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行政倫理與非政府倫理 7.1 企業倫理的機制意涵 7.2 行政倫理的意涵與原則 7.3 政府的行政倫理議題 第七章 行政倫理與非政府倫理 7.1 企業倫理的機制意涵 7.2 行政倫理的意涵與原則 7.3 政府的行政倫理議題 7.4 倫理企業與倫理政府 7.5 社會治理的倫理議題 7.6 國際機構的倫理關懷
7.1 企業倫理的機制意涵 組織內部的控制系統 「利害關係者管理機制」,被視為組織內部控制系統,這些機制包括:公司內設置 倫理委員會 7.1 企業倫理的機制意涵 組織內部的控制系統 「利害關係者管理機制」,被視為組織內部控制系統,這些機制包括:公司內設置 倫理委員會 職司倫理事務的調查與處理等事宜。 倫理準則 提供公司員工遵循倫理行事的指標。 公共事務辦公室 專司對內與對外關係事務。 員工簡訊 作為組織內各部門互動資訊的參考。
創造組織內外部有利環境與資源的工具 創造環境機制(environment-creating mechanism) 這項機制有四個實施步驟: 首先 建立公司願景。 其次 設立目標。 第三 分析外在環境與內在資源。 第四 重組並創造環境與資源。
非財務性查核、審計與報告 「整合領導」機制,則強調領導人摒棄本位與跨部門整合性的思維途徑,訓練領導人建立全盤性的視野,並擁有跨部門協調能力,使成為一位「整合型領導者」。 企業欲求展現高度的倫理行為,倫理領導與機制應該是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7.2 行政倫理的意涵與原則 公共政策與行政倫理 新公共行政 (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 新公共行政的興起,以強調社會公道與正義為主,主張政府在服務人民時應講求平等性,不能有差別歧視。
(public administration ethics) 行政倫理的定義 行政倫理 (public administration ethics) 行政倫理是指在行政體系中公務人員在角色扮演時應掌握的「分際」,以及應遵守的行為規範。 公務人員本身必須具備一個清楚之倫理架構,俾便其從事公共行政業務時能夠有所依循。 行政倫理可定義為:有關公務員在公務體系上,建立適當及正確的行政責任之行為並符合道德規範,以提升行政的生產力及工作滿足感。
行政倫理決策的原則 將行政決策原則總歸納如下: 等五個原則為主,這些倫理原則可用來評估行政倫理程度的高低。 深思熟慮的選擇原則 比例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 公益原則 信賴保護原則
政府的行政倫理 深思熟慮的 選擇原則 是指決策前應蒐集可供決策的參考資料,避免選擇時失誤,側重在決策資訊的彙集與整合運用。 信賴保護原則 是指對當事人權益之保護,側重在行政疏失的救濟與改正。 比例原則 是指衡量行政作為的利害得失,行政作為在利與害之間應取利之最大而害之最輕者,側重在倫理的正義上。 誠實信用原則 是指行政作為的基本素養,側重在誠信不矯飾且昭信公眾上。 公益原則 是指行政作為應以公益為最根本考量,公權力的行使不可摻雜有行政人員個人私利成分。
7.3 政府的行政倫理議題 行政(公務)人員的角色 7.3 政府的行政倫理議題 行政(公務)人員的角色 當行政日趨專業化之後,專業主義與民主間的衝突,專業倫理與行政倫理的調和,更成為社會對行政人員的要求。 行政倫理的困境 行政倫理困境,是指公務人員在從事公務時,於倫理面向上所產生兩難的情境。
各項行政倫理相關困境的議題: 餽贈、招待 公眾利益之認定 私權 行政中立 忠誠之衝突 團結權與申訴制度 財產之公布 圖利他人或便民 機密之公布 關說、請託 組織之弊端
利益衝突之意涵 利益衝突,是指當公務人員在做一項決定時,表面上是以實踐公共利益為目的,實際上卻是增進個人的福祉,為未來更好的職務鋪路,或者是增加個人投資的獲利。 利益衝突有十種型態: 賄賂 在外兼職 以影響力圖利 未來任職 資訊圖利 霑親帶戚 盜用公款 戀棧過去的職務 收禮及接受招待 欺騙
利益迴避之意涵 公務員迴避制度的建立,旨在確保國家公務員在執行公務時,不受親屬關係的影響,確保國家公務員客觀公正地行使職權。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7.4 倫理企業與倫理政府 「效法企業」的知識分享 企業型政府 (entrepreneurial government) 要學習企業的管理精神與手段,以徹底改善政府的體質打造一個以民為優先的「企業型政府」。 美國聯邦政府 「效法企業」的創業精神(如創新、開發等),並採行企業管理手段(如授權、鼓勵員工參與、平行合作的行政倫理等),已獲得相當成果。
小結 企業界「」的理念與行動,依然可以某種程度地移植到政府機關等「」的行政作為上,提升政府行政品質與績效。 公部門 管理倫理
