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教育在文山 報告人:謝秀娟 民國九十三年七月七日 臺中市南屯區文山國民小學
學校沿革與地理位置 民國四十二年創校 文山舊名山仔腳 地理位置 台中市郊區 大肚山下 南屯交流道 中彰快速道路 五權西路 近高鐵烏日站 文山焚化爐(原為垃圾掩埋場)
學區概況 農業社區轉型為工業社區 近台中工業區 家長社經地位 外來移入人口逐年增加 文化刺激與環境 文山里圖書館 近台中看守所 文山游泳池
學校概況 校地面積:1.5051公頃 校舍三棟 教師總數:79人(含校長主任) 專任職員10人 學生總數1787人 全校師生平均每使用土地面積8.25平方公尺 校舍三棟 感恩樓 文薈樓 惜福樓 教師總數:79人(含校長主任) 專任職員10人 學生總數1787人
教職員工編制統計表
教職員工年齡統計
教(職)員年齡統計表
本校師資 年輕化 男女性教師比例 教師學歷 男性31人(39%) 女性48人(61%) 師專、師範學院畢或大學畢業修習教育學分64人(82%) 修習碩士或碩士四十學分班15人(含取得碩士學位者) (18%)
教師服務年資統計
教(職)員學歷統計表
各年級班級數及人數統計
82學年度至92學年度班級數統計表 50班(含附幼二班) 班級數 13班 年度
82學年度至92學年度學生數 統計表 1787人 人數 519人 年度
我們的願景 健康負責 文山心 感恩關懷 鄉土情
學習環境與資源 小而精致的校園 高速寛頻的e化校園 校內有線電視系統 蝴蝶生態教學園 完善的遊戲與運動器材 班班有電腦電子化的校務行政服務 班班皆有網路接點 圖書管理電子化與網路化 校內有線電視系統
高速寛頻的校園網路 對外 對內 全校上網點:各室內學習與辦公的空間 隨選視訊系統(Video On Demand) e化的溝通平台:學校網站 連接台灣學術網路方式: T1 專線(因離電信局太遠,無法提昇頻寛) 對內 光纖骨幹(1Gbps),各網點終端均為100Mbps 全校上網點:各室內學習與辦公的空間 隨選視訊系統(Video On Demand) e化的溝通平台:學校網站 校內有線電視系統
電腦教室設備 學生主機42部 軟體: CPU P4 2.0G HD 80G 17” 螢幕 OS windows xp Office 2000 Flash MX Namo 5.5 Dreamweaver MX 非常好色4
社區資源 家長會 愛心工作隊 班親會 財團法人臺中市南屯區文山國民小學文教發展基金會 臺中市垃圾處理場回饋金 臺中市文山美玉專案 文山里、寶山里里辦公處
學校發展特色 民俗體育 生命教育 英語教學
民俗體育:扯鈴隊 教練團:謝秀娟校長、蕭建智主任、林格彬組長、李永昇教練 成立時間:民國85年 成立宗旨:推廣傳統藝術教育 特色: 日常生活用具融入表演 多次應邀參加社區各界公益表演 注重團隊生活教育德術兼備 課餘時間訓練不影響小朋友功課
扯鈴隊榮譽榜 85年台中市長盃民俗體育錦標賽冠軍 86年台中市長盃民俗體育錦標賽冠軍 87年台中市長盃民俗體育錦標賽冠軍 90年台中市聯信盃民俗體育錦標賽冠軍 90年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錦標賽甲等 90年體委盃民俗體育運動錦標賽團體賽第6名 91年聯信盃台中市民俗體育錦標賽 男生A冠軍 男生B亞軍 女生A冠軍 女生B殿軍 92年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體育錦標賽甲等
民俗體育:舞獅隊 教練團:謝秀娟校長、蕭建智主任、林格彬組長、吳聲豪教練 成立時間:民國87年 成立宗旨:推廣傳統藝術教育民俗體育
舞獅隊榮譽榜 89年全國千禧體委盃 雙獅第1名 單獅第2名 90年台中市聯信盃 醒獅第3名 90年台灣省主席盃 單獅第1名 多獅第2名 90年台中市聯信盃 醒獅第3名 90年台灣省主席盃 單獅第1名 多獅第2名 90年全國各級學校民俗錦標賽 廣東獅甲等 91年全國鎮瀾盃 單獅第1名 雙獅第2名 91年台中縣議長盃 雙獅第1名 單獅第2名 91年聯信盃台中市民俗體育錦標賽醒獅第1名
民俗體育代表隊參與社區公益活動表演 (九十二年度)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融於各科教學之中。 編定學校本位課程「與生命有約」 目的教導學生了解生死是存在的,不畏懼談生死,珍惜自己、尊重別人。 與瑪利亞學園合作推動部分融合教育
英語教育 訂定全校英語課程計畫 聘任英語專長且合格之教師 一、二、三、四年級每週一節英語課程 五、六年級每週二節英語課程 英語專長教師共4位,2位是教育部國小英語師資檢核通過,2位是教育局英語師資培訓通過 自編補充教材、自製教具,顧及學童個別差異 充實與善教學媒體、教學設備 編列預算,積極充實英語教學資源及軟硬體設備 鼓勵英語教師參與校內外研習、進修或觀摩
學校未來發展方向 強化學生資訊運用的能力。 規畫班群教學與學習情境的相互結合。 建立教師專業形象並鼓勵教師進修,提昇教師研究、創新教學能力。 班級電腦化,並能上網,建製教室視訊網路。 加強單親學生輔導,充分表現學校師生的關懷。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