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國際貿易.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5 中華民國經貿環境 授課教師: ____________ 兩岸暨東協經貿商務(附:人才認證檢定 1000 題庫 )‧ CNEEA 主編 前程文化.
Advertisement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第四章 全球經營環境.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國際金融中心 觀看《經濟新動態》後,學生可以多滑鼠的搶答方式回答以下的問題。 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 00:00:00-00:01:51
國內利率之變動 3.25% % 2.036% 年利率(%)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國際貿易程序 貿易條件: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付款條件:信用狀 運輸方式:海運.
第7章 要素稟賦與Heckscher-Ohlin模型
Bank 3.0 證券產業發展趨勢 與數位化應用 富邦證券 副總經理 郭永宜 (行銷暨商品督導)
組員:林廷翰、林彥辰、林哲宇、康皓翔(報告者) 中華民國
以無異曲線分析物價指數作為COL指標, 有高估或低估的現象。
物價膨脹與通貨緊縮 物價膨脹.
各位同學, 為何會產生國際貿易與企業國際投資之現象?
國際金融專題 亞太國家的股價和匯率之間的共整合關係 林秉毅 授課教師 :楊奕農老師.
第四章 資金成本.
區域經濟整合 國 際 行 銷 報 告 組員: 張馨云 謝玉亭 曾子芳
第3章 資料的整理與表現- 統計表與統計圖.
第4章 即期匯率的決定(I).
電子商務基本概念 電子商務的定義 1-1 電子商務的特性 1-2 電子商務的演進 1-3.
6 生產者決策的基礎 本章及下一章則要討論供給線背後的生產者行為;從追求利潤最大的行為。對生產者行為的了解,可分為三個步驟:
生產要素市場 Copyright © 2008 Cengage Learning.
第九單元 廣告與推廣組合 整合性推廣組合(整合性行銷) 人員銷售 公共關係 銷售促進(促銷)活動 廣告與促銷活動的關係.
台灣對中國的投資 WTO 與兩岸經貿投資專題.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短期均衡 完全競爭市場廠商 虧損的三種情形 簡報是否有重複? 1.
市佔率之戰,洗髮精準備好了! 施玟如 郭珈吟.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完全競爭市場的特徵.
第四章 生產理論 1.生產函數 2.生產期間 3.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4.等產量線 5.最適要素僱用量 6.規模報酬.
Chapter 5 國際貿易理論.
相對優勢 當一個國家生產某一項產品的相對成本較另外一個國家為低時,我們說這個國家對此項產品的生產具有相對優勢 (或比較利益)。
生產資源、比較利益與所得分配 章節內容 生產可能集合 財貨價格,要素價格及要素投入量之間的關係
Chap3 Linked List 鏈結串列.
大數據與我 4A 陳駿榜.
第六組 許茹雯 李翔雲 王秀旬 張碩峰 麥嘉容 廖子誠
貨幣需求理論- 凱因斯的流動性偏好說 財金二丙 4A 林昕宜 指導老師 陳曉蓉 老師.
台灣的人口 教學者:李蕙娟 年級:二年級.
本章結構  市場與產業  產品的性質與市場或產業的範圍  產業與市場的分類  產業結構 陳正倉 林惠玲 陳忠榮 莊春發 著.
香港如何割讓給英國? 1842年起,香港受英國管治,直至1997年6 月30日. 歷時 155年。 你知道當中的原因嗎?
Definition of Trace Function
個體經濟學 張清溪 / 國立台灣大學
經濟學 學經濟.
農麗-產品介紹 「硬頸」 「櫻花鉤吻鮭」.
四種市場結構的類型與比較 寡占市場的特徵.
第十章 證券投資組合.
Porter的五種競爭力理論圖 3.1 廠商所面對的競爭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探討 2006/10/31 報告者:蔡宜君.
機會成本知多少 機會成本的定義 1.
機會成本知多少 機會成本的定義 1.
競爭情報 LinkedIn and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Putting Social Networking to Real Use by RogerPhelps 圖資四 B 鄭艾妮 B 蒲碩瑩 B 楊淑涵.
數位教學導讀及案例分享 經濟日報產業研究中心 楊璨羽.
股票選擇指南-SONY 鄭惇伊 林佩儀 黃馨玫.
電子期刊使用統計 CONCERT 2002 meeting November 13-14, 2002 羅宙康 Springer-Verlag
1.1 國際貿易的意義與重要性 1.2 國際貿易的類型 1.3 國際貿易的特性 1.4 經營國際貿易的風險
規模經濟 定義 原因.
