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元一:自我、社會與文化 主講人:梁蕙蓉
步驟1 :掌握重點 個人藉由與人互動,學習自己相關的角色與應遵守的規範,以適應社會的生活,並在此「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自我」與發展「人格」。 因此,社會化的相關概念、自我形成的理論和人格發展的相關理論等應特予重視。
步驟2 :分析命題趨勢 17.侯麥在成長過程中,父母與賴老師對其影響甚大。依據學者米德(G.H.Mead)的理論,在自我形成的過程中,對個人影響深遠的人稱為什麼? (A)鏡中自我 (B)重要他人 (C)偶像崇拜 (D)概化他人。 98-(B)
55. 歌唱比賽節目流行,許多愛好唱歌的年輕人因而紛紛投入各項歌唱比賽。甲、乙、丙三人引用包括佛洛依德(S. Freud)、顧里(C 55.歌唱比賽節目流行,許多愛好唱歌的年輕人因而紛紛投入各項歌唱比賽。甲、乙、丙三人引用包括佛洛依德(S. Freud)、顧里(C. Cooley)及米德(G. Mead)等三位學者的理論解釋上述現象。 甲:在別人掌聲中,個人開始相信自己是個受歡迎的人 乙:在現代的社會,個人的行為常深受偶像歌手所影響 丙:透過參加比賽,人們得以滿足受人喜愛的潛在慾望 甲、乙、丙三人所引用的學者理論,依序應為何? (A)米德-顧里-佛洛依德 (B)顧里-米德-佛洛依德 (C)米德-佛洛依德-顧里 (D)顧里-佛洛依德-米德 97-(B)
44.小文被朋友批評只顧唸書,不願意多花點時間練習籃球,以爭取班上榮譽。落單的小文覺得自己人緣差,因而失去原本自信的笑容,經與同學溝通後,各自調整而重新和好。小文的例子最能與下述哪一位學者的理論相符? (A)亞當斯密認為行為的目的在增進社會利益 (B)米德認為自我之形成是透過與他人的互動 (C)涂爾幹指出個人的意志乃取決於社會規範 (D)佛洛依德認為女性童年經驗使其缺乏自信 95-(B)
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化的重要關鍵,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 H 自我的形成是社會化的重要關鍵,美國社會學家米德(G.H.Mead)提出「概括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理論,來說明這個現象。下列何者為米德的自我理論? (A)每一個人同時具備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B)生活中所表現出來的「自我」是「本我」與「超我」之間協調的結果 (C)生活中的社會行為是「主我」與「客我」不斷互動與對話的表現 (D)自我概念的形成隨著個人認識外在世界的能力發展與時俱進,一般要在八歲以後才逐漸脫離自我中心的現象。 94-(C)
步驟3:深入探究重點 自我形成的理論 1.顧里的壹個我:「鏡中之我」 2.米德的兩個「我」:主我、客我 3.佛洛依德參個「我」:本我、自我、超我
顧里(Charles Horton Cooley)的壹個我:「鏡中之我」 ⒈一個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是在生活中,經由人與人之間不斷互動而來的。 ⒉把別人當作一面鏡子,從別人對自己的反映,使我們了解自己是怎麼樣的人。 ⒊「鏡中之我」的形成步驟: (1)呈現(presentation):想像自己的容貌或行為出現在別人腦海中的景象。 (2)判斷(judgement):想像別人對自己的容貌或行為的評斷。 (3)主觀的解釋(subjective interpretation):藉由別人的評價,形成對自我的感覺和反應。
米德的兩個「我」:主我、客我 ⒈自我是從社會互動中產生的,人類在互動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從而把真實的其他人和想像的其他人的態度都轉化為自己的。 ⒉「我」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主我」(Ⅰ);另外一個則是「客我」(Me)。 ⒊人類日常生活的各種行為,都是「主我」與「客我」之間,經過內在不斷互動、不斷對話的結果。 ⒋在「主我」與「客我」相互激盪的過程中,有時候會以「重要他人」的所作所為,做為自我抉擇的參考。 ⒌米德並用「概化他人」來稱社會大眾對一個人的自我期待及評估。 ⒍自我形成的過程:模仿階段⇒遊戲階段⇒團體遊戲階段。
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參個「我」 三個我 本我(id) 自我(ego) 超我(superego) 意 義 生物的我 真實的我 道德的我 原 則 快樂原則 現實原則 完美原則 內 涵 原始的衝動、內在的驅力 本我與超我間的調節器 道德規範、社會約束的力量 作 用 追求食、性與刺激等立即性的滿足(滿足個人的慾望) 協調本我與超我,使個體能在現實環境中得到滿足(協調本我與超我) 管制或壓抑本我的衝動,以滿足社會的期待和要求(滿足社會的期待) 說 明 ⒈佛洛依德認為每一個人都同時具有三個「我」─本我、自我與超我。 ⒉三個「我」,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時間,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並在「自我」的統整下形成一個整體。
