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Advertisements

游历 讲学 孔子以诗书礼乐数,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孟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养士 制度 孟尝君……其食客三千人。 平原君赵胜者……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魏公子无忌者……致食客三千人。 春申君客三千余人。 吕不韦……至食客三千人。 稷下 学宫 齐田桓公在临淄稷下设学宫,容纳士人,“高门大屋以尊宠.
深圳市高级中学丁要贤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2016年9月3日 第 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 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 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 《中庸》《孟子》并称 “ 四书 ” ,共二十篇。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论语》十二章 复习. 一、常识 ( 1 )孔子: 孔子,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 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首开私 人讲学之风,主张 “ 有教无类 ” 和 “ 因材施教 ” , 起到了 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 “ 太平盛世 ” ,倡导 施行 “ 仁政.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课前准备: 阅读历史课本第34-38页.
第四章 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齊桓公伐楚 《左傳·僖公四年》.
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吕准能.
第二课 克己复礼 一、 本课总的思想内容: 孔子推崇的是周礼。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之夏商周政治制度研究
第五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纷争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五节 新郑二中 李香梅.
第 2 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 商 西周 春秋 东 周 奴隶社会 战国 封建社会.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Part 1 (约170万年前~1840年 鸦片战争前).
夏、商、西周的兴亡.
第 五 节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立的? 温故知新 前770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周平王 洛邑.
七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论语》十二章 点此播放教学视频.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春 秋 五 霸.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春秋战国之交为第一个发展阶段,以《论语》和《墨子》为代表。《论语》是较短的语录体散文。《墨子》在对话中有议论,初具议论文的规模。
齐桓公伐楚 《左傳·僖公四年》.
第三章 春秋战国.
变革与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的风云变幻.
知识回顾 夏 商 奴隶 社会 西周 春秋 奴隶社会瓦解 东周 战国 封建社会形成.
孔子的修养之道 ﹎﹎﹎﹎﹎﹎﹎﹎﹎﹎﹎﹎﹎﹎﹎﹎﹎﹎ 爱众亲仁 博学笃行 长沙民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龙江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春秋五霸”.
宝洁的品牌战略.
第5课 夏商西周的更迭.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东周是哪一年由谁 建立的? 前770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迁都洛, 东周开始。 周平王 洛.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 学而》
想一想 BC2070 BC1600 BC1046 BC771 商 西周 夏 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我国经历了哪几个朝代?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為何周天子無法控制這個局面? 24小國 吳國與楚國 36小國 楚國吞併 19小國 晉國吞併 35小個 齊國吞併 「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7的乘法口诀 新乡市凤泉区宝山路小学 孙继霞.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第七章 春秋国家制度的嬗变 教学要点:“春秋五霸” ;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春秋时期的经济生活;春秋时期的社会变革;春秋时期的学术文化。 教学内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新旧势力之间的斗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变化;春秋时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成就。 考核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状况;掌握春秋五霸、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弭兵运动、城濮之战等名词概念;弄清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

春秋史的基本史料:《左传》 与《 国语》

春秋时期的参考史料 顾德融、朱顺龙 《春秋史》 童书业《春秋史》

第一节 平王东迁与西周的衰落 周平王东迁 王室衰落 春秋时期的特点

1、春秋的来由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犬戎族攻破镐京,幽王被杀,周平王宜臼即位后,被迫东迁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程。东周习惯上分为春秋和战国两部分,从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前476年)与孔子修订的鲁国国史《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7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相当,因而名为《春秋》。其实鲁、齐、宋、燕等国的国别史都名《春秋》,晋为《乘》,楚为《檮杌》。

* * * * * * * * * *

2、王室衰微:争霸的背景 周王室在东周时期却走上了衰微的道路,天子名义上还是天下的共主,但实际上已经起不到共主的作用。“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王室衰微的原因: ①东周时王畿锐减,财政困难,实力大减。 ②王权削弱,政令不行,诸侯朝聘、贡献减少。 ③宗法制度衰弱,礼崩乐坏局面出现。 ④ 诸侯争霸是这个时期总体的历史特点。

3、春秋时期的特点 春秋时期是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坐大。 在经济上井田制受到冲击破坏,各诸侯国,纷纷变法改革,使经济得到发展。 这是一个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的时期,为争霸,各国奋发图强,革新变法,涌现了一批杰出人物。 战争,加剧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因此这是华夏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 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势,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 春秋时期是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

