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落后国家,发展问题的核心就是资本形成。 ——纳克斯(Nurkse, R.)
主要内容 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及其发展战略
讨论 中国现在还需要外资吗?
一、资本及资本形成 资本的概念 何谓“资本形成”
1.1 资本 资本的定义 资本的分类 物质资本
1.1.1 资本的定义 凡是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及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及其载体,都是资本
1.1.2 资本的分类 物质资本 人力资本 金融资本 本章先介绍物质资本
1.1.3 物质资本 物质资本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用来生产其他产品(包括消费品和投资品)的物品 一般主要包括机器设备、厂房和其他建筑物、交通运输设施等 物质资本代表本期的生产能力,并同其他互补的生产要素一道代表未来的生产能力
1.2 资本形成 什么是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的本质
1.2.1 什么是资本形成 资本来源于储蓄(国民收入减去消费) 储蓄转化为投资,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继而产生生产能力的过程就是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
1.2.2 资本形成的本质 “资本形成过程的本质,就是将社会现有的部分资源抽调出来增加资本品存量,以便使将来可消费产品的扩张称为可能” ——纳克斯
二、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先前的理论综述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良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结论
2.1 早先的理论综述 斯密的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 罗斯托的经济起飞条件* 相关的实证研究
2.1.1 实证研究结果 麦迪逊(Maddison, A., 1970)考察了1950-1965年间22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情况,发现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5%,是主要的增长因素 纳迪里(Nadiri, M.)等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在发展中国家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小于发达国家,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展中国家要远远大于发达国家 资本形成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
2.2 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2.2.1 主要观点 1953年,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探讨了贫困的根源。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贫困是因为其经济中存在若干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恶性循环力量”在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贫困的恶性循环。他由此得出了著名的结论:“一国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
2.2.2 具体分析 供给方面:人均收入低→生活消费比重高,储蓄低→资本形成不足→生产规模小,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需求方面:人均收入低→低消费、低购买力→市场需求有限→投资引诱不足→资本形成不足→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 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贫困恶性循环勾结在一起,形成一个死圈,很难打破
2.2.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是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关键,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同时作用,进入良性循环* 促进资本形成必须大规模增加储蓄,扩大投资,各行业产生相互需求,扩大市场容量*
2.2.4 对该理论的批评 认为储蓄和投资增加就能促进经济增长、打破贫困恶性循环的观点过于乐观和简单(储蓄结构和消费行为)* 即使有了足够的储蓄和资本形成,经济增长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限制* 纳克斯将个人储蓄作为储蓄的唯一来源,忽略了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低估了发展中国家的储蓄能力(实则不小,如中国)*
2.3 纳尔逊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对该理论的批评
2.3.1 主要观点 1956年,纳尔逊(Nelson, R. R.)在《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阻碍人均收入提高的“陷阱”,必须进行大规模的资本形成,使投资和产出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才能跳出“陷阱”,实现人均收入的大幅提高和经济增长
2.3.2 具体分析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低水平均衡陷阱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第67页图 人均收入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率低* 人均收入提高,人口增长率提高* 人均收入到一定水平后,人口增长率稳定下来*
经济增长率与人均收入变动的关系 如第67页图 在经济增长初期,人均收入提高,经济增长率提高* 到一定水平后,经济增长率开始下降(消费、边际生产力递减)*
低水平均衡陷阱 将两图结合,可以清楚的开出三个变量的关系,第68页图 人均收入低于OE时* 人均收入超过OE,但低于OF时*
2.3.3 政策含义 资本形成不足→人均收入低 →发展中国家经济贫困 越过F点必须靠大规模的投资拉动,以跳出陷阱 人口过快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障碍。必须采取措施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
2.3.4 对该理论的批评 与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一样,忽视了资本以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
汪丁丁担心的中国的低水平均衡陷阱 如果沿海地区的“民工荒”意味着劳动力的相对价格被政府的招商引资严重扭曲了,如果教育服务的价格被垄断教育的机构严重扭曲了,又如果这两种价格扭曲恰好导致一种“低水平陷阱”——劳动者无力交纳学费从而劳动的人力资本含量保持在低水平均衡状态,同时,这一低水平均衡状态的人力资本含量恰好对应着劳动价格的低水平均衡状态——那么,中国经济会不会被长期锁入在低水平发展的陷阱里?
