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博覽 2013 展望學與教的未來發展及趨勢 融合教育下的特教培訓 與校本支援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3 受訪者對於本校畢業生各項就業力表現的滿意程度 4 受訪者認為本校畢業生哪些就業力具有優勢.
Advertisements

小六家長會 ~ 英文科 ~ P.6 Parent Meeting ~English~ 翁佩恩老師.
協康會 於 1963 年成立 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適切早期訓練, 並為這些兒童的家庭提供支援服務 屬下有 26 個服務單位,為逾 1,600 名 兒童及逾 1,800 個家庭提供服務.
第十章 分 配 理 論 INDEX 第一節 所得分配的基本概念 第二節 生產要素的需求 第三節 分配的邊際生產力理論
國立高雄大學法律學系碩士班課程分流模組 育才分流 學術型 實務型 基礎課程 民商法組 刑法組 公法組
禮賢會恩慈學校 - 融合教育支援中心 特殊學校支援主流學校 經驗分享( 年度).
主辦單位:管院-應英系 計畫名稱:103學年度教學卓越計畫 -產業實務案例 影片類別:實務案例 主題:兒童美語教師的教學行政工作(上):
數 據 分 析 林煜家 魏韶寬 陳思羽 邱振源.
理解與誤解 – 原來孩子是這樣學習的 數學科分享會
如何透過學校課程培養小學生 的批判思考能力
學校背景 2007 未來學校計劃 Innovative Schools Program 2008 新校舍啟用 2013 更換全新無線網絡系統
教學優良教師分享 資訊管理系 陳昌助.
新任小學課程統籌主任培訓課程 (2012/13) 如何規劃照顧能力稍遜學生的課程 課程發展處 特殊教育需要組
圓玄學院妙法寺內明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高中課程簡介會 資訊及通訊科技.
及早識別和輔導有學習困難小一學生計劃 建立學生資料庫及教學資源檔案
平板與翻轉教學應用之結合 Eddie Chang Microsoft Taiwan.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2014年5月份全院性學術研討會 地點:第二講堂
保良局余李慕芬紀念學校.
社員流失 Membership Loss 國際扶輪近年來流失社友
志工招募與募款帳號 國立嘉義特殊教育學校歡迎您.
創意讀書會 iSTEM 科技教育試行計劃 宣道會陳朱素華紀念中學 2017/01.
無線射頻識別系統(RFID) 基本原理及發展與應用
以 WebQuest 模版整合教材 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促進學習的評估 如何運用「網上學與教支援」 促進學與教 柯志明 教育基建分部 基本能力評估/數學.
聯校大專生精神健康大使訓練計劃 精神健康急救證書課程 2009年6月16至19日 暨 名額有限,報名從速
家長教育 之 電子學習.
新教師的啟導工作 高慕蓮博士 袁國明老師.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8年7月16日- 8月10日 7號床.
今日香港 生活素質 探究議題 「雙非」兒童問題.
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院校 新學制的入學要求
教師入職啟導計劃 為學校提供的相關支援服務
2011清大電資院學士班 「頂尖企業暑期實習」 經驗分享心得報告 實習企業:工研院 實習學生:電資院學士班 楊博旭.
【學校圖書館的組織】©版權所有 如要使用請聯絡作者熊銘洽談
教育統籌局校本支援服務處語文教學支援組 評估輔翼教學 教學設計與數據運用 2006年6月29日.
106年度教育雲服務策略聯盟計畫 酷學習 COOL CLASS.
國立成功大學(農業) 報告人 協同主持人 林翰佑
三年級上學期英語科教學報告 教學目標 教材內容 教學方式 作業設計 評量方式.
聖匠小學 小四 全方位學習與自我概念 自我樂中尋.
如何改善本港保護兒童機制 跨專業研討會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三日 葉劍影高級督察 保護兒童政策組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張德銳、丁一顧、李俊達、 簡賢昌、高紅瑛
教育概論 教育原理與制度試題解題與分享 第五組
正向輔導管教 (國小案例 分享與座談) 基隆市中和國小張意欣老師.
認識障殘人士. 認識障殘人士 殘疾人士的分類 引用1995年康復白皮書 肢障(肢體傷殘) 聽障(聽覺受損) 視障(視覺受損) 智障 精神病 自閉症 語言障礙 長期病患(器官殘障)
103學年度入學學生學分審查 簡報日期: 報告人:鄭素芬
陳樹渠紀念中學 何燕萍老師 周富鴻老師 張 燕老師 劉勁樂老師 黎嘉諾老師
報告人:黃 宜 純 校 長 日 期:106年4月20日.
課程時間:星期二下午2:20-5:20 -> 1:20-4:10 ? 授課教師 逄愛君, 辦公室: 資訊系館 417室 先修課程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臺北市萬興國小 李惠珍老師
106學年度第二學期 二年級學校日 英語科教學計畫
僑生輔導組業務評鑑報告
106學年度上學期 學校日 五年級 自然與生活科技 林皎汝 老師.
威爾斯親王醫院 住院病人意見調查 2017年7月17日- 8月11日 7號床.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September 15th, 2012
妙法寺陳呂重德紀念中學 高中課程簡介會 資訊及通訊科技.
TOURISM & HOSPITALITY STUDIES 旅遊與款待 張祝珊英文中學 新高中課程簡介
中國語文科教學簡報 中一中文科 理清篇章層次簡述及舉例.
校外實習媒合資訊平台介紹 報告人:王上明 指導單位: 教育部技職司 承辦單位: 明志科技大學 、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Introduction of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s for Secondary Schools 中學校本課程發展支援服務簡介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econdary)
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 花式跳繩學會 宗旨 學會成立及歷史 參與計劃 花式跳繩隊 跳繩練習 花式示範 聯誼活動 校內比賽 校外比賽 教學資料
2019中三選科升學講座 (一) 介紹334高中學制 黃淑儀老師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 (二) 本校中四選修科目 郭良老師
觀塘官立中學 新高中 物理科 新高中資料套.
超我服務 Service Above Self
-創新學習 從教師開始- 主講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李忠謀 教授
試行計畫 教育局 課程發展處 個人、社會及人文教育組 黃笑冰.
一個有效率的團隊的要素 Elements of an Effective Team
Taipei Municipal Dahu Elementary School March 1st , 2013
THE MISSION COVENANT CHURCH
報告人: 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 辛文義.
P.5 Parent Meeting ~English~
新高中課程概覽 新高中資料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學與教博覽 2013 展望學與教的未來發展及趨勢 融合教育下的特教培訓 與校本支援 學與教博覽 2013 展望學與教的未來發展及趨勢 融合教育下的特教培訓 與校本支援 冼權鋒教授 香港教育學院 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總監 2013年12月14日(星期六)

