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企业环境管理 概述:概念、原则和任务;体制;内容;外部环境管理;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清洁生产:概念;原则;主要途径和工具。 第六章 企业环境管理 概述:概念、原则和任务;体制;内容;外部环境管理;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清洁生产:概念;原则;主要途径和工具。 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产生背景、构成和特点。 生命周期评价:产生;概念和类型;技术框架与内容。 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环境会计;环境审计。
第一节 概述 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任务 企业环境管理的体制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原则和任务 (一)企业环境管理的概念 是指企业在宏观经济的指导下,运用行政、教育、法律、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对企业生产建设活动的全过程及其对生态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调节与控制,使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以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企业环境管理的原则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企业必须要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和环境意识、环境责任联系起来,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做到全员教育、全程控制、全面管理。 符合国家和区域环境政策。企业必须遵守国家和企业的环境政策,包括环境战略要求、环境管理的总体目标和环境标准等规范。企业环境管理的目的是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因而企业环境管理必须符合区域环境规划的要求。 “预防为主,管治结合”的原则。企业必须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发生量,并且对排放的污染物进行达标排放的净化处理;推行清洁生产技术。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的原则。企业要有效地运用技术、宣传、管理、经济等手段。其中,提高全员的环境意识和素质是企业环境管理的首要条件,依靠科技是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条件,健全组织和各种经济责任制是企业环境管理的保证条件。
(三)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 制定企业环境保护规划,协调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建立和执行企业环境管理制度。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方针、政策及各项规定,建立和督促执行本企业的环保管理制度; 进行环境监测,掌握企业污染状况,对环境质量进行监督,分析和整理监测数据,及时向有关领导及部门通报有关监测数据,对污染事故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 遵守国家和地区环境规范。包括遵守国家和区域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环境污染排放标准等,实行清洁生产,充分利用资源与能源,做好“三废”综合利用; 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技术研究。包括资源利用技术、污染物无害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
二、企业环境管理体制 概念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特点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是指企业内部为了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从企业领导、职能科室到各层单位,对其在环境管理方面的职权范围、责任分工、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定。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作用在于明确企业内部“上、下、左、右”各方在企业环境保护方面的责、权、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协调方式。 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特点 企业生产的领导者同时也必须是环境保护的责任者。 企业环境管理要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企业环境管理具有突出的综合性、全过程性及专业性等特点。 企业环境管理的基础在基层。
(二)企业环境管理机构 企业环境管理机构一般应包括综合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科研。 企业环境管理机构是企业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具有以下三项基本职能: 组织编制环境计划与规划 组织环境保护工作的协调 实施企业环境保护的监督检查
第二节 企业环境管理的内容 企业外部环境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一、企业外部环境管理 含义 企业外部环境管理指企业作为管理对象由其他管理主体所进行的管理。 一般来说,“其他管理主体”主要是指政府职能部门,包括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他们依据国家的政策、法规和标准,采取法律、经济、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对企业实施环境监督管理。 内容 企业发展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 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企业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环境管理
(一)企业建设过程的环境管理 1.筹划立项阶段 环境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妥善解决建设项目的合理布局,制订恰当的环境对策,选择有效的减轻对环境不利影响的措施。 主要内容: 依据国家、政府或主管职能部门的政策和法律规定进行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查; 进行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把环境影响评价纳入到企业建设发展管理的全过程; 在企业建设项目的环境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基础上,政府职能部门对企业建设项目的选址及污染防治措施等环境对策的实施原则,提出明确的审查意见。