2.4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及其改良 莱宾斯坦的“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对“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改良
2.4.1 “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1957年,莱宾斯坦(Leibenstein, H.)提出了“最小临界努力”理论,扩展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低水平均衡陷阱的产生是因为经济中存在的“降低收入的力量”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使人均收入滑回陷阱 摆脱陷阱必须有一个初始阶段的大规模投资,形成一个最小临界努力,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降低收入的力量”,推动经济跳出陷阱
2.4.2 该理论的改良 瑟尔瓦尔提出经济摆脱陷阱不一定需要“最小临界努力”那么大的投资,较小量的投资也可以逐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如图,考虑到时间的因素 人均收入完全可以通过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在没有大规模投资的情况下,经过一系列的渐进式增长突破OF的限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图示
2.5 缪尔达尔的“循环积累因果关系” 主要观点 具体分析 政策含义
2.5.1 主要观点 缪尔达尔(Myrdal, G. K.)在1957年出版的《富国与穷国》和1968年出版的《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中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循环积累的结果 他也因此获得1974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2.5.2 具体分析 分析方法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分配不均
分析方法 缪尔达尔反对新古典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认为应采用制度的、整体的、动态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发展问题 他认为经济发展的过程不是利益和谐的过程,而是利益冲突的过程;不是均衡过程,而是非均衡过程 经济发展也不是新古典认为的由单一或少数因素决定的,而是由技术进步、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多因素决定的
经济发展的循环积累过程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多种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呈现“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即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初始变化),引发另外的因素发生相应的变化,并强化先前的因素(次级强化),使经济沿原先因素发展的方向发展
发展中国家的分析 人均收入低→贫困→社会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卫生保健条件差、文化教育落后→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低 是一个多因素循环积累的过程
最重要的因素 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等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形成不足和收入分配不均
2.5.3 政策含义 通过权力关系、土地关系、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使收入平等,增加穷人的消费,提高投资引诱并增加储蓄,促进资本形成,提高生产率和产出水平,提高人均收入 这样发展中国家将从低收入的循环积累过程中解脱,进入良性的循环积累的过程*
2.6 小结 这些理论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原因,而经济增长停滞、人均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源在于资本形成不足 因此,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的阻碍或约束条件,而摆脱贫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必须大量积累资本、大幅提高投资水平
三、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 资本来源于储蓄 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状况 私人储蓄 政府储蓄
3.1 资本来源于储蓄 一个国家能够获得的资本总量是国内储蓄和国外储蓄之和。本章先介绍资本的国内来源—国内储蓄,资本的国外来源在以后的章节中介绍
3.2 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状况 储蓄率总体上有所上升 储蓄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 储蓄率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差异很大
3.2.1 储蓄率总体上有所上升 1965年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储蓄率平均是19%,到1992年上升到27%
3.2.2 储蓄率与人均收入水平呈倒U型关系 储蓄率最高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其次是高收入国家,最低的是低收入国家