第 7 章 主要商業功能.
國際金融期末報告 授課老師:楊奕農副教授 學生:金恩惠 學號:
取得與安裝TIDE 從TIBBO網站取得TIDE
交流電路(R-L) R-L Series Circuits ATS電子部製作.
Chinese Internet Marketing Opportunity
討論.
第一章 貨幣的時間價值.
資料表示方法 資料儲存單位.
花王集團.
Identifying your company’s real intelligence needs
國際收支帳 = 經常帳 + 金融帳 商品交易:購買力平價理論 金融投資:利率平價理論.
企業家如何創新? Q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你還記得,熊彼得所說的「企業家」為何意涵?
第一章 電子商務簡介 第一篇 電子商務概論篇.
兩岸經濟列車啟動, 它將影響所有企業, 還有你的工作權和財富!
Chapter 4 Multi-Threads (多執行緒).
社會﹝第一冊﹞ 單元十一:古早台灣人 單元十二:逐鹿台灣 單元十三:唐山過台灣 單元十四:大船入港.
Application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6 國際貿易

前言 1980以前台灣出口腳踏車、成衣,因有生產優勢,但現在沒有這方面的優勢,反而主要出口電腦。 2004, 我國PC產量佔全世界29%,NBC68.8%, LCD 72.4%,台灣內需不大,因此電腦大部分是外銷。 台灣也生產葡萄酒,但每年自法國進口許多葡萄酒。 為什麼?因為台灣善於生產電腦,法國善於生產葡萄酒,這稱為生產上的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如何決定?貿易有何好處? 台灣貿易型態、貿易政策之演變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相對優勢 當一個國家生產某一項產品的相對成本較另外一個國家為低時,我們說這個國家對此項產品的生產具有相對優勢 (或比較利益)。 假使世界上只有電腦和葡萄酒兩種商品。台灣和法國兩種商品的成本如表所示。 對台灣而言,電腦相對於葡萄酒的成本比是 5;對法國而言是 11。因此,就生產電腦而言,若暫時不考慮兩國貨幣的不同,只從實質面來看,電腦在台灣生產的機會成本比較低,也就是說台灣在電腦生產上具有相對優勢。反過來說,法國則在生產葡萄酒上具有相對優勢。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相對優勢與國際貿易 (一) 如果現在台灣和法國彼此間要互相貿易,假設匯率是 1 歐元 : 4 元新台幣,則兩國產品的價格若全部以新台幣來表示將如表 16.2 所示。 表中顯示法國的電腦和葡萄酒均較台灣便宜,因此兩國若相互貿易,則台灣消費者必然會爭相進口法國電腦及葡萄酒,而台灣卻沒有產品可以銷售到法國市場。這種只進口而不能出口的情形不會是一種均衡的狀態,因此此匯率不會長久。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相對優勢與國際貿易 (二) 若匯率改為 1 歐元兌 5 元新台幣,則兩國的產品價格將如表 16.3 所示。 此時台灣電腦較法國便宜,而法國葡萄酒較台灣便宜。因此雙方有出口也有進口,使得貿易形態得以維持。 在適當的匯率下,台灣會出口其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法國也會出口其具有相對優勢的產品。因此只要匯率適當,就可產生雙向貿易,且各國必定出口其具相對優勢的產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貿易的利益 (一) 假設台灣及法國生產電腦及葡萄酒的單位成本是固定的。台灣生產每台電腦生產成本是 1 萬元、葡萄酒為 2 千元,此關係如圖 16.1 所示。 圖中顯示若將台灣全部的資源投入生產電腦,可得 1 萬台電腦 (A 點),若將全部資源投入生產葡萄酒則可得 5 萬瓶葡萄酒 (B 點);AB 線上的其他點則表示某種電腦與葡萄酒的組合。 AB 線段也就是「生產可能線」(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它顯示在一定的「資源稟賦」 (endowment) 及生產技術下,經濟體系所可能產出的商品組合。 圖 16.1 固定成本下的生產可能曲線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貿易的利益 (二) 在自給自足 (autarky) 而與外國無貿易的情形下,生產點和消費點必須是同一點。所以 AB 線不僅代表生產可能線,也代表一國的國民所得。假設消費生產點為C點。 如果台灣和法國之間開放相互貿易,且歐元對新台幣的匯率是 1:5 ,台灣將出口電腦、進口葡萄酒。 假設貿易雙方均以成本價出售商品,則國際間葡萄酒和電腦的相對價格為 1:10 (圖中 AE 線)。因此,也就是說開放貿易之後電腦的相對價格上升了,而葡萄酒的相對價格下降了(由 1:5 變成 1:10)。 圖 16.1 固定成本下的生產可能曲線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貿易的利益 (三) 「在線性生產可能線的假設下,當國際價格線和生產可能線斜率不同時,一國在自由貿易下會有專業化生產的趨勢。」 