2.设计阶段 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将建设项目的环境目标和环境污染防治对策转化成具体的工程措施和设施,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工艺设计中,要体现清洁生产和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路,尽量选用高效率、少排污的先进工艺和设备,采用无害无毒或低害的原料路线和产品路线。 二是环保设施设计方面,首先要保证生产排放的污染物净化或处理效果达到排放标准,并要求环境保护设施能长期稳定运行、无害化和综合利用。
3.施工阶段 4.验收阶段 一是督促检查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二是注意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 验收环境保护设施的完成情况,必须有环境保护部门参与,而且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一起进行验收。
(二)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 生产过程的环境管理主要包括对污染源的管理和环境审计 1.对污染源的管理 浓度控制:监控企业污染物排放是否符合国家及地方法定的排放标准。 总量控制:为了使某一时空范围的环境质量达到一定的目标标准,控制排污单位排放总量的环境管理手段 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即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和跟踪。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中,要做好开发后的回顾性评价。 排污收费 ,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制定合理的排污收费政策,做好排污收费工作,以促进企业治理污染,并由此带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2.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构接受政府授权或其他有关机关的委托,依据国家的环保法律、法规,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的污染状况、治理状况以及污染治理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查监督,并向授权人或委托人提交书面报告和建议的一种活动。
(三)企业自身环境管理体系 为促进企业实施持续改进的环境管理体系,有必要对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外部管理。这种管理主要是有关机构对企业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审核。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客观地获取审核证据并予以评价,以判断一个企业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该企业所规定的环境管理体系准则的一个系统化、文件化的核查过程。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内容: 明确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对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准则的符合情况 体系是否得到正确的实施与保持 内部管理评审过程是否足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用与有效
二、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是企业作为管理主体对自身的环境问题进行管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生产过程产生污染物的末端治理,主要是在合理利用环境自净能力的前提下,企业利用各种治污技术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厂内治理,以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有关排放标准及总量控制要求。 推行清洁生产,从转变生产方式的角度对以产品为龙头的产品形成、包装运输、消费及消费后的最终出路的全过程进行环境管理。 建立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企业内部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系统、完整、规范的表达方式。
第三节 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1.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主要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和清洁的服务三方面的内容 第三节 清洁生产 一、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内涵 1.清洁生产的概念 清洁生产主要包括清洁的生产过程、清洁的产品和清洁的服务三方面的内容 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削减所有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要减少从原材料提炼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2.清洁生产的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涵义 清洁生产强调预防 清洁生产的基本手段是改进工艺技术、强化企业管理,主要方法是排污审计和生命周期分析;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和设备替代消耗高、效率低、产污量大、污染重的工艺和设备; 防止污染物的转移 清洁生产是不断持续的过程
3.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 项目 清洁生产 末端治理 指导思想 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在生产和产品生命周期实行全过程控制 污染物产生后再处理,污染物达标排放控制 产生时代 20世纪80年代末期 20世纪70-80年代 控制效果 比较稳定 受产污量影响处理效果 产污量 污染生成量明显减少,排污减少 可以削减污染排放 资源利用 资源消耗减少,资源利用率增加 资源消耗增加,资源利用率无显著变化 产品产量 增加 无显著变化 产品成本 降低 增加(治理污染费用) 经济效益 减少(用于治理污染) 治理污染费用 减少 随排放标准严格,费用增加 污染转移 无 有可能 目标对象 全社会 企业及周围环境
