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柏林危機之背景分析.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專利師考照班 師資介紹 高苑科技大學 研究發展處 專線服務電話 陳小姐 校內分機 1701.
Advertisements

論點 “ 自由 ” 主張 照顧 ” 弱勢 ” 父母 我 配偶配偶 子女子女 8 夫 妻.
第一單元 – 繪畫、建築與雕刻藝術 第一章:什麼是藝術 第二章:認識藝術的構成元素 第三章:認識藝術的創作要素.
開 學 日 8月有幾天? 31天 開學日是幾月幾日? 8月30日 8月. 開 學 日 8月有幾天? 31天 開學日是幾月幾日? 8月30日 8月.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中國圖書分類簡表 500●社會科學類 000●總類 ●史地類 100●哲學類 800●語文類 200●宗教類
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 二、蘇聯共產政權的發展 三、經濟大恐慌 四、歐洲極權政治的興起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
冷戰的發展 歐洲 亞洲 後史太林時代 中美蘇關係緩和 冷戰結束 以後.
第 3 章 戰間期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亞洲的民族復興運動 蘇聯共產政權的成立 經濟大恐慌 軍國主義的擴張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聯合國的成立.
2 杜威十進分類法 複習 000 總類 100 哲學及心理學類 200 宗教類 300 社會科學類 400 語文類 500 自然科學及數學類
台灣國家公園巡禮 製作:翁顗棋.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冷戰開始:與共產主義對抗—圍堵政策、聯合國、北約組織成立和韓戰
第五章 標準分數與常態分配 第一節 相對地位量數 第二節 常態分配 第三節 偏態與峰度 第四節 常態化標準分數 第五節 電腦習作.
行政院衛生署藥物食品檢驗局 醫療器材審查員 陳羿羚
觀光對環境的影響 王志明.
細胞膜的雙磷脂層 (Phospholipid bilayer in cell membrane)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REGRESSION FOR ORDINAL OUTCOMES 「順序尺度依變項」的迴歸模型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吳羽婷 森林系.
註:獲最多同學投票的老師及獲最多老師投票的老師會成為本校的「表揚老師計劃」代表
國際資訊安全標準ISO 27001之網路架構設計 –以國網中心為例探討風險管理
李紹唐 頁眉 1982年12月28日-2000年4月30日,在IBM臺灣地區分公司服務17年半,連續10次獲得IBM百分俱樂部獎,此記錄至今無人打破 2000年5月1日-2003年6月8日,擔任甲骨文臺灣地區分公司總經理(Managing Director) 獲Oracle 2次亞太最傑出表現獎 2003年6月9日-2005年10月16日,擔任北京甲骨文軟體系統有限公司華東暨華西區董事總經理一職.
2013年全球股價、原油、黃金及波動率指數(VIX)
京都議定書 為了抑制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防制氣候變遷,聯合國於1992年地球高峰會舉辦
歡 迎.
使用者經驗設計 User Experience Design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GAAP設定與發佈團體 我國: (補充) 1.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管會)證券期貨局(政府有權)
研習目的:希望透過這次研習,來認識「自由神像」的由來和發掘自由神像對美國人的重要性。從中對「自由神像」的認識加深。
為成功制定目標和行動計畫 國際獅子會分區主席訓練.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從歷史與行銷的角度看 台北市長選舉的新突破
朝鮮 獨立 宣言書 美國 獨立 宣言書 比較 崔然鴻 在美 詩人.
第四章 世界霸權的爭奪 第一節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 世界秩序的重整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小學四年級數學科 8.最大公因數.
用愛與智慧 ~成為孩子的伯樂 倪美英老師.
Colife 現場直播 免註冊快速登入手冊.
經濟學 學經濟.
競爭情報 LinkedIn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utt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Real Use by RogerPhelps 圖資四 B 鄭艾妮 B 蒲碩瑩 B 楊淑涵.
BioMed Central 投稿補助方案.
義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 新寫實主義 1940年代出現在戰後義大利, 反映當時社會現實狀況的電影.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三、布萊斯峽谷國家公園 (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
居住的房屋不夠穩固、耐用 無法獲取清潔水源 住屋支出比例過高 欠缺衞生設施 沒有足夠居住空間 土地居住權未獲保障.
Welcome to Who Wants to be a Millionaire
中國近代史( ) 圖表分析.
做門徒的挑戰 – 新舊的衝突 歷史、文化、社會、家庭 衝突是因改變而來的現象 問題的所在:新的是什麼?
11058: Encoding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1-1 二元一次式運算.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10328: Coin Toss ★★★☆☆ 題組:Problem Set Archive with Online Judge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2020 全國大學校長會議 --主講人--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楊能舒校長.
程式語言與邏輯:主題示範 報告人:國立台灣師大附中 李啟龍 老師 學年度資訊科技概論研習.
P106.
廖志宏 助理教授 學歷 經歷 公部門與民間產學研究計劃案 證照 De La Salle University, Philippines
由Facebook看SNS的現況與未來發展趨勢
美國憲法增修條文 (共廿七條) 條數 花費時間(月) 年份 1~10 權利法案 對州政府的訴訟
課程說明(Course Description)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台灣全球運籌發展協會 亞洲供應鏈助理管理師證照課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一次柏林危機之背景分析

