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战国至汉初的法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民进海宁市总支部. 民进海宁总支开展 “ 走进社区、走进部门、走进农村 ” 活动: 1 、为了积极履行民主党派的职能,搜集社情民意,为政府工作出谋划策。 2 、让民主党派走进群众,让群众了解民主党派。 3 、通过 “ 三走进 ” ,进行访贫问苦,搜集民情民声,构筑群众与政府的桥梁,
Advertisements

游历 讲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养士 制度 孟尝君……其食客三千人。 平原君赵胜者……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魏公子无忌者……致食客三千人。 春申君客三千余人。 吕不韦……至食客三千人。 稷下 学宫 齐田桓公在临淄稷下设学宫,容纳士人,“高门大屋以尊宠.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第1课第1课第1课第1课 公元前 259 年出生于赵国 13 岁登上秦王宝座 22 岁亲政 庄襄王卒,子政立,是为秦始皇帝。 —— 《史记 · 秦本纪》 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 —— 《史记 · 吕不韦列传》
为了纪念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故里 ––– 山东曲阜每年都要举行盛大的 祭祀活动。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选修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第一单元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基础落实 一、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的历史背景
中国法律史 导言.
当你看到神奇的兵马俑时.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李久柱.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学习目标 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史实,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燕 战国七雄 齐 赵 魏 秦 韩 楚.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第十讲 汉初政局、政论与政策 基本格局与黄老政治 汉承秦制 从封国到削藩 从白登之围到汉匈和亲.
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省教学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基础知识复习.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Part 1 (约170万年前~1840年 鸦片战争前).
商鞅变法.
嬴政(前259—前210).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练习与思考 一、秦代社会主要阶级构成 二、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三、陈胜、吴广起义
商鞅变法 (复习课).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四讲 西汉(206BC-AD.24) 西汉历史分期 前期(206BC-141BC):高祖 惠帝 吕后 文帝 景帝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政治 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 经济 军事
七年级上期历史复习.
第4课 千古一帝:秦始皇 课标要求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史实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学 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两晋与南朝.
英雄?!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第三单元 第 11 课 统一国家的建立 “伐无道,诛暴秦”.
知识回顾 夏 商 奴隶 社会 西周 春秋 奴隶社会瓦解 东周 战国 封建社会形成.
萧 何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项羽之死.
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十三课 秦帝国的兴亡.
屈原 欧阳修 司马迁 杜甫 1)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 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2)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参考文献 练习与思考 一、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二、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四、其他诸侯国的改革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历史选修一 第二单元 商鞅变法 第3课 富国强兵的秦国.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第2课 “为秦开帝业” ——商鞅变法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商鞅.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是哪一年由谁 建立的? 前770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迁都洛, 东周开始。 周平王 洛.
选修1第二单元第4课 商鞅变法 深圳市翠园中学孙曙光.
作者:司马迁 陈涉世家.
第七章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法制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各国政治体制和行政制度 第二节 主要刑事法制 第三节 主要民事法制 第四节 主要经济法制
课堂练习.
第六章 秦.
历史网络面授班课程 主讲教师:白幼蒂.
导入新课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后,摆在统治者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维护统一、治理疆域辽阔的国家。当年的秦始皇是如何处理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秦朝,了解一下当时秦始皇采取的政策措施。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古代汉语文选 张中丞传后叙.
第四章 秦王朝的建立与速亡 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对秦始皇的评价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楚汉相争.
课前小测 (1)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
想一想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 商 西周 夏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生活中的大数 拓展 问题 探究 练习.
Internal River Transportation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字词注音 jiàn còu j ì 扁鹊 蔡桓公 立有间 腠理 yìng xuán tàng yùn 汤 熨 火 齐 不应 还 走 su ĭ
小组名称:羽墨云轩 班级:五(4) 姓名:叶嘉莹
画梦女孩,她的灵魂不属于这个世界 Akiane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1.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秦的暴政 大泽乡起义 秦朝的灭亡 课堂小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讲 战国至汉初的法治

一、变法运动 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的政治改革 齐国管仲,郑国子产,晋国范宣子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打破村社体系,改用乡里制度。 伍、什、里、乡、郡县 二、制定和颁布成文法 《禹刑》、《汤刑》、《九刑》 议事以制,罪刑心定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铸刑书、铸刑鼎,罪刑法定 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

2、战国时期中原各国的变法运动 魏国李悝,赵国公仲连,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 改革目的:富国强兵。 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健全法律。 李悝“集诸国刑典,造《法经》六篇”。 以前的法律,以刑名为纲,以罪名为目。 墨罚之属千 劓罚之属千 五刑之属三千:剕罚之属五百 宫罚之属三百 大辟之罚其属二百 ——《尚书·吕刑》