二、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 合理布局,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产品结构,以解决影响环境的“结构型”污染和资源能源的浪费。同时,在科学区划和地区合理布局方面,进行生产力的科学配置,组织合理的工业生态链,建立优化的产业结构体系,以实现资源、能源和物料的闭合循环。 在产品设计和原料选择时,优先选择无毒、低毒 、少污染物原辅材料替代原有毒性较大的原辅材料,以防止原料及产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 改革生产工艺,开发新的工艺 技术,采用和更新生产设备,淘汰陈旧设备; 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做到物尽其用。
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尽可能多地采用物料循环利用系统,如水的循环及重复利用;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发、示范和推广无废、少废的清洁生产技术装备。 强化科学管理,改进操作。 开发、生产对环境无害、低害的清洁产品。 这些途径可单独实施,也可互相组合起来加以综合实施。
三、清洁生产的工具 1.清洁生产审计 清洁生产审计是对企业现在的和计划进行的工业生产进行预防污染的分析和评估,是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前提和核心。包括对企业生产全过程的重点或优先环节、工序产生的污染进行定量监测,找出高物耗、高 污染的原因,然后提出对策、制定方案,减少和防止污染物的产生。 清洁生产审计的总体思路是:判明废弃物的产生部位、分析废弃物的产生原因、提出方案减少或消除废弃物。 清洁生产通过一套系统而科学的程序来实现,包括筹划和组织、预评估、评估、方案产生和筛选、可靠性分析、方案实施、持续清洁生产具有可操作性的七个步骤。
2.生态设计 生态设计,也称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是指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之中,从而帮助确定设计的决策方向。它要求在产品开发的所有阶段均考虑环境因素,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引导产生一个更具有可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系统。 生态设计活动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3.清洁生产公告制度 是指组织(如企业单位)自愿申请,经清洁生产审计进行整改后,由国家权威部门验收。如符合标准,则由国家环保总局向全国公告其为清洁生产组织,同时公告其资源消耗和排污信息。 为规范这一制度,验收标准和从业人员资质要由国家环保总局统一制定。
4.产业生态学和生态产业 产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的源、流和汇的全代谢过程,组织管理体制及生产、消费、调控行为的动力学机制、控制论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相互关系的系统科学。 其方法包括: 生命周期评价:面向区域的规划方法。 生态产业孵化:面向开发的方法。 生态管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管理工具。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管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的组合、孵化及设计原则主要有10点:即横向耦合、纵向闭合、区域整合、柔性结构、功能导向、软硬结合、自我调节、增加就业、人类生态和信息网络。
5.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其基本涵义包括: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利用来发展经济,同时包含生消费过程减少投入,实施清洁生产等内容。其目标是资源投入最少,排放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产品功能具有延续性。 循环经济的研究内容包括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其中物质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
循环经济要求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经济活动的准则(称为3R原则) 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要求产品体积小型化和产品质量轻型化。此外,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 再使用原则(reuse) 产品和包装容器能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 再循环原则(recycle)要求生产出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无用的垃圾。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另一种是次级再生产,即将废弃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资源。
6.清洁生产诊断 与清洁生产审计一样是一种预防污染的、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分析和评估程序,与清洁生产审计的不同在于,清洁生产诊断的分析和评估对象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编制过程,政策的制定过程及区域或区域性组织。 清洁生产诊断是一套综合性很强的程序,其使用的手段包括生命周期评估、物料平衡、环境影响评价及情景模拟、方案对比等。
第四节 环境管理体系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 ISO 14000 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成立于1947年2月23日,是世界最大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负责除电工、电子领域之外的所有其他领域的标准化活动,从而促进世界范围内各国贸易的友好往来及文化、科学、技术和经济领域内的合作。 ISO现有117个成员,包括117个国家和地区,最高权力机构是每年一次的“全体大会”,日常办事机构是设在瑞士的中央秘书处。 1993年6月,ISO成立了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专门负责环境管理工作,职责是在理解和制定管理工具和体系方面的国际标准和服务上为全球提供一个先导,主要工作范围就是环境管理体系(EMS)的标准化。