步驟4:練習相關題目 桃園少年輔育院兩名疑似有學習障礙的少年,一個活潑愛搶話,一個反應慢半拍,他們都因被父母責罵、同學嘲笑,因而學業成績差,最後甚至蹺家蹺課淪為小偷。請問:從敘述強調他們二人因為別人嘲笑他們笨,所以就自甘墮落,這就是下列哪一個學者所提的自我理論? (A)愛森克「人格類型」 (B)顧里「鏡中之我」 (C)佛洛依德「超我」 (D)馬斯洛「生理需求」。 (B)
2007年由李安執導的《色,戒》一片,是改編自著名作家張愛玲於1950年居於上海時所著的同名短篇小說,故事背景是二次大戰期間被日本佔領的上海,描述一名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服務的中國年輕女人,王佳芝因愛國心驅使,決心為國捐「軀」,自願充當誘餌色誘汪精衛手下的一名特務頭目易先生,為了擄獲敵人的心,不惜犧牲自己,以身體換取敵方信任。請問: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人格三結構彼此交互影響,在不同的時間,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而王佳芝「為國捐軀」的決定,是受到那個「我」的影響? (A)本我 (B)自我 (C)客我 (D)超我。 (D)
步驟5:相關概念延伸 心理的社會呈現 1.假想的觀眾:總以為自己在意的小事也是別人眼中的焦點,但其實這些小事別人可能不放在眼裡。例如,花了很多時間整理頭髮。 2.個人傳奇:錯認個人的思考內容和方式是與眾不同的,沾沾自喜於自己想法的獨特性。例如:父母親對於交往對象的意見,或是從事一些危險的事情(飆車、河邊跳水)而不自知。
試題練習 青少年總會有這樣的想法:「飆車是一種刺激的活動並不危險,別人摔車是因為他技術不好,我一定不會摔車。」請問這樣的想法是因為青少年有哪一種心理認知? (A)個人傳奇 (B)假想觀眾 (C)重要自我 (D)概括他人。 (A)
試題練習 呂霖走在路上,不斷地覺得周遭的人都在關注他,於是他小心翼翼的維持髮型並且無時無刻露出迷人的笑容。請問:這樣自我中心的概念稱為什麼? 呂霖走在路上,不斷地覺得周遭的人都在關注他,於是他小心翼翼的維持髮型並且無時無刻露出迷人的笑容。請問:這樣自我中心的概念稱為什麼? (A)自我迷戀 (B)個人不朽 (C)假想觀眾 (D)個人傳奇。 (C)
步驟1 :掌握重點 1.從「性別差異」與「性別角色的形成」探討「性別平等」的意義,並分析說明何謂健康的交友態度。 2. 性別不一定僅是兩性關係,也可包括不同性傾向關係,也要平等與尊重對待,以建立現代多元的性別關係。 3.從性騷擾的定義與類型探討性騷擾所反映的性別不平等關係,進而分析說明應如何防範與處理性騷擾事件。
步驟2 :分析命題趨勢 01.「玻璃天花板」是用來描述女性試圖晉升到企業或組織高層所面臨的障礙。美國政府於1991年設立「天花板協會」,希望消除阻礙女性職業發展的因素。關於該協會成立的目標,最符合下列哪個性別概念的敘述? (A)強化生物性別的確認 (B)明確性別角色的區隔 (C)追求性別的實質平等 (D)形成性別的刻板印象。 98-(C)
右圖為某國男、女勞動參與率的統計圖。根據此圖判斷,對於該國社會現況的描述與解釋,下列哪些最合理? 甲、性別角色觀念影響勞動參與率 乙、女性的經濟自主權較男性為低 丙、男性的平均教育程度比女性高 丁、政府並未提供良善的托兒服務 戊、男性的貧窮老年人口比女性多 (A)甲、乙、丁 (B)甲、乙、戊 (C)乙、丙、丁 (D)丙、丁、戊 97-(A)
2005年10月同性戀團體舉辦年度大遊行,提出公民平等不受歧視之訴求,部分亞洲國家同性戀團體也來台共襄盛舉,並交流推動同性戀人權經驗。下列關於此次遊行的敘述何者正確? 甲、以遊行提出訴求是一種公民權利的實踐; 乙、同性戀是值得同情與關懷的偏差性傾向; 丙、遊行訴求反映少數群體的權益常遭剝奪; 丁、跨國參與顯示人權關懷為亞洲文化特色; 戊、同性戀人權已明確列入我憲法保障範圍。 (A)甲丙 (B)乙丁 (C)丁戊 (D)甲乙。 95-(A)
一則新聞報導指出:「近幾年臺灣出現的霍亂案例,多與外籍新娘返回東南亞探親有關」。下列哪一項解讀最能說明這項報導? (A)異國間的通婚很容易導致疾病的傳染 (B)霍亂發生於東南亞等低度發展的社會 (C)返鄉探親的女性外籍配偶最易成為疾病傳染源 (D)新聞媒體的報導有時會將女性外籍配偶污名化 95-(D)
性別平等是現代民主社會的重要指標,下列哪一項社會現象最符合性別平等的原則? (A)法律規定太太要出售夫妻共有房屋時,須得到先生的同意 (B)部份銀行為確保債權,要求已婚婦女貸款須附配偶同意函 (C)雇主聘雇女性員工,事先約定女性員工懷孕即應留職停薪 (D)工廠急需派駐外地的電機工程師,限定大專畢業男性應徵 93-(A)
我們每日的對話中,常會出現性別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下列何者帶有性別刻板印象? (A)老師對小學生說:「來兩個力氣大的同學,去隔壁教室幫老師搬桌子﹗」 (B)爸爸對女兒說:「後天你生日,想要什麼禮物?電腦遊戲還是圖畫書?」 (C)老闆對張小姐說:「不景氣,公司要裁員,王先生要養家,只好請妳離職﹗」 (D)班長對同學說:「星期天全班去烤肉,第一組負責生火,第二組負責洗菜。」 92-(C)
步驟3:深入探究重點 1.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2.促進性別平等的方式 3.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人權 4.性騷擾所反映的性別不平等關係