第二节 诸侯争霸与春秋政治格局 春秋五霸 弭兵运动 争霸的实质与意义 春秋政治格局的变化

一、春秋五霸 孟子最先提出“五霸”这个概念。“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孟子·告子下》)。 一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左传》、《史记》、赵歧《孟子·告子》注、应劭《风俗通义· 皇霸》、颜师古《汉书·地理志上》注等,如杨伯峻的《孟子·告子》注持此观点。 二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阖闾和勾践。如荀子《王霸》、《墨子·所染》等,金景芳的《中国奴隶社会史》 。

1、郑庄公-------拉开争霸序幕 郑武公助周平王东迁有功,为周卿士。 《郑伯克段于颖》“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郑庄公时周郑互为质子,周桓王时由“交质”到“交恶”。 前707年需葛之战,郑伯摆阵拒王师。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

2、齐桓公首霸 齐国是东方大国,有鱼盐之利,国家富饶。 齐襄公无道,公子小白在鲍叔牙护卫下到莒国,公子纠在管仲护卫下到鲁国。 “管鲍之交”的故事。

管仲相齐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在政治上实行国野分治制度,叁其国而伍其鄙 。组建一支行同和死同哀的军队。 在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办法,按土地的肥瘦征税。鼓励贸易,促进生产。 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

齐桓公尊王攘夷 齐桓公帮助燕国打败了山戎的进攻,有老马识途的典故。 齐桓公帮助卫国,打败了狄人的进攻。卫懿公好鹤亡国。被称为犬儒君王。 随后与楚对抗。

齐桓公的霸业:召陵之盟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南征而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

召陵之盟与葵丘之会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此后他又多次大会诸侯。史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并国三十,拓地三百里”。公元前651年的葵丘之会使其霸业走向鼎盛。

齐桓公能首先称霸的原因: 1、齐国盛产渔盐,经济富庶,是东方的一个大国。(经济基础) 2、齐桓公即位后,任用管仲为相(善于用人) 3、管仲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还改革军制,组 成3万人的常备军,加强训练。几年之间齐国国富兵强。(改革原因) 4、齐桓公依仗雄厚实力,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来发展齐国的势力。

3、宋襄公图霸中原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诸子争位,国力大衰。宋襄公率军平定齐国之乱,俨然以中原盟主自居。公元前639年在盂地之盟遭到楚成王的突然袭击,从而产生了南征楚国的念头。公元前638年,以郑国附楚为借口,率本国人马及卫、滕、许等国兵力攻打郑国,在河南柘城县北的泓水一带与前来增援郑国的楚军相遇。由于他采取了愚蠢的“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宋襄公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公不听。已济未阵,又曰:“可击。” 公曰:“待其已阵。”阵成,宋人击之。宋师大败,襄公伤股。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阸,不鼓不成列。” —《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宋襄公的仁义战 “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系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4、晋文公 公元前636年晋文公即位,在狐偃、赵衰等人的辅佐下“明贤良”、“赏功劳”、“礼宾旅”、“通商宽用”、“省用足财”,使晋国的政局很快稳定下来。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进行了春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即城濮之战。晋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主动退避三舍,在城濮大败楚军,以少胜多。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襄王正式册封为霸主。

城濮之战 (公元前632年) 退避三舍

春秋霸主 常在晋国

5、秦穆公独霸西戎 秦穆公曾以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先后击败晋国,俘晋惠公,并灭掉梁、芮二国。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但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东进受阻之后,改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6、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据说即位之初,三年不理朝政,暗地里审时度势,考察民情,三年之后“一鸣惊人”,进贤良、诛奸臣,不仅使楚国大治,而且形成了向外发展的趋势。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楚庄王

问鼎中原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

7、吴越争霸 吴王阖闾用伍子胥、孙武为将,一举破楚 吴-----越 夫差 勾践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伍子胥

吴王阖闾破楚图霸 阖闾名光,在楚国亡臣伍子胥和孙武的协助下灭徐破楚,一度占领楚国都城,后因秦兵救楚加之其弟反叛而元气大伤。公元前496年与越国交兵,伤指而死。 其子夫差继续与越国对抗,通过“夫椒之战”,迫使越国投降,又大败齐兵,会盟黄池,与晋争霸。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吴王夫差与晋争霸时,越王勾践趁机攻破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勾践曾被夫差大败于会稽,屈服求和,回国后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整理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转弱为强,灭掉吴国,大会诸侯于徐州。

勾践卧薪尝胆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二、弭兵运动 由于北方四强势均力敌,各国连年战争而精疲力竭,无力外顾,于是有了短暂的和平休战,弭兵运动的目的是为各国获得喘息的时间用以备战。 第一次在公元前579年,由宋国执政华元发起,约楚晋订立和约,双方约定“无相加戎,好恶同之,同恤灾危,备救凶患”于是有了暂时的休战。 前546年,由宋大夫向戌在宋都西门举行有楚晋齐秦等14国参与的弭兵大会,订立和约,晋楚共为霸主,平分霸业 。