目次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國際會議 第一節 德黑蘭會議 第二節 雅爾達會議 第三節 波茨坦會議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分區佔領時(西元1945~1948年)各國 的對德政策 第一節 美國之對德政策 第二節 英國之對德政策 第三節 蘇俄之對德政策 第四節 法國之對德政策 第五節 東、西佔區衝突擴大 第四章 結論 參考書目

第一章 前言 二次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東、西兩個不同政體的國家,直至西元1990年10月3日才重新宣告統一,造成分裂的原因有許多,但分裂的導火線實為第一次柏林危機(西元1948年),因此探究第一次柏林危機的背景,或可瞭解導致兩德分裂的真正原因,此為本文之研究動機。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國際會議 當二次大戰即將結束,各國對於如何處理戰敗德國均非常關心亦各有一套想法,因此開會討論成為各國重要的交流管道,戰時的國際會議結論成為戰後德國被分區佔領的重要依據,本章主要討論戰時三個重要會議,藉由探討會議的議題與結果,瞭解分裂德國政策形成的原因。

第一節 德黑蘭會議 西元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在伊朗的德黑蘭會晤,商訂消滅德國武裝力量的計畫,並談到分割德國的設想,羅斯福主張將德國分割成五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國家,邱吉爾也主張分割德國,提出「普魯士是萬惡之源說」,要求徹底剷除普魯士,並在德國南部成立多瑙河聯邦,他的基本設想是加強法國和波蘭,削弱德國,恢復歐洲均勢。史達林贊同羅斯福的設想,反對邱吉爾的多瑙河聯邦,因為一個強大的德國南部聯邦不符合蘇聯在東南歐的擴張利益。

第二節 雅爾達會議 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史達林於西元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達舉行了戰時第二次會議,就戰後如何處置德國問題進行討論,重點研究了佔領和管制德國、向德國索取戰爭賠款問題。

第三節 波茨坦會議 1945年7月17日至7月2日,美[1]、英[2]、蘇三國領袖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第三次會議。美、英領袖均是外交談判中的生手。會議中最棘手的問題當然是領土問題。 [1] 美國羅斯福總統逾1945年4月12日去世,此時的美國總統為杜魯門。 [2] 由於保守黨在下議院的選舉當中落敗,因此首相由邱吉爾改為工黨黨魁艾德禮。

1.解除德國所有陸、海、空三軍的武裝,解散一切納粹黨的 組織,所有公務機關擔任職務的納粹黨徒均予以解雇,改 用反納粹的民主人士。 會議尚討論關於佔領軍管制德國的共同政策,三國協議如下: 1.解除德國所有陸、海、空三軍的武裝,解散一切納粹黨的 組織,所有公務機關擔任職務的納粹黨徒均予以解雇,改 用反納粹的民主人士。 2.徹底改組教育與司法機構,取消反民主的納粹法律。 3.拆卸製造飛機、軍火及易於轉變為戰爭物資的工廠,並將 拆卸的機器作為戰勝國之賠款。 4.懲治法西斯戰犯的問題,宣布戰犯及參與策劃或推行納粹 行徑造成的暴行或戰爭罪行者,必須予以逮捕並交付法庭 審判。

第四節 小結 1945年6月5日,美、英、法、蘇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經各自政府的授權,代表四國在柏林簽署並發佈了《關於擊敗德國和接管德國最高權力的宣言》,宣布「盟國代表將按照他們自己的決定,在德國的任何部分或全部,駐紮部隊和設置行政機構」,四國總司令組成「盟國管制委員會」做為全國的最高權力機構,委員會的決議需四國代表「一致同意」,即每一國的代表都擁有否決權。盟國管制委員會從1945年7月30日開始工作,到1948年3月20日結束。

第三章 分區佔領時(西元1945~1948年)各國的對德政策

第一節 美國之對德政策 1945年6月,美軍成立正式的軍政府,全權負責美國在戰敗德國之政策執行,及其在盟國管制委員會的工作,軍政府的設立一直維持到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才由另一德國督察官署取代。美國軍政府基本上相當尊重原德國聯邦政治層面的傳統,一面維持德國就有聯邦制之精神與運作,一面試圖就佔領區內的現存關係,達成一統合的經濟單位,以利破敗地區的社會、經濟秩序之重建。

美國於1946年月3日在盟軍管制委員會上片面宣布,美國除了先前已經獲得的賠償外,將不再從美佔區取得賠償,這導致蘇聯不能從西佔區獲得賠償,這是美、蘇在對德政策上的第一次衝突。 美國要求實現波茨坦會議同意的「德國經濟統一」,建議成立經濟聯合管制中心,蘇聯和英國皆表示反對,但美國不放棄,1946年7月20日,美國代表提出合併佔領區的提議,英國於7月30日表示同意,法國則於8月10日表示反對。1946年9月6日,美國國務卿聲稱要實現德國的經濟統一,西方佔領區的合併是必經之路。1947年1月1日,美、英雙佔區正式合併。 在1947年提出 「馬歇爾計畫」。 對於非納粹化,美佔區嚴格執行此一政策 。