1.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构成 二、环境管理系列标准ISO 14000的构成和特点 1993年6月,ISO成立了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ISO/TC207下设6个分技术委员会(SC1-SC6)和2个直属工作组(WG1、WG2),分别对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环境绩效评价、生命周期评价、术语和定义、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和森林保护制定标准。 ISO/TC207的构成 分技术 委员会 任务 标准号 SC1 环境管理体系(EMS) 14001-14009 SC6 术语和定义(T&D) 14050-14059 SC2 环境审核(EA) 14010-14019 WG1 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EAPS) 14060 SC3 环境标志(EL) 14020-14029 WG2 可持续森林 SC4 环境绩效评价(EPE) 14030-14039 备用 14061-14100 SC5 生命周期评价(LCA) 14040-14049
ISO给ISO14000系列标准预留了100个标准号。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按性质分类 基础标准(包括术语和定义),基本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导则),技术支持标准(包括环境审核标准、环境标志标准、环境绩效评价标准、生命周期评价标准) 按功能分类 评价组织的标准(包括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环境审核标准、环境绩效评价标准),评价产品的标准(包括环境标志标准、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产品标准中的环境因素导则)。 1996年9月1日,ISO14001、ISO14004、ISO14010、ISO14011、ISO14012等ISO14000系列标准正式颁布,标志着14000系列标准的正式诞生,直到2003年,ISO共颁布了21个标准。
2. ISO14000系列标准的特点 自愿性,为了顺应环境管理的动力由政府强制性管理向社会与市场压力转变的趋势,ISO14000系列标准被设计为一种自愿标准,其应用基于自愿原则。 灵活性,由于希望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组织范围广泛,条件各异,因此就要求该标准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它不规定具体的环境目标,而只注重如何改善环境。其唯一的硬指标是要建立环境管理的组织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承诺。 广泛适用性,在ISO14000系列标准的核心标准ISO14001的引言中指出,该体系适用于任何规模的组织,并适用于各种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该系列标准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组织的各个管理层次,可适用于各类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的许多方面。 持续改进与污染预防,ISO14001没有规定绝对的行为标准,在符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组织通过对管理体系的定期评审与改进实现环境绩效的持续改进。
3. ISO14000标准与ISO9000标准的异同 都是ISO组织制定的针对管理方面的标准,两套标准的要素见下表: 环境方针 质量方针 SIO14000 ISO9000 环境方针 质量方针 应急准备和响应 (部分与消防安全的要求相同) 组织结构和职责 职责与权限 不符合、纠正和预防措施 人员环境培训 人员质量培训 环境记录 质量记录 环境信息交流 质量信息交流 内部审核 环境文件控制 质量文件控制 管理评审
4.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 (1)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环境管理体系围绕环境方针的要求展开环境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制定环境方针、实施并实现环境方针所要求的相关内容、对环境方针的实施情况与实现程度进行评审并予以保持等。 规划(plan)---组织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方针,建立组织总体目标,并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 实施(do)—为实现组织总体目标,明确职责,根据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关的文件化管理程序及技术标准来对活动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控制。 检查(check)—在组织活动实施过程中,应有计划、有性地对相关过程监督、监测和审核,加强预防,以纠正所出现的偏离组织总体目标的现象。 改进(action)—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定期地对组织所建立的管理体系进行评定,确保体系的持续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2)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 环境管理体系(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EMS)常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a.领导决策与准备—一个组织要建立EMS,必须首先得到 最高管理者的明确承诺和支持。 b.初始环境评审—组织明确环境管理现状的手段,其结论是建立EMS的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内容主要为以下: 明确组织应遵守的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要求,对组织的环境进行评价,确定改进的需求和可能性; 利用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的思想明确组织产品、活动和服务中可控制和可能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环境因素,以作为改进和控制的对象。 收集、分析和评审组织现有与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职责、程序、惯例等信息和文件,与ISO14001标准要求对照,确认有益合理成分,以作为EMS的基础; 对以前的环境条件和市场信息进行分析评审,以避免环境风险。