三、争霸的实质和意义 无论是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还是争做霸主,都是为了扩大各自的统治势力,掠夺更多的土地、人口和财产,所以“春秋无义战”。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个巨大的破坏。 意义:由于争霸,大批中小国家被吞并消灭,各地区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最终形成了七个大国,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由于争霸,使众多的民族因社会动乱而大规模迁徙杂居,加速了民族的融合,春秋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战争加速了新旧社会制度的更替,封建生产关系代替奴隶制生产方式,奴隶主贵族在战争中受到削弱,有利于新的社会制度诞生。

四、春秋政局的变化 1、经济上:废井田 西周井田制下,井田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小块私田由每户农民耕种,收获归己,公田则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归国家或贵族。

2、私门与公室明争暗斗 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后期出现了陪臣执国命的现状,奴隶社会走到了尽头。 鲁三桓四分公室 三桓指鲁桓公的后代,鲁庄公的三个弟弟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在公元前537年,三桓四分公室。

三家分晋 晋国新兴势力也同本国的旧势力进行了生死搏斗。韩、赵、魏、智伯、中行、范氏六家先后打败旧贵族栾氏等“公族”势力,把持朝政。 前490年,赵氏击败范中行。前453年,赵、韩、魏又败灭智氏。从此晋为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君成了附庸。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三家为诸侯。

田氏代齐 田氏即陈氏,是陈国贵族。齐桓公时,陈公子完奔齐,田桓子时,用大斗出,小斗入笼络人心,势力进一步壮大。田乞灭国、高、晏三氏,杀齐悼公,另立简公。不久田成子(田常)又杀齐简公,从而掌握了齐国大权。公元前386年,早已成为君主的田氏被列为诸侯,正式取代了姜氏。

奴隶社会的瓦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铁犁牛耕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工商业的发展和私营手工业的活跃 。 奴隶平民的起义给奴隶制度的巨大打击 。 奴隶主内部大夫的兼并更加速了奴隶制度的崩溃。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 由于政治的急剧变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异常活跃。 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 老子道家的自然智慧思想。 第三节 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 由于政治的急剧变动,春秋时期的思想文化异常活跃。 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 老子道家的自然智慧思想。 墨子的平民价值体系形成。

一、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修道德”,主张“自隐无名”。他对当时的社会不满,批评宫殿整洁,田地荒芜,仓库空虚的情况,认为一切弊病均起于当权者的过多要求,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智”、“绝巧弃利”(《老子》十九章),清静无为。清静无为,自然会使百姓安居乐业。

《史记》记老子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后来被道教尊为教祖。唐朝自称老子之后,追尊其为“太上玄元皇帝”。 福建泉州老君岩

帛书《老子》

老子的主要思想 他用超绝一切的道取代商周天的权威,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万物之宗。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 他鼓吹愚民政策,他说:“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 其理想社会是至治之极的小国寡民世界。 精华是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二、孔子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 孔子鲁国人,其先祖乃宋国贵族,身长九尺六寸(约1.76米,一说1.83米),被称为“长人”。孔子早年生活极为艰辛,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他受过季氏家臣阳虎的欺侮,做过季氏的委吏和乘田,孔子仕鲁,初为中都宰,又做司空,后以大司寇行摄相事,这是他政治生涯的巅峰。他周游列国,但主要从事于教育。

孔子标准像

孔子 的主要思想 其政治思想他崇拜“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的社会,主张正名和德治。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人克已复礼为仁,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提出了爱人的概念。 在政治上爱人的表现就是要节用而爱人,使民有时。

孔子倡仁的终极目的的在于克已复礼,使人们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规范,做到四勿,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宣扬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但对鬼神持怀疑态度,一方面认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但“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敬而远之。 孔子以仁为核心,以修已安人为主要内容的思想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的产生。

孔子论理想人格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去?)之,不去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大教育家孔子 在教育的对象上,有教无类 。 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 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 要有怀疑精神,要多闻阙疑 。 强调学与思的关系 做到四毋:毋必(武断)、毋固(固执己见)、毋我(惟我正确)、毋意(臆断)。

孔丘……基本上拥护周礼而又自以为他有一个比周礼更高的“道”。他一生的斗争,就是要推行他的“道”。 他对于夏、商、周这三个大时代的历史、文化作了反思。……不是一种对策,而是一种反思。由反思中得出一些理论。这些理论就成为他的“道”的内容,也就是他的哲学的内容。 “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总的特点。……孔丘讲“仁”是对人的反思。这种反思是人类精神的自觉。可能只是初步的自觉,但有自觉和没有自觉,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