3.2.3 储蓄率在发展中国家内部差异很大 东亚国家储蓄率平均高达35%,拉丁美洲国家平均19%,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平均只有16% 还有一些国家,如布隆迪、乍得、卢旺达等,存在负储蓄(依赖于外援)
3.3 私人储蓄 国内储蓄分为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 私人储蓄又分为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
3.3.1 家庭储蓄 什么是家庭储蓄 影响家庭储蓄的因素
什么是家庭储蓄 家庭可支配收入扣除现期消费支出后的余额 家庭储蓄可以通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汇集起来,贷给企业或政府,转化为投资
影响家庭储蓄的因素 收入水平* 社会分配状况* 消费习惯* 宗教信仰* 年龄结构* 经济环境*
Baby Boomers 当美国大兵二战后回到家里,美国人每8秒钟就会有人怀上孩子 1946年到1964年美国共有7600万人出生,婴儿潮一代目前占美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2007年10月15日,新泽西州的退休教师凯瑟琳•凯西•克希林成为美国第一位领取政府退休金的婴儿潮一代(她是1946年1月1日零时零一秒出生的) 二战结束时,42个劳动力为一位退休者支付养老金,而现在美国是3:1,2030年将是2:1
3.3.2 企业储蓄 企业储蓄来自企业缴税并支付股息后的利润。除去资本折旧和重置资本(以新换旧),余下的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来源 发展中国家除少数几个(巴西等)以外,现代企业部门通常较小,因而企业储蓄也较少
3.4 政府储蓄 一般政府储蓄 政府强制储蓄
3.4.1 一般政府储蓄 什么是一般政府储蓄 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储蓄的实践
什么是一般政府储蓄 政府收入(主要是税收)减去政府的支出(经常性开支、转移支付等)后就是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
1950s-1960s发展中国家通过增加税收扩大政府储蓄的实践 当时的理由 相反的结果和原因
当时的理由 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私人储蓄率低 政府部门的消费倾向小于私人部门,因此增加税收可以将更多的国民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增加储蓄
相反的结果和原因 除日本是成功的以外,没有其他的成功案例,相反税收较低国家经济增长高于高税收国家 原因三方面: 发展中国家低收入水平限制了税收的提高 政府的边际消费倾向可能会高于私人部门* 增加税收将改变收入分配格局及储蓄、投资的回报率,改变税基,同时还会“挤出”私人储蓄*
3.4.2 政府强制储蓄 什么是政府强制储蓄 价格结构调控 制造通货膨胀
什么是政府强制储蓄 政府运用经济政策,强制将一部分可能用于消费的国民收入转化为储蓄 常见的强制储蓄手段包括价格结构的调控和制造通货膨胀
价格结构调控 定义 效果 弊端
什么是价格结构调控 政府通过计划手段随价格结构进行调节和控制,压低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或抬高非生活必需品如高档消费品的价格,以缩小消费规模,增加储蓄 比如中国在1980s以前长期压低食品、日用品、住房、教育、医疗、生活用能源及各种生活服务(理发、洗澡等)的价格
价格结构调控的后果 降低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增加储蓄 同时可降低了居民收入(工资),企业利润提高,政府通过征税或收缴利润获得更多的国民收入,可转化为政府储蓄
这一政策的弊端 价格结构的调控人为扭曲了市场价格,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 经济增长不健康* 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制造通货膨胀 效果 副作用
制造通货膨胀的效果 政府可将多发行的货币直接用于投资品的生产,促进资本形成* 通胀导致名义收入提高,在累进税制下,政府的税收提高 企业成本增加慢于收益增加,利润上升,企业储蓄和政府储蓄上升*
制造通货膨胀的副作用 通货膨胀一旦启动很难自行结束,温和的通货膨胀会演变为恶性通货膨胀 扰乱价格信息,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导致产业结构失衡 改变人们的预期,使人们多消费少储蓄,多投资于保值资产,减少生产性投资,并可能导致资本外流* 在汇率固定的开放经济中,通胀将刺激进口,抑制出口,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 严重的通胀将破坏货币信用机制,极端的情况下将使人们回复物物交换,增加交易成本*
四、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及其发展战略 信贷市场的重要性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 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的改革
4.1 信贷市场的重要性 一国的金融市场(包括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等)负责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直接、间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不完善,信贷市场起着主要的投融资作用。 下面以农业和农村为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为例加以说明
4.2 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 三种需求 两类供给者 非正式信贷市场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4.2.1 三种需求 固定资本需求* 运营资本需求* 消费信贷需求* 在农业生产为主的发展中国家,运营资本和消费信贷非常重要*