康復與特殊教育政策 「可教育性」及「盡展所能」的理念: 學校教育目標(六) (1993)指出:「不論學生的能力為何,每間學校都應幫助所有學生,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儘量發展學業上及學業以外的潛質」。 香港特殊教育和康復服務的目的,為幫助殘疾人士充分發展潛能,使他們成為社會上一個獨立而有適應能力的人。 弘揚維護權利、尊重差異、發展潛力、全面參與、自立貢獻的要旨。

融合教育制度下 殘疾學生的平等學習機會研究 平等機會委員會 香港教育學院 特殊學習需要與融合教育中心 http://www.eoc.org.hk/eoc/graphicsfolder/inforcenter/research/default.aspx

研究目的 瞭解教育工作者對有融合教育需要之殘疾學生的一般態度,和他們是否已作好準備在校內教授殘疾學生。 收集有關持份者(包括校長、教師、專業人士、SEN學生家長、普通學生家長、SEN學生和普通學生)對以下內容的意見: 所面對的困難; 對現況的看法及 如何促進有效推行融合教育的方式和途徑。

1.香港殘疾類別 香港人口約有700多萬,各類殘疾人士估計合共36萬。 2007 年「香港康復計劃方案」中殘疾類別由以往的八項增至十項,包括: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自閉症 聽障 智力障礙 精神病 肢體傷殘 特殊學習障礙 言語障礙 器官殘障及 視障

