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 組長:陳星宇(36) 組員:林昀奕(22) 組員:邱子羿(23) 組員:許博捷(27) 指導老師:張寶樹主任 入侵種蛙類 花狹口蛙的研究 學生 組長:陳星宇(36) 組員:林昀奕(22) 組員:邱子羿(23) 組員:許博捷(27) 指導老師:張寶樹主任
ㄧ.花狹口蛙介紹 花狹口蛙 學名Kaloula pulchra 又名亞洲錦蛙 屬於狹口蛙科 為中型蛙類。
ㄧ.花狹口蛙介紹 背部中央及四肢背面為黑褐色 背部外緣及頭部側邊為黃色。
ㄧ.花狹口蛙介紹 雄性成體喉部有黑色鬆弛的皮膚,為鳴囊所在,具有黏液。 雌性體型較肥胖,喉部無黑色鬆弛的皮膚。
本種為台灣較晚記錄到的蛙種,是1998年由楊懿如博士於高雄鳳山地區發現。 近年隨原木或貨櫃分布擴散到台灣。
二.成體特徵: 在狹口蛙科中屬於大型的種類。 體長可達7.5公分。 外表肥胖短小,吻極短。 皮膚有顆粒狀突起。
前肢指端膨大成吸盤狀,善於攀爬,而後肢短壯有力,腳掌上有凸出的肉墊, 在遇到脅迫或環境不好時,可鏟掘泥土,倒退鑽入土壤中。
三.蝌蚪特徵: 口位於扁平的頭部尖端,眼睛則長在側位。 腹面皮膚透明,可清楚看見其消化系統。
依文獻報導,蝌蚪變態的時間相當短,約兩週就會變態成小蛙。 卵特徵:剛受精的卵粒呈現上黑下白似芝麻,並會集體浮在水面上。
四.原產地 尼泊爾、印度東北部,向東分布包含緬甸、泰國到中國南部的廣東、廣西、雲南、海南島、香港等地,向南 至馬來西亞及新加坡。 在這些原產地,花狹口蛙的出現主要在海拔200公尺以下的地區。
國外分布圖
五.入侵時間及擴散範圍: 分佈範圍:北至台南縣關廟鄉、龍崎鄉,南至高雄縣林園鄉。 往東則到屏東縣內埔鄉、萬巒鄉,在高雄縣美濃鎮地區亦有零星分佈。
台灣分布圖
七.潛在的危機 花狹口蛙相較於其他蛙種,似乎更能適應不同的棲地 農田、果園外,在人工的道路、水溝中也常被發現,在含有很多腐植質的積水環境中也可出現。
雌蛙產卵可多達2萬粒。 在台灣目前缺少捕食者的抑制,只知眼鏡蛇是他的天敵。 是否對其他物種造成衝擊,需要持續觀察。
九.花狹口蛙是否具有毒性? 花狹口蛙皮膚所分泌的白色黏液是一種防衛捕食者的機制。 目前尚無因接觸花狹口蛙後中毒的案例,由於其毒性不詳,請千萬不要食用。 花狹口蛙分泌的黏液有很強的黏滯性,接觸後應徹底清潔,以避免誤將毒性食入體內
十.如何移除或替代方案: 目前僅能透過人為採集來降低其區域數量,但其效果不佳。 花狹口蛙會挖洞及爬樹來躲過採集者,難以把區域完全捕捉乾淨。 在水族市場內銷路不佳,回賣給水族館可能再被別人買下後棄養,值得政府各單位及民間團體好好深思其問題。
十一.捕捉及飼養方法 可以使用掉落式陷阱及蝦簍式陷阱來捕捉。 掉落式陷阱要注意需在盆底打洞以防下雨積水淹死,同時得擺放食物如麵包蟲等,避免餓死。
蝦簍式陷阱需採用較軟材質製成避免花狹口蛙卡死在裡面。 讓花狹口蛙能進入但出不來,同時需2~5天收穫一次。
飼養花狹口蛙其實相當容易,只需鋪設土壤噴濕再加個小水盆,順便種植些植物,食物為麵包蟲或蠅蛆。 一星期餵食一次即可,花狹口蛙能忍受長期缺水及耐餓,會躲在土壤內蟄伏。 比起其他蛙類,花狹口蛙顯得較容易飼養。
報告完畢 恭請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