c.体系策划与设计—依据评审人,结合组织战略和实力,组织应进行如下的策划活动: 由最高管理者制定和签署环境方针,环境方针应明确承诺遵守法律法规,承诺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应指明总体环境目标指标的架构。 制定尽可能量化和分层次的环境目标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的承诺,考虑重要环境因素、法律法规要求、技术和财务自行性及相关方的要求。 制定确保目标指标实现的环境管理方案,明确职责、时限和方法措施。 建立和明确环境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权限。
e.EMS试运行—与正常运行一样,应按EMS文件去实施,并记录运行结果,不同的是,EMS可通过体系自身运行完善。EMS试运行工作包括: d.EMS文件编制—管理者代表领导并策划EMS文件的编写过程。EMS文件可分为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报告记录四个层次。通常手册和程序文件由EMS工作组草拟,第三层次的作业文件由相关部门的专业人员编制。各类文件有必要经过文件使用者的充分评审,甚至让使用者代表参与编写过程。 e.EMS试运行—与正常运行一样,应按EMS文件去实施,并记录运行结果,不同的是,EMS可通过体系自身运行完善。EMS试运行工作包括: 对各层次的EMS文件使用者实施分层次的EMS文件培训; ISO14001EMS实施全面运作; 对于急于实施第三方认证的组织,应加强动作力度,以便有充分证据证实实施EMS的成效。
f.EMS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EMS经一段时期试运行,管理者代表应组织培训合格的内审员实施内部审核。 内审应按标准要求有计划、程序化、文件化进行。 应审核EMS文件的完整性、一致性、与ISO14001标准的符合性; 审核环境管理活动是否满足EMS文件有关计划安排和标准要求; EMS是否得到正确实施和保护。 审核结果应形成文件并报送最高管理者。 最后,最高管理者应组织中层管理者对内审结果、目标指标完成情况、EMS改进的可能性和需要等进行评审,以确保EMS适用有效。
(3)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程序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与认证的一般程序大致上分为四个阶段: a.受理申请方的申请 ,申请认证的组织首先根据各认证机构的权威性、信誉和费用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提出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认证机构将对申请方的申请文件进行初步审查,如果符合申请要求,与其签订管理体系审核/注册合同,确定受理其申请。
一是文件审核,申请方编写EMS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 b.环境管理体系审核,认证机构组成审核小组,任命一个审核组长,审核组中至少有一名具有该审核范围专业审核人员或技术专家,协助审核组进行审核工作。审核工作大致分为三步: 一是文件审核,申请方编写EMS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 二是现场审核,审核组长制定一个审核计划,实施现场审订,目的是验证EMS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一系列文件的实际执行情况,评价EMS运行的有效性,判别申请方建立的EMS是否符合ISO14001标准。在该过程中,审核小组每天都要进行内部讨论,对审核的结果全面评定。 三是跟踪审核,申请方按照审核计划与认证机构商定时间纠正发现的不符合项,纠正措施完成后递交认证机构。认证机构收到材料后,组织原来的审核小组的成员对纠正措施的效果进行跟踪审核。
c.报批并颁发证书 ,根据注册材料上报清单的要求,审核组长对上报材料进行整理填写注册推荐表,最后上交认证机构复审,合格后,认证机构将编制并发放证书,将该申请方列入获证目录。 d.监督检查及复审、换证,在证书有效期限内认证机构对获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以保证该环境管理体系符合ISO14001标准要,并能切实、有效地运行。证书有效期满后,或者企业的认证范围、模式、机构名称等发生重大变化,该认证机构受理企业的换证申请,以保证企业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环境管理体系。
5. 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制度 (1)国家认可制度 合格评定是直接或间接确定相关要求被满足的任何有关活动。 认证与与认可是合格评定的两种主要类别。 合格评定是直接或间接确定相关要求被满足的任何有关活动。 认证是由认证机构依据特定的审核准则,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受审核方实施审核,并就特定事项(如产品、质量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符合性进行确认的活动。 认可指由权威机构依据规定的准则和程序,对某一团体或个人具有从事特定任务的能力给予的正式承认。包括校准/检验机构认可、认证机构认可、审核员/评审员资格认可、培训机构认可等。 国家认可制度是国家为保证认证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而建立的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程序和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对审核认证人员、认证机构及对认证活动的具体要求。
(2)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制度的基本框架 1997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负责指导并统一管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在我国的实施工作,指导委员会下设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环认委)和中国认证人员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环注委),分别负责实施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和对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人员及培训机构的注册工作。 我国的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国家认可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认证机构必须经国家认可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必须具有国家注册资格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员培训机构、教材必须经环注委认可批准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咨询机构必须经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评审备案。
