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胡莹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藥膳報告 第五組 組員 王錡雲 鄭竣元林仕哲梁連僑 組長 朱紀蓉 四物湯. 藥材 當歸川芎熟地 白芍.
Advertisements

初 级 会 计 学 BASIC ACCOUNTING. 第十二章 会计工作组织 第一节 会计工作组织概述 第二节 会计规范 第三节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 第五节 会计岗位责任制 第六节 会计档案管理与会计交接制度.
山景城中國基督教會 Mountain View Chinese Christian Church 預備你的心 哈巴谷書 2:20 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 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 肅敬靜默。 哈巴谷書 2:20.
八大行星課程統合 臨床醫學概論 召集人:盧敏吉教授. 緣起與目標 有鑑於本校各系臨床醫學概論授課內容差 異性甚大,規劃共同擬定「一綱一本」的 課程內容,並採聯合教學,使學生能獲得 一致性的臨床醫學概論的教育。 階段性課程統合:成立課程設計小組負責 課程綱要、課程內容的設計。將課程適宜 、適量化處理,並採聯合教學,以「培養.
中华传统节日 China Traditional Festival 制作人:李实. 春节、元宵、清明、 端午、七夕、中秋、 重阳.
兵學理論 Theory of Military Science 兵家述評 中國兵法烽火三國 三國鼎立 木子書屋 中華萬年網.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成都中医药大学 江 泳 江 泳.
中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指中国传统医学, 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 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 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 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 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
爱情的缘起与定义 爱情是人类的一种发明 爱情也是人性的一面镜子.
中藥藥理學 大仁科技大學 藥學系 李春燕.
第五章 中山先生思想與台灣經驗 第一節 孫中山先生與台灣的關係
遨游建筑天地间.
台灣人口老化問題.
另類整合醫學能為您做什麼! 抗衰老(Anti-Aging)醫學 劉大元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 醫學士 中華民國另類醫學醫學會理事長
趋势—内涵—慧眼 ——国培精神分享 广州市荔湾区外语职业高级中学 陈怡莺.
The diet with medicine 制作人:薛文雅、包正琴 小组成员:郭娟、姜琳、孔燕玲、周玲、钱懿、徐琴
中小学生汉语考试 (YCT) 介 绍.
第七章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和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
歡迎弟兄姊妹, 慕道朋友 蒞臨北約華人基督教會 一同聚會 請將手提電話及傳呼機關上 安靜默禱, 預備心靈敬拜神 謝謝 Welcome to NYCCC Sunday Worship. Please turn off all cellular phones and pagers and prepare.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起源和发展 二00九年九月.
英文打字入門 大華技術學院 資訊管理系 指導老師:陳信如 老師 學生:資五A 李姿諭.
南台生物科技研究所在職專班 高級中醫學 前言 在職班幾乎都是西醫師:
机械原理 机械原理 M C A I 机械原理CAI 多媒体课件 张明勤 陈正文 由山东建筑工程学院机械设计教研室
图书馆基础知识培训 盐城市图书馆
第一章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中药鉴定学(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是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标准,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 主要任务: 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1.同物异名,同名异物。
如何让EBSCO数据库成为 您的家庭健康小医生?
药 学 基 础 中药药物分析部分 学生:06级药事管理专业 教师:崔兰冲 长春中医药大学.
Word2010典型应用_003 长文档Word技巧.
新視力保健計畫 Competence Care Commitment 校園推動策略分享
中國八大菜系 Chinese 4 AP & IB.
第十九章 中药及其制剂分析概论.
Why 考研?. 何 滔
語一 漢字的結構. 語一 漢字的結構 問題: 先造字,再歸納出造字法則 (六書) 先有造字法則(六書),再 開始造字.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舌尖上的中国 A BITE OF CHINA.
雲林縣仁愛國小 100年度親職教育 講師 楊秀娥.
明确《方案》要求 有效开展高中英语教学 台州市教研室 梁美珍
社会分层理论第二讲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比爾蓋茲導讀.
Ancient Chinese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教學意見調查 線上填答說明 (104學年度第2學期).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黄小波.
第 五、六 章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第 五、六 章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科教文化与社会生活.
Specialty Committee of Translation
第三部分 博弈论 §3.1实验二:双方信任博弈 例如:一厂商支付给一名工人高于均衡水平的工资,并且期望这名工人能够回报以相应的更多的劳动。主动方厂商出于对被动方的信任,率先背离了标准的不合作博弈论所阐述的最优选择,若工人也提供了回报,则双方得到一个合作的结果。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酒店会给熟客赊账,而客人也不会赖账,我们将这一类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合作波已称为双方信任博弈。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第四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脏腑气机运化 与健康养生 徐开树.
陕西中医学院 张玉英 SHAANXI COLLEG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國神話選 Chinese Myths.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程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 第四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Ancient Chinese 陕西师大古代汉语教研室.
利率的計算 計算利率的方法中,最重要的是「收益率」(yield)或「殖利率」的計算。
长强开智法及其临床应用 Method and Practice of GV1 Wit-Promotion
12 Chinese Zodiac Animals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CM & Western Medicine(1)
越 南 風 情.
殖民醫學 劉士永.
第1章 Visual Basic 简介 郭清溥.
算法与程序设计.
第五週 權力、權威 與政治 2005/3/22 曾嬿芬 2005社會學(春).
歸因:解釋社會行為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7.
人際關係溝通的改善 壹、名詞定義 一、人際疏離
中学生常见的行为问题.
資源班補救教學及學習技巧 ~社交技巧~.
十二生肖.
外盤動能理論與運用 主題二: 外盤動能試算表及外盤5M 主講: 陳文賢 學歷: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財務管理研究所畢
選書系統介紹.
現龍第二代協作交流計劃.
第八章 大眾文化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 消費者心理學 徐達光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胡莹 中医基础理论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手三阴手三阴 中医基础理论 论绪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胡莹

