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筑工程造价概述 工程建设定额的概念
工程建设定额的概念 定 规定 额 数额 规定在生产中各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量标准 研究建筑产品 定量关系 生产成果 生产消耗 看一个定额示例
案例: 《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中砖石结构工程分部部分砖墙项目 砖墙定额示例: 工作内容:调、运、铺砂浆,运砖;砌砖包括窗台虎头砖、腰线、门窗套;安装木砖、铁件等。 计量单位:10m3 案例: 定额编号 4-2 4-4 4-5 4-8 4-10 4-11 项目 单位 单面清水砖墙 混水砖墙 1/2砖 1砖 1砖半 人工 综合工日 工日 21.79 18.87 17.83 20.14 16.08 15.63 材料 水泥砂浆M5 水泥砂浆M10 水泥混合砂浆M2.5 普通粘土砖 水 m3 千块 - 1.95 5.641 1.13 2.25 5.314 1.06 2.40 5.350 1.07 1.33 -2.25 5.341 -2.04 机械 灰浆搅拌机200L 台班 0.33 0.38 0.40
一、工程建设定额的概念: 1.定额: 广义:规定的额度、标准。即标准或尺度。 生产某一合格产品,都要消耗一定数量的人工、材料、机具、机械台班和资金。在一个产品中,消耗越大,则产品的成本越高,反之消耗越少,产品的成本越低。但是这种消耗并不能无限地降低,它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数额。因此,根据一定时期的生产水平和产品的质量要求,规定出一个大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合理的消耗标准,这个标准我们称之为定额。不同的生产经营领域有不同的定额。
定额的定义可以这样表达: 在合理的劳动组织和合理地使用材料和机械的条件下(正常施工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消耗的资源数量标准。 “生产力三要素” 资源包括:投入的活化劳动与物化劳动。 活化劳动:人工 物化劳动:材料、机械
2、 建筑工程定额的概念 指在正常的施工条件和合理的劳动组织、合理使用材料及机械的条件下,完成单位合格建设产品必须消耗资源的数量标准。其中的资源主要包括在建设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人工、机械、材料和资金等生产要素。 人工工日数 消耗 在正常施工条件下 生产 一定计量单位 建筑产品 各种材料消耗量 机械台班数 劳动组织合理 机械运转正常 材料储备合理 10m3 100m2 10m t 个 质量合格
2、工程建设定额 工程建设定额反映了工程建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它一般除了规定的数量标准以外,还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质量标准和安全要求等。 “正常施工条件”是指绝大多数施工企业和施工队、班组,在合理组织施工的条件下所处的施工条件。施工条件一般包括:工人的技术等级是否与工作等级相符、工具与设备的种类和质量、工程机械化程度、材料实际需要量、劳动的组织形式、工资报酬形式、工作地点的组织和其准备工作是否及时、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气候条件、劳动竞赛开展情况等。正常施工条件界定定额研究对象的前提条件,因为针对不同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完成单位建设工程产品的消耗内容和数量是不同的。
例如1:10m3现浇C20 混凝土带形基础,需用C20混凝土材料10. 15m3、人工9. 56工日、 400L混凝土搅拌机械0 例如2:砌筑10m3砖基础需要消耗:人工:12.97工日;材料:标准砖5.236千块;砂浆2.36m3,机械:灰浆搅拌机0.39台班。 单位说明:10m3是砖基础的定额计量单位;工日是人工消耗的计量单位,工人工作8小时为一个工日;台班是施工机械使用消耗的计量单位,施工机械工作8小时为1个台班。
建设产品的内容 1、建设项目——一所学校、一座医院、一座工厂、一个住宅小区等。 2、工程项目——一所学校的教学大楼、学生宿舍、食堂等。 3、单位工程——教学大楼的土建工程、给水工程、电气照明工程。 4、分部工程——土建工程中: (1)土(石)方工程 (2)桩与地基基础工程 (3)砌筑工程 (4)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工程
(5)厂库房大门、特种门、木结构工程 (6)金属结构工程 (7)屋面及防水工程 (8)防腐、隔热、保温工程 (9)脚手架工程 (10)垂直运输工程 (11)模板工程 (12)混凝土运输及泵送工程 (13)建筑物超高增加费 (14)材料二次搬运 5)、分项工程——混凝土与钢筋混凝土工程的分部工程中: 柱、梁、板、墙、阳台、楼梯等。
二、定额水平 1、定额水平的定义:指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台班消耗标准的高低程度或指完成单位合格产品所需消耗的资源数量的多少 。 定额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一定时期定额水平必须坚持平均先进的原则,也就是在相同条件下,大多数人员可以达到,部分可以超过,少数可以接近的水平。 。
2、注意点: 定额水平的高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企业的管理水平、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有关。 定额水平高——指单位产量提高,消耗降低,单位产品的造价低。 定额水平低——指单位产量降低,消耗提高,单位产品的造价高。
三、定额的产生与发展: 1、弗里德里克·温斯洛·泰勒—美国“科学管理之父” 定额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企业由传统管理(放任管理)到科学管理的转变密切相关。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泰勒通过科学实验,对工作时间的合理利用进行细致研究,制定出所谓标准的操作方法; 通过对工人进行训练,取消一些不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较高的工时定额; 用工时定额评价工人工作的好坏。 1895年,泰勒在美国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计件定额制》。 工时定额产生了科学管理。
泰勒制的核心: 第一,实行标准的操作方法,制定出科学的工时定额; 第二,完善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 所以定额伴随管理科学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2、我国建筑工程定额的发展过程 我国建筑施工定额工作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逐步健全。经历了一个分散——集中——分散——集中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 大规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1955年由劳动部和建设工程部联合主持编制了全国统一劳动定额,编有项目4964个。
(三)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前的时期(1958-1966) 这一时期的前两年否定商品生产,否定按劳分配,批判资产阶级法权,批判记件工作。停止实行记件工资和奖励制度。否定了劳动定额。57年将劳动定额的编制和管理工做下放到省。 两方面:1.适应地方特点上起了一定作用。 2.定额项目过粗。工作内容口径不一,定额水平不平衡。地区之间,企业之间失去了同一衡量的尺度。 1959年国务院有关部委联合会做出决定,将定额管理的权限收回中央。1962年正式修订颁发了全国建筑安装工程统一劳动定额。
(四)“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1976年) 全盘否定了按劳分配原则,用平均主义代替了按劳分配。 (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1978年全面恢复。 建国三十年,建筑是定额工作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起两落五个阶段。
1951年制定了东北地区统一劳动定额; 1955年劳动部和建筑工程部联合编制了全国统一的劳动定额; 1956年在此基础上颁发了全国统一施工定额; 1981年国家建委颁发了《建筑工程预算定额》(修改稿); 1986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1988年建设部颁发了《仿古建筑及园林工程预算定额》; 1992年建设部颁发了《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定额》; 1995年建设部颁发了《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土建部分); 以后又颁发了《全国统一市政工程预算定额》、《全国统一安装工程预算定额》、 《全国统一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消耗量定额》(GDY—901—2002)。 2003年颁发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3)。 2008年颁发了《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
总 结 本知识点主要介绍了工程建设定额的概念及发展史。定额是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组织施工、决定分配助工具。它是建设系统作为计划管理、宏观调控、确定工程造价、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实行经济核算的依据;是衡量劳动生产率的尺度,是总结、分析和改进施工方法的重要手段。 在进行建筑工程量的计算与成本控制之前务必了解工程建设定额的相关知识,熟悉工程建设定额产生和发展,重点应掌握工程建设定额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