性別差異與性別平等 1.性別角色:社會對於不同性別的各種期望與要求,這種期望在社會中具有一種規範的力量,導引人們的觀念與行為 2.性別刻板印象 :社會上有關男性、女性性格特質過度簡化、固定的看法,而且不太允許有個別差異的存在。 3.性騷擾 :是指對他人進行違反個人意願且與性或性別有關的行為。
促進性別平等的方式: 個人努力 親密關係民主化:談情說愛也要能平等協商,尊重多元。 國家法律制度 跨國公約: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1952年的「母性保護公約」 憲法:中華民國憲法第七條:「中華民國人民無分男女、宗教、種族、階級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性別工作平等法:廢除工作環境中的「單身條款」與「禁孕條款」 性別平等教育法:針對校園中學生實施性別平等教育,並防治性騷擾。 創造友善的性別環境 社會團體藉由各種方式推動建立
保障不同性傾向者的人權: 1.尊重不同性傾向者: 2.提供基本公民權的保障:包括教育、就業、婚姻等權利。 *去除對不同性傾向的誤解:去除人們對於不同性傾向者的誤解(汙名化:藉著強化與他人不同的特質來貶抑別人,例如形容胖的人為「肥豬」。 ) *學習尊重不同的性傾向者: *包容差異社會才能更多元: 2.提供基本公民權的保障:包括教育、就業、婚姻等權利。
性騷擾所反映的性別不平等關係 1.生物因素:有些人容易做出求愛的性騷擾行為,此乃基於兩性相吸的生物性因素。 2.組織因素:工作場合中,上下位階的權力關係加上男性主管普遍多於女性主管等現象,易營造性騷擾的環境條件。 3.社會文化因素:父權社會中,受到性騷擾的女性往往認為是自己造成自己成為被害者的原因,無法反思社會文化中的性別不平等關係才是造就性騷擾的因素之一。 4.結論:性騷擾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權力的展現,甚至是一種權力的濫用。
步驟4:練習相關題目 雲南摩梭族是母系社會,不同於父權社會,男性是依附於女性為主的家庭中。這種現象說明下列哪一項概念,會隨著不同社會及時代變遷而有不同? (A)生理性別 (B)社會性別 (C)性別傾向 (D)性自主權。 (B)
日本的電車,為防止色狼性騷擾,設有女性專用車廂,在臺北捷運,也有意思跟進。下列相關的敘述,何者正確? (A)依據男女生理、體力之不同而有差別待遇,符合實質上的平等 (B)該做法是不對的,因為憲法第7條明示:中華民國無分男女,一律平等 (C)設置女性專用車廂,表示女性是柔弱的,這是性別歧視 (D)有了女性專用車廂,從此女性搭乘捷運再也不會受到性騷擾了 (A)
步驟5:相關概念延伸 職業性別隔離 1.水平隔離:將男女分成不同的工作領域 例如:男生適合當業務員,女生適合擔任護士。 2.垂直隔離:在職場中將男女依權力大小分成兩邊 例如:男生擔任管理階層的經理,女生擔任作業員。
下面哪一則就業廣告最可能造成「性別職業水平隔離」的結果? (A)「徵汽車展show girl,身材高,笑容甜美」 (B)「學歷大專以上,英打每分鐘100字,中打每分鐘120字」 (C)「肯吃苦,需日夜輪班,住在公司附近者尤佳」 (D)「需具備機車汽車駕照,溝通能力強,英文說寫流利」 (A)
步驟1:掌握重點 1.社會中的婚配與擇偶情形 2.現代社會的婚姻家庭觀(相對於傳統社會) 3.家庭形式的多元現象 4.有關現代家庭現象及困境
步驟2:分析命題趨勢 02.歷年來很多權威研究一致指出,二次大戰後的現代婚姻與家庭型態已發生世界性的普遍變化,大大不同於以往的傳統情形。請問下列關於社會變遷下的現代婚姻與家庭情形的敘述,哪些是正確的? (甲)自由選擇配偶是一種普遍的趨勢; (乙)內婚制是一種越來越普遍的情形; (丙)性自由是一個逐漸被接受的觀念; (丁)擴展家庭是一個普遍發展的趨勢; (戊)子女權利的擴張是一種普遍趨勢。 (A)甲乙丁 (B)甲丙戊 (C)乙丙戊 (D)乙丁戊。 98-(B)
圖一為2008年的推估結果,顯示臺灣人口從1960-2060年間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預測變化,依圖所示,在不考慮社會增加率的情況下,下列何者最為正確? (A)在A時間點之後,人口總數仍將繼續增加 (B)在A時間點之後,人口老化現象逐漸減緩 (C)2010年後國小學生總入學人數將持續增加 (D)1980年後死亡率上升與老年人口增加有關。 98-(D)
右圖是某國在2000年至2004年間,育齡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的變遷情形。學者指出此種變遷趨勢若持續下去,將會引發社會問題。依據圖中訊息判斷,下列何者為這種變遷趨勢最可能直接引發的問題? (A)販賣人口逐漸增加 (B)家庭價值趨於瓦解 (C)勞動人口負擔加重 (D)教育品質日益低落 96-(C)
關於臺灣近年來社會變遷對家庭的影響,下列敘述何者最正確? (A)國民教育蓬勃,取代家庭原有的社會化功能 (B)福利政策擴張,免除了家庭照護長者的負擔 (C)性別平權落實,配偶平等分擔家庭勞務工作 (D)產業結構改變,家庭不再是主要的生產單位 96-(D)
表三是某國十六至六十五歲已婚女性之平均初婚年齡、婚前工作狀況與教育程度。根據表中的資訊可以獲得下列哪一項結論? (A)年齡愈高且婚前無工作者的初婚年齡愈早 (B)婚前工作的比例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降低 (C)婚前是否有工作對低教育程度者的初婚年齡影響較顯著 (D)教育程度愈高且婚前具有工作之女性,愈有晚婚之傾向 95-(D)