2.香港融合教育政策 1995年:香港政府《康復政策及服務白皮書》中重申本港的融合教育政策。 1993年:香港學校教育目標第六項指出:「不論學生的能力為何,每間學校都應幫助所有學生,包括SEN學生,儘量發展學業上及學業以外的潛質」。 1995年:香港政府《康復政策及服務白皮書》中重申本港的融合教育政策。 2000年:教育局的教育改革方案也強調會照顧有學習障礙的學生的需要,透過特別輔導及幫助,讓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有發展所長的機會。 2001年:平等機會委員會制定《殘疾歧視條例》教育實務守則,為私營和公立教育機構訂立指引,致力避免和消除對殘疾人士的歧視,以達到人人平等。 2008年8月1日:中國政府向聯合國交存了批准書,成為《殘疾人權利國際公約》的第33個締約國。同年的8月31日,《公約》正式對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開始生效,內容涉及教育、康復及就業,對融合教育發展,有深層次的影響。

3.香港融合教育發展 「融合教育先導計劃」 前教育署於1997/98學年展開為期兩年的「融合教育先導計劃」,協助主流學校內的五類特殊教育需要。 其後,在統合教育發展下共八類的SEN學生,均於普通學校與其他同學一同學習。 「新資助模式」計劃 政府在2003/04學年推行「新資助模式」計劃,按照每間學校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數目和個別學生問題的嚴重性,為學校提供津貼。 教育局由2008/09學年起,改變小學「新資助模式」的撥款安排,取錄被評估為需要第二層支援的學生的學習支援津貼保持不變。 2009年起,中學也可獲新資助模式的撥款。 五類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包括聽障學生、視障學生、輕度智力障礙學生、身體弱能學生及智力一般的自閉症學生。 八類的SEN學生包括有特殊學習障礙、智力障礙、自閉症、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肢體傷殘、視障、聽障及言語障礙等,

3.香港融合教育發展 「推行融合教育的五年教師專業發展架構」 教育局在2007年訂立「推行融合教育的五年教師專業發展架構」, 目標是: 在2007/08學年開始的5年內,每所普通學校最少有10%教師完成30小時的『照顧不同學習需要』基礎課程,了解如何提供優質課堂教學﹔ 最少3名教師完成90小時的高級課程,了解如何提供額外支援﹔ 最少1名教師完成60小時的特別為某類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而設的專題課程 (視乎學校需要照顧的學生類別)﹔ 以及中英文科教師各1名完成「特殊學習障礙」專題課程。 教育局也為校長及教學助理分別安排工作坊及舉辦培訓課程,以及安排有關的講座、研討會、經驗分享會等 (教育局,2007)。 自2012年後的5年內,仍然繼續開辦這些課程,期望學校受訓教師比例達致最少有15%的目標。

4. 全校參與模式 現行政策是全校參與照顧學生差異,教育局根據三層支援架構模式,為有不同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支援。 第一層:透過優質課堂教學,照顧有短暫或輕微學習因難的學生,避免情況惡化。 第二層:運用補充的資源,額外支援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包括SEN學生。 第三層:針對個別問題較嚴重的SEN學生,提供加強支援。

5. 職前培訓課程 本港共有四所大專院校開辦教師職前訓練課程。 現時所有教師職前訓練課程,皆有加入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習元素。 有大專院校(如香港教育學院、香港大學)於教育學士課程及教育文憑課程內,提供特殊教育副修科目,也開辦教育學士(特殊教育)課程和教師專業發展課程 (照顧不同學習需要)。 研究生課程也有特殊教育專修範疇。目的是在不同學歷層次,提供特殊教育進修機會。

總結及建議

總結 識別SEN學生的評估程序被批評為過於草率及簡單,評估報告不夠全面和詳細。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近兩成的校長、教師及專業人士不同意採取一些必要改變措施。更甚的是,接近半數的受訪者不同意接納及支援有嚴重殘疾的學生。 很多校長 (61%)、教師 (43%)、專業人士 (49%) 及SEN學生家長 (37%) 認為學校得不到足夠的政府資助/資源以推行融合教育。 約20%校長及50%教師和專業人士不熟悉《殘疾歧視條例教育實務守則》及《共融校園指標2008:學校自我評估和發展的工具》的要點,也不瞭解融合教育發展及資源支援。 總結問卷調查和個案研究的數據,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政策和實行方面都出現問題。現扼要摘述如下:

總結 在個案研究中,大部份SEN學生表示與教師相處良好,教師也關心、鼓勵和幫助他們。不過調查數據顯示,約10%SEN學生持相反意見,14% SEN學生覺得在學校受到不公平對待,而9% SEN學生認為教職員不夠友善。 對於學校給予SEN學生支援是否足夠和合適,受訪教師和家長間存在較大的分歧。 在朋輩關係方面,16%SEN學生表示沒有良好的朋輩關係,他們常被同學取笑 (31%) 及欺凌 (26%)。 补充: 6)教師一致認為學校整體做得很好,有各種不同的措施和策略幫助SEN學生。然而,大部份SEN學生家長對課堂教學、課程和評核調適、教職員專業知識、教學助理支援等安排感到不滿。普通學生家長也對給予SEN學生額外支援感到不滿,認為這樣不公平。他們擔心SEN學生擾亂課室秩序、拖慢學習進度。由此看來,學校與家長的溝通不足,這會影響融合教育的果效,以及未能幫助SEN學生。

總結 隨著新高中課程的發展,一些設有特別課程的學校、特殊學校和主流學校都開辦了應用學習課程。一些受訪的教師對SEN學生的升學和就業表示關注。 补充: 9)大部份受訪學校表示,這些支援服務有一定的果效。不過,也有受訪者指出效果參差,原因是支援服務欠缺持久性、經常變換支援機構、支援人員流動性高、機構與學校之間缺乏默契、家長與學校配合不足等。

建議 儘早識別SEN學生 學校主動推行融合教育 合理有效的資源運用和人手調配 教職員的準備和培訓 委任指定的SEN統籌主任 全校參與模式 為SEN學生制定專門及長期的個別化學習計劃(IEP) 共創關愛校園 加強家校溝通和合作 提供社區網絡支援 預備SEN學生的未來路向 因應以上香港的融合教育在制度、政策和實行方面呈現的問題,研究小組參考外地有關實施融合教育的經驗,提出下列建議:

按主要殘疾類別劃分就讀於主流小學的學生人數 2009-2010 學年 2010-2011 2011-2012 特殊學習困難 7 910 8 550 8 430 智障 760 770 780 自閉症 1 480 1 980 2 320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1 490 2 000 1 950 肢體傷殘 170 210 140 視障 50 40 聽障 340 330 310 言語障礙 1 520 1 970 總數 13 720 15 370 15 940

按主要殘疾類別劃分就讀於主流中學的學生人數 2009-2010學年 2010-2011學年 2011-2012 學年 特殊學習困難 5 050 6 430 7 850 智障 710 810 940 自閉症 570 780 1 050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 740 1 250 1 790 肢體傷殘 190 230 250 視障 90 110 聽障 470 450 490 言語障礙 180 210 總數 8 000 10 270 12 690

職前核心 職前增潤 職前專科 特教師資 培訓 在職進修 工作坊 校本培訓 研討會 在職深研

特殊教育培訓 證書課程 (特殊教育/融合教育) 大學本科 (特殊教育主修/融合教育副修) (四年) 教師專業進修課程 (自閉症兒童專題課程) (四星期) 碩士課程 (特殊教育、輔導及資優) 教育博士課程 博士課程

師資培訓的困惑 甚麼程度? 特教師資 培訓 受訓層面? 那個階段? 目標如何?

特教師資培訓的困難 教學團隊的學識與經驗 課程內容的適切 理論、學科及學生學習需要的結合 實踐與解難 受訓對象的專業需求

從特教培訓 到 校本支援

賽馬會悅學計劃 www.ied.edu.hk/csenie/smile

計劃理念 支援已受訓教師實踐所學,進一步協助學校推展融合教育 結合專業力量,以科研精神、院校協作,共同解決學校面對的困難,並發展資源,支援學生不同的需要

計劃目標 提升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智障學生的學習及適應的能力 協助教師發展與教學相關的策略及教材,通過深入的實踐和應用,以加強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優化「全校參與」模式的支援系統,加強對有特殊教育需要學生的照顧 建立跨校學習社群,透過專業交流、資源共享及知識轉移,提升專業能量 探究照顧差異的有效措施及策略

推展理念 採用 教學啟導模式 (mentoring),結伴同行 學習社群、 知識轉移及管理

支援流程 找出共同關 注的議題 訂立方向 及實踐 評鑑及 檢視成效 反思及 體認經驗 觸發「改變」 的動力 學校需要 及形勢分析 「行動-反思」 學習循環

大學支援團隊的角色 大學團隊 學術 支援者 過程 協調者 探究 促進者

服務模式 SMILE‧悅學計劃 到校 支援服務 教學支援 非教學支援 顧問 諮商服務 講座系列 工作坊系列

到校支援服務 教學支援舉隅 模式一 聚焦於「學與教」的範疇 學校可選取一個科目作平台 以適異教學(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為框架 為不同學習特性的學生發展合適的課程及教學策略 提升教師善用課程調適的方法,處理個別學習差異

