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与影视编导 主讲人:邓轶芳 文化传媒学院
第一节 文学和影视关系的历时性描述 一、改编电影的产生 第一章 百年电影与文学改编 第一章 百年电影与文学改编 第一节 文学和影视关系的历时性描述 一、改编电影的产生 1915年,格里菲斯的电影史诗《一个国家的诞生》,部分取自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 电影最重要的手段:蒙太奇 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 《乡村牧师的日记》
二、50年代 《乱世佳人》(维克多.弗莱明导演) 《呼啸山庄》《关山飞渡》《告密者》《茶花女》 《怒火之花》(约翰.福特导演)《罗密欧与朱丽叶》 《大卫.科波菲尔》《战争与和平》 《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老人与海》等。 二、50年代 50年代以后,在现代主义哲学和美学思潮影响下,文学和电影再次走到一起。世界影坛出现了一大批运用意识流手法或表现意识流内容的影片,比如伯格曼的《野草莓》,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等。 真正大规模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电影创作的是雷乃、特吕弗和戈达尔等人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的骨干。
三、60年代 60年代,好莱坞名著再度繁荣,比较优秀的作品包括:《杀死一只知更鸟》《汤姆.琼斯》《教父》《富贵逼人来》《雷吉蒙特高中的夏令时》《闪灵》等,其中够得上经典有三部: 《教父》、 《汤姆.琼斯》、《闪灵》 。
四、70年代 在中国,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黄健中、杨延晋、滕文骥、张暖忻等为代表的“第四代”导演也开始在电影中尝试一些现代主义表现手法。 如杨延晋、邓一民导演的《苦恼人的笑》,黄健中、张铮导演的《小花》,滕文骥、吴天明导演的《生活的颤音》,获得了相当成功,如淡化情节、意识流、间离效果等,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开了先河。
五、80年代 80年代初期,一批现实主义小说力作被改编成电影,如:《祸起萧墙》、《赤橙黄绿青蓝紫》、《陈奂生上城》、《花园街五号》、《天云山传奇》、《灵与肉》、《人生》、《人到中年》《没有航标的河流》、《女大学生宿舍》、《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雨》、《芙蓉镇》等。 80年代中期,中国电影界出现了被统称为“第五代”的一批富有探索精神的年轻导演,包括陈凯歌、田壮壮、黄建新、张军钊、吴子牛、张艺谋等。 张军钊导演的《一个和八个》,取材于郭小川的长篇叙事诗。 《俄狄浦斯王》 ( 1976,根据索福克勒斯的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改编)
陈凯歌导演: 《黄土地》(改编自柯蓝的散文《空谷回声》) 《孩子王》(改编自阿城的“寻根文学”的同名小说) 《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 《赵氏孤儿》 (2013,改编自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
张艺谋独立执导的绝大多数电影都是根据当代作家的小说改编的,包括: 《红高粱》(1987年根据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高粱酒》改编) 《菊豆》(刘恒小说《伏羲伏羲》) 《大红灯笼高高挂》(苏童《妻妾成群》) 《秋菊打官司》(陈源斌《万家诉讼》) 《活着》(余华同名小说) 新世纪以来: 《我的父亲母亲》(鲍十小说《纪念》) 《金陵十三钗》(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
六、90年代以来 《辛德勒的名单》( 1994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 90年代的好莱坞,由知名作家创作的通俗畅销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就很多,如: 《辛德勒的名单》( 1994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托马斯.肯尼利的同名纪实小说改编) 《侏罗纪公园》(根据迈克尔.莱顿的同名小说改编) 《阿甘正传》( 1995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温斯顿.格卢姆的同名小说改编) 《廊桥遗梦》(根据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等,都创下了空前的票房纪录) 《欧也妮·葛朗台》(根据巴尔扎克同名小说改编)
90年代以来,莫言、刘恒、杨争光、苏童、余华等人是与影视接触最早也最多的当代作家。 与影视结缘最深的也最成功的当数王朔。 1988年被称为电影的“王朔年”。 米家山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拍摄了《顽主》、黄建新根据他的《浮出海面》拍摄了《轮回》、叶大鹰根据《橡皮人》拍摄了《大喘气》、夏钢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拍摄了《一半是海水、一般是火焰》等,1995年又根据他的小说拍摄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我是你爸爸》。
《独领风骚》(根据奥斯丁小说《艾玛》改编) 90年代以来,好莱坞名著改编的对象,一是对传统经典小说的改编 ,代表有: 《独领风骚》(根据奥斯丁小说《艾玛》改编) 《孤星血泪》(根据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布拉格之恋》(根据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改编) 《情人》(根据杜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 《霍华德庄园》(根据福斯特的同名小说改编,又译《此情可问天》) 《绝恋》(根据哈代小说《无名的裘德》改编) 《理智与情感》(根据简.奥斯汀的同名小说改编) 《红字》(根据霍桑的同名小说改编)等。