在專業化生產電腦的前提下,台灣可選擇 ADE 線段上的任何一點消費。該線段上的任何點都在 ACB 線段的右上方,因此貿易使得消費的機會擴大。同理,法國在開放貿易之後,也會選擇專業化生產葡萄酒。因此國際分工的結果使各國消費機會擴大。 圖 16.1 固定成本下的生產可能曲線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古典貿易理論 (一) 古典的貿易模型源於李嘉圖,所以又稱為李嘉圖模型 (Ricardian model)。李嘉圖的模型中只有一個生產要素,稱為勞動。 假設電腦及葡萄酒是世界上僅有的兩項商品,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每一台電腦及每一瓶葡萄酒的生產均需要固定的勞動投入,而且勞動的邊際生產力是一固定數。 表 16.4 為台灣及法國在生產商品時的勞動投入。我們可以發現法國在兩個商品生產上均可以較少的勞動生產出等量的產品,這種優勢稱之為絕對優勢。但貿易的型態取決於相對優勢,而非絕對優勢。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古典貿易理論 (二) 圖 16.2 繪出台灣與法國的生產可能線,分別為 A1B1 、A2B2 。台灣電腦和葡萄酒的邊際轉換率為 1:5;法國為 1:11。 在李嘉圖的模型中,勞動生產力的高低同時也決定生產成本的高低。 就機會成本而言,台灣生產 1 台電腦犧牲 5 瓶酒;法國生產 1 台電腦犧牲 11 瓶酒。因此台灣具有生產電腦的相對優勢。反過來說,法國則具有生產葡萄酒的相對優勢。 圖 16.2 台灣及法國之生產可能曲線及相 優勢(兩國所用尺規不同)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相對優勢與專業選擇 (一) 在李嘉圖的模型中,勞動生產力的高低同時也決定生產成本的高低。 台灣為什麼專業生產電腦?若電腦每台國際價格為 1 萬元,葡萄酒每瓶 1 千元,則專業生產電腦的台灣,每位電腦工人每日的工資為 1 千元 (10,000/10) 。同樣工資水準下若生產葡萄酒,則生產成本是 2 千元 (1,000*2 ) ,高於國際價格 1 千元,因此葡萄酒產業在台灣無法生存。 同樣,法國葡萄酒獲得每瓶 1 千元台幣的國際價格,因此每位法國葡萄酒工人每日工資為 1,250 元。若要生產電腦,必須支付相同工資才能招募到工人,因此電腦的成本為 11,000 元 (1,250*8.8) ,超出國際行情,所以電腦業在法國是無法生存的。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相對優勢與專業選擇 (二)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國際貿易會自動促成國際分工,淘汰不具相對優勢的產業」。 法國工人之所以能享受高的工資,是因為他們在兩個部門均擁有生產上的絕對優勢的緣故。因此絕對優勢並非無關緊要的,它雖然不能決定國際分工的形態,但卻是決定工資高低的關鍵。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要素秉賦理論 (一) 要素秉賦模型 (factor endowment model),又稱要素比例模型 ,主要源自兩個瑞典學者赫克秀 (E. Heckscher) 及歐林 (B. Ohlin) 的貢獻,因此也稱為赫克秀-歐林模型。 要素稟賦模型放寬古典貿易模型的單一要素的假設,容許經濟體中有兩種生產要素:勞動及資本。此外也假設各國的生產函數完全相同,這點和古典模型非常不一樣。 要素稟賦模型認為相對優勢是取決於一國的相對要素稟賦。若一個國家勞動多、資本少,則這國家的相對優勢是在生產勞動密集 (labor intensive) 的商品;反之,則相對優勢是在生產資本密集 (capital intensive) 的商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要素秉賦理論 (二) 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到勞動及資本,有競爭力的廠商必須使成本降至最低。而這取決於勞動及資本的單位價格。 假設在某種要素價格下,生產者選擇alc(下標 l 指勞動、c 指電腦) 的勞動和 akc (下標 k 指資本) 的資本組合來生產電腦;選擇 alw (w 指葡萄酒) 的勞動和 akw 的資本來生產葡萄酒,且兩個組合之間具下述的關係: 由上式可知,生產電腦所用的勞動對資本的比例,較葡 萄酒為高,因此電腦是「勞動密集」的商品,葡萄酒是「資本密集」商品。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要素秉賦理論 (三) 兩個商品在生產時使用的勞動/資本比不同,因此要素價格變動時對生產成本的影響亦不相同。 表 16.5 為兩國電腦與葡萄酒的假想投入組合。可以發現電腦是勞動密集的商品、葡萄酒為資本密集的商品。這項生產的特性在兩國均相同,但因為要素稟賦不同,因此要素價格也就不同。 假設台灣是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工資與資本價格比是 5:1 。