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蘭遮城日誌》 有關Taccariangh(搭加里揚) 社址及其遷徙之初探 作者簡炯仁 第四組 許湘羚、陳榮欣、廖輝煌
一、前言 ■高雄平原到底有沒有平埔族? 縱使文獻資料沒有明確記載,然而不但當地還保存一些「番」地名,甚至口碑也歷歷如繪陳述著當地的平埔族。 一、前言 ■高雄平原到底有沒有平埔族? 縱使文獻資料沒有明確記載,然而不但當地還保存一些「番」地名,甚至口碑也歷歷如繪陳述著當地的平埔族。 一百多年前 伊能嘉矩採集到有關「大傑顛社(Tapuyen)」及「阿加社」平埔族的口碑,說明該二社群原先居住於高雄平原,鄭氏治台時期因遭到漢人壓迫曾經遷移過,「阿加社」遷到屏東平原,「大傑顛社」則遷往高雄縣旗山地區。這些口碑在在說明鄭氏治台以前,高雄平原曾經住有一批平埔族。 根據《熱蘭遮城日記》的紀錄,亦說明高雄平原北部濱海地區,曾經住有一個相當強大的平埔族社群,叫做「搭加里揚」,後來遭到荷蘭人的討伐而遷移過。
■為何1647-1656年的荷蘭資料都沒有當地平埔族的任何紀錄? 《熱蘭遮城日記》有關「搭加里揚」的紀錄,與伊能嘉矩採集到有關「大傑顛社」的口碑有諸多雷同之處,但1647-1656的〈台灣番社戶口表〉裡,整個高雄平原都無任何「番社」戶口資料,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本文擬先陳述伊能嘉矩所採集到有關「大傑顛社」的口碑,再解析《熱蘭遮城日記》中有關「搭加里揚」的紀錄,並參考相關資料及筆者的田野調查資料,期能重新建構高雄平原平埔族的歷史。
二、有關高雄平原北部濱海地區平埔族的口碑 ■伊能嘉矩的田野調查 時間:1897年8月17日地點:屏東內埔鄉老埤 對象:潘乾坤 Taipuyen社,漢人稱之為大傑顛社,原來住於維新里的大社及下社(稱為Peita),明鄭時代遭到鄭氏部將的討伐,退到大岡山後面的尖山附近,後來又被閩人驅逐,少數人留居當地,大部分的族人則遷往羅漢門的地方,住在蕃薯寮的西北側番仔寮,最後則又遷到其東南側的口隘、中隘、尾隘等地。 ※維新里大社及下社(稱為Peity),即今高雄縣路竹鄉的大社、下社(現已廢村)一帶。
■相關資料 「旗尾山人」於〈番薯寮管內新港卓猴及ぴ大傑巔社熟番の移居及ぴ沿革〉一文中指出,「大傑顛社」原住於大湖街附近的海邊彼達(Pe-ta)之地,亦即茄萣鄉海邊,於鄭氏治台之後才被迫遷移到旗山地區。 ※縱合上引口碑,「大傑顛社」原先是居住於高雄平原北部濱海地區,於鄭氏家族治台時期遭漢人欺凌才遷到旗山地區。就地理環境言,茄萣鄉海邊與路竹鄉為「堯港內海」潟湖的兩岸,應同屬於同一地區。
三、《熱蘭遮城日記》中有關「搭加里揚」的紀錄 ■第一次遠征 1634年11/6 中尉率領那群士兵順利回來此地(熱蘭遮城),報告說,昨天近中午時,南邊桌山(de Tafel)附近與搭加里揚(Taccaareyan)的野人交鋒,估計他們的人數約有150到200人,……他們立刻通通逃走了。
■第二次聖誕節之役 ■第二次聖誕節之役 1635年12/22 (荷蘭人)繼續去討伐搭加里揚,這個村落位於大員12浬到13浬,有400到500個新港人會同500個荷蘭軍隊去討伐。這個村落也被夷為灰燼。 1636年2/4 按照跟麻豆社締約的條件,跟搭加里揚……各社締定同樣的條約。因此公司領域的邊界,南邊擴張到熱蘭遮城以南15浬,北邊直到華武龍…東邊直到 一天半路程的山區。
四、「搭加里揚」為位於高雄平原的平埔族 ■「搭加里揚」應位於「堯港」以東,現今路竹鄉一帶 1635年12/22的記錄更明確記載,「搭加里揚」即位於大員12到13浬的地方。若以古荷蘭海浬等於現今一國際海浬(1.852公里)計算,等於22.2到24.1公里,相當於「台一線」台南到高雄路竹與北嶺旗之間。換言之,「搭加里揚」位於台南市安平以南約22.2到24.1公里處,亦即位於高雄縣路竹鄉一帶。 《熱蘭遮城日記》、《巴達維亞日記》、《荷蘭統治下的福爾摩沙》所提及當年荷蘭人進攻「搭加里揚」行軍的情形,由「大員」到「搭加里揚」約走了「二天的路程」。以此推估「搭加里揚」的位置約在台南縣新市鄉南方不到30公里,大約是現今高雄縣湖內、路竹鄉一帶。