二是对当代通俗畅销名著的改编, 代表有: 《辛德勒的名单》(1994奥斯卡,根据澳大利亚托马斯·科内雅雷斯同名小说改编而成 ) 《侏罗纪公园》(根据麦可.克莱顿同名小说改编) 《阿甘正传》(1995奥斯卡,根据美国温斯顿·格卢姆同名小说改编 ) 《廊桥遗梦》(根据罗伯特.詹姆斯.沃勒同名小说改编) 《洛丽塔》(根据纳博科夫同名小说改编)
七、21世纪以来 1、外国: 《悲惨世界》 (1958、1978、1982、1998、 2000、2012,根据雨果同名小说改编) 《新基督山伯爵》 ( 2002,根据法国大仲马同名小说改编) 《卡门》 (1983、 2003,根据法国梅里美同名小说改编) 《特洛伊》( 2004,根据《荷马史诗》改编) 《名利场》 ( 2004,根据英国萨克雷同名小说改编) 《雾都孤儿》 ( 2005,根据英国狄更斯同名小说改编) 《老无所依》 ( 2007,80届奥斯卡,根据美国科马克·麦卡锡同名小说改编)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 ( 2008,81届奥斯卡,根据印度维卡斯·史瓦卢普小说《问与答》 《Q&A》改编)
《远大前程》 ( 2011,根据英国狄更斯同名小说改编) 《安娜·卡列尼娜》 ( 2012,根据托尔斯泰同名小说改编) 《三个火枪手》 ( 2012,根据法国大仲马同名小说改编) 《漂亮朋友》 ( 2012,根据法国莫泊桑同名小说改编) 《奥德修斯》 ( 2013,根据《荷马史诗》改编)
2、中国: 《茉莉花开》 ( 2004,根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 2008,根据王朔同名小说改编) 《白鹿原》 ( 2012,根据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 《山楂树之恋》 ( 2010,根据美籍华人艾米同名小说改编)《四世同堂》 ( 2011,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 《赵氏孤儿》 ( 2011,根据元代纪君祥杂剧《赵氏孤儿》改编) 《一九四二》 ( 2012,根据刘震云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 《石榴树上结樱桃》 ( 2013,根据河南李洱同名小说改编)电视剧: 《金锁记》(2002,22集,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 《我这一辈子》 (2002,22集,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 《茶馆》(2010,39集,根据老舍同名小说改编)
第二节 名著改编观念的演化 一、改编观念的诞生 1、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的早期电影创作者为电影开创了纪实主义传统。 第二节 名著改编观念的演化 一、改编观念的诞生 1、以卢米埃尔兄弟为代表的早期电影创作者为电影开创了纪实主义传统。 2、真正给电影带来生机的是法国人乔治.梅里爱。 他发现了电影巨大的幻想功能。使用慢动作、快动作、停机再拍、叠化等手法。并开启了名著改编先河,他改编了《灰姑娘》、《月球旅行记》《鲁滨逊漂流记》、《格利弗游记》、《浮士德》、《哈姆雷特》、《天方夜谭的宫殿》、《女巫》、《海底》、《征服南北极》等。
与梅里爱同时进行文学名著改变活动的还有他的同胞阿贝尔. 卡普拉尼。他先后改编了一系列文学名著,雨果、让. 拉辛、左拉、欧仁. 苏、皮埃尔 与梅里爱同时进行文学名著改变活动的还有他的同胞阿贝尔.卡普拉尼。他先后改编了一系列文学名著,雨果、让.拉辛、左拉、欧仁.苏、皮埃尔.德库塞勒、乔治.克雷孟梭、巴尔扎克等的著作,都被他拍成电影。 如《唐璜》、《灰姑娘》、《圣女贞德》、《萌芽》和《小酒店》(左拉原作)、《巴黎圣母院》 《悲惨世界》 《九三年》(雨果)、《巴黎的秘密》(欧仁.苏)、《诱惑》(里什潘)等等。
3、格里菲斯是使电影成为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他以一部《一个国家的诞生》部分奠定了电影的艺术地位。根据托马斯.狄克逊的小说《同族人》改编而成。独创了全景、近景、特写的拍摄手法和圈入圈出的叙事手段,以及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剪辑手法。
1928年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进入有声电影阶段。 二、改编观念的发展 1928年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标志进入有声电影阶段。 (一)《乱世佳人》赏析 最经典的好莱坞影片是30年代末问世的《乱世佳人》,是好莱坞全盛时期的代表作。改编自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 主人公:郝思嘉和白瑞德 1939年,第1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二) 西部片是好莱坞类型片中最重要的种类之一 《关山飞渡》是好莱坞著名的“西部片大师”约翰.福特的代表作。根据欧内斯特.海柯克斯的小说《去罗特斯堡的驿车》改编而成。小说很多方面模仿了莫泊桑的《羊脂球》。约翰.福特使一部原本平庸的小说变成了西部片的经典名作。
《青山翠谷》(194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勒威林原作改编)等。 福特根据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还有很多,如: 《造箭的工匠》(根据辛克莱.刘易士的小说改编)《失踪的巡逻兵》(根据P.麦克唐纳的原作改编)《告密者》(根据L.奥弗拉哈迪小说改编) 《漫长的归程》(根据尤琴.奥尼尔的原作改编) 《烟草路》(根据卡尔德威尔的原作改编) 《青山翠谷》(194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根据勒威林原作改编)等。 还有根据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改编的《怒火之花》。