現代社會中,家庭型式愈來愈多元,離婚後帶著前次婚姻子女再結婚的家庭,也愈來愈常見,請問:這種家庭稱為什麼? (A)重組家庭 (B)兩地家庭 (C)隔代家庭 (D)新三代家庭 91 -(A)
家庭暴力是現代家庭問題之一,但一般人對家庭暴力常持有一些不正確的觀念,下列哪一項對家庭暴力的敘述是正確的? (A)低社經地位的人才會用暴力解決問題 (B)有偏差行為的家庭成員才會被施暴 (C)偶而不給家庭成員吃飯,並不是家庭暴力 (D)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傷害,也算是家庭暴力 91 -(D)
步驟3:深入探究重點 1.現代社會中的婚姻 2.現代社會的家庭型態 3.家庭暴力
現代社會中的婚姻 1.強調因自由戀愛而結婚 2.重視夫妻雙方平權 3.婚姻形式約束力降低 (1)傳統婚姻強調由父母親作主,較忽略個人的需求與感受。 (2)現代婚姻則尊重個人意願,並重視從婚姻中獲得相愛與相互歸屬的感受。 2.重視夫妻雙方平權 (1)傳統社會的婚姻以男性為中心,經常可看到「男性至上」的現象,例如:婚後女方必須冠夫姓,且從夫居;男方可納妾等。 (2)現代社會的婚姻則強調男女平權,雙方對家務都要有所付出;並可擁有各自的財產與事業發展的空間。 3.婚姻形式約束力降低 (1)傳統的婚姻關係強調從一而終,不應輕言離異,雙方家族對婚姻關係具有強大的約束力。 (2)現代社會重視個人自由意志,加上女性獨立謀生的能力增加等,不得已選擇離婚時,已不會受到輿論的強烈指責。
新三代家庭:只有父親或母親帶領未成年子女,並與(外)祖父母同住。 隔代家庭:家庭重大事故或父母赴外地工作等因素,由祖父母照顧、教養小孩。可能面臨的困境是代溝、經濟問題。 繼親家庭/重組家庭:父親或母親有一方曾結過婚,離婚後帶著前次婚姻的子女再結婚所組成家庭。可能面臨的困境是親子教育。 單親家庭:父母離婚、一方死亡或未婚生子等因素,造成只有父親或母親與其未成年子女所組成的家庭。 雙薪家庭/雙生涯家庭/雙工作家庭:夫妻雙方都從事有薪資的工作,有各自的職業生涯規劃。可能面臨的困境是親子教育。 通勤家庭/兩地家庭:因為工作、求學等因素,造成夫妻分隔兩地,由一方單獨教養子女,假日才團聚的家庭。 跨國婚姻家庭:由於出國留學、經商、晚婚找不到理想對象等原因,造成跨國婚姻家庭數目快速上升。 同性戀家庭:兩個同性的相戀者組成的家庭。欲求合法化的目的為爭取領養小孩、家庭津貼、賦稅減免等公民權。 同居家庭:未婚男女選擇不結婚而同住的形式。 單身家庭:不婚或是喪偶、離婚後不再婚的人,選擇獨自一人。 候鳥家庭:大陸經濟崛起後,台商定期往返海峽兩岸之間,如候鳥般遷徙。
家庭暴力 定義:家庭成員間實施身體或精神上違反法律的侵害行為。 家庭成員: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規定,除了具有婚姻、血緣或收養關係的家庭成員之外,還包括目前或曾經以家庭形式長久共同生活的成員,如前配偶或同居者等。 家暴對策:依據《家庭暴力防治法》聲請保護令: (a)聲請資格:被害人、檢察官、警察機關、地方主管機關。 (b)聲請對象:法院。 (c)保護令內容: 1保護生命(遠離住居、工作場所、就讀學校)、 2保護精神(禁止聯絡、會面方式、接受戒癮或心理治療)、 3保護財產(撫養費、律師費)。 (d)違反保護令的處罰:刑事責任。
步驟4:練習相關題目 內政部關於人口政策的宣導,已經從「兩個恰恰好,一個不嫌少」的口號,轉變成「三個恰恰好,二個不嫌少!」請問造成這樣的變化的原因是下列何者? (A)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人口結構將迅速老化 (B)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國家安全首當其衝 (C)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臺灣的出口經濟大受影響 (D)臺灣的生育率創新低,社會文化將無以為繼 (A)
妻: 「老公,不得了!」 夫: 「怎麼了?」 妻: 「你的孩子和我的孩子,正聯合起來打我們的孩子呢!」 依據其對話,這一家應該是屬於何種家庭? (A)組合家庭 (B)繼親家庭 (C)跨國婚姻家庭 (D)寄養家庭。 (B)
有關家庭暴力核發的保護令,下列敘述何者是「錯誤」的? (A)一旦發生家暴事件,在審理終結之前就可以核發暫時保護令 (B)可以用「暫時使用令」強迫加害人交付汽機車等生活必需品,給被害人或其子女使用 (C)可以法律強制要求加害人支付未成年子女的扶養費 (D)可以驅逐令命令加害人遠離被害人的住所或工作場所 (D)
步驟5:相關概念延伸 家暴的迷思 (1)家庭暴力是家庭中心智失常者的行為 (2)家庭暴力較常出現在低社經階層的家庭 (3)受害者大多是因為不聽話才會成為被虐者 (4)受害者應該是有受虐傾向才一直忍受 (5)暴力和愛可以並存於家庭之中
依據民國87年公布的《家庭暴力防治法》之規範來看,下列何者正確? (A)家庭暴力是家裡的私事,不需別人過問 (B)打是情、罵是愛,家庭暴力是親密的表現 (C)家庭暴力是展現父母仍是家中權力中心的方式 (D)家庭暴力是危害人身安全的犯罪行為,公權力應當也必須介入 (D)
步驟1:掌握重點 1.「社區認同與社區意識」的意義; 2.「現代社區營造概念」; 3.體認「志願服務」乃社會公共資產; 4.「志願結社的概念」與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 5. 「社會團體」的類型 。