■「搭加里揚」應與「新港社」仳鄰而居 由於「搭加里揚」曾越界侵佔「新港社」南部的廣大土地,二者因而交惡,才有1636年11/4《日記》中所載,荷蘭「中尉按照他們的法權,界定他們的界址,欲以平息他們的爭端。」,「結果圓滿」。因此推論,「搭加里揚」應與「新港社」仳鄰而居。
■「搭加里揚」是一個遠比麻豆社擁有更多人口、勢力更強大的部落 荷蘭人征討原住民所出兵力端視部落人口而定,第二次聖誕節之役出動五百個士兵,加上四、五百個新港社人,共計約一千,這是治台時期罕見的出兵記錄。荷蘭人(1636 11/23)也帶領五百名去討伐擁有一千三、四人的麻豆社,由此可見,「搭加里揚」是一個遠比麻豆社擁有更多人口、勢力更強大的部落。
摘錄2000年沈建德出版 FAX:08-753-6335臺灣血統真相地圖 新港社 堯港 搭加里揚社群 放索仔社
大窩灣社 新港社 赤崁社 Caccam 塔樓社Zoatalau 堯港(漁夫灣)Vissers baeij 武洛社Vurrak 大傑顛社Tapuyen 阿猴社Akau 根據古荷蘭航海圖說明漁夫灣(Vissers baeij)即是堯港,漁夫島(de Vissers Caep)即現今頂茄萣到下茄萣一帶。 上淡水社Tapoyen 下淡水社Marun 力力社Riri 放索仔pangsoja
五、搭加里揚社的遷移 荷蘭兩次討伐「搭加里揚」的原因 五、搭加里揚社的遷移 荷蘭兩次討伐「搭加里揚」的原因 「搭加里揚社」是一個領域廣大而且北與新港社群毗鄰的強大社群,該社群曾經恃強「侵奪新港社人很大數目的土地」二者因而交惡而引起衝突,並曾殺害數名新港社族人,新港社曾與蕭壟社聯軍攻打過「搭加里揚」卻無法得逞,因此新港社族人不得不仰賴荷蘭人代為報仇,而荷蘭人則藉此機會拉攏新港社人。
第一次:1634年11月6日 由一個荷蘭中尉率領七十個荷蘭士兵加上新港社族人由「堯港」登陸,行軍到「南邊桌山附近」就與「搭加里揚」人交鋒,雖然勝利擊退,殺了五個人又傷了約二、三十人後認為搭加里揚人強壯高大,一遇到就是一、二百人,他們勢必是人口眾多勢力強大的族群,因此不敢直搗龍穴,班師回大員。
第二次:1635年的聖誕節前 荷蘭人又與新港人對「搭加里揚」進行更大規模的聯合軍事行動,由荷長官親自領軍,出動一仟人兵力,原依上次採取海路由堯港登陸,卻因天候關係改採陸路。荷蘭人優勢的武力將這個「距離新港社兩天路程」的「搭加里揚」制服。 荷蘭人雖將這個村落「夷成灰燼」,却並沒採取屠村滅族行動。「搭加里揚」人雖沒被滅族但也沒有返回舊地重建家園則是往東逃往大、小崗山以東的山區避難。
荷蘭人打敗搭加里揚後的收獲 與「搭加里揚」「下淡水」「大木連」(Tapoliang)「塔樓」(Zoatalau) 簽訂「按照跟麻豆締定的條件」。 1647年以後「下淡水」「大木連」與「塔樓」各社同列於Verrovorong(麻里麻崙) ,為位於由「放索仔」登陸為捷徑的屏東平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統治領域得以往南擴張進入屏東平原。
1635年「聖誕節之役」後對南台灣族群的影響 「搭加里揚」及其鄰近的村落依照合約就範。 南方各社也都怕遭遇如「搭加里揚」同樣的命運,紛紛向荷蘭治台當局求和南方強大的「放索仔」也懾服求和。 1635「聖誕節之役」之前「搭加里揚」為位於「距離新港社約有兩天的路程」由堯港登陸,為到達該地捷徑,以及「桌山附近」為必經之地的高雄平原,但是該役之後「搭加里揚及其鄰近村落」即變為以「放索仔」登陸為到該社捷徑,為位於「傀儡山」西邊靠近屏東平原的地方。
荷蘭將「大員」以南的平埔族分成三大族群 「搭加里揚社群」包含「搭加里揚」「大木連」「萬丹」「(下) 淡水」「塔樓」等社以東港溪為界屬港西里。 「放索社群」位於搭加里揚南方的七個村落,距海不遠且人口眾多,含「放索」「茄藤」「力力」三社 ,以東港溪為界屬港東里。 「Dolatok社群」五個村落即位於現今大鵬灣以北附近,其北境可能包括現今高雄縣林園鄉及高雄市小港區一帶,其南則與「放索社」毗鄰而居。