主 要 内 容 1、中医学发展简史 2、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3、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5、中医学学科优势 6、中西医学之比较 7、中医学发展展望

一般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中医 学的学科优势。 绪 论    重 点: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般了解:中医学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中医 学的学科优势。    一般了解:中医学学科性质,未来的发展展望。 难 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恒动观念 。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期为生存、为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创造史,是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第一节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学的起源    中国医药学起源的历史,就是劳动人民长期为生存、为生活与疾病作斗争反复实践的创造史,是劳动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医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观、方法论和医学观的基础。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科学,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自然观、方法论和医学观的基础。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发展简史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

中医学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包括现存的《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62篇。大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许多医家进行搜集、整理、综合而成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它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计3卷(或分为5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原题秦越人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中医学发展简史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计3卷(或分为5卷)。作者及成书年代不详。原题秦越人撰。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又一部中医经典著作。

中医学发展简史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经宋代林亿等整理后,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两书。全书内容概括了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八法,为中医临证(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一部优秀的经典临床医学基础名著,迄今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发掘。

中医学发展简史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共3卷(亦有作四卷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大约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根据药物功效分为上、中、下三品。书中还概括地论述了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反映了相应历史时期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

(-)魏晋隋唐时期—继承整理经典理论, 总结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这一时期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为: 中医学发展简史  (-)魏晋隋唐时期—继承整理经典理论, 总结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这一时期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为:    一方面继承整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并阐发其理论。      另一方面重视总结临床经验,揭示疾病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如晋·王叔和的《脉经》奠定了脉学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化、规范化的基础,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隋·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和证候学专著,它反映了我国11世纪时中医学理论与临证医学的发展水平,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是我国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首次记录了消渴病的证候和治法。

(二)宋金元时期---创新和突破性发展, 金元四大家 中医学发展简史 (二)宋金元时期---创新和突破性发展, 金元四大家     宋金元时期,许多医家在继承前人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创见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大大地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医学理论。     刘完素(河间)    张从正(子和) 后世尊之为金元四大家。    李杲(东垣)     朱震亨(丹溪)

中医学发展简史      刘完素(1120~1200)字守真,创河间学派,以火热立论,力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用药多用寒凉,所以被称为“寒凉派”。其火热理论对温病学说的形成给以深刻影响。     张从正(约1156~1228)字子和,传河间之学,力倡“攻邪论”,主张“邪去则正安”,临证善于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被称之为“攻下派”。他还十分重视社会环境、精神因素的致病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黄帝内经》关于心身医学、社会医学的思想。      李杲(1180~1251)字明之,号东垣老人,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观点,创“脾胃论”,治病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被称之为“补土派”。 朱震亨(1281~1358)字彦修,号丹溪。力主“相火论”,其学术思想的根本观点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被称之为“养阴派”。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 中医学发展简史 (三)明清时期--医学创新与发展 明代至清代中期,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 这一历史时期,中医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是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创新与发明; 二是整理已有的医学成就和临证经验,编撰了门类繁多的医学全书、类书、丛书,以及古典医藉注释等医学著作,使中医学理论和临证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中医学发展简史     温病学派:      吴又可创立了传染病病因学的“戾气学说”的新概念,提出治疗传染病的较完整的学术见解,著成《温疫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叶天士《温热病篇》,首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     

(四)近现代时期---发展缓慢, 中西汇通, 中西并重 中医学发展简史 (四)近现代时期---发展缓慢, 中西汇通, 中西并重 1.近代时期(1840~1949):从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猛烈地冲击着封建思想体系,形成了新旧并存,中西混杂的态势,出现了“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争。这种“新旧”、“中西”之争贯穿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之中。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特点: 一是继续发展而极度缓慢。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思潮。 中医学发展简史    在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特点:    一是继续发展而极度缓慢。 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思潮。

2.现代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中医学发展简史     2.现代时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中医政策,中医的春天来到了。强调“中医不能丢”,“中西并重”。“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实现中医学现代化”正式载入宪法,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发展,在研究的深度和方法上均超过了历史任何时期。