步驟2:分析命題趨勢 04.張小傑自考上大學之後,積極投入學校的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社與校外非營利組織所舉辦的公益活動,並且利用週末參與社區發展協會的社區營造論壇。請問,下列哪一個敘述最為正確? (A)社區營造論壇有助於凝聚「社區意識」 (B)非營利組織又可以被稱為「第二部門」 (C)醫療服務社可被歸類為「非志願團體」 (D)社區發展協會可歸類為「非正式團體」。 98-(A)
電影「十月的天空」是描述1957年美國維吉尼亞州煤山小鎮,煤礦場管理者之子「侯麥」與一群好友研發與試射火箭的故事。侯麥效法他的偶像科學家馮布朗博士試射自製的小火箭,過程中雖遭受校長的阻撓,但在母親與學校賴老師的鼓勵下,獲得科展冠軍及大學獎學金,最後更完成夢想成為太空總署科學家。 18.侯麥在研發火箭的過程,雖不認識馮布朗博士,但他效法科學家的精神與標準,來轉化為自己的價值、態度與行為,最符合下列何種概念? (A)次級團體 (B)正式團體 (C)參考團體 (D)志願團體。 98-(C)
現代社會中「社區」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下列有關社區的描述,哪一個最不正確? (A)社區是形容一群人居住空間的接近性 (B)社區可以用來形容一群人感情上的相互認同 (C)社區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地方 (D)一個社區通常享有共同的文化。 91-(C)
初級團體與次級團體比較,前者成員較少,成員間的互動較為頻繁、親密,但通常缺乏條列式的規定,請問: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正式組織通常是初級團體 (B)初級團體內部通常施行科層制 (C)家庭是次級團體 (D)與次級團體比較,初級團體成員的歸屬感較強 91-(D)
上課時老師為了引導課堂的討論,向學生描述他過去所居住的地方充滿青草的氣息、早晨攤販的飯糰香、廟宇慶典的煙硝味等。並說道,這些氣味的記憶與他對那塊土地的濃厚情感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該堂課討論的主題最可能是: (A)社區認同的形成 (B)社會結構的變遷 (C)休閒生活的安排 (D)社會階層的轉變 93-(A)
步驟3:深入探究重點 1.社區運作的基本要素 2.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 3.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 4.社會團體的分類
社區運作的基本要素 1.社區意識 (1)定義:居民對社區具有認同感與歸屬感。 (2)可藉由建構有形、無形的環境空間,讓居民凝聚社區意識。 2.自治和志願性 (1)自治:由下而上,社區發展才能符合成員需求。外界協助仍須依照成員需求。 (2)志願性:長期的志願投入,才有辦法延續,否則社區營造易陷於硬體設施的改變而已,改變完了,社區營造也停頓下來。 3.利他精神 (1)投入的心力和金錢,並非付諸流水。 (2)改善群體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品質也跟著提升。 (3)做大家的事、練自己的功。
社區總體營造的內涵 1.社區 (1)重視社區在人與社會之間扮演的重要角色。 (2)個人對社區具歸屬感,培養社區意識,投入社區公共事務。 (3)社區具備自主能力,懂得如何自治。 2.總體 (1)全部的人。 (2)全部的環境。 3.營造 (1)經營和創造。 (2)除物質建設,還包括文化產業的經營。 (3)找出社區發展問題和解決方式。 (4)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
志願服務與公共精神: 互惠精神的發揮 志願服務精神是以利他、互惠為基礎,重視互助和關心他人的精神,有利於公民德性的建立。 參與公共事務 志願服務著重公共責任與社會共善的建立,主動、積極、由下而上的,由民間來分擔社會責任,參與公共事務。志願服務的公共意義,就是表現在參與過程中,人們所建立的服務共識。 公民社會的指標 志願服務精神的普及性,是公民社會的指標。 志願服務法制化 2001年通過《志願服務法》,以彌補政府提共服務的不足,並整合社會人力資源,使願意投入志願服務的力量能有效運作。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s) 非志願團體(involuntary groups) 依成員在團體中互動關係的親密程度來區分 初級團體 (primary groups) 成員間經常直接面對面地互動,彼此關係極為親密,是一種以情感分享和關懷互助為基礎的團體,如家庭、玩伴死黨和小團體等。 次級團體(secondary groups) 成員間彼此的互動是間接而有限,因此關係也較為疏遠而形式化,如公司、學校和政黨等。 依成員參加團體的意願來區分 志願團體 (voluntary groups) 成員係基於個人的目的、興趣及意願而自主地加入,如宗教團體和公益慈善團體等。 非志願團體(involuntary groups) 成員並非出於自主自願而加入,可能是基於特殊的身分而成為當然的成員,如家庭等。