六、「Taccariangh搭加里揚」與口碑中的「Tapuyen大傑顛社」 ■〈番社戶口表〉記載 1647~1656年的〈番社戶口表〉裡整個高雄平原都無任何「番社」戶口資料,顯示不僅這個「聖誕節之役」「被夷成灰燼」的村落並無返回原地重建家園,甚至整個Taccariangh都已經搬離高雄平原,否則荷蘭人不可能將這個人口眾多、勢力龐大的部落遺漏不記,之後荷蘭人要訪問Taccariangh社群,則改由Pangsoja(放索仔)登陸,而不是「聖誕節之役」以前由「堯港」登陸,此一改變顯示該社群已遷移至位於「傀儡山」(佳里苑)西邊靠近屏東平原,亦即下淡水溪兩岸。由資料顯示「堯港」在「大員」以南,Taccariangh應位於「堯港」以東,亦即位於現今之高雄縣路竹鄉一帶。
■伊能嘉矩田野調查 又根據伊能嘉矩在1897年在屏東內埔鄉老埤所採集到的口碑,有關「Tapuyen大傑顛社」社群遷徙的路線顯示,Tapuyen大傑顛社群原居於維新里大社、Peita下社之地,亦即現今之高雄縣茄萣、湖內、及路竹鄉的大社、Peita下社(已廢村)一帶。 又口碑述說鄭成功治台時,又遭受到鄭氏討伐,經由高雄縣燕巢鄉,首先遷移到尖山,部分族人留置形成「尖山仔社」,後來又遭到閩人的驅趕終而經由深水、嶺口退到旗山地區。Tapuyen大傑顛社出現在文獻就是「羅漢內、外門山」,「雍正5~12年臺灣輿圖」也將該社標示在現今旗山鎮溪洲番社一帶。該地隔著楠梓仙溪與港西上里的「Zoatalau塔樓社」相為毗鄰,就地理位置而言,旗山鎮溪洲其實屬於下淡水溪西岸的屏東平原北端。而Zoatalau塔樓社、(下)淡水、Tapoliang大木連為Taccariangh的一個分社。Taccariangh搭加里揚社群即由Zoatalau塔樓、Marun下淡水、Tapoliang大木連、Panenda萬丹(疑似)所組成。
■筆者簡炯明的田野調查 根據筆者簡炯明的田野調查發現,往昔Zoatalau塔樓社分佈地區為目前高雄縣的田寮、燕巢、大樹鄉北部,以及屏東縣里港鄉塔樓,都有Zoatalau塔樓社特殊的「石頭公」信仰。這調線狀的Zoatalau塔樓社分佈地點和口碑中的Tapuyen大傑顛社遷徙的路徑頗多重疊之處,也可能採取同一路線。,準此Zoatalau塔樓社和Tapuyen大傑顛社可能是Taccariangh搭加里揚社群位居於高雄平原北部的兩個部落。 一般來說,口碑總會張冠李戴,引用一些叫熟稔的年代來述說另一件歷史事實。 固然鄭氏王朝的大規模囤墾會對平埔族造成壓力,假如高雄平原的平埔族因此遷離其原住地,那麼1647~1656的荷蘭〈番社戶口表〉為何無記載,顯示在此之前其族群早已遷離此地區,且與1635年的「聖誕節之役」Taccariangh搭加里揚的遷徙有所關連。
■筆者簡炯明的另一項田野調查與清代文獻 筆者簡炯明的另外一個田野調查發現和清代文獻「鳳山八社」有相同之處。即鳳山八社原本與Siraiya西拉雅族社群同屬一族,其在原住地時則叫做「阿加社」,又稱Pangsoja放索仔社。在荷蘭時期,Makattao馬卡道族的幾個番社已學會以羅馬字書寫番語的方法,出土的《新港文書》即有Syaryen茄藤社與Marun下淡水社的古地契。清治時期屏東平原的鳳山八社,其實是由2個不同的社群所構成:譬如Pangsoja放索仔社、Riri力力社、Syaryen茄藤社是屬於Pangsoja放索社群;而Marun下淡水社、Tapoyen上淡水社、Akau阿猴社、Zoatalau塔樓社、Vurrak武洛社、Tapuyen大傑顛社又屬於Taccariangh搭加里揚社群。再者Pangsoja放索社群早就居住於東港溪以東的港東里,而Pangsoja放索社群則於1635年「聖誕節之役」後才遷移到靠近屏東平原的港西里。
結語 《熱蘭遮城日誌》的紀錄證實,原先Taccariangh搭加里揚社群就居住在「距離新港社約兩天的路程」,由堯港登陸為到該地高雄平原的捷徑,東到大岡山附近,北又與新港社為鄰,1635又被迫遷移至屏東平原北端。縱然如此,《熱蘭遮城日誌》證實Taccariangh搭加里揚社群曾居於高雄平原為高雄在地的平埔族的歷史事實。與口碑中的Tapuyen大傑顛社群與鳳山八社中的Zoatalau塔樓社有關。該2社可能是遭荷蘭人「夷為灰燼」的村落及鄰近村落,後來各自往東經大、小岡山後的燕巢、田寮鄉移居到下淡水兩岸。 以上是由《熱蘭遮城日誌》內文的Taccariangh搭加里揚社群的描述,來做為對高雄地區的平埔族資料的初步探討,以後如有新資料證據可提供修正與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