第五节 生命周期评价 一、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第五节 生命周期评价 一、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和类型 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是一种用于评价产品在其整个生命生命周期,即从原材料的获取、产品的生产、使用直到产品使用后的处置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的技术和方法。 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首先辨识和量化整个生命周期阶段中能量和物质的消耗及环境释放,然后评价这些消耗和释放对环境的影响,最后辨识和评价减少这些影响的机会。 LCA按其技术复杂程度可分为三类: 概念型LCA(或称“生命周期思想“),根据有限清单分析评估环境影响。它不宜作为市场促销或公众传播的依据,但可助决策人员识别哪些产品在环境影响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简化型LCA(或称速成型LCA),涉及全部生命周期,但仅限于进行简化的评价,研究结果多用于内部评估和不要求提供正式报告的场合。 详细型LCA,包括ISO14040所要求的目的和范围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阶段。常用于产品开发、环境标志、组织的营销和包装系统的选择等。
根据ISO14040标准,LCA的技术框架与内容包括:目标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部分: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技术框架与内容 根据ISO14040标准,LCA的技术框架与内容包括:目标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结果解释四个部分: 直接应用 -产品开发与改进 -战略规划 -公共政策制定 -营销 -其他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清单分析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结 果 解 释 生命周期评价框架
1.目标和范围的确定(goal and scope definition) 该部分说明LCA的目标和意图、研究结果的可能应用领域,确定LCA的研究范围,保证研究的广度、深度与要求的目标一致。 研究范围确定应保证能满足研究目的,包括定义所研究的系统、确定系统边界、说明数据要求、指出重要假设和限制等。 确定目标和研究范围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可根据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及外界条件变化加以修正。
2.清单分析(inventory analysis) 清单分析是量化和评价所研究的产品、工艺或活动整个生命周期阶段资源和能量使用及环境释放的过程。包括原材料与能量的需要量及对环境的废弃物排放量(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及其他排放物)的量化和计算,使分析贯穿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3.生命周期影响评价(impact assessment) 它是对清单分析所识别的环境影响进行定性与定量的表征评价,即确定产品系统的物质能量交换对其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考虑对生态系统、人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 国际标准、美国环保局将影响评价定为一个“三步走”的模型,即: 分类,将清单中的输入和输出数据组合成相对一致的环境影响类型(资源消耗、生态影响和人类健康三大类)。 特征化,主要是开发一种模型,能将清单提供的数据和其他辅助数据转译成描述影响的叙词。 量化,是确定不同环境影响类型的相对贡献大小或权重,以期得到总的环境影响水平。
4.生命周期解释(interpretation) 根据规定的目的和范围,综合考虑清单分析和影响评价的发现,从而形成结论并提出建议。如仅仅是生命周期清单研究,则只考虑清单分析的结果。
二、生命周期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政府方面,主要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如用于环境标志或生态标准的确定,美国环保局在“空气清洁法修正案”中使用生命周期理论来评价不同能源方案的环境影响,欧联盟制定“包装和包装法”时也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 私人企业,生命周期评价主要用于: 改善生产方面,确定生产过程中环节的改善、以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比较产品方面,如布质和易处理婴儿尿布的比较,塑料杯和纸杯的比较,汉堡包聚苯乙烯和纸质包装盒的比较等。
第六节 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 一、环境会计 1.环境会计的概念和目标 第六节 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 一、环境会计 1.环境会计的概念和目标 环境会计是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对各会计主体的环境管理系统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 环境会计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 基本目标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会计核算与报告将提供关于环境资源的利用、损失浪费、污染破坏和补偿恢复等方面的信息,从而促使企业以理性的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努力提高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环境会计的具体目标是组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为社会提供充分的与企业环境有关的信息。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分为以下两种: 2.环境会计的主体和对象 环境会计的主体: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严格地限制在独立具有所有权、使用权或控制枝的某一国界或地域内,或是实际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微观经济组织内。这样界定的空间范围,称为环境会计主体。 环境会计的对象:是企业的环境活动和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这些活动分为以下两种: 企业单纯的环境活动,包括企业的环境目的与环境政策、措施,员工的环境教育和环境素质的提高。 企业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指由环境问题引发、但能够以货币表现或者形成财务问题,它也是直接涉及财务善和经营成果的环境活动,这类经济业务表现为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等环境会计要素。