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s) 非營利團體(non-profit groups) 依成員在團體中彼此間的關係結構來區分 正式團體 (formal groups) 有正式的編制與職掌,成員間有明確的權利義務規範,彼此的互動有一定的程序,且通常會以書面文件加以規範,如各種教師會、工會、農會、公會等職業團體。 非正式團體(informal groups) 沒有明顯的編制與職掌,管理規則與運作程序也不明確,但成員間關係較密切、地位較平等,如「姊妹淘」、「哥兒們」之類的小團體。 依成員組成團體的目的來區分 營利團體 (profit groups) 是以提供各種商品或服務,以賺取利潤為主要目的之團體,如一般的公司行號。 非營利團體(non-profit groups) 不以營利為目標,而以公益慈善為使命,來吸引成員的加入,如慈濟基金會和臺灣世界展望會(World Vision Taiwan)等。它同時也是:志願團體、服務性(公益、慈善)團體、非政府組織(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NGO)、第三部門。
依《人民團體法》的分類 職業團體 係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所組成之團體。如:工會、農會、漁會及各種職業公會等。 社會團體 係以推展文化、學術、醫療、衛生、宗教、慈善、體育、聯誼、社會服務或其他以公益為目的所組成之團體。如:社會服務慈善團體、學術文化團體、宗教團體、宗親會等。 政治團體 係以共同民主政治理念,協助形成國民政治意志,促進國民政治參與為目的所組成之團體。如:政黨等。
重要他人、同儕團體與參考團體的比較 重要他人 在個體社會化及心理人格形成的過程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具體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父母長輩、兄弟姊妹,也可能是老師同儕。 同儕團體 指身分相等的個人所組成的團體。多指兒童或青少年所組成的團體。同儕團體在兒童或青少年社會化的過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能夠影響社會行為人的角色認同與角色形成。 參考團體 社會行為者能夠產生認同,並在引導自己的行為和社會態度時加以仿效的實際群體,例如孩子仿效父母的行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等等。
步驟4:練習相關題目 近年來,「王建民旋風」在台延燒不止,這股熱潮讓國人對棒球又熱衷起來,也讓許多棒球選手嚮往將來也能進入大聯盟打球。請問:大聯盟的球隊對國內的棒球選手而言,屬於何種性質的團體? (A)利益團體 (B)參考團體 (C)同儕團體 (D)公益團體。 (B)
新聞報導:「在立法院審議《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期間,不時上演菸商與反菸團體的攻防大戰,菸商還放話要求跟董氏基金會辯論,不過董氏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反菸團體對菸商『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基金會仍會堅守國際規範的三不原則。」根據上述內容判斷,若就團體的目標而言,「董氏基金會」應是下列何種組織? (A)營利組織 (B)政府組織 (C)非營利組織 (D)非志願組織。 (C)
宜蘭縣冬山鄉珍珠社區原本以米為營生主業,稻草是當地最重要的副產品,但是稻草造紙、草繩等產業後來逐漸消失。2001年社區發展協會開始集合社區力量,創作稻草畫、稻草編織等手工藝品,目前每年替社區創造出一百七十萬元的營業額。請問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概念? (A)全球化的壓力讓許多有特色的社區漸漸消失 (B)社區自治需要企業贊助才能繼續發展 (C)由政府來規劃社區營造,才能真正幫助社區走出困境 (D)由下而上的社區營造,能夠充分發揮社區每一分力量與特色 (D)
由於現代都市街坊社區人際關係較為疏離,必須刻意營造相處的機會,讓居民對該社區產生認同與歸屬感。但臺灣在六○年代各地興建社區活動中心卻多半被譏評為「選舉時當投票所」、「蚊子館」,主要是因為: (A)社區活動中心不夠漂亮 (B)社區活動中心被少數政治人物把持 (C)政府只建硬體設施沒有提供相關活動 (D)社區居民沒有主動參與的意願與習慣 (D)
步驟5:相關概念延伸:第三部門 第一部門 第二部門 第三部門 組織實體 具政治力的 公權力組織 具經濟力的 企業組織 具社會力的 非營利性組織 組織動力 由上而下 成員自發組成 成員自發組成,由下而上表達意見 目的 執行國家意志 從事經濟貿易活動、賺取利潤 關心社會公益、監督政府
針對戴爾公司兩次的網站烏龍,該公司均以折價券補償解決,消基會認為按照過去其他業者案例,戴爾應按原標價出貨給真正需要的消費者,未來不排除協助消費者團體訴訟或發起抵制行動。請問「戴爾公司--消基會」的組織分別被稱為什麼? (A)第一、二部門 (B)第二、三部門 (C)第一、三部門 (D)同為第二部門 (B)
步驟6:補足未考重點 主題:文化
步驟1:掌握重點 1.用語言、意義與價值之網、生活知識與慣行(practice)等相關概念說明「文化」的意義; 2.用儀式、象徵符號、傳統等概念來舉例說明「文化」的意義; 3.認識並比較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精緻文化三個概念 4.認識並比較主流與邊緣文化、青少年次文化; 5.認識「文明進化論與我族中心問題」並比較其概念。