(三)苏联改编电影 苏联电影也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普希金、车尔尼雪夫斯基、列夫.托尔斯泰、契科夫、高尔基等人作品。 较重要的影片有尤特凯维奇根据包哥廷的原作改编的《带枪的人》,《好兵帅克历险记》。莱兹曼把肖洛霍夫的小说改编为同名电影《被开垦的处女地》。顿斯阔根据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拍成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拍摄了高尔基的三部自传式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四)英国改编电影 英国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如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改编的《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李尔王》、《亨利五世》等,《呼啸山庄》。
40年代末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行于欧美的“真实电影”运动,选材上多放在日常生活的真人真事上,而不再刻意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素材。 三、改编观念的深化 40年代末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行于欧美的“真实电影”运动,选材上多放在日常生活的真人真事上,而不再刻意从文学作品中去寻找素材。 50年代初,“复制”与“移植”观念异军突起,强调被改编的电影要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著。如法国罗贝尔.布莱松1951年拍摄的《乡村牧师日记》就是这种改编观念的产物。改编自法国作家贝尔纳诺斯的一部探索灵魂、表现人类心灵的宗教小说。(画外音)
劳伦斯.奥利弗改编莎士比亚剧作的三部影片: 《亨利五世》1944 《哈姆雷特》1948 《理查三世》1955 奥逊.威尔斯改编莎翁的另三部影片: 《麦克佩斯》1948 《奥赛罗》1952 《午夜钟声》1965
苏联电影改编在50、60年代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无愧于原著世界级经典称号的改编作品,如c 苏联电影改编在50、60年代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无愧于原著世界级经典称号的改编作品,如c.格拉希莫夫改编的《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的同名小说)、C.M.柯静采夫改编的《堂吉诃德》(塞万提斯的同名小说)、《哈姆雷特》(莎士比亚1964) 对我国的电影改编理论贡献最大的是夏衍。他一贯强调改编名著必须“忠实于原著”、“不伤害原作的主题思想和原有风格”。他改编了鲁迅的《祝福》、茅盾的《林家铺子》等。
四、改编观念日趋开放和多元化 80年代是中国名著改编的黄金时代,谢晋和凌子风是文学名著“改编大师”的杰出代表。 1958.6.15北京电视台播出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标志着电视剧在我国的诞生。 80年代是中国名著改编的黄金时代,谢晋和凌子风是文学名著“改编大师”的杰出代表。 凌子风:《骆驼祥子》、《边城》、《春桃》、《月牙儿》 谢晋:《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等。
吴天明执导的《没有航标的河流》、《人生》、《老井》,王启民和孙雨执导的《人到中年》,吴贻弓执导的《巴山夜雨》、《城南旧事》,水华执导的《伤逝》,谢添执导的《茶馆》等。 “第五代”导演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张军钊执导的《一个和八个》等,刘恒小说《贫嘴张大民的的幸福生活》改编成的、杨亚洲执导的《没事偷着乐》获得成功。
五、网络文学成影视改编宝藏 蓬勃背后存隐忧 五、网络文学成影视改编宝藏 蓬勃背后存隐忧 改编自同名网络小说的国产电影《失恋33天》日前大热,其首日票房就冲到了近2000万,再加上“光棍节”助推,影片上映四天时票房就已经过亿。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成的电视剧也是火爆荧屏,《裸婚时代》、《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千山暮雪》、《后宫甄嬛传》等都是赚足了收视和人气。 《暗算》、《潜伏》之后的谍战片狂潮,《蜗居》之后的家庭剧热潮,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非常多。如《美人心计》、《山楂树之恋》、《和空姐一起的日子》、《裸婚时代》《白蛇传说》以及湖南卫视推出的系列改编剧、影片《失恋33天》,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呈现井喷态势。
《杜拉拉升职记》电影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仅用1500万元的投资就斩获1.2亿元票房,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 值得一提的是,近两年来的网络文学改编剧部部既叫好又叫座。 《杜拉拉升职记》电影根据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仅用1500万元的投资就斩获1.2亿元票房,创造了小成本电影的票房奇迹。 《山楂树之恋》总票房则创下十年来内地文艺片的最高票房; 《失恋33天》目前票房已经过亿。在电影市场火热的同时, 《 步步惊心》、《倾世皇妃》、《千山暮雪》等电视剧均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收视大潮。
思考题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