需求的特点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缺乏可抵押物 特质性成本与风险 借贷以非生产性借贷为主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1) 相对于工商信贷而言,农村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更为普遍和严重 居住分散、生产地点零碎化且分散、生产周期很长等,导致主要位于城市的正规信贷机构往往很难知道农村的小额借贷者是否按照合同写明的目的申请贷款,获得贷款以后做了些什么。现实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借贷者以特别有利的理由(如用于盈利前景比较好的生产项目)获得贷款后,却将贷款用于其他用途(比如消费),导致到期时无法偿还贷款 当赖账出现时,由于缺乏有效的法律规章及有效的执法,惩罚手段往往也难以奏效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2) 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正规金融机构处理农村信贷的整个申请、使用和还贷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突出 由于担心逆向选择的风险(即利率越高,对正规金融机构而言,接受这样利率水平的农户可能带来的风险也越高),所以正规金融机构不敢过分抬高利率水平,但在放贷的规模上实行严格控制,于是出现了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致使正规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一直供给有限,不能满足信贷的需求
缺乏可抵押物(1) 在难以获得有效信息,缺乏信用记录保障的情况下,为了预防赖帐损失,正规金融机构往往会要求借贷者提供抵押物 农户可用来抵押的物品主要是农村的土地、房屋、农用牲畜和农用生产工具等,由于借贷双方对抵押物估价存在较大差异,加上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执行机制,所以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可能不愿意接受这些抵押物
缺乏可抵押物(2) 如果是连续多次的放贷(即重复博弈),那么因缺乏抵押物的赖帐风险可能会小一些。但很显然,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的连续性放贷,远不如银行和城市工商企业之间那样常见,尤其是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等较大的固定资产贷款方面,农户可能只需要一次贷款。单次博弈使得银行往往会高估赖帐风险
缺乏可抵押物(3) 可见,农村并非没有抵押物,而是缺乏正规金融机构需要的抵押物;农村也并非没有克服抵押物缺乏导致风险的措施(如声誉机制、担保机制等),但这些措施仅在狭小的社区内部有效,正规金融机构通常无法利用这些措施
特质性成本与风险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经济一般以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农村金融需求者通常有居住分散、收入低下、生产有明显季节性、单笔存贷款规模小、生产项目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比较大、缺乏必要的担保与抵押品等特点,这决定了农村信贷服务的风险较大,农业投资的长期性、高风险和低盈利性,与商业资金追求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三性”要求相悖 农业的自然依赖性导致信贷的地区系统性风险较大 农村经济的独特特点,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城市工商信贷,一些地区性的风险也与商业信贷服务的标准化要求不合
借贷以非生产性借贷为主 处于生存经济状态的小农,在借贷上多数出于满足刚性消费需求的非生产性目的。这一点得到了诸多发展中经济的经验验证。 在中国的不发达地区,农村的借贷中非生产性借贷需求仍然是最主要的借贷需求。泰国的经验显示,越是贫困的家庭,非生产性用途的借贷需求越大。[1]菲律宾、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诸多发展中国家的调查也显示,非生产性借贷是农村借贷需求的主要用途,而这些用途是没有明确还款来源的。[2]
[1] 参见K. Hoff at al, (eds.), The Economics of Rural Organization: Theory, Practice and Policy.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 参见Larson, D., 1998, Market and Credit Linkages: The Case of Corn Tradersinthe Southern Philippines, Paper prepared for Citibank/ABT Associates on a Rural Financial Services Project for USAID, Manila. Udry, C., 1994, “Risk and Insurance in a Rural Credit Market: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North Nigeria”,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1(3): 495-526.
4.2.2 两类信贷供给者 正式的放贷者 非正式的放贷者
正式的放贷者 什么是正式的放贷者 正式的放贷者的缺点
什么是正式的放贷者 又称机构放贷者,包括政府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财务公司等信贷机构,一般实行公司制,有正式的机构和组织
正式的放贷者的缺点(1) 缺乏关于其客户及其活动的私人信息,无法精确的监督客户如何使用贷款,成本高昂* 由于存在较高的赖帐率(原因),机构放贷者往往要求贷款抵押,而这进一步成为穷人无法获得正式信贷的障碍(原因)* 在处理农村的特质性成本与风险上,正式放贷人往往无能为力 非生产性借贷