步驟2:分析命題趨勢 11.關懷原住民的弱勢處境是政府近年來施政的重點,原住民政策也從「讓原住民適應現代社會」轉變為「積極創新並維護原住民傳統文化」,下列哪一項敘述最能解釋上述政策的轉變? (A)原住民的人口正急速減少中 (B)政策隨政黨輪替而改弦易轍 (C)現代社會變遷使原住民難以適應 (D)族群政策重視多元差異而非同化 94-(D)
10.執政黨為消弭族群爭端,近來通過了「族群多元國家一體」之決議,下列主張何者有助於緩和族群爭端? (A)基於平等,規定各族群擔任民意代表人數應相同 (B)國家認同應超越省籍,建立在公民意識基礎之上 (C)為避免弱勢族群遭同化,應減少族群間文化交流 (D)為建立台灣文化主體性,應排除外來文化移入 94-(B)
46. 阿強年輕時曾模仿外國嬉皮蓄長髮,被視為行為偏差而遭警察取締,如今男子蓄長髮卻成為一種社會時尚。這種變化最能夠凸顯「偏差行為」的哪一項特質? (A) 偏差行為的認定不因中外社會差異而有不同 (B) 偏差行為常導因於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偏差 (C) 偏差行為是指不嚴重但仍須制裁的犯罪行為 (D) 偏差行為定義改變常受主流文化轉變的影響 93-(D)
02.多數國家的民族分布,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現象,如果政府欲增進不同民族間的關係和諧,下列何種作法最為適當? (A)經由政黨協商,自行劃定各民族的自治區 (B)鼓勵各民族的交流,理性對待彼此的文化差異 (C)開放不同民族間的競爭,創造最優秀的強勢民族 (D)將相同語言、文化的民族遷徙集中到同一生活棲息地 92-(D)
51. 下列有關現代社會中多元價值的說法,何者較為恰當? (A)提倡宗教信仰是導致現代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 (B)講求效率和科技運用是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的共通精神 (C)處理文化衝突時,應先建立能兼顧文化差異的公平程序 (D)面臨不同文化的價值衝突時,應該以主流文化為判斷依據 92-(C)
◎近代以來,許多國家因為國界糾紛,導致衝突不斷。所以有人主張「自然邊界」,強調根據地理條件來劃定國家間的邊界,但往往有例外情況。 72. 這類國家中,最常見到那一種問題? (A)族群容易發生互相傾軋,衝突 (B)生產活動單調,經濟較為落後 (C)文化缺乏外界刺激,不易進步 (D)社會貧富差距過大,不易和諧 92-(A)
步驟3:深入探究重點 1.文化的內涵 2.精緻文化、大眾文化、流行文化 3.主流文化、次文化、邊緣文化 4.青少年次文化所具有的特色 5.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涵化 6.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文化的內涵 區別族群的指標、個人身份認同的表徵。 樹立分類標準,有助個人分辨事務的異同,瞭解文化世界 項目 定義 說明 語言 區別族群的指標、個人身份認同的表徵。 樹立分類標準,有助個人分辨事務的異同,瞭解文化世界 價值 社會上大多數成員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或理念。 往往是文化的核心概念,價值並非一成不變;例如「人權與性別平等」觀念。 規範 社會大眾共同認同,並願意遵守而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 1.種類:風俗習慣、宗教戒律、倫理道德、法律;並非一成不變。 2.作用:節制個人自由、保障個人權益、維持社會秩序、促進社會進步
文化的內涵 儀式 一群人集合起來,在一段特定時間內參與的一種慶祝或祭祀活動。 1.向社會宣告、表示時間分野、自我內心確認。 項目 定義 說明 儀式 一群人集合起來,在一段特定時間內參與的一種慶祝或祭祀活動。 1.向社會宣告、表示時間分野、自我內心確認。 2.給人們緩衝、準備的機會,學習扮演好應有的角色。 3.時間點:生命的重要關卡,如出生、成年、結婚、生子、死亡。 符號 表達某種意義的象徵標幟,以及該標誌所象徵的意義。 符號的意義是人們所賦予、認定的,對賦予符號意義的人而言,符號及其代表意義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傳統 一個民族長久發展所累積下來的生活經驗和思想觀念。 例如:節日的典故和意義,以往在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間喝春酒的原因是,農民在那時才得以休息同樂,久了變成一種慣例,現在喝春酒的原因可能演變成延續這個民族慣例。
精緻文化 大眾文化 流行文化 意涵與特徵 別稱 三者關係可相互流通 欣賞民眾範圍小 具有相當文化素養才能欣賞 特定資格才能享用 多被視為藝術性質 具有創意的 個性的、少量的 高審美價值的 追求跨時代的 欣賞民眾範圍大 不必具有高文化素養就能欣賞 普羅大眾皆能享用 多被視為娛樂性質 普遍的 標準化、大量生產 講求實用性質 追求當下的 大眾文化的一部份 消費的、娛樂的 暴起暴落的 別稱 菁英文化、高雅文化、 上流文化 通俗文化、市井文化、市民文化、群眾文化 時髦文化、時尚文化 三者關係可相互流通 1.精緻文化根植於大眾文化 —以往爵士音樂是大眾文化,現在一部份被視為藝術欣賞 2.精緻文化可能因為商品大量生產,拉近大眾與精緻文化的距離 —可藉由購買比較票價低許多的CD欣賞世界男高音 3.流行文化可能包含精緻文化和大眾文化 —目前台灣社會掀起的一股時尚名牌風