法國則是資本相對充裕的國家,工資與資本的價格比是 8:1 。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要素秉賦理論 (四) 在前述的要素價格下,兩國生產 (電腦及葡萄酒) 的單位成本如表 16.6。 電腦和葡萄酒的相對價格在台灣為 1.89,在法國則為 1.93;利用相對優勢的觀念,台灣的相對優勢在電腦,而法國的相對優勢在葡萄酒。 為了證明此一結論,若將兩國的要素稟賦差異再加以擴大,讓台灣的勞動數目更多、工資更便宜,變成每人日只要 500 元。而法國的資本更充裕,成本變成每日 30 歐元,此時兩國生產成本如表 16.7。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要素秉賦理論 (五) 透過上表可得知,台灣因為工資下降,電腦的相對成本更低了;而法國,因為資本價格下降,葡萄酒的相對成本也跟著下降。 由以上分析,可得到兩點結論: 當工資下降時,勞動密集商品的相對成本下降,而資本密集商品的相對成本上升;當資本價格下降時,資本密集商品的相對成本下降,而勞動密集商品的相對成本上升。 勞動稟賦相對豐富的國家對勞動密集商品的生產具有相對優勢;而資本稟賦相對豐富的國家則對資本密集商品的生產具有相對優勢。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一)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由渥能 (Raymond Vernon) 所倡。 渥能認為相對優勢並非一成不變。他將產品的生命分成三階段,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生產特性,因此適合生產的地方也不相同。 創新期 (innovative stage):高所得國家比較容易產生對新產品的需求,且也較有創新開發的能力,因此產品的創新大多在這類高所得的先進國家。產品在創新期的需求通常不大,加上功能與形式未定,因此生產過程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人才,惟有在先進國家才有豐富的研發人才。所以這些國家擁有生產創新期產品的相對優勢。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 (二) 成長期 (growth stage):創新產品與市場互動以後,會有一套最受歡迎的樣式成為市場主流,需求量隨之擴大。此時生產技術也較為成熟,可以進行量產,使產品進入高度成長期。自動化的生產模式,因為對技術性人力的需求漸減,適合在中高所得國家生產。 成熟期 (matured stage):當產品需求的成長減緩且生產技術十分普及時,代表進入成熟期。此階段因為技術普及、市場競爭激烈,加以產品已經定型,消費者對不同品牌偏好程度降低,因此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主要取決於價格,而價格優勢又取決於成本。因此低工資國家擁有生產成熟期產品的相對優勢。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的貿易型態 (一) 台灣自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以來,貿易就是經濟活動的主軸。在日本據台以前,台灣的出口以茶葉、樟腦及糖為主;在日本據台以後,台灣的出口轉而以糖及米為大宗。糖及米的出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的數年,仍是台灣出口的主要產品,但此後台灣出口的產品結構產生十分巨大的變化。 表 16.9 (見下頁)列出台灣在 1955--2005 年的 50 年間主要出口產品的演變。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貿易型態 (二)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貿易型態 (三) —古典理論 台灣出口產品由早先的農產品為大宗,轉變為紡織品再到電子產品。對於這樣的轉變,可分別用前面提過的三個模型來解釋之。 根據古典理論: 1950 年代,台灣幾乎完全不具有生產工業產品的能力,加上剛好台灣的雨水及陽光充足,稻米可以兩熟或三熟,因此台灣的相對優勢在農產品。 1960 年以後,台灣逐漸習得紡織品的生產技術,紡織品的勞動生產力因而提高;相對於世界其他國家而言,台灣相對優勢轉移到紡織品上。 到 1980 年以後,台灣在電子電機產品方面的生產技術逐漸成熟,因此勞動生產力提高,相對優勢又轉移到電子電機產品上。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貿易型態 (四) —古典理論 李嘉圖的古典理論認為:「貿易形態的改變是基於相對勞動生產力的變化;而相對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如果是來自新技術的取得,則這種變化往往伴隨著工資的上漲」。 因此當台灣轉向紡織業生產可以獲得較高的工資時,再用此較高的工資生產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就不具有競爭力,紡織業遂取代農業成為出口大宗。