统结构图如右图所示,用描述函数法说明系统是否自振,并确定使系统稳定的初值(A)范围。 解 将系统结构图等效变换,求等效G*(s)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10) G*(jw) 从稳定区穿到不稳定区的点 — 不是自振点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10) G*(jw) 从稳定区穿到不稳定区的点 — 不是自振点 分析可知:使系统稳定的初始扰动范围为 令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11) 例6 非线性系统如图所示, 分析系统是否存 在自振;若存在自振,确定输出端信号c(t)的振幅和频率。 解 将两非线性环节等效合并,结构图化为 依自振条件 比较虚实部

§7.3.3 用描述函数法分析非线性系统(12) 分析可知:系统存在自振

§7.4 非线性特性的改造和利用 §7.4 .1 利用线性部分改造非线性 §7.4 .2 利用非线性特性改造非线性 §7.4 非线性特性的改造和利用 §7.4 .1 利用线性部分改造非线性 例1 改变线性部分的参数 例2 用局部反馈消弱非线性特性的影响 演示 §7.4 .2 利用非线性特性改造非线性 例3 饱和 + 死区 演示 例4 间隙特性的改造 §7.4 非线性特性的改造和利用 1 用线性部分包围非线性环节以改造非线性特性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mbook\nonlinear12.mdl 2 用非线性环节改造非线性,使之线性化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mbook\nonlinear9.mdl 3 用非线性环节改善系统的性能(测速反馈+死区) E:\卢京潮专用\自动控制原理课程专用目录\mbook\nonlinear10.mdl §7.4 .3 非线性特性的利用 例5 为特定目的引入非线性环节 演示 例6 在测速反馈中引入死区

自动控制原理 本次课程作业(39) 7 — 11, 12, 14, 15 7 — 16, 17(选做)

自动控制原理 (第 40 讲) 课程总复习

自动控制原理 各章概念融会贯通 解题方法灵活运用

课程总复习(1) 一. 综合题(例1) 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所示 一. 综合题(例1) 单位反馈的最小相角系统,开环对数幅频特性如图所示 1 写出 G(s) 表达示,确定 K=?, wn=?。 解 2 欲使闭环系统 x=0.707,K应取多大? 解

课程总复习(2) 3 画出K=0→∞时系统的根轨迹, 确定K=0.5时闭环极点的位置。 解 画出系统根轨迹 4 K =0.5时,计算系统动态指标(tp, s, ts)。 解 5 K =0.5时, 计算 r(t)=1(t),t 时的 ess。 解

课程总复习(3) 6 概略画出相应的对数幅频曲线j(w)和幅相特性曲线G(jw)。 7 计算相应的相角裕度 g 和幅值裕度 h 。 解 8 计算相应的闭环频率指标(wr, Mr, wb)。 解

课程总复习(4) 9 时,计算系统的稳态输出cs(t)。 解

课程总复习(5) 10 采用测速反馈控制,分析当t=0→∞变化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解 绘制根轨迹, 可见系统稳定,t↑ → x↑ → s%↓ 可见 t↑ → ess↑

课程总复习(6) 注:L0(w),Lc(w),L(w)三者之中知其二,可定其三。 11 为提高系统在 r(t)=t 作用下的稳态精度,增加了K值,此时相应的Lo(w)曲线如图所示。要求在保持给定w0 、 K值的条件下,提高相角裕度g, 确定采用何种串联校正方式;绘制校正示意图,讨论校正后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解 采用迟后-超前校正(步骤如图所示) 低频段: 保持K值,可使ess满足要求; 中频段: 保持wc,提高g,可改善系统动态性能; 高频段: 高频段被抬高,系统抗高频干扰的能力有所降低。 注:L0(w),Lc(w),L(w)三者之中知其二,可定其三。

课程总复习(7) 12 采用离散控制方式,对偏差进行采样,采样周期T=1,分别讨论有或 没有ZOH 时K的稳定范围,以及单位斜坡作用下系统的稳态误差e(∞)。 解 (1) 无ZOH时

课程总复习(8) 解 (2) 有ZOH时

课程总复习(9) 13 在系统前向通路中串入一个纯滞环继电特性,-1/N(A)曲线如图,试确定: (1) 系统是否会自振?是否一定自振? (2) 当 M=h=K=1, 时系统的自振参数(A, w); (3) 讨论增大 K 或加入延时环节时(A,w)的变化趋势。 解 (1) 画出G(jw) , 可见系统一定自振。 (2) 实部 (3) 虚部

课程总复习(10) 二. 关于系统稳定性的判定方法 例2 已知系统结构图,判定其稳定性。 解 解法一 Routh判据 使系统稳定的参数范围:

课程总复习(11) 解法二 根轨迹法 例2 已知系统结构图,判定其稳定性。 解 绘制根轨迹: ① 实轴上的根轨迹 ② 渐近线 ③ 起始角 ④ 与虚轴交点 实部 虚部 使系统稳定的参数范围:

课程总复习(12) 解法三 奈氏判据 解 令

课程总复习(13) 解法四 对数判据 解 作 Bode 图:

课程总复习(14) 三. 关于性能分析方法 例3 已知系统结构图,讨论当K1, K2,和b 方法一 时域分析法 三. 关于性能分析方法 例3 已知系统结构图,讨论当K1, K2,和b 各自分别变化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方法一 时域分析法 解 (基本不变)

课程总复习(15) 例3 已知结构图,讨论当K1, K2 和b 各自分别变化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解 (不变)

课程总复习(16) 方法二 根轨迹法 解 (基本不变)

课程总复习(17) 方法三 频域法 解 低频段 振荡加剧 高频段↑,抗高频干扰能力↓ 低频段 低频段不变 不变 转折频率右移 转折频率右移 方法三 频域法 解 低频段 振荡加剧 高频段↑,抗高频干扰能力↓ 低频段 低频段不变 不变 转折频率右移 转折频率右移 高频段↑,抗高频干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