正式的放贷者的缺点(2) 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也表明,政府往往倚重正式金融组织去解决农村融资问题,意图挤出并打压难以监管的非正式金融组织,可由于正式组织难以克服农村融资问题,往往会高报对农村的贷款额度欺瞒政府,农民融资状况却会恶化
非正式的放贷者 哪些是非正式的放贷者 非正式放贷者的优势 在一些国家,非正式的放贷者超过正式的放贷者
哪些是非正式的放贷者 亲戚、朋友* 信贷合作社* 关联型放贷者*
非正式放贷者的优势 信息 抵押物 风险 非生产性借贷
信息(1)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仍然保留着传统乡村社会的痕迹,相对比较封闭,内部人员流动不大。在几乎没有“陌生人”的熟悉社会,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和交往互动,每个人的信息都成为具有高度共享性和流通性的共同知识 由于农村的非正式放贷人往往和借贷人生活在同一个地域,并存在除信贷联系之外的许多其他联系,如生产、贸易、信息甚至血缘、亲情等,这样,他们往往拥有比任何商业银行好得多、多得多的信息
信息(2) 信息的对称很大程度上可以遏制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 乡村社会中的乡约民规和民风民俗等非正规制度从道德上对农户行为起到了强烈的约束作用 而且,经过长期的互动,农户已经在乡村中建立了对其生存至关重要的社会资本,促进了彼此的互信,而一旦借钱不还的“不检点”行为被确认或在社区中被多次传播,农户将失去作为农村社会共同体成员的社会资本,包括融资在内的许多生产和生活方面将得不到其他农户的合作
信息(3) “贷款信用需要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与相关放贷者互动的平均时间接近7年。正是由于通过长时间的接触所带来的信息与监督方面的优势,传统村庄借贷人在放贷方面要比正式部门的放贷机构有优势。他们可以(而且也确实)利用关于借贷、偿付能力或过去信贷记录方面的信息,来控制贷款规模大小,他们往往在收获季节直接到农业收获的现场,从而及时地收回贷款。而一旦还贷看上去有些问题时,村庄放贷者就会通过运用社会压力或威胁未来不再放贷,从而对贷款人施以强大的压力”(Debraj,1998)
抵押物 农村地区总是存在那种“合适”类型的非正式放贷人,愿意接受农民的抵押物。比如,与农民土地相邻的大地主,或许对于将这一小块土地作抵押感兴趣,当一个劳动力(借贷人)无法归还贷款时,雇主也可能愿意接受劳动力作抵押 因此,当正式银行无法有效接近贫困的借款人时,非正式放贷者(地主、商人、店主)可以干得更好 通常情况下,非正式放贷人对抵押物的要求要灵活得多。在缺乏抵押物或不要求抵押物的条件下,非正式放贷人也能很好地控制风险
风险与成本(1) 非正式放贷人可能在风险管理能力上没有更多优势,但在降低成本上却有许多方法 比如,对于农户居住分散带来的管理成本,他们由于居住地域更接近,采用的交通与信息获取方式更为灵活,几乎没有成本 同时,他们除了放贷之外,往往还有生产或贸易上的联系,可以经常地互通信息和进行小额资金往来,相对于银行来说,他们的成本大大节约 对于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他们可以通过季节性利率浮动以及签订生产与贸易订单方式来降低,这也是正式放贷人无法做到的
风险与成本(2) 互联性交易、统筹基金以及收回抵押物等方法,也使得非正式放贷人在应对风险上灵活得多,关系融资、检验性贷款、信贷配给、市场分割等措施,也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 村庄放贷人往往能建立并保持一种内部联系紧密但相互之间隔离的个人客户团体,并对后者施加较大的权力,市场分割对管理风险、降低成本很有作用
非生产性借贷 非正式部门可以通过互惠交易(如亲戚朋友间的高度个人化交易,往往无息,而且及时满足消费急需时的刚性需求)、统筹基金贷款(如农村合作社、信贷联盟、轮换储蓄、信贷合作社,以及其他由成员拥有和运作的自助性组织发放的贷款)、互联性交易(涉及农作物分配和劳务交换的生产性互联和农作物交换的贸易性互联)等,满足农村急需而又常常出现的消费型信贷需求
在一些国家,非正式的放贷者超过正式的放贷者 1951年,印度的正式放贷只占所有信贷的7.2% 1975年,泰国的非正式放贷占所有信贷的90%,到1980s下降到50% 在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几乎完全靠非正式部门放贷
中国农村正规金融浅化 越来越多的资金正在通过农村正规金融中介逃离农村,农村存款越来越多的高于贷款 正规金融机构纷纷撤离在农村的人员、网点 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储蓄在转化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中处于次要位置,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是自身积累和非正规金融 农村金融市场在全国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相对萎缩
中国农村的正式金融机构(1) 中国农业银行曾经充当过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农业银行全部贷款98%投向农村 银行商业化改革以后,四大行包括农业银行开始大量减少农村业务,并大规模撤出农村和农业,把工作重心投向了城市。2003年农业银行全部贷款只有10%投向了农村
中国农村的正式金融机构(2) 在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农村信用社为了自己脱困,也开始进行规模经营,撤并集中,基层业务代办点大量撤并、人员清退,决策权限上收,业务非农化 同时由于对民间金融的整顿和管制,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金融组织,占据垄断位置 农村邮政储蓄只吸收储蓄不发放贷款
中国农村的正式金融机构(3) 正式金融机构反而成为将农村资金向城市倒吸的渠道 农户从信用社获得的贷款数远远小于信用社从农户吸储的存款数,每年通过信用社净流出的资金超过了500亿元。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将吸储资金转存央行,赚取利差。据估计,邮政储蓄存款约有2/3来自农村。据此计算,2002年有近1000亿元资金通过邮政储蓄从农村流入城市