到校支援服務 非教學支援舉隅 模式二 聚焦於「學生成長」的範疇 以小組或個案研究等形式,按學生支援所需,加強教師團隊關顧學生的成長需要

到校支援服務 非教學支援舉隅 學生層面:如正向思維、 自我管理、建立社交技巧 教師層面:如調節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建立有效的師生溝通 其他相關人士層面:如抽離輔導、行為訓練或推動共融校園

到校支援的服務細節 服務期以一學年為限,亦可因應校情減短 到校支援服務乃定時到訪,頻次按協商而訂,全期服務時數不少於108小時 全年支援中、小學各4所,由專責人員定時到校跟進 強調校本情勢分析及「行動─反思」循環,聚焦於學校的發展需要

到校支援的服務細節 〔續〕 支援的進程舉隅(以每次6小時計): 全期108小時x8所=864小時 訪校次數 服務內容 第一至第三次訪校 情勢分析、檢視學校現有支援系統、計劃理念闡述、觀課等 第四至第六次訪校 訂定支援模式、籌備會議、資源策劃、個案研討等 第六至第九次訪校 策略實踐、反思、修訂、校內交流、培訓、共融政策的修訂、執行及檢討會議、觀課、共同備課會等 第九至第十二次訪校 第十二至第十五次訪校 第十六至第十八次訪校 成效檢討、成果分享、範式轉移、策劃跨校學習社群

顧問諮商服務 模式 到校講座系列 到校工作坊系列

顧問諮商服務 發展學校共融工作: 提升團隊協作 推動校內共融文化 實踐課程調適 促進家校協作 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教師與教學助理的協作 模式一:到校講座系列 發展學校共融工作: 提升團隊協作 推動校內共融文化 實踐課程調適 促進家校協作 教師與教學助理的協作 其他 模式二:到校工作坊系列 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 有效的教學/學習策略 提升學生的正向行為 支援融合生的學習 如何進行協作教學/合作學習 其他

顧問諮商的服務細節 服務期以一學年為限,亦可因應校情減短 與學校協商到校時間,到訪次數全期為6次,時數不少於18小時 全年支援中、小學各20所,由專責人員或學院的學者、專家給予支援

顧問諮商的服務細節 〔續〕 支援的進程概況: 每次3小時x6次=18小時x40所=720小時 訪校次數 服務內容 第一次 了解學校需要,建立支援方向 第二次 按學校需要提供講座、工作坊、個案研究或教師培訓等,內容以滿足學校的關注/學生需要為核心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檢討成效,分享成功例子

大型的教育研討 以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智障的學生為題,每年分別為全港中、小學各舉辦二次研討會,達至知識轉移、分享成功例子的目的 講題包括適異教學、有效的教學策略、行為管理技巧、共融校園、家校協作及成功經驗分享等 每場參加人數300x4=1200人

年度探究主題 配合三年發展,將設定不同的主題,通過文學評論、研究設計、實踐及資料分析等,加強下列課題於不同學校作探究,並把結果匯集成報告,對外發放。 年度 主題 2013-14 適異教學 2014-15 教學效能 2015-16 全校參與支援

計劃成果 預期按工作所得,結集成光碟及工作手冊,於業界發放,以期達到知識轉移及管理的目的,並通過專業交流,提升教師的能量 年度 主題 2013-14 支援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智障學生的策略 2014-15 教師賦權 2015-16 支援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智障學生的課程設計及行為管理策略

計劃特色 注意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或智障學生為服務對象 教學啟導模式,與教師結伴同行 建基於學校現有的措施作需要分析,校情為本,聚焦所需 分析及支援全面,藉觀課、會議、共同備課等,了解及支援教師所需,輔以學術研究,發揮實証效能 強調學習社群的建立,推動知識轉移和管理,提升教師專業能量 策動全校教職員及家長的培訓和參與,發揮具體的全校參與精神 由學者、專家及富經驗的特殊教育教師培訓導師組成支援團隊,以科研精神、院校協作,共同解決學校面對的困難,並開發資源,支援學生不同的需要

謝謝! kfsin@ied.edu.hk 冼權鋒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