第二節 英國之對德政策 艾德禮上台,英國想維持其全球帝國的地位,及試圖重建歐洲新霸權,卻成為新政府經濟政策的一大負擔,再加上英國工黨政府在1946年努力朝「福利國家」邁進,通過一系列法案,「福利國家」需要大量資金 ,迫使艾德禮不得不求援於美國,財政上的依賴也窄化了工黨政府的外交路線與空間。在帝國的權力式微下,英國的對德政策可說是亦步亦趨的跟隨美國。

英佔區的非納粹化運動基本上按司法程序進行,對審查對象的判決較寬。1945年,英佔區就已批准德國人可籌組自由工會和黨派,可見在政治部分,英國對德國是較為寬鬆的對待。

第三節 蘇俄之對德政策 蘇聯在二戰中,喪失了大量的人口與經濟物資,因戰爭的破壞,使得蘇聯工業的重建機會遠落在其他戰勝或戰敗國之後。因此尋求從戰敗德國剩餘的經濟與工業實力中獲得補償,成為蘇聯主要的對德政策之一,同時亦可藉此對德國形成控制和影響。 1945年蘇聯正式宣佈成立軍政府,並採取一系列肅清法西斯殘餘勢力、剷除帝國主義的措施 。

蘇聯在1946年初就積極著手其佔領區內共產政權之扶持,1946年4月21日蘇聯迫使德東的社民黨與共產黨結合為「德國社會主義統一黨」 。 在經濟和社會結構方面全盤改革,土地改革、去私人化和國有化是其方針。 針對美、英組成雙佔區,蘇佔區於1947年6月成立「德國經濟委員會」,管理全區經濟事務。1948年2月5日,美英佔領當局同德國有關部門協商後頒佈新的「雙佔區章程」,2月13日,蘇佔區也宣布擴大德國經濟委員會的權力。

第四節 法國之對德政策 戰後法國對於德國的處置與態度有著和其他三強截然不同的政策與方針,亦即強烈壓制未來德國任何可能的再復甦與強大。分散德國的力量是法國的德國政策之最高指導原則。 1946年美國提議合併佔領區時,法國因對德國積怨甚多,從自身安全著想,不願意見到一個統一德國重新崛起,於8月10日正式表示反對。但也是基於法國日益嚴重的經濟問題,不得不被迫接受美國1947年所公布的馬歇爾計畫的經援。

1948年2月,法國同意將其佔領區合併,成立三佔區,也形成東佔區(蘇聯)與西佔區(美、英、法)的對峙局面。 非納粹化的問題,法國對德國人和納粹份子不加以區別的對待,也沒有十分嚴肅的對待非納粹化問題,認為非納粹化只會成為徒勞無功的事,而是把注意力集中於教育德國的年輕人,全力保證煤、鋼、鐵的生產,作為對法國的賠償。

第五節 東、西佔區衝突擴大 1948年2月23日起,美、英、法三國外長於倫敦舉行會議,2月26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亦加入,會議分成2月23日至3月6日和4月24日至6月7日兩個階段。 西方三國於6月20日開始於三佔區單獨實行幣制改革,用”B”記馬克代替當時流通的帝國馬克,並斷絕了與蘇佔區的經濟聯繫。蘇聯認為這違反波茨坦會議的決議,故發表聲明宣布將在西方國家進入柏林的通路上進行交通管制。並於6月23日宣布幣制改革,6月24日蘇聯封鎖了西柏林與西德之間的路上交通,停止向柏林供應煤和電,30日,又封鎖水上交通,西佔區亦採取封鎖措施,柏林危機正式形成。

第四章 結論 各國佔領區內的政策執行程度不一,各國對德政策立場不同,均對德國的未來投下不利的因素,再加上各國對盟國管制委員會的決議亦作有利於自己的解釋,對如何實施德國的經濟統一也存有嚴重的分歧,使得德國的分裂在所難免。而國際情勢「冷戰」的形成,及各國內部的政經情勢,亦會影響各國的外交政策,由於此時德國並無一有實權之中央政府,研究此時的情況會發現關於德國內部人民的聲音描繪甚少,故第一次柏林危機的形成仍取決於當時四國相互的外交情勢,亦導致之後的德國分裂 。

參考書目 丁建弘。2003年。《德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王曾才。2003年。《世界現代史》。台北:三民書局。 吳友法。2007年。《德國現當代史》。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李邁先。民國84年。《俄國史》。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正中書局印行。 周惠民。2007年。《德國史—中歐強權的起伏》。台北:三民書局。 洪丁福。1994年。《德國的分裂與統一》。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高亞偉。民國83年。《世界通史》下冊。台北:文太印刷公司。 孫炳輝、鄭寅達。民國90年。《德國史綱》。台北:昭明出版社。 賴麗琇。2003年。《德國史》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錢乘旦、許潔明。2002年。《英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