《法经》:以罪名为纲,以刑名为目。 二、改革吏治。 世卿世禄、任贤举能 三、保护小农。 地少人众、授田制、“尽地力之教”、“平籴法” 3、秦国的商鞅变法 秦孝公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变法主要内容: 一、颁布《秦律》,实行严厉的法治。 重刑轻罪 连坐法:“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

二、奖励耕战。 “勠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军功爵制 《商君书·境内》:“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 公乘以下:民爵。五大夫以上:官爵。 西岛定生:《二十等爵制》 三、推广县制。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其他措施:废除井田制、颁布“分户令”、统 一度量衡等。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商鞅被杀,但“秦法未败”。 商鞅向秦孝公宣讲政治主张

二、秦朝的法治 1、秦朝治理天下的基本方针 会稽刻辞: 皇帝休烈,平一宇内,德惠修长。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周览远方。遂登会稽,宣省习俗,黔首斋庄。群臣诵功,本原事迹,追首高明。①秦圣临国,始定刑名,显陈旧章。初平法式,审别职任,以立恒常。六王专倍,贪戾傲猛,率众自强。暴虐恣行,负力而骄,数动甲兵。阴通间使,以事合从,行为辟方。内饰诈谋,外来侵边,遂起祸殃。②义威诛之,殄熄暴悖,乱贼灭亡。圣德广密,六合之中,被泽无疆。 ③皇帝并宇,兼听万事,远近毕清。运理群物, 考验事实,各载其名。贵贱并通,善否陈前,靡 有隐情。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防隔 内外,禁止淫泆,男女洁诚。夫为寄豭,杀之无 罪,男秉义称。妻为逃嫁,子不得母,咸化廉清 。大治濯俗,天下承风,蒙被休经。皆遵度轨, 和安敦勉,莫不顺令。黔首修洁,人乐同则,嘉 保太平。④后敬奉法,常治无极,舆舟不倾。 秦琅琊刻石拓片

2、秦律向东方各地的推广 东巡刻辞:“普施明法,经纬天下”,“黔首改化,远迩同度”,“欢欣奉教,尽知法式”。 李斯:“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睡虎地秦墓竹简·语书》: 南郡守腾谓县、道啬夫:古者,民各有乡俗,其所利及好恶不同,或不便于民,害于邦。是以圣王作为法度,以矫端民心,去其邪避(僻),除其恶俗。法律未足,民多诈巧,故后有间令下者。凡法律令者,以教道(导)民,去其淫避(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殹(也)。

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泆)之民不止,是即法(废)主之明法殹(也),而长邪避(僻)淫失(泆)之民,甚害于邦,不便于民。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间私方而下之,令吏明布,令吏民皆明智(知)之,毋巨(歫)于罪。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自从令、丞以下智(知)而弗举论,是即明避主之明法殹(也),而养匿邪避(僻)之民。如此,则为人臣亦不忠矣。 若弗智(知),是即不胜任,不智殹(也);智(知)而弗敢论,是即不廉殹(也)。此皆大罪殹(也),而令、丞弗明智(知),甚不便。今且令人案行之,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论及令、丞。有(又)且课县官,独多犯令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

秦统一,公元前221年。 腾发布语书,公元前227年。 《史记·李斯列传》:秦统一后,“明法度,定律令”。 3、秦朝的法律 特点: 一、法律条文完备而细密 律名:《效律》、《田律》、《仓 律》、《徭律》等27种。 又有“程”、“式”等单行法律。 正律、旁章

《法律答问》: “父盗子,不为盗。今假父盗假子,何论?当为盗。” “律曰:‘斗决人耳,耐。’今决耳故不穿,所决非珥所入也,何论?律所谓,非必珥所入乃为决,决裂男若女耳,皆当耐。” “或与人斗,缚而尽拔其须眉,论何也?当完城旦。” “拔人发,大何如为‘提’?知以上为‘提’。” “或斗,啮断人鼻若耳若指若唇,论各何也?议皆当耐。” 二、处刑较重。 秦律的刑罚主要有六种:1、死刑。2肉刑:斩足、宫、劓、黥、耐。3、徒刑:城旦舂、鬼薪白粲、隶臣妾、司寇。4、迁刑。5、笞刑。6、赀罚。 《史记·秦始皇本纪》:“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法律答问》: “五人盗,赃一钱以上,斩左止,又黥以为城旦;不盈五人,盗过六百六十钱,黥劓以为城旦;不盈六百六十到二百廿钱,黥为城旦;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迁之。” “或盗采人桑叶,赃不盈一钱,何论?赀徭三旬。” “甲盗,赃值千钱,乙知其盗,受分赃不盈一钱,问乙何论?同论。” 三、对官吏的管理极严。 废令:有令不行。 犯令:有禁不止。 不胜任:对所辖地区的犯罪活动不能及时发现。