社會大多數成員 較小團體或次級團體 弱勢族群 建構社會流傳的文化內涵 ※主流文化可能是特定階層的人所塑造 保有母文化體系的若干基本特徵 次文化 邊緣文化 持有人 社會大多數成員 較小團體或次級團體 弱勢族群 特徵 建構社會流傳的文化內涵 ※主流文化可能是特定階層的人所塑造 保有母文化體系的若干基本特徵 擁有不同於母文化的特徵 仰賴成員彼此的共同依附關係 長期以來不受重視 可能受到重視而走向主流 可能漸漸式微終至消失 舉例 全球—西方白人文化 台灣—漢人文化 青少年次文化、老年人次文化、男性次文化 同性戀文化、少數民族文化
獨特的穿著打扮、特殊的語言詞彙,其中均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也突顯了自己的獨特性。 項目 說明 充滿創造力 獨特的穿著打扮、特殊的語言詞彙,其中均充滿了想像力和創造力,也突顯了自己的獨特性。 尋求獨特的價值與行為 為了彰顯自己已經長大,開始有自我的想法及行為自主權,不願再被父母完全掌控,青少年並會藉由獨特的行為或價值觀,抗衡來自父母、師長的主流文化。 追逐流行的物質與生活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新的當紅偶像歌手或明星竄起;各類電玩遊戲常在流行風潮過後,乏人問津。青少年在一波又一波的流行追逐中,展現自己與成人世界的不同,突顯自己的特殊。 充滿理想主義色彩 青少年對於社會中許多不公不義的現象,經常會提出質疑和批判,因此許多社會運動常有青少年加入,表達他們對社會的不滿。
不同文化間的接觸與涵化 1.文化接觸 (1)文化相互滲透、影響的現象;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又可擴大文化內涵。 (2)例如:語言之間的相互採借(達人、宅男)。 2.文化競爭 (1)兩文化之間相互競爭的現象。 (2)例如:美而美v.s.永和豆漿。 3.文化衝突 (1)兩文化之間的矛盾與對抗現象。 (2)例如:漢人政府要求原住民族放棄原住民文化,學習漢語。 4.文化順應 (1)一個文化與其它文化接觸之後,從舊有的文化成分發展新的文化。 (2)例如:麥當勞參考摩斯漢堡秉持東方社會米食文化的特色,也推出米漢堡的系列商品。
我族中心與多元尊重 一、文明進化論 二、我族中心主義 三、文化相對論 四、尊重與包容
文明進化論、我族中心主義 1.文明進化論的觀點就是將社會按照發展進化的尺度加以分類。 (1)當西方強國前往世界各地進行探險和殖民時,西方的人類學者也開始對這些異文化展開系統的研究。 (2)十九世紀時,有一些人類學者提出文明進化論,他們認為整個人類的歷史發展,是由卑下逐步演化至高尚的。 2.我族中心主義就是每個種族都會認為自己的種族最優秀,例如毛利人與達悟族人的部落名稱,都是意指「人」,暗示這兩個種族以外的人不是人。 (1)正面效果:強化族群認同、凝聚共識、激勵士氣等。 (2)負面效果:種族偏見、種族歧視、種族滅絕等。例如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大規模屠殺猶太人、吉普賽人;南斯拉夫內戰中,塞爾維亞族的男性有計畫地強暴伊斯蘭教婦女,使之懷有塞爾維亞血統的孩子。
文化相對論、尊重與包容 1.我們對於任何文化所表現的行為和價值的認識與評斷,應該要取決於該文化的擁有者對事物的看法,而不是取決於自己主觀的看法。 2.在面對其他文化時應該要以同理心,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立場來看待。 3.文化有其普遍性和差異性,如何「一視同仁、相互尊重」,正是當前人類要努力以赴的目標。
步驟4:練習相關題目 1.試問圖 7斜線中的區域最接近哪種文化? (A)次文化 (B)邊緣文化 (C)大眾文化 (D)精緻文化 (C)
現今仍沿襲英國憲政體制的澳洲,在 1910年至1970年代間,曾有數萬名原住民兒童被強制帶離父母身邊,交由收容機構或白人家庭寄養,這些被帶走的孩子後來被稱為「失竊的一代」。 19.根據上文,「失竊的一代」的形成主因為下列何者? (A)同化政策的種族偏見 (B)融合政策的種族衝突 (C)移民政策的我族中心主義 (D)殖民政策的種族保護策略 (A)
1.台北市公館附近的寶藏巖是著名的廟寺,近三十年來在其周邊構築了大量的小型違章建築,市政府希望改造為文化聚落 ,開放前衛藝術家創作。請問下列敘述最符合這個案例? (A)大眾文化是由主流文化所演變 (B)主流文化通常也是邊緣次文化 (C)邊緣文化轉變為流行文化符號 (D)邊緣文化和主流文化互動不易 (C)
步驟5:相關概念延伸 當代多元文化的成因: 1.殖民與文化滲透:殖民是指強國用武裝力量、誘騙手段、經濟手段,使弱小國家屈服,接受強國的壓制剝削。 2.移民與文化擴散:移民是指由「推力」或「拉力」形成的人口流動現象。 3.媒體與文化傳播:文化現象藉由人類交往、聯繫、互動而不斷傳遞的過程。各國之間雖然有地理上的區隔,但是由於大眾傳播工具的日新月異,使得文化的傳播交流更加快速。
4.現今台灣社會文化多元且紛雜的現象,與殖民、移民、傳播、全球化等因素有極大的關係。下列何種現象的產生,最主要是由於殖民因素的影響而來? (A)台灣商業人士穿著西裝、打上領帶,學習西方社會的舉止與價值觀 (B)台灣速食連鎖餐廳紛紛推出米製食品或米漢堡,以吸引更多消費者 (C)台灣社會對年紀較大的長者,通常尊稱為「歐吉桑」、「歐巴桑」 (D)台灣原有的原住民族、漢民族文化,近年來深受東南亞文化的影響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