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電子業的崛起。 根據要素稟賦模型來看,則台灣相對優勢的變化是基於要素稟賦的變化,與生產技術並無關連,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貿易型態 (五) —要素稟賦 根據要素稟賦模型,台灣在戰後 40 年的生產條件的最大變化是資本的累積。透過資本的累積,台灣逐漸由一個勞動豐富的國家變成一個資本豐富的國家,因此相對優勢由原先勞動密集的產品轉到資本密集的產品。 台灣 1980 年以後,出口商品中勞動密集度的分布情形列於表 16.10 為,可以明顯看出勞動密集產品佔台灣出口的比率不斷下降,而資本密集的比率則逐漸上升。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貿易型態 (六) –產品生命週期 我們也可用產品生命週期檢驗台灣出口結構的變化。以美國市場為例,美國紡織品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分別為日本 (1960 年代)、台灣和香港 (1970年代)、中國大陸及東南亞 (1990 年代之後)。這樣轉變是因為成衣為成熟性的商品,生產的相對優勢取決於工資。 1960 年代日本工資相當低,而台灣、香港的成衣生產技術尚未成熟,因此日本有生產上的相對優勢。1970 年代以後,台灣及香港的成衣生產技術成熟,而工資遠低於日本,因此逐漸取代日本成衣在美國市場的地位。在 1990 年代以後,因為台灣及香港的工資很高,成衣的生產基地遂轉移至中國大陸。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戰後貿易政策的演變 (一) 台灣戰後的貿易政策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進口替代時期(1958 年前):以高關稅、進口限制、複式匯率等干預貿易,以國內自製取代國外進口,這種政策一般稱為「進口替代政策」(import substitution policy)。 出口擴張時期(1958 年後):採外匯貶值政策,取消複式匯率、對出口產業提供租稅優惠、出口退稅制度、外銷低利貸款、成立加工出口區,以鼓勵出口產業的發展。 政府在實施出口擴張的政策時並未取消進口限制的措施,因而形成一個雙元性的產業結構,也就是「內外分治」的產業結構。 面對國際市場激烈競爭的出口廠商效率很高,而在貿易保護下的內銷廠商則效率不彰,形成「外強中乾」的雙元結構。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台灣戰後貿易政策的演變 (二)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1969-1980 年):1969 年開始實施的「第五期四年經建計畫」,以發展上游基礎產業及精密產業為目標,因此限制此類產品進口,以提供上游原料產業的發展機會,石化業和鋼鐵業為重要發展目標,這就是第二次進口替代。 貿易自由化的時期(1980 年後):出口不斷擴張而進口受到抑制,使我國累積大量的外匯,這些外匯大部份存在美國的銀行,或用以購買美國政府的公債。從資源運用的角度而言,是一項資源的浪費。加以高額的貿易順差招致貿易對手 (主要是美國) 的不滿,要求我國降低進口的障礙 (例如關稅),開放國內的市場。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ECFA 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 國際間的自由貿易(商品與服務)協定:如 Free trade agreement (FTA):如美加墨 closer economic relations (CER):如澳紐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 (CEPA):如中國香港 與我國簽FTA的國家:巴拿馬、尼加拉瓜、薩爾瓦多、宏都拉斯 ECFA:不是自由貿易協定,他是一個『架構協定』,是自由貿易協定前的前期工程。只框定自由貿易協定包括的範圍、協議原則和談判期程;簽了『架構協定』後再進行細部談判,最後才簽訂商品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 和ECFA類似的安排是2002年中國與東南亞國協(ASEAN)簽署的framework agreement on comprehensive cooperation between PRC and ASEAN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End of Chapter 16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

作業 P. 370- 習題16.3 習題16.8 習題16.12 習題16.14 基礎經濟學 Chapter 16 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