表7-1 企業倫理實際作為與企業型政府概略比較 表7-1 企業倫理實際作為與企業型政府概略比較 倫理分類/ 企業與政府管理倫理特性 企業倫理實際作為 企業型政府新的治理模式 企業創業精神 強調與利害關係者間的倫理關係,使所有關係人均受益。 展開服務視野,尋求社會中多元性的利益平衡,而非以特殊利益為服務對象。 服務倫理 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重心。 以公民利益為優先。 倫理領導與倫理機制 組織內民主化、容忍冒險、擴大參與、以身作則建立之倫理文化,並設立機制推動企業倫理。 分權、鼓勵參與、單位間水平式的合作等行政倫理。 績效評估 不只是關心實施倫理對組織產生的財務績效而已;更應重視實施倫理對「社會與文化績效」的正面效益,例如,公司的社會形象與對社會人群的服務成果等。 長期效益的評估,不只是短期性的評估。
7.5 社會治理的倫理議題 政府、公司與民間社團,逐漸發展一種共存共榮的關係,而這種關係能帶來更公平的全球體制,故非政府組織是讓社會向上提升的力量之一。 為了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使我們的下一代也能享有同樣的資源,應善盡企業的社會責任,同時政府也要嚴格監督,和民間團體合作,共同維護我們享有的利益。
7.6 國際機構的倫理關懷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主要目標就是,減輕開發中國家的貧窮狀態。 7.6 國際機構的倫理關懷 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主要目標就是,減輕開發中國家的貧窮狀態。 處理貧窮的發展計畫架構 世界銀行在致力改善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時,努力支持如下要項: 1 司法、管理與金融改革,以便改善民間機構的營運環境。 2 提高容納並強化機構與市場力量。 3 提高公家機關的透明度與責任。
提升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公司治理的評估 企業社會責任的訓練 世界銀行鼓勵各國政府與企業自行訂定出,提升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計畫,並改變誘因獎勵實行。 在運作方式上,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IMF)、合作發展遵守標準與準則申報(ROSC),以及金融服務行動計畫(FSAP)。再對有心改革的國家,評估其公司治理政策及作法,進而提出建議或修改法令。 企業社會責任的訓練 灌輸跨國企業、本國公司及公共部門的企業社會責任,其運作方式為:在作法上,提供「企業社會責任」的網路課程。
在亞洲推動的援助計畫或訓練 1 在中國、印尼、泰國、韓國,推動董事的訓練。 2 在印尼、泰國、韓國,推行國際會計與稽核標準。 3 在印尼訓練法官與相關人員,強化法院的職能。 4 成功案例:對蒙古的農業銀行推動重整計畫,起死回生並達到民營化的目標。
推動公司治理及改革 透過參與投資的方式,來要求被投資公司推動公司治理及改革,如以投資上海銀行為例,其運作方式為:在投資前,堅持上海銀行需根據國際會計標準與稽核標準,由國際事務所進行查核;再透過世界銀行旗下的國際金融公司(IFC),投資上海銀行並取得董事席位;進而要求上海銀行推動公司治理及改革,包括: 成立稽核 委員會 創設風險 管理委員會
未來面對的挑戰 公共部門改革 建立能量 訓練計畫的評量 持續改革與夥伴關係 家族企業 1 大型家族企業的公司治理問題。 2 從以關係為基礎的制度,變成以法規為基礎的制度措施。
推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必要 改善公司治理與企業社會責任,同時對抗貪污腐敗,是世界銀行減輕貧窮、推動改革,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世界銀行在擴大及修正公司治理計畫的同時,也體認到積極與其他機構或民間部門,結成夥伴的重要性。 堅信公司治理、企業社會責任與反貪腐,是推動改革的基礎,而其成功的關鍵,是在公家機關與民間機構中,尋找支持決心改革的人。 跨國公司可發揮其影響力,要求供應商與其他事業夥伴,遵循公司的治理制度及高標準的倫理道德,使公司治理可以強化。
倫理視野 視野7-1 創台灣產業之先, 設立「倫理長」 視野7-2 28國行賄指數 台灣退步至第19名 視野7-3 重建台灣社會的價值觀
案例7-1 北投空中纜車弊案 案例7-2 特別費案 案例7-3 台開案 案例7-4 喜憨兒基金會運作問題引發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