中国的农村民间金融 温铁军(1999)对东中西部15个省份的调查发现,民间借贷的发生率高达95% IFAD(2001)的研究报告也指出: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金融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金融市场的4倍
4.2.3 非正式信贷市场的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特点 原因分析
非正式信贷市场的特点 分割性* 排他性* 关联性* 利率存在巨大的差异* 信贷配给*
原因分析 最终都为实现利润最大化* 信息差异(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市场分割* 风险控制*
4.3 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的改革 金融深化和自由化(以后章节再介绍) 边际创新
边际创新 何为边际创新 主要的创新
何为边际创新 承认在以农业和农村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非正式放贷比正式放贷更切实实际,也更有效率。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创新,克服这种机制的一些缺陷,使其更为完善
主要的创新 正式的放贷者与非正式的放贷者之间的“垂直”联系 正式的放贷者模仿并发展非正式放贷
垂直联系 以垂直联系取代水平替代 效果 案例
以垂直联系取代水平替代 不再采取传统的非正式与正式放贷人水平替代的方式* 而是增加二者的垂直联系 正式放贷人向非正式放贷人贷款,如银行向农村信贷合作社、农资经销商、粮食加工商等放贷,后者再增加对合作社成员、农民等的放贷
效果 在非正式放贷者之间制造竞争,使其打破原有的地区和市场分割和限制(规模经济)* 有了信贷供给的竞争,农民在借贷时借贷条件有所改善
案例 泰国的“农业生产力计划” 泰国土地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商业银行加大对信用合作社的放贷 商业银行执行“商人——粮食加工厂主”计划,向稻米商人和加工厂主扩大放贷 农民的借贷条件改善
正式的放贷者模仿并发展非正式放贷 典型的案例 效果 业绩
典型的案例 1976年,默罕默德•约纳斯(Mohammed Yunus)在孟加拉国建立了格莱明银行(Grameen Bank) 它的特点是向一组人(一般五人)依次放贷,一旦小组中一个人赖帐,其他人将不得借贷(类似于我国古代的连坐制度)
机制设计 小组组成时实行积极的选择性匹配* 低成本监督* 避免全部赖帐的占优选择(一组中开头的两个借款人,在其他组员能申请贷款之前,必须在贷款中先缴纳若干周的定期存款)* 银行工作人员每周与各小组举行会议(Center Meeting),以拨付贷款,收取储蓄存款和应还贷款,并提供偿付能力训练 格莱明银行扩张初期需要高昂的经营费用,一般通过政府资金和国际金融机构提供的低成本资金抵消这一费用
业绩 还贷率高达97% 30年来,他以独特的方式累计放贷53亿美元,帮助400万穷人脱贫自立。如今,格莱明银行早已成为各国效仿的范例,以至于2005年被称为“世界小额贷款年”。2006年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晚间商业报道”栏目与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联合评选出1979年以来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公司领导,约纳斯光荣入选 2006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孟加拉穆罕默德·尤诺斯和格拉明乡村银行
约纳斯的最新创新(1) 约纳斯曾受到一些理论家的抨击:“你做成功了,但只是聚焦在穷人中上层。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人你不管了?” 面对质疑,他提出农村银行要拯救处在生存最底线的乞丐 他为乞丐们制定出一套商业计划。每个参与者都可以无条件得到9美元作为在大街上出售玩具或甜食的本钱,乞丐如果讨不到钱,就可以靠做小买卖维持生计。这笔贷款是无息的,分期还贷额很低。
约纳斯的最新创新(2) 消息传出后,约纳斯估计最多也就有4000—5000名乞丐来贷款,结果一下子召来2.6万人。迄今有超过6.3万人参加了这个项目 尽管项目开展时间还不长,但是近60%的贷款已被偿清。乞丐们大部分都成功转变为小贩,并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社会的尊重 用乞丐们的话说:“过去总是关着的门打开了,人们见了我们不躲了,好多人还主动搬来板凳,请我们坐一会儿,人活着又有了尊严。” 尤努斯有句名言:“对穷人的赠款是害了穷人,有偿才是真正帮助穷人。”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1) 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受到信息、交易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决定了它只能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才有效率,这导致了农村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劣势。这主要是因为非正规金融的信息优势和成本优势与其活动的范围和规模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2) 农村非正规金融在规模和范围上的局限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将使得小范围内的经济主体面临的风险无法通过多样化进行有效的分散,导致了较高的关联风险;其次,资金只能在小范围内转移,不利于资金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有效配置,造成了效率的损失;第三,无法实现规模经济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3) 同时农村非正规金融隐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并容易引发经济纠纷。