中医学发展简史      外科妇科儿科针灸学方药 外科:晋代《刘涓子鬼遗方》是现存我国第一部外科专著。还有唐代的《千金方》,宋元两代的《圣济总录》《太平圣惠方》《外科精要》《世医得效方》等,均对外科病的辨证及治法有独到的见解。

儿科:西汉初期的《囟卤经》是我国儿科第一部专著。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元代《活幼心书》。 中医学发展简史 妇科:关于妇产科学,早在《内经》中就有许多记载,如不孕、不月、子瘤、血枯、石瘕等。唐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妇产科专著《经效产宝》。清代《傅青主女科》使妇产科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儿科:西汉初期的《囟卤经》是我国儿科第一部专著。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元代《活幼心书》。 建国后,儿科迅速发展,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分别指天花被消灭,麻疹已控制、破伤风发病率大大下降、疳积少见。

针灸:针灸学历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铜人模型,上刻经络循行路线及穴位,作为考试之用。针刺麻醉。 中医学发展简史 针灸:针灸学历史悠久,也最具特色。宋代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铸造铜人模型,上刻经络循行路线及穴位,作为考试之用。针刺麻醉。 方药:《神农本草经》之后,唐代《新修本草》记载药物近850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16世纪中叶,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历时27年,编撰了《本草纲目》。它是一部内容丰富、论述广泛、影响深远的药学巨著,不仅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药物学研究的成就,而且还对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做出了详细的论述,极大地发展了中医药学理论,丰富了世界科学宝藏。

(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第二节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一)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产物 1.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2.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生物)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3.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4.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中医学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学科属性 自然科学 知识 社会科学 知识 中医学 中国 古代哲学 中国 传统文化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 中医学的学科性质 (二)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特点。

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1、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第三节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    1、元气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 2、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方法论    3、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4、其他组成部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支撑力 点

理法方药 中医学理论体系 阴 阳 其 五 它 行 理 元 论 气 方 论 法 支 论 撑 力 哲 点 学 基 础 脏 腑 经 络 理 论 核 心 其 它 理 论 支 撑 力 点 元 气 论 哲 学 基 础

第四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指的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就是强调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问题时,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内在脏腑器官之间,心理,生理活动之间,以及人与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独特整体观念。这一观念始终贯穿在中医学对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各个方面的理性认识中。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它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①就形体结构而言。②就基本物质而言。③就机能活动而言。 病理及诊断: 治疗上: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生理上:它具体体现在三大方面:①就形体结构而言。②就基本物质而言。③就机能活动而言。 病理及诊断: 治疗上: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自 然 环 境 社 会 环 境 人 整体观念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它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所谓“证”有“证据”之意。辨证的“证”,指的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症,主要是指症状,是病人诉说的不适,如头痛、腹痛等等,同一症状可以由多种不同的病因引起,病理机制常大相径庭,基本性质也可以完全不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辨证的关键是“辨”。所谓“辨”,有审辨、鉴别的意思,辨证是根据症状,体征以及四诊收集的所有资料,通过分析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病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何证,既属于何种类型。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前后衔接,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融汇运用。

辨析 病因病位 病性病势 症状和体征 其他有关材料 因证立法 据法选方 证候 治则 治法 方药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患病的对象、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反应等的不同,或疾病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它的本质特点有所不同,表现的“证”也就有所差异,治法亦应不同。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疾病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近似的本质特点,出现相同的病理机制,因此,就可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三)恒动观念 1.恒动观念的含义: 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三)恒动观念 1.恒动观念的含义: 用运动的、变化的、发展的观点,来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这种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阴阳动静对立统一观点,贯穿于中医学各个领域之中,正确地指导着人们认识生命与健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康复等。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2. 恒动观念的意义: 阴阳动静对立统一观点,贯穿于中医学各个领域之中,正确地指导着人们认识生命与健康、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康复等。 简要介绍中医的健康思想。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只有机体经常处于阴阳动态变化之中,才能保持和促进健康。健康和疾病,在同一机体内,阴阳此消彼长的关系,是二者共存的主要特点。阴阳动态平衡的破坏意味着疾病。“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乖戾,疾病乃起”。

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2、临床诊疗的优势: 3、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第五节 中医学学科优势 1、医学模式的先进性: 2、临床诊疗的优势: 3、独具特色的养生保健体系:

第六节 中西医学之比较 1、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 3、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 第六节 中西医学之比较 1、中西医学不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中西医学发展的不同社会政治背景 3、中西医学不同的文化背景、地理环境 4、中西医学不同的自然观、生理观、病理观

1、中医学现代化——时代的要求 2、中医学的优势——发掘和提高 3、走向世界——中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七节 中医学发展展望 1、中医学现代化——时代的要求 2、中医学的优势——发掘和提高 3、走向世界——中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

谢谢