3.环境会计的要素 包括环境资产、环境效益和环境费用,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环境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1)环境资产: 指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可能带来未来效用的环境资源。 “从已经发生的事项取得”指特定个体通过行为获得环境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控制”是指特定主体可能不拥有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但能对其行使使用权。 当环境资源是花代价取得时,其价值可按所花代价进行计量;如是凭借某种权力或大自然赐予的,则依据合理的估算进行计量,如无法作出合理的估算,就不能作为环境资产确认。
(2)环境费用: 指某一主体在其持续发展过程中,因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而付出或耗用资产的转化形式。 某一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地区。 付出或耗用的资产,是指进行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时减少的环境资产和其他资产。这些资产一经使用,不能再带来未来效用,资产的价值转化为费用。 按照环境费用支出的形式进行分类,环境费用可分为: 自然资源的耗减费用:由于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而发生的自然资源实体数量减少的货币表现。 生态资源的降级费用:由于废弃物的排放超过环境容量而使生态资源质量下降所造成损失的货币表现。 维持自然资源基本存量费用:为维持自然资源目前的状况而生发生的费用。 生态资源的保护费用:为避免生态资源降级或生态资源降级后消除其影响而实际发生的费用。
(2)环境效益: 指在一定时期之内,环境资产给人类带来的已实现或将实现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效用。 环境效益的特点: 环境效益不体现为环境资产的增加,相反,往往伴随着环境资产的减少,如森林被砍伐等; 环境效益的产生是一个缓慢而持续的过程; 环境效益的产生往往与会计利润的产生相重合,有些环境效益的产生需要以人 类有目的的劳动为前提,如土地需要农民的开垦,由此形成环境效益与会计利润重合,可以按会计利润的方法进行确认、计量。
4.环境会计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主要有四个必经的基本程序,即环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披露,其中关键是确认和计量。
一、环境审计 1.环境会计的定义及其基本要素 (1)环境审计的含义 是为了确保受托环境责任的有效履行,由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审计组织依据环境审计准则对被审计单位受托环境责任履行的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鉴证。
(2)环境审计的目标 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 公允性:验证被审计单位的环保奖金使用、环保项目收支及其他与环境有关的经济业务和经济事项是否真实、完整、及时地记录,有关余额和发生额的记录是否正确、适当,有关事项的披露是否恰当,记录和披露环境绩效、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的方法是否合理。 合法性:验证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循了有关环境法律、规章、制度及有关的环境标准。 效益性:验证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 具体目标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公允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进一步细化所得到的目标;第二层次是某一具体项目结合第一层次目标而制定的相对详细的目标。
(3)环境审计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审计的主体包括国家环境审计机构、内部环境审计机构和社会环境审计组织,针对不同的环境客体,环境审计主体的审计内容各不相同。 国家环境审计机构根据我国的实践,环境审计的对象和内容如下: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中环境专项资金支出情况;各项环保资金筹集和使用情况;各单位和部门在经济活动中执行环保法规的情况。 内部环境审计机构,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的研究报告,企业环境审计可以为以下七类:合法性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交易审计;处理、贮存和处置审计;污染预防审计;产品审计。 社会环境审计组织: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开展环境审计,主要是对真实性、公允性进行鉴证和评价。其审计对象和内容还可根据委托要求,对环境治理项目的效益性进行鉴证和评价,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并作出评价。
(3)环境审计的依据 环保政策、方针、战略;环境法规;环境标准;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与环保有关的会计政策及财会制度;审计准则。
2.环境审计的程序 (1)准备阶段:制定审计方案是准备阶段的落足点,包括:衡量环境风险;查阅环境法规和有关规章、制度;环境报告和有关的会计报告等资料;与环境有关会议记录、政府通报、舆论反映、文件等,了解环境危害、损失或环保成效等事项;评价环境管理控制系统;听取环保和有关部门的陈述。 (2)实施阶段:主要环节包括检查、取证、分析和评价。 (3)报告阶段:提出环境审计报告和改进环境管理建设书。
3.环境审计报告 是对环境报告或环境状态的证实,特别是环境危害产生损失或治理业绩的数据,有有关会计信息的真实、合规和体现作的鉴证。 包括以下内容: 环境状态。本区域或的环境状况、存在的风险及其对内部和外部的影响;遵守环保法规和达到环保标准的状况;已揭露和潜在的环境危害的主要事项、成因与治理措施,取得的成果和未解决的问题;环境报告或有关环境资源的合规性。 会计信息。包括遵守和采用的信息披露与资金运用的财务会计政策;保障程度,包括资金渠道、数量筹集和到位时效 ;物合规性;有关环保的资产、负债、费用的真实性和合规性;环保或有负债的评估;有关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合规性。 治理绩效。包括环保治理达到预期目标和法定标准的成果,对内体现的微观效益与对外提供的社会效益;环境治理成本和效益的评价;绿色产品对内与对外产生的效益。 建议事项,包括待治理或潜在的环境风险,需要采取的主要治理措施;环境管理系统和有关内部控制系统薄弱环节或失控所在,应予健全或加强的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