不廉:发现了不敢论处。 失刑:用刑不当,失轻失重。 不直:应当重判故意轻判,应当轻判故意重判。 纵囚:应当判刑故意不判,使罪犯逃脱制裁。 《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四年,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 《史记·夏侯婴传》:“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高祖戏而伤婴,人有告高祖。高祖时为亭长,重坐伤人,告故不伤婴,婴证之。后狱覆,婴坐高祖系岁余,掠笞数百,终以是脱高祖。”

4、关于“以吏为师” 《史记·李斯列传》:始皇三十四年,置酒咸阳宫,……齐人淳于越进谏曰:“臣闻之,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支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患,臣无辅弼,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丞相谬其说,绌其辞,乃上书曰:“古者天下散乱,莫能相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人善其所私学,以非上所建立。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百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闻令下,即各以其私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诸有文学诗书百家语者,蠲除去之。令到满三十日弗去,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欲学者,以吏为师。”始皇可其议。

三、秦朝灭亡的政治文化背景 1、关于“取守异术” 《史记·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生乃粗述存亡之征,凡著十二篇。”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虚囹圉而免刑戮,……约法省刑以持其后,……天下集矣。……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之以无道,……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而天下苦之。……是以陈涉不用汤武之贤,不藉公侯之尊,奋臂于大泽而天下响应”。

2、关于“亡秦必楚”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臣瓒注曰:“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 田余庆《说张楚》:“战国晚年,楚国军事力量虽已就衰,但在关东六国中还是比较强大的。特别是秦赵长平战役之后,六国中与秦同大而足以 难秦的,只有楚。……秦灭楚,经过 了较久的艰苦战争。楚被灭后,潜力 还在。……陈胜一呼而楚境震动,关 东沸腾,张楚所具有的号召力量,其 他关东五国都无法比拟。……非张楚 不能灭秦。”

楚人反秦之激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反秦暴动首先在楚地暴发,并且立即遍及楚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秦即暴虐,楚人发难”。 《史记·陈涉世家》:“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 二、楚地的反秦暴动得到下层民众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史记·项羽本纪》:“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谨信,称为长者。”陈胜起兵后,“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数千人,欲置长,无适用,乃请陈婴。婴谢不能,遂强立婴为长,县中从者得二万人。” 三、楚人暴动的目的是推翻秦朝。 《史记·陈涉世家》:“以吴叔为假王,监诸将以西击荥阳。” 《史记·高祖本纪》:“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齐:贵族、豪强乘乱复国,不积极灭秦。 赵:“豪杰”起兵,目的是“称割地有土之业”。 魏、韩、燕:暴动激烈程度更弱。 秦:基本上没有发生暴动。 陈胜:“天下苦秦久矣”。 刘邦:“天下苦秦久矣”。 武臣:“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 武涉:“天下共苦秦久矣”。 3、秦法与关东社会的冲突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秦为无道,……罢百姓之力,尽百姓之财。……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头会箕敛,以供军费,……重之以苛法峻刑”。 《史记·项羽本纪》:“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战国通常田租:什税二。 杜正胜:“战国时期输送补给品,路上消耗的约有二十倍,统一以后加甚。……从今山东省沿海地区运送粮食到河套供给戍卒,路上损失将近二百倍。” 《语书》:“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泆)之民不止。……今法律令已布,闻吏民犯法为间私者不止,私好、乡俗之心不变,……如此,则为人臣亦不忠矣。 ”

四、刘邦再建帝业的道路 田余庆:“秦楚之际风云诡谲,事态纷纭,它昭示于后人的历史结论,一是非张楚不能灭秦,二是非承秦不能立汉。” 重建帝业需要两个条件:不仅要有楚的名分,还必须具有当年秦灭六国的形势。 1、据秦之地 《史记·高祖本纪》:“赵数请救,怀王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北救赵。令沛公西略地入关。……当是时,秦兵强,常乘胜逐北,诸将莫利先入关。独项羽怨秦破项梁军,奋,愿与沛公西入关。”

楚汉战争图

2、用秦之人 刘邦令:“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 《史记·淮阴侯列传》:张耳、韩信“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从起沛者”16人,“从起砀者”14人,“从起丰者”8人,秦人10人。 汉军两支主力:曹参所将步兵,灌婴所将骑兵。 骑兵将士大部分是秦人。 韩信率曹参、灌婴攻占魏、赵、代、齐,击败龙且、周兰所率二十万楚军。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3、承秦之制 《晋书·刑法志》:“汉承秦制,萧何定律,……益事律《兴》、《厩》、《户》三篇,合为九篇。” 《史记·高祖本纪》:汉元年十一月,刘邦召关中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人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之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史记·萧相国世家》:“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