农村非正规金融往往游离于体制之外,没有得到法律和规章的充分认可和保护,一旦出现问题,参与方往往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和救济。在得不到法律有效保护的情况下,如果依靠个人(甚至非法组织)来提供保障会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4) 二是非正规金融运作机制不够规范,内在风险较大,一旦长期积累并释放出来,容易造成金融秩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非正规金融的一些组织形式内控机制不够完善,同时也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管和约束机制,易于被不法分子利用;另一方面,较高的吸纳存款的利息会诱导人们参与而忽视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理性审察和判断,容易诱发集资规模和风险不断膨胀,最后产生严重后果。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5) 三是农村非正规金融容易产生经济纠纷。农村民间金融的形式以口头约定和简单履约为主,缺乏合法的正式合同,一旦债务人不能按时还债就会引发经济纠纷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6) 难以应对系统性的自然或市场风险 即便是格莱明银行 20世纪90年代早期,格莱明银行在北部兰加普尔(Rangpur)地区分支行的还贷率只有30%不到。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兰加普尔地区频繁遭遇暴雨和洪水的袭击,给当地带来了系统性的财产和人员的巨大损失,这使得格莱明银行在这个地区的运营也碰到极大的困难,贷款小组几乎所有成员都没有能力还贷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7) 其他案例 19世纪末,很多国家派出了代表到德国学习一种为穷人提供信贷的金融创新,德国人称之为“人民银行”。人民银行最早由Herman Schulze-Delitsch在城市以及Frederick Raiffeisen在农村创立。在人民银行的鼎盛时期,人民银行在欧洲有两百万成员 为解决农村金融的难题,爱尔兰也借鉴了人民银行的做法,1894年由Horace Plunkett爵士和爱尔兰农业组织协会(IAOS)借鉴了Raiffeisen的信用合作社的做法,建立了类似的人民银行,1898年第一家分行在Doneraile设立。虽然人民银行在德国很成功,但在爱尔兰却很失败
非正规金融的问题(8) Guinnane(1994)提出有四个方面的理由。第一,现有的金融机构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储蓄,使得人民银行可贷资金紧张;第二,在Raiffeisen模式中非常重要的审计体系在爱尔兰是缺失的;第三,信用社成员不愿去监督其他成员,从而丧失了信息优势;第四,难以建立可信度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 正规金融 非正规金融
正规金融 农业发展银行 农业银行 信用社 邮政储蓄
农发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现在的主要业务仅限于粮棉贷款的发放,随着我国粮棉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粮棉油购销市场化改革方向日趋明显,保护价收购范围不断缩小,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收缩,且呈不断萎缩之势 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主要发挥其财政作用,借鉴其它国家通行的做法,今后要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扶持重点地区和行业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必须立足于为社区发展服务,树立为农民服务的理念,同时政府在政策和管理方面也要加强对合作经济制度的保护措施,使农村信用社真正根植于农村,服务于农民
农村商业银行 对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强引导,促使商业银行加大对农业地区的投入,比如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县级以下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三农”的比例,政府出台有关的优惠政策或财政补助引导农业银行向农村投放资金等
邮政储蓄 邮政储蓄要进行积极转型,按照市场化、企业化原则,组建邮政储蓄银行
非正规金融 农村非正规金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但是,由于其长期受到政府的限制,始终被排斥在正式金融体系之外,处于“黑市”状态(张杰, 2003),呈现出非规范化发展的局面,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也是对整个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的严峻挑战 放松管制。首先,要从法律上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其次,放开民间金融的利率管制;三是规范,目的是弹性化、安全化,关于存款保险的讨论
本章重要概念 资本及资本形成 贫困恶性循环 低水平均衡陷阱 私人储蓄与政府储蓄 强制储蓄 正式与非正式放贷者 格莱明银行
本章小结 研究资本形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几种主要的理论 影响私人储蓄的因素 政府强制储蓄的效果和弊端 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的供给方、需求方及主要特点 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主要有哪两种边际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