张家山汉墓竹简目录 历谱 二年律令 奏谳书 脈书 算数书 蓋庐 引书 遗策 “承秦之制”是刘邦集团得以成功立汉的关键一环。

五、汉初的东方政策 1、郡国并行 西部设十五郡 东部设十王国 灭魏,设河东、太原、上党郡 灭赵,先设常山、代郡,后封张耳为赵王 灭齐,封韩信为齐王 韩信:“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刘邦:“楚定已定,……欲存恤楚众,以定其主。齐王信习楚风俗,更立为楚王。”

2、王国与汉法 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制,主要意义是允许东方王国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不用汉法,从俗而治。 证据: 一、关东人“苦秦吏”、“苦秦法”,因而诛秦吏、废秦法。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今天下大乱,秦法不施。” 王国主要官吏:相国(丞相)、御史大夫、内史、中尉。 “从王治”、“奉汉法以治” 文帝以后,王国被要求“用汉法” 二、汉初中央与王国几乎处于敌对状态。 《二年律令·贼律》:“以城邑亭障反,降诸侯,及守乘城亭障,诸侯人来攻,不坚守而弃去之若降之,及谋反者,皆要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 《二年律令·捕律》:“捕从诸侯来为间者一人,拜爵一级。” 晁错“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三、汉初中央和王国的矛盾主要表现为诸侯王“谋反”,文帝以后又表现为诸侯王“违法”。 淮南王刘长,“擅为法令,不用汉法及所置吏”。 吴王刘濞,“不循汉法”。 《史记·五宗世家》: 胶西王刘端,“为人贼戾,……相、二千石往者,奉汉法以治,端辄求其罪告之。……相、二千石从王治,则汉绳以法。故胶西小国,而所杀伤二千石甚众。” 赵王刘彭祖,“为人巧佞,……相、二千石欲奉汉法以治,则害于王家。是以没相、二千石至,彭祖……多设疑事以诈动之,得二千石失言,中忌讳,辄书之。二千石欲治者,则以此迫劫。不听,乃上书告,及污以奸利事。……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而赵王擅权。”

3、汉初的黄老无为之术 《史记·吴王濞列传》:“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 《史记·曹相国世家》:“参之相齐,齐七十余城。天下初定,悼惠王(刘肥)富于春秋,参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汉书·曹参传》作“而齐故诸儒以百数”。王念孙《读史记杂志》:“如与而同,俗字后人所加,应从《汉书》。” 姜太公建立齐国,“因其俗,简其礼”。 管仲相齐,“与俗同好恶”,“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窋既洗沐归……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胡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 司马谈《论六家要旨》:“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六、文景削藩的意义 1、文景对诸侯王权力的收夺 《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 《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大臣议,欲立齐王,而琅邪王及大臣曰:‘齐王母家驷均,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于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安。’于是大臣乃谋迎立代王。” 文帝三年,济北王刘兴居发兵反叛。 贾谊《新书·藩强》:“欲天下之治安,天子之无忧,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无邪心。” 《五美》:“割地定制,齐为若干国,赵、楚为若干国,制既各有理矣。于是齐悼惠王之子孙王之,分地尽而止,赵幽王、楚元王之子孙,亦各以次受其祖之分地,燕、吴、淮南佗国皆然。

《史记·晁错列传》:“数上书孝文时,言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数十上,孝文不听。……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

2、秦政的复活 文景削藩的负面效应: 一、加重了东方百姓的负担。 贾谊《新书·属远》:“今汉越两诸侯之中分,而乃以庐江之为奉地,虽秦之远边过此不远矣。……是复秦之迹也。……汉往者,家号泣而送之;其来徭使者,家号泣而遣之,俱不相欲也。其苦属汉而欲王,类至甚也。” 二、破坏了东西异制政策。 《汉书·冯唐传》:“陛下法太明,赏太轻,罚太重。” 《汉书·张释之传》:“释之言秦汉之间事,秦所以失,汉所以兴者,文帝称善。……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亡恻隐之实。”

《汉书·景帝纪》诏:“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吏或不奉法令,以货赂为市,朋党比周,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令亡罪者失职,朕甚怜之。……诸狱疑,若虽文致于法而于人心不厌者,辄谳之。”“欲令治狱者务先宽。” 《张家山汉简·奏谳书》:“律白,不当谳。” 3、儒术的兴起 汉初法律保留了《挟书律》和《妖言令》 汉初诸帝皆“不任儒者”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贾谊:“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弃礼谊,捐廉耻,日甚。” 董仲舒:“秦……重禁文学,不得挟书,弃捐礼谊而恶闻之,……其遗毒余烈,至今未灭,使习俗薄恶,人民嚚顽。”

《汉书·董仲舒传》:“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张而不更张,虽有良工不能善调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 《汉书·叔孙通